冰鉴大全集-刚柔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何为刚柔

    原典

    既识神骨,当辨刚柔①。

    注释

    ①刚柔:中国古代哲学、医学和宗教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组对立统一的范畴,刚指坚硬、强劲,与柔相对。易卦中有“乾刚坤柔”一说。

    译文

    已经鉴别出神骨的清浊优劣之后,应当进一步辨别刚和柔。

    解读

    曾国藩认为“神”和“骨”为相之根本,继之则需辨别“刚柔”。原典中的“刚柔”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对应的词语:如刚柔即阴阳,刚为阳,柔为阴;刚柔即上下,刚为上,柔为下;刚柔即外内,刚为外,柔为内等。刚柔是事物的两个方面,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彼此保持均衡为常态,一旦失去均衡,事物就失去常态而发生变化。

    人不可无刚,无刚则不能自立,不能自立就不能自强,因而也就不能成就一番功业。刚是一种威仪,一种自信,一种力量,一种不可侵犯的气概。自古以来,哪一个建功立业的帝王将相不是自立自强闯出来的呢?哪一个圣贤不是各有各的自立自强之道呢?孔子可算是温柔敦厚的典范了,他讲中庸之道,讲过犹不及。可他也有刚的时候,他当宰相才七天,就杀了少正卯。由于有了刚,那些先贤们才能独立不惧,坚忍不拔。

    人也不可无柔,无柔则不亲和,不亲和就会陷入孤立,自我封闭,拒人于千里之外,以致四面楚歌,柔就是使人长久挺立的东西。柔是一种魅力,一种收敛,一种方法,一种使人如沐春风的光彩。哪一个人不是生活在人间,哪一个人没有七情六欲,哪一个人离得了他人的信任与帮助?再伟大的人也需要朋友,再精彩的演说也需要听众。

    然而,过刚易折,过柔则靡。早年曾国藩在京城,就喜欢与那些名气大、地位高的人作对,这其中当然不乏特立独行、不畏强暴的意思,但他肯定也因此吃过不少苦头。不然的话,曾国藩也许不会认识到天地之道,应刚柔并用,实在不可有所偏废。刚,并不是指暴虐,而是指坚强;柔,并不是指卑弱,而是指谦逊宽容。

    然而刚与柔二者孰先?道家老子主张柔弱胜刚强。

    孔子提倡“中庸之道”,执乎其中,不左不右,不刚不柔,刚柔相济。此种学说成为后代处事的原则。曹操的谋臣荀攸是一位刚中有柔、柔中有刚的人物:“荀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策划密室,时人及子弟不知其所进言。”太祖每称赞说:“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夸自己,不计劳苦,智慧可及,但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超过。”

    三国时,袁焕貌似柔和,但他临大事,处危难,却非常人所能及。孔子提倡仁道,但在齐鲁之会时,奋然于两君之间,击退齐国挑衅,保持鲁君的威严,这是以刚济柔之勇举。蔺相如奉命使秦,完璧归赵,威武不能屈,然其让车于廉颇,顾全大局,道义相尚,这是以柔济刚之义举。所以刚以柔济,柔以刚济,刚柔相济,才能有理有节有利,这是成大业者必备的素质。

    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古代政治家多贵柔尚宽,柔能接物,宽能得众,这是封建政治家的处世哲学。

    封建政治家主张事君唯敬。张永说:“事君者廉不言贫,勤不言苦,忠不言己效,公不言己能,此可以事君。”昔萧何、吴汉立有大功,萧何每见汉高祖,似不能言;吴汉奉光武,也非常勤劳谨慎。金日两子都受汉武帝宠爱,因戏宫女,日则杀之,恶其淫乱,恐遭族诛。顾雍父子深得孙权宠信,但雍老诚持重,见孙子顾谭酒后狂舞,则呵斥道:“败坏我家者,必定是你。”徐达言简虑精,备受诸将尊敬,而在太祖面前恭谨如不能言。宋濂侍明太祖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消一人之短,始终无二,可谓忠厚长者。以上所列诸公,均忠谨奉上,宽厚待人,不矜不伐,不侮不凌,深得刚柔相济之术,大都得到善终。

    颖川周昭总结道:“古代圣贤士大夫所以失名丧身倾家害国者,原因各不一样,但总结其教训,不外有四点:急论议一也,争名势二也,重朋党三也,务欲速四也。急论议则伤人,争名势则败友,重朋党则蔽主,务欲速则失德,此四者不除,未有能善终者。”

    可见刚与柔非特指一个人的个性,更是思想修养的要求。要掌握好刚柔之术,当先端正思想路线,不急议,不争势,不结党,不欲速,以柔守之,以刚正之,刚柔相济,无往而不胜。

    处世活用

    为什么柔弱胜于刚强?鬼谷子以量变到质变的道理说明之:“柔弱胜于刚强,所以积弱可以为强;大直若曲,所以积曲可以为直;少则得众,所以积不足可以为余。”

    周朝名士常拟将死,老子前去探望,说:“先生病得厉害,有什么遗教可以告诉弟子吗?”常拟说:“你不问,我也将告诉你。我到故乡下了车,你知道为什么吗?”老子说:“过故乡而下车,不是说不忘故乡吗?”常拟说:“嘻!是的。过乔木而低首趋走,你知道为什么吗?”老子说:“过乔木而低首趋走,不是说要敬老年人吗?”常拟说:“嘻,是的。”

    常拟又张大他的嘴问老子:“我的舌还存在吗?”老子说:“是的,舌头还在。”“我的牙齿还存在吗?”老子说:“牙齿不存在了。”常拟说:“你知道其中道理吗?”老子说:“舌头的存在,是因它有柔性;牙齿的落掉,是不是因为它刚硬?”常拟说:“嘻!是的。天下的事理尽在这里。我还有什么话再告诉你呢?”

    春秋战国时期知罃的故事十分著名,其原因就在于知罃能够不卑不亢、外柔内刚地对待楚王。

    当时,晋国人把从楚国那里俘虏来的楚国公子及楚国大臣的尸首交给了楚国,希望能够换回包括知罃在内的晋国战俘,楚王答应了。在送别知罃的时候,楚王问道:“你怨恨我吗?”知罃回答说:“两国交战,我没有才能,不能胜任自己的职务,所以做了俘虏。君王的左右没有用我的血来祭鼓,而让我回国去接受杀戮,这是君王您的恩惠。我自己没有才能,又能怨恨谁呢?”

    楚王又问道:“那么,你反而要感激我吗?”知罃回答说:“两国各为自己的百姓打算,希望能让老百姓平安,各自抑制住愤怒,互相原谅。两国都释放各自的战俘,以结成友好。我又能感激谁呢?”

    楚王又问:“你回去以后,用什么来报答我呢?”知罃说:“我没有什么怨恨,也没受大王的什么恩德,我不知道该报答什么!”

    楚王说:“即便是这样,你也要告诉我些什么。”知罃不卑不亢地说:“好吧!托君主的福,作为囚犯,我能回到晋国,我的国君如果杀了我,我死而不朽。如果由于君王的恩惠而赦免了我,或是君王同意把我杀掉祭祀祖先,那我也死而不朽。如果蒙君王恩宠,再让我承袭原职,分担晋国的政事,率领部分军队驻守边城,即使遇到楚国的文武官员,我也不会违反礼仪,不会有二心,只好竭尽全力,尽做臣子的本分,如果说有报答的,这就是我要报答大王的。”

    楚王听了这番话,知道不能折服他,就对大臣们说:“晋国的臣子真是无法争取啊!”于是,楚王用隆重的礼节把知罃送回了晋国。

    楚王对知罃的这番谈话,大概有两个意图,一是想找个空子折辱晋国的战俘,一是想留下一些后路,为将来的楚、晋作战争取晋国的人心。但知罃始终不卑不亢,逐次回驳,弄得楚王灰头土脸又无可挑剔,最后只好以礼相送。知罃的这种以柔为主、柔中寓刚的答辩成为千古名论。

    在自然界中,柔胜刚,举不胜举,水至柔,但能穿山灭火。老子认为,流水之所以能穿山灭火,是因为水性最柔,一泻千里。在社会现象中,弱小的一方战胜强大一方的例子,亦比比皆是,如小国战胜大国,弱国战胜强国。越国大败于吴国后,越王勾践向吴王夫差示弱,处处显示臣服的姿态,暗地里却不忘被困会稽之耻,卧薪尝胆,奋发图强,十年磨一剑,终于一战而大败夫差。所以老子说:“柔能克刚,弱能胜强。”

    职场活用

    莉莉是一家大型企业的高级职员,她的能力是有大家目共睹的。无论是业绩,还是文笔,都堪称单位的一流水平,这一点上司也是充分肯定的。莉莉个性直率,说话不会拐弯抹角,不高兴了脸色立即大变,脾气来了管你是领导还是同事,都免不了受她一顿数落或质问。有很多同事喜欢她这点,可是她也于不经意间得罪了不少人,犯下了职场中的大忌。

    前不久,单位提拔了一个无论是资历,还是能力和业绩都不如她的女同事。莉莉十分生气。平时上司就对这位女同事特别关照,什么提职、加薪等好机会都想着她,好事几乎都让她承包了,一年之内竟然被“破格”提拔了三次。而自己的业绩明明高出她好几个档次,可上司好像视而不见,只是一个劲地让她好好工作,而好机会总落不到她的头上。这次,莉莉真的恼了,她义愤填膺地跑到上司的办公室去“质问”,并义正辞严地与上司“理论”起来,可上司那儿早已准备了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尽管这样上司还是被莉莉搞得非常狼狈。

    从这以后,莉莉的工作热情一度受到影响,还因此备受冷落,同事也不敢轻易同她说话了。莉莉很难受,又气又急又窝火,自己怎么也想不通:工作干了一大堆,领导安排的工作也能高标准完成,可为什么总是费力不讨好呢?看看那位女同事,也没干出什么出色的成绩,可人家不慌不忙的总是好事不断。

    莉莉的职场困境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她犯了职场中的大忌,太情绪化了。碰到事情和问题很少多想个为什么,只凭着感觉和情绪办事,只想干好工作,用业绩说话,在为人处事上太缺乏技巧了,结果常常费力不讨好。莉莉也想让自己“老练”和“成熟”起来,然而一碰到让人恼火的事情,她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尽管事后觉得不值,但当时就是不能冷静下来。

    美国盖洛普公司一项覆盖全球100万工作者的调查指出:处理不好与同事的关系是导致离职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其实,如果能恰当运用一些人际互动技巧,不仅能在职场瘟疫爆发前打上“心理疫苗”,也能在瘟疫暴发后运用以柔克刚的方法隔离疫情。

    1.抓住贵人

    如果冲突的对方是决定你未来的“贵人”时,无论如何不要抱怨,也少用“讨厌”“烦死了”等一系列负面的词语,而是采用一些探讨和请教的口吻,如“我不确定自己是否处理得当,请问还有什么更好的方式吗?”

    2.强化赞许

    直接邀功当然不妥,最好是对别人给予的肯定进行正面强化,比如上司或同事因某事赞许你时,及时回应“您的肯定让我备受鼓舞”。

    3.做好准备

    沟通前打好腹稿可以避免感情用事、言语伤人。可以套用的沟通格式是:引发的事件,自己的感受,对未来的希望,比如“你昨天在众人面前批评我,这让我很受伤,我很希望今后避免这种事发生,我们就此谈一谈好吗?”

    4.诚实自省

    被“对人不对事”地否定让许多人恼羞成怒,美国职场教练米兰达·肯尼特曾建议人们在发飙之前先花些时间,以冷眼旁观的心态诚实地自省,分析一下这个人为什么针对你:他只这样针对你吗,是否也这样对待其他人?这个人是不是让他想起谁来了?很多时候,一个人在你面前的表现不代表他的本质,而是你给他加上了某种个人标签,比如一个人的成长伴随着与专制父亲的无效对抗,在遇到一个说话不饶人的同事时,积怨自然来得更为猛烈。

    5.直面现实

    英国心理学家桑迪·曼恩指出,当工作在生活中的地位日渐重要时,人们在办公室里会变得格外敏感和偏执。曼恩建议,在每次心中不快时,把事件的来龙去脉详细地记下来,把注意力放在细节而非感受上,就能保持超脱状态,不会把情绪带到工作中。

    6.控制反应

    在一些存在恶性竞争的办公室环境中,总会有一些人不幸沦为牺牲者。在这种形势下,最重要的是控制好自己的言行,充分表现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即使成为别人错误的替罪羊,也要保持礼貌;对待他人的恶行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让流言飞语左耳进右耳出;不随大流,埋头做好手头的工作。长此以往,是非也会慢慢消弥。

    7.扩展信息

    《你的工作你做主》的作者约翰·李说,随着工龄的增加,自我判断、社会认同感都会越来越受工作的影响,对办公室里的评价也容易过敏。所以遇到冲突时,可以多听取同事以外的人的意见,扩展信息的来源,以便全面认识了解原由,妥善处理。

    商界活用

    38岁的肖女士是上海某化工私企总经理。硕士毕业后,肖女士曾在家乡的外贸公司工作,从事化工进出口工作。几年后,她与几个朋友一起组建了现在的公司。化工是个较刚性的领域,她之所以能在这一领域打拼到现在,并能从当时的部门经理升迁到现在的总经理,除了扎实的专业功底外,关键还是那份与男性管理风格截然不同的处世方式。女人具有与生俱来的敏感、包容、忍耐、合作和善于倾听的气质,这种特质,让她在这个男人占据主导的领域独树一帜。而她的成长背景更教会了她如何看待困难,也为她带来面对任何挑战的信心和勇气。

    肖女士说:“我成长在一个相互间关系非常密切的家庭,父亲的过早去世,让本来就贫困的家庭显得更加窘迫,这一切变故,对我在责任感、独立性、同情心方面有巨大的影响。而全家共同努力渡过难关的经历,更使我认识到合作的价值。我很早就知道,你需要一个团队来面对问题。”

    这些经历对肖女士的性格塑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同时渗透进了她今天的工作。她强调:“作为一个领导者,我很少用强硬的指令性态度和语言与我的下属讲话。我更注重的是与他们之间柔性的沟通与交流——而不是刚性的条条框框。”

    不久前,公司为了扩大经营范围,准备进军能源领域。为了应对这一发展,公司在规模和人员上都进行了扩充,这就牵涉到了新老人员之间的沟通问题。于是,肖女士经常有意安排一些公司的聚会、团队之间的合作,并且尽量身先士卒,身体力行,与下属们有更多的机会彼此了解沟通。现在,公司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个人都能真正感受来自这个集体的温暖。

    作为一个领导者来说,女性还具备许多男性无法比拟的优点。女性管理者的协调能力比较好,更注重体察员工的心理需求。女性管理者的韧性较强,在逆境中表现坚强。女性善于沟通,比较容易说服别人。并且女性处事细腻,决策慎重,企业不容易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

    “刚性管理”以规章制度为中心,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奖惩规则等手段对企业员工进行管理。而“柔性管理”则是以人为中心,它是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方式,在员工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

    对“柔性管理”进行过深入探讨的一些专家是这样概括其特征的:内在重于外在,心理重于物理,身教重于言教,肯定重于否定,激励重于控制,务实重于务虚。显然,在知识型企业管理柔性化之后,管理者更加看重的是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加看重的是职工的主动精神和自我约束。

    刚柔与阴阳五行

    原典

    刚柔,则五行生克①之数②,名曰“先天种子③”,不足用补,有余用泄。消息④直与命相通,此其皎然⑤易见。

    注释

    ①五行生克:中国古代哲学、医学用语。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古人认为世界万物由这五种物质组成。生,指五行之间相互生成,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辗转相生。克,五行之间相互制约,比如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五行辗转相克。②数:运数,气数。③先天种子:先天留传下来的生命力。④消息:指阴阳刚柔的相互消长,古有《五行原理消息赋》一文,中“消息”二字如此。⑤皎然:月光明亮的样子,这里指清晰可见。

    译文

    事物的阳刚和阴柔,是由五行之间相生相克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这就是俗话所说的“先天种子”——先天所遗传下来的生命力。如果其中某一部分之相对柔弱,其他部位之相就会对它加以补充;如果整个身体的某一局部之相过于刚强,其他部位之相就要对它进行削损。人相之中,阳刚与阴柔的彼此消长跟人的先天命运密切相联,这就像皎洁明亮的月光,是比较容易看见的。

    解读

    《冰鉴》一书以“神骨”开端,接着以“刚柔”继之。“神”“骨”是“相”的根本,是“先天种子”。有了“种子”才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而“刚”“柔”也是“先天种子”,换句话说,“神”和“骨”很重要,而“刚”与“柔”同样很重要,辨别清了“刚”“柔”,才可以弄清楚“刚柔”与“五行生克之数”的道理。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论基础,人们观察和判断人的命运的时候,既要合乎人的自然性,也要合乎人的社会性,并且将这两个“合乎”落到实处。这个实处就是阴阳互转、五行生克的规律。说穿了,阴阳五行只不过是人们用来认识和解释客观了解对象的一种方法而已。

    因此,在论“刚”“柔”之前,先谈一谈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它是“刚”“柔”的理论基础。

    阴阳学说的产生,早在夏朝就已形成。八卦中的阴爻和阳爻就出现在夏朝的占书《连山》中(《连山》、《归藏》和《周易》是古代著名的占书,现只存《周易》,《连山》《归藏》已经失传)。《山海经》中记载:“伏羲得河图,夏人因之,曰《连山》;黄帝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列山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这就是说,伏羲氏得到河图,夏朝人根据河图作《连山》,商朝人则作《归藏》,周朝人则据此作《周易》。

    河图又是怎么回事呢?它与洛书并称“河图”“洛书”。相传我国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的领袖伏羲时代时,有龙马出黄河,背负“河图”;有神龟出洛水,背负“洛书”。伏羲氏得到“河图”和“洛书”后,根据“河图”和“洛书”上的阴阳点画成八卦。后来,宋代的大学者朱熹更神了,把“河图”“洛书”说成“天地自然《易》”。

    阴阳是中国哲学的特有范畴,起初用来指称两种相互对立的气或气的两种状态。后来又用来指称宇宙间一切相互对立的关系,以及矛盾统一的动态均衡势力或属性。阴阳所概括和象征的范围极其广泛,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相互对立、矛盾统一的事象物理,都无一不包容其内,如天与地、日与月、昼与夜、动与静、冷与暖、虚与实、明与暗、吉与凶、黑与白、刚与柔等。简单地说,阴阳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种事象物理的基本规律,两方面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同消长,共转化,构成了宇宙运动的基本规律。

    五行学说的产生,则至今未有定论。易学界认为,五行学说应是与阴阳学说同时产生的。史学界则认为五行的创始人是孟子。哲学界却认为产生在西周,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三种意见一直相持不下。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它们各有各的属性:

    “木”具有生发、条达特性,

    “火”具有炎热、向上特性,

    “土”具有长养、化育特性,

    “金”具有清静、收杀特性,

    “水”具有寒冷、向下特性。

    古人认为,五行是构成宇宙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也是阴阳运动的外化形成和转变的方式。五行之间有相生相克的关系。五行之中,一种元素对另一种元素具有生发促进作用的叫“相生”,一种元素对另一种元素具有抑制约束作用的叫“相克”。五行相生规律是: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通俗地说就是:木能够生火,木燃烧起来构成火;火能够生土,火燃烧的灰尘积累起来就成了土;土能够生金,一般常识以为,金是从矿土中挖掘或淘洗出来的;金能够生水,就好像露珠凝结在冰冷的铁块之上;水能够生木,就是因为有水木才会生长。这就是五行相生的道理,五行环环相生,跟生物链一样永不停止,构成一幅生生不息的太极图。

    五行不仅相生,还会两两互克,由此构建起一个相互制约、势力均衡的动态体系。

    五行相克的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通俗地说:木能够克土,是由于树木生长总是破土而出,树根却深深地插入地内;土可以克水,是水岸、水堤、水坝、水坎可以拦水,土可以吸收水等;水能够克火,就是因为水可以浇灭火;火可以克金,就是因为火能熔金;金能克木,是因为用金属制成刀、斧等可以砍伐树木。这是显而易见的常识。

    五行之间,相生相克,周而复始,永远不灭。

    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这种相克关系叫逆克,也叫反克,一般人称为五行五侮。

    五行的相生相克,不是只生只克,而是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互联系又相互转化。除了“金克木”“木克土”这类顺克现象之外还有逆克现象,如木能够克土,但是如果土很硬而木太嫩,木就很难生长起来,木反被土克;金能够克木,但是如果金太弱,木太强,那么金反而会被木克;土能克水,可是水太多太大,水就会冲走土,土反被水克;水能够克火,但如果火多水少,就会反而水助火势,火反而克水;火可以克金,但是如果金强火弱,火就发挥不了作用,反而熄灭了。

    相克的道理如此,相生的道理也是如此。

    五行相生,但是如果两个元素之间势力反差太大,环环相生形成反克。水能够生木,但是水太多了,木就没法生长,常言所谓“众水漂木”者也。木能够生火,但如木太多太旺,火不但不能生成,反而会很快熄灭。金能够生水,金旺水弱,水的作用就发挥不出来。土可以生金,但是如果土太多了,金就被掩埋起来了。

    五行相生相克之间的关系看起来是很复杂的,但是基本生克关系就是这四种:相生、相克,克与反克,生与反克。

    中国古代以天干地支纪年,这与阴阳五行也有密切的关系。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共10个;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共12个。

    天干的阴阳五行如下:

    甲乙属木,甲为阳木,乙为阴木,

    丙丁属火,丙为阳火,丁为阴火,

    戊己属土,戊为阳土,己为阴土,

    庚辛属金,庚为阳金,辛为阴金,

    壬癸属水,壬为阳水,癸为阴水。

    地支的阴阳五行如下:

    寅卯属木,寅为阳木,卯为阴木,

    巳午属火,午为阳火,巳为阴火,

    申酉属金,申为阳金,酉为阴金,

    子亥属水,子为阳水,亥为阴水,

    辰戌、丑未属土,辰戌为阳土,丑未为阴土。

    那么,人的性情、命运与阴阳五行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为了说明和解释宇宙的万事万物,中国古人用阴阳五行的观点去分析一切,将一切东西都纳入了这一体系。如将东方、春季归入木,南方、夏季归入火,中间、长夏归于土,西方、秋季归于金,北方、冬季归于水。如将五行与五官、五德等搭配起来为木目仁、火舌礼、土口信、金鼻义、水耳智等。

    这实际上是“天人合一”的观念在阴阳五行上的表现。“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观念。这种观念认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之间,是相通、相类和统一的。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一般都主张天与人相互统一,而反对天与人相互为敌,他们力图探究天与人的相通之处,以求人与天的和谐与一致。这与现代的环境保护主义有相通之处,但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比环境保护概念有丰富得多的内涵。有人认为,主张和讲求“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特点之一,而力求达到“天人合一”,则是中国人最高的生存境界。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人作为“万物之灵长”的高级生命,是自然世界的产物,因而蕴含着自然世界的全部信息,是自然世界的缩影;同样,人又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因而蕴含着人类社会的全部信息,每个人都是社会的缩影。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人不仅仅具有自然属性,更具有社会属性。

    依据上述理论,古人在预测和判断人的命运时,要求人相既要充分合乎自然性,又要充分合乎社会性。而合乎自然性和合乎社会性落到实处,就是符合阴阳五行的运动变化规律,即阴阳互转、五行生克规律。

    三国时期魏国思想家刘劭在《人物志》中认为,人物的根本,可求于情性之理。然而情性之理既微妙又玄奥,如果没有圣人的眼光,一般人难以洞察明白。情性之理可求之于人外在表现,也就是说,要知道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可由观察其外在音容笑貌,一举一动而获得。整个识人的途径,是从外表而知内心的,从显处判断隐处。即:物,必须由外而内寻其质性。

    形质来自何处呢?三国魏人刘邵认为形质与五行、阴阳、元一有密切的关系。因为含元一以为质,所以有其混同;因为察阴阳以立性,所以有其刚柔;因为体五行而著形,所以有如水、火、金、木、土的形状。形状尽管千变万化,然其内在性质则不变,因而形成形质。

    经由元一、阴阳、五行以论情性,为气性论者(或称才性论、质性论)的依据。东汉时期王充提出“用气为性”的主张,他认为“元一之气”是“性”之根源。王充说:“人禀气于天,气成而形立。”又说:“人之善恶,共一元气。”气有多少,决定性的好坏。

    人之材质,在于所察之气有多寡、厚薄、清浊之分,所以人的质性自然就有善恶、智愚、才不才、贤不肖的差别。察气多、厚、清者为智者,察气少、薄、浊者为愚者。虽具有可塑性,然而对意志力薄弱的人来讲,变化不会很大。

    东汉盛行阴阳五行学说,凡来气者,称之为阳气;凡去气者,称之为阴气。阴阳二气来自天地元一之气,并融为一体,天地间有阴阳气之分,人也就有阴阳之两面,因此董仲舒说:“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阴阳也。”

    人的阴阳两面指的是贪与仁。董仲舒说:“人之诚,有贪有仁,仁贪之气两在于身。身之取诸天。天雨,有阴阳之施;身亦雨,有贪仁之性。”贪气可以从恶,仁气可以从善。人所表现出的贪仁,乃由染习而成,所以人性的善恶有待于后天的教化。

    将这些原理用在分析人的身上,就构成了《冰鉴》“刚”“柔”的实用价值。这就是将人的各种要素分别挂上阴阳五行的标签,然后依照相生相克的关系去加以观察和判断。观察和分析人物的根本可以求助人的情性,但是人的性情之理微妙非常,需要极高极深的洞察能力。性情之理必然从大的外表上表现出来。要知道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可以观察其外在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对于整个人的认识,应该从外表到内心,从明处到隐处。也就是从外形去探求本质。

    怎样将外形跟本质联系起来呢?人们将这些关系列成以下表格:

    阴阳五行蕴藏在人相之中,但是人不可能十全十美,常常会出现“不足”或“有余”的情况。《冰鉴》为此开出的药方就是“不足用补,有余用泄”。其意思是说:如果人相中某一部分不足,就要在其他部位加损或弥补,即《老子》中所言的“损有余而补不足”;如果某一部分“有余”,就要在其他部分损减,这是比较中和平衡的“阴阳互补”“刚柔相济”。例如,一个人的眼睛欠佳,而耳朵却极佳,那么耳朵就弥补了眼睛的“不足”。如果一个人的颧骨太高,而鼻子高隆,那么就可以消减颧骨带来的阳刚太盛,这就是“用泄”。

    老子《道德经》第77章中讲:“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奉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天的“道”,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高了就把它压低一点儿,低了就把它抬高一点儿,拉过了就把它放松一点儿,不足时就把它拉满一点儿。天的“道”也是减少有余的来补给不足的。人的“道”则不是这样,是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谁能够减少有余的来奉献给天下人呢?只有遵循人道的人。因此,圣人助长了万物而不恃恩求报,有所成就而不自居有功,他不愿意表现自已的聪明才智。

    《冰鉴》中讲到的“不足用补,有余用泄”是老子思想的延伸。这个思想在阴阳五行中是辩证的重要体现。比如金旺,所谓物极必反,刚极易折,则用水来泄金之旺;如水太弱,不足以济事,则用金来生水,助其弱势。这种总体观念,可克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观点。在运用“不足用补,有余用泄”时,应遵循事物消长之理——即阴阳均衡、刚柔相济、五行和谐统一的规律。

    以阴阳刚柔及五行学说来品鉴人物,其说由来已久,而最为术数相学所推崇。如陈抟《风鉴》所云:“人之生也,受气于水,察形于火,水则为精为志,火则为神为心。精合而后神生,神生而后形全,形全而后色具。是知显于外者,谓之形;生于心者,谓之神;在于血肉者,谓之气;在于皮肤者,谓之色;形之在人,有金木水火土之象,有飞禽走兽之征。”又如《太清神鉴》卷五《论骨肉》云:“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刚曰柔。故地者,具刚柔之体而能生育万物也。山者,地之刚也。土者,地之柔也。刚而柔,则幸奉而不秀;柔而刚,则虚浮而不实。故人之有骨肉者,亦若是矣。”又《太清神鉴》卷二《论五行》,可以与本篇所论的“外刚柔”联系起来看。如其《五行所生》论云:“木为仁,主英华茂秀,定贵贱也。火为礼,主势威猛烈,定刚柔也。金为义,主诛伐,刑法,厄难、灾危,定寿夭也。水为智,主聪慧明敏,定贤愚也。土为信,主德载万物,定贫富也。”又有《五行相生歌》《五行相克歌》,说什么“耳有垂珠鼻有梁,金水相生主大昌。眼明耳好多神气,若不为官富更强……”,讲的就是所谓五行的“顺逆”与人之命相的关系,其实多是牵强附会,属于唯心主义的迷信思想。但如果说,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体现了事物发展盈虚消长之理,即阴阳平衡、刚柔相济,五行和谐统一的规律,以此来观察人生的顺逆发展变化过程,就是合理的看法。

    《周易》的《系辞上》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风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故易有太极,有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又其《说卦》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著,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交,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人命。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冰鉴》本篇的“阴阳”“刚柔”“动静”等思想,追退其源流,就是从此而来。刘邵的《人物志》论《英雄第八》云:“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若校其分数,则互相须,各以二分,取彼一分,然后乃成。”其所谓“英雄”,也是阴阳刚柔能够兼济之人。

    王充论人之“命运”从道家“自然自化论”以及“易学”思想出发,认为:“论事者何故云天地为炉,万物为铜,阴阳为火,造化为工乎?案陶冶者之用火烁铜播器,故为之也。而云天地不故生人,人偶知生耳!可谓陶冶者不故为器而器偶自成乎?夫比不应事未可谓喻;文不称实,未可谓是也。”(《论衡》卷三《物势篇》),故他对五行论人之“命运”的唯心说法有所批判。认为“且一人之身,含五行之气,故一人之行,有五常之操。五常,五常之道也。五藏在内,五行气俱。如论者之言,含血之虫,怀五行之气,辄相贼害。一人之身,胸怀五藏,自相贼喊捉贼也。”由此对“属相”说也作了深入的批判。

    本篇认为人的“先天”品性与命运,可以通过“不足用补,有余用泄”的方法来补偿,也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道家学说思想。然而,曾国藩的意思还不止于此。比如金,如果太硬就容易折断;一个人如果太刚就容易坏事,人太刚了,要用“泄”的方法让其柔和一些,这是合乎中庸之道的。如果一个人太弱,就应该补一下,如对病人应补一补一样。用五行的话来说,就是:如果木气太旺了,就应该放火烧掉一些,用火去“泄”木,木就可以用了;如果木太弱了,就应该精心培土,经常浇水,适时施肥,这样木就慢慢可用了。“用补”“用泄”,用于阴阳五行的解说是比较抽象的,但是用这个道理去观人、识人、用人,其道理就十分明白而实用了。有很多话语都是说明这一道理的:挽弓当挽强,用人当用长;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些话语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

    处世活用

    就性质而言,刚柔即阴阳,刚为阳,柔为阴,为事物的两面,阳刚显于外,阴柔蕴于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彼此保持均衡是常态,一旦失去均衡,事物就会发生变化。过柔即驯顺无骨,人则不立,曾国藩一生功名,毁于津门,就是过柔。过刚即挺然独立,事则不远,海瑞就是因为过刚,而一生坎坷。

    海瑞,字汝贤,琼州府琼山县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海瑞中举人,次年进入京城,即向朝廷上《平黎策》,希望开道立县、以安定乡土。此策传诵一时,有见识的人读后大加称赞。

    后来,海瑞授闽南平县教谕。有御吏来到学校视察,主管学校的官吏都跪在地上拜见,只有海瑞长身而立,行长揖礼,并说:“参谒台臣应当注意礼节。这是学宫明伦堂,是师长教授学生的地方,不应当屈身下跪。”后来,升浙江严州府淳安县知县。他穿布袍,吃糙米,令家中老仆种菜自给。

    总督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县时,因驿站供应不完备而发怒,并把驿站官吏倒悬起来。海瑞说:“过去胡公巡查部属,命令他所经过的地方不要摆设酒食和帐幕等物。今天来人行装富足,必定不是胡公儿子。”他下令把胡公子袋子里面的黄金数千两全数纳入公库里,并将此事告诉了胡宗宪。但胡宗宪也无可奈何。

    严嵩的党羽都御史鄢懋卿总理盐政,巡视部属经过淳安县时,供应菲薄,海瑞高声直言淳安小县,不能容纳车马。鄢懋卿很愤怒,然而素来听说海瑞的名声,只得收敛威风离去。

    当时明世宗在位已久,不临朝听政,深居西苑,一心一意设道场祈祷神佛。朝廷大臣自杨最、杨爵抗疏直谏获罪后,没有人敢于议论当朝政事。唯独海瑞敢直言上疏,说:“天下人皆认为陛下不称职。”

    明世宗收到海瑞的奏章后,压不住心头怒火,把奏折扔到地上,对左右侍臣说:“赶快捉拿海瑞,别让他跑了。”宦官黄锦在旁边说:“这个人素有无知狂乱的名声。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皇上定当死罪,就买了一口棺材,诀别妻子,等待朝廷问罪,家中童仆也都奔走离散而没有留下一个人,看来他是不准备逃走的。”皇帝因而将奏章留下,数月不作批示。

    适逢世宗有疾病,烦闷不乐,召阁臣徐阶商议内禅帝位一事,对他说:“海瑞所说的话,都是正确的。这个人可与殷纣王时的比干相比拟,但朕不是殷纣王罢了。朕如今病得久了,哪里能临朝听政。”又说:“朕没有谨慎珍惜,才招致如此窘困境地。但朕若从西苑出去,返回大内,不就等于接受了此人的辱骂吗?”于是手批海瑞奏章“谩主毁君”,将海瑞逮捕入狱,并追究主使者。不久,移交刑部,拟定死罪。但刑部议罪奏章仍然留在世宗身旁,没作批示,户部司务何以尚估计皇帝没有处死海瑞的意思,便上疏请求释放海瑞。世宗大怒,诏令锦衣卫把他杖打百下,枷锁狱中,昼夜拷打审讯。过了两个月,世宗死去,穆宗即位,海瑞、何以尚一并获释。

    世宗初死时,朝廷外百官大多数人不知道。刑部主事听到了消息,认为海瑞将来会被重用,就摆设酒食款待海瑞。海瑞怀疑要赴西市刑场,便悠意吃喝,无所顾忌。刑部主事贴近海瑞耳旁,密告说:“嘉靖皇帝刚刚死去,先生如今就要出狱大用了。”海瑞闻听,大声痛哭,把刚吃的东西完全吐了出来,昏厥在地上,醒后终夜哭声不绝。后海瑞获释,恢复原来官职。不久,海瑞改任兵部武库司主事。翌年(1567)初,擢尚宝司司承,调任大理寺右承。

    海瑞历任两京通政使,司左、右通政。隆庆三年(1570)夏,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理粮储提督军务,兼巡抚应天十府,治所在苏州。他所管属的官吏都畏惧他的威望,贪婪不廉洁的人大多自己弃官而去。有权势人家的大门本来漆成赤红色,现在听说海瑞来到,就改漆成黑色。监督织造的宦官,也减少了抬轿和侍从的人役。

    海瑞令下如暴风那样疾速猛烈,所属官吏怀着恐惧心情遵照执行,豪强中有能力的人甚至逃窜到别的郡县躲避起来。而奸诈的人大多乘机揭发人家的阴私,世家大族大姓时常有被诬告蒙受冤屈的。海瑞又减省驿站传递公文、转运货物或官员过往休息等项的冗费。因而,居官任职的人出差到这里,都得不到安排,由此而怨恨海瑞的人颇多。

    都给事中舒化,上疏论责海瑞迟滞而不明白政体,应该以南京清闲的官职安置他。不久,给事中戴风翔也上疏弹劾海瑞庇护奸诈的人,欺凌有权势的官僚地主,猎取名誉而败坏政治,等等。于是,海瑞被改任督南京粮储,但不到半年就被免职。后海瑞到云南赴任,但适逢高拱被召用主掌吏部,而高拱平素怨恨海瑞,故将海瑞职务合并到南京户部,于是海瑞称病辞官,返归乡里。

    万历初年(1573),张居正执掌国事,他也不喜欢海瑞,更令巡按御史去查访海瑞。御史来到琼山县深山里巡视,海瑞杀鸡为黍,与御史相对而食,御史见居室内冷落凄切,非常寒素,便叹息离去。张居正因畏惧海瑞严峻刚直,所以尽管朝廷内外诸臣上疏举荐,他始终不予召用。

    神宗屡次想要召用海瑞到北京任职,只是因主执国事大臣暗中阻止未成,后海瑞被升为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南京都察院诸官平素苟且怠惰,海瑞以身作则,清廉无私,因而得罪了诸官,他们纷纷上疏毁谤海瑞。海瑞也屡次上疏请求退休,但神宗慰勉留任,不允去职,万历十五年(1587),海瑞死于南京职守。

    海瑞平生治学,以刚为主,因而自号刚峰,天下人称他为刚峰先生。他一生刚烈,却只落得四面楚歌,抱负不展,最终抱憾离开人世。

    以柔胜刚,是中国人处世的理想境界。柔能克刚,是中国人处世的坚定信念。柔中含刚,刚中存柔,刚柔相济,不偏不倚,才是中国人处世的正宗。这一理想化的处世方式,一个小小的太极图表现得最为形象。在一个圆圈中有一个白色的阳鱼和一个黑色的阴鱼,阳鱼头抱阴鱼尾,阴鱼头抱阳鱼尾,互相纠结,浑融婉转,恰成一圆形,无始无终无头无尾,无前无后,无高无下。最妙的是阴鱼当中有阳眼,阳鱼当中有阴眼,相互包容,相互蕴含,相互激发,相互转化而又相互促生。我们曾经对这一处世方式进行过轰轰烈烈的批判,但当我们今天凝神谛视这个小小的太极图时,我们却不能不承认它包含了宇宙中的至理,同时也是我们处理人事的重要尺度。

    商界活用

    在商务领域中,女性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为在男性阳刚的职场氛围中,女性柔和的态度和处理事情的方式,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阿慧是某卫浴公司总经理,公司的客户来自世界各地,因此和老外谈判的机会比较多。很多老外对中国的卫浴产品抱有一定的歧视态度,往往认为把自己的订单给中国的公司是一种恩惠。遇到这样的情况,阿慧自始至终保持冷静的态度,不卑不亢地赢得谈判和尊重。

    曾经有一个客户,给阿慧下了100多万美元的单子,但价格却已经低于公司所能接受的底线。而且,问题的关键不仅仅在于价格,对方的态度和气势也让人难以接受。面对高高在上的对方,阿慧采取的态度反而表现得很委婉:“不好意思,这个价格我还要考虑一下,但估计情况不会太乐观,因为我们卖的是品质。”

    最后这个客户一拍桌子站起身来就走了。两天后,他从欧洲飞回来,说一定要马上见阿慧,阿慧给他的回复是:“抱歉,两三天后我才有时间。”后来,这笔生意以双赢的结果成交。在这场谈判中,虽然客户想以气势压倒阿慧,但阿慧并没有就范,柔中有刚,以从容委婉的态度去应对。

    当谈判陷入僵局的时候,女性的优势往往体现出来。上例中的阿慧经常会在气氛尴尬时,拿一些其他话题来缓解,比如赞美对方,你今天穿的衬衣很漂亮,什么品牌,领带配起来很不错,等等。

    其实男性很爱听这样的话,因为很少有人表扬他们,尤其是当面表扬。所以当在谈判时没什么话可讲的时候,不妨赞美一下谈判桌旁的男性,他们也是需要赞美的。

    1963年9月,选美皇后出身的玫琳凯·艾施开办第一家店面时,只有500平方英尺的面积,9名美容顾问,以及她的秘密武器——被她称作是黄金法则的理念:你们愿意别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别人。

    一年后玫琳凯的销售额达到19.8万美元,2007年则达到24亿美元。

    玫琳凯的管理黄金法则可以换一句话进行解读,我们姑且称为PL模式——字母“P”和“L”代表的不仅仅是利润(Profit)与亏损(Lost),它们还代表着人(People)与爱(Love)。

    玫琳凯喜欢粉红色,这种颜色弥漫于公司各处,从粉红色的凯迪拉克,到粉红色的小卡片。这种风格,我们称之为柔性领导。其核心在于,不是通过大公司所普遍存在的“人吃人”的竞争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关注他人需求来实现的。

    这是一种“以柔克刚”的管理风格。一方面,它跟玫琳凯女性为主的雇佣模式很搭配,另一方面,它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如何全方位、更有效地发挥人的潜力。危机之下,这种“以柔克刚”的力量更显特别。

    玫琳凯认为,每个人都是特别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很出色。每当玫琳凯见到某个人,她就会想象对方身上带着一个看不见的讯号:让我感觉自己重要。玫琳凯就会立即回应这个讯号,结果每次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让员工知道CEO赏识他们。这是很多公司CEO都擅长的,但是,玫琳凯把它做到了极致,并融进了企业文化。举个例子,玫琳凯的业务督导到总公司参观时,总部会铺红地毯欢迎她们,公司的每一个人也会盛情地招待她们。甚至,公司会给优秀的业务督导授予粉红色的凯迪拉克轿车的使用权。玫琳凯的逻辑是:“一开始,我就确定自己的销售队伍要的是一流的东西,如果那种东西实在过于昂贵,我们就干脆不用,也不会用二流的东西来替代。”

    不要以为玫琳凯只会赞美和爱,她更擅长批评。玫琳凯的批评策略是,不管你要批评的是什么,你必须找出对方的长处来赞美,批评前和批评后都要这么做。这不是妥协,这是一种高明的沟通逻辑:管理人员必须坚持原则,讲话单刀直入。如果你对某位下属的工作不满意,就不该马马虎虎——你必须表达你的感觉,必须刚柔并济。换句话说,你必须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

    好的领导应该具备的性格是刚强、刚烈,但不固执己见,温和、柔和但不软弱无力,即通常所说的刚柔相济。一味的柔和、软弱,就会使自己的力量被削减,以至失败;一味的刚烈、刚强又会导致刚愎自用,也注定要失败。所以,既柔且刚,刚柔并济才是最理想的性格特点,才是最佳的状态。

    五行相生,刚柔识人

    原典

    五行有合①法,木合火,水合木,此顺而合②。顺者多富,即贵亦在浮沉之间。金与火仇③,有时合火,推之水土者皆然,此逆而合者④,其贵非常。然所谓逆合者,金形带火则然⑤,火形带金,则三十死矣;水形带土则然,土形带水,则孤寒老矣;木形带金则然,金形带木,则刀剑随身类。此外牵合⑥,俱是杂格,不入文人正论⑦。

    注释

    ①合:指五行之间的相互生用,比如水生木,木生火。②顺而合:指五行之间辗转相生,一气呵成,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③仇:火能克金,因此金以火为仇敌。④逆而合:火克金,火是金的仇敌,但火又可以炼金,使金成有用之物,这种火克金,就叫逆合。⑤则然:就是这样,指金形带火是逆合。⑥牵:勉强之合。⑦正论:正统理论。

    译文

    五行之间具有的相生、相克、相仇三种关系,这种关系叫做“合”;“合”又有顺合与逆合之分。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种辗转相生就是顺合。相貌外形归顺合中的人中多会致富,却不会尊贵,即使偶然尊贵,也总是浮浮沉沉、升升降降,难于保持长久。金以火为仇敌,因为火能克金,但是,有时火与金又相辅相成,金无火炼不成器。类而推之,火仇水,水仇土,土仇木,木仇金等之间的关系都是这样,这就是逆合。形貌上带有这种逆合的人就会非常高贵。但是在所谓的逆合之相中,如果是金形人带有火形之相,便非常高贵;相反,如果是火形人带有金形之相,金便被反克了,这种人活到三十岁就会死亡。如果是水形人带有土形之相,那么就会一辈子孤苦伶仃;如果是木形人带有金形之相,便会非常尊贵,相反,如果是金形人带有木形之相,那么就会有刀剑之灾,杀身之祸。其余以此类推。至于除此之外的那些牵强的说法,都是杂格,不能归入文人的正统理论。

    解读

    原典中有“顺合”“逆合”:其意为,五行之间有相生相克的关系,相生之关系叫“顺合”,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克的关系叫“逆合”,如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

    《冰鉴》曰:“顺者多富”。金木水火土之间辗转相生,相互促进,相互推动,运势流畅,前景必然如顺势之流水,乘风破浪而无险阻,在做生意方面自然会得心应手,即平常人们所说的生意要顺着做,因此这种人发财很容易。但五行顺合主富不主贵,即便偶尔显贵,时间也不会长久。因此顺合者难以升高贵,握重权,建立功勋的可能性更小,有富少贵,不能说富贵双全。但古时可以用钱买官做,即使如此,他们的贵也在沉浮之间,一起一落,不会很长久,贵也只是小贵,得不到贵族的承认。顺合的人,属形有余,因此以富居多。

    “逆合”指五行之间相互克制,如火克金,但金有时能合火,即是说金无火炼不成器具,如土克水,但水有时又能合土,即土无水则不能滋养万物。因而水与金、土与火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以均衡成势为宜,不能偏废,有了偏废,自然会败相。

    《冰鉴》中所讲的“逆合”,重在一个“合”字。不合,受克者不能成为有用之物,也就是克者破坏了受克者的“物的有用性”;合,就是在克者的锤炼下,受克者被琢磨成器,能更充分地体现“物的有用性”。土可以克水,若因此水不能去浇灌庄稼,养饮牲畜,解济旱情,发挥“甘露”的滋润作用,这种逆合是无一可用的。而水滋养万物的形式之一是蓄含在土中,有了土垅、土坎、土堤、水渠的牵引,便不会成为洪水泛滥,或是不会成为漫地积水四处漂流。这种土克水就是逆合,充分发挥和保护了水的有用性。五行间的相互生克有深刻的辩证法思想,与中医中的辨证论治思想本源一致。

    以此类推,水克火,木克土,金克木,都能找到“逆合”的答案。《神峰通考》中讲:“无病不是奇,有病方为贵。”有病有药,相互滋养,五行之间势力均衡,五行和谐不冲战,各守其位,相辅相成,共成奇崛之势,这就合于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则,这种自然就是贵相,《冰鉴》鉴别这种情况是“其贵非常”。

    “金形带火,其贵非常。”火能克金,照贬义的理解,金被火熔化,这也是伤残性的,有暴殄天物的味道。反过来讲,金无火炼又不成器,只要火候恰当,金反而受益。

    “火形带金,三十死。”金无火炼不成器,但火中带金,却造成火的不纯,形成驳杂凌乱之火,金既扰乱了火的纯度,火又不能助金成器,反而熔化了金,偏偏又不能熔化得干干净净,如此一来,火势驳杂,金火交战,其势自然危险,本身也就难以存身了,因而谓之“三十死”。

    “水形带土,其贵非常。”水势本来汪洋恣肆,如无土为堤为岸来约束,会成为水灾,不利于事。有土为堤为岸,则水能为人所用,成为有益的东西,因而会贵。

    “土形带水,孤寒老矣。”筑土为堤,可以约束洪水不为害;筑上为屋,可以遮风避雨。这样的土是好的。如果这样的土中有水,坚固性遭到破坏,就不安全了。洪水冲击,土堤溃塌,土房坍倒,则后果就不可想象。土形带水,与筑土蓄水滋生万木还是有区别的,这有必要细细区分,况且水多土淹;水生木,木克土,辗转相仇,致使土形不纯;土太湿润,需要一点儿暖气,方可滋生万木,如果带水,水克火,没有了温暖和煦之气,种种坏处叠加在一起,自然就“孤寒老矣”。

    “木形带金,其贵非常。”木不经斧子的砍伐,不经刨刀的雕琢、打磨,不会成为有用的家具或艺术品;而且金生水,水生木,辗转相生,也有助木之势,因此木形带金,其贵非常。但金又不能太重,否则肃煞金气萧杀了春木而成凋零孤苦的秋木了。从五行与四时关系来讲,秋天是金当令之时,金气太重,因而叫肃杀金秋,树木受克,因此呈衰枯落叶之象。

    “金形带木,刀剑随身。”木生火,火克金,这是金形带木的一不利;金中有木,金木混杂冲战,已成杂金,金质不纯,这是二不利;木重,反而侮金,这是三不利。如此一来,自然会坏金之质,败金之势,凶多吉少,万事不顺。

    “此外牵合,俱是杂格,不入文人正论。”除以上几种相生相克、有理有节的“逆合”外,其他“逆合’”没什么可取的,都是“杂格”。杂格,驳杂不清,要么处于沉浮之间,要么心术不正,因此不能使主管者放心,也就难以当大用,自然不会富贵,名利艰难。这种情况,用在文人身上没什么效验,因此“不入文人正论”。这种思想,是受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影响。

    古人根据金、木、水、火、土五行的性质和象征意义,用类比取象的方法,把人的形体相貌、性格气质以五种来概括,即是金形,木形,水形,火形,土形,这与美术上对人头部的分类有共通之处。美术上把头部分为目字形、国字形、田字形、甲字形、申字形、风字形等八种。五行与美学分类全在于其认识问题的出发点不同,但本性一样。

    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人既然是宇宙中的精华,万物中的灵长,其构成元素也是金、木、水、火、土,当然也该合自然之性。因而说:“禀五行以生,顺天地之和,食天地之禄,未尝不由于五行之所取,辨五行之形,须尽识五行之性。”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人生于五行,与天地相合,既然来自五行,那么,要想了解五行的形态,就必须知道五行的性状,知根知底,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这个思想成为古代人才学的理论依据,因此在《五行象论》中讲道:

    夫人受精于水,故禀气于火而为人,精合而神生,神生而后形全,是知全于外者,有金、木、水、火、土之相,有飞禽走兽之相。

    “人受精于水”这个思想可不简单。达尔文等西方生物学家论证的生命来自水中,比中国古人对此的论断迟了好几百年(《五行象论》一书写成于宋朝)。

    按照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人既然源自于动物,则脱不开自然生物的属性,因此用飞禽走兽比拟人形,也无不可。三国时的名医华陀仿五禽而成的“五禽戏”,是锻炼身体的好方法。但古人把飞禽走兽与人形和相关性说得神乎其神,奥妙无穷,却过犹不及,不足为用了。

    中国古代识人之法有五形之说,分别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对应。

    1.金形人

    形貌:面额和手足方正轻小如一块方金,骨坚肉实。

    肤色:白色。

    声音:和润。

    性格:刚毅果决,思维严谨,思想深邃,睿智机敏。

    其他:个子要适中,不能太低。

    具备了以上条件,就叫做合金局,为上佳。但金形之人有棱有角,最忌五官局促,局促则格局未开。

    2.木形人

    形貌:瘦直挺拔,如一株笔直大树,仪态轩昂,骨节突出,面部上阔下尖,眉目清秀,腰腹圆满。

    肤色:青色(白中透青)。

    声音:高畅而宏亮。

    性格:温和、宽仁,但意志不坚定。

    具备了以上条件,就叫做合木局,便为上佳。但木形之人笔直高昂,应该瘦而不弱,最忌腰偏背薄,这样就会随风摇荡,摇荡则意志不坚。

    3.水形人

    形貌:圆满肥胖,肉多骨少,腰圆背厚,眉粗眼大。

    肤色:略黑。

    声音:缓急不定。

    性格:情感丰富,富有想象力,聪明活泼。

    具备了以上条件,就叫做合水局,便为上佳。但水形人圆融随和,最忌体态臃肿,臃肿则随波逐流。

    4.火形人

    形貌:额窄颊宽,鼻子高大而露孔,毛发较少。

    肤色:赤色。

    声音:燥烈。

    性格:情感激烈,易使性子,不善抽象思维。

    具备以上条件,就叫做合火局,便为上佳。但火形之人火爆激烈,最忌五官尽露,尽露则缺乏约束。

    5.土形人

    形貌:敦厚壮实,背隆腰圆,肉轻骨重,五官阔大圆肥。

    肤色:黄色。

    声音:浑厚悠长。

    性格:仪态安详,举止缓慢而稳重,冷静沉着,但城府很深,难于测度;才智平平,情感淡漠;不过待人尚宽厚,且极讲信用。

    具备了以上条件,就叫做合土局,便为上佳。但土形之人敦厚安详,最忌气息粗浊,粗浊则才智平平。

    五行各相的特点和差异,可归纳如下表:

    五种形体虽然各不相同,但都被视为上佳之体形。因为它们都在整体上保持了协调,都体现出某种比较完整的格局。而我们的先人们坚信,一种完整的格局就是秉承了天地间某种单纯的五行之气,单纯就是精华,就是贵重。这些我们姑且不去理会它。单凭经验论,我们其实也能够感觉到,匀称有致的身材的确给人以美感、好感、亲切感、稳重感甚至依赖感,同时还给人以精明强干、处事有方的直觉印象,所以这样的人会拥有更强的个人魅力、更好的人缘、更多的成功机会。但五种形体均有所忌讳,所谓忌讳,其实就是对整体格局的破坏,也即使本来非常协调的形体出现了致命的缺憾,或者走向了“物极必反”的极端。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五种类型的形相,是标准型的金形人、木形人、水形人、火形人、土形人,是非常典型的标准相,可以称为五形正局,是上等中的上等,是“标准”情况,属于五行的正局,或者说是纯形,充分合局而无丝毫驳杂。然而,上述五种形体虽然非常好,但很少有人能够长成如此纯正的身材,大多数人总是以某种形体为主要框架而兼容了其他形体的一些特征。所谓“纯形者少,兼形者多,兼形又兼形者更多”,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冰鉴》列出了许多五行交融、相生相克的鉴人道理,如“木合火”“水合木”“金形带火”“火形带金”等,从五行相合、相逆的关系来判断这种杂合是好是坏,衍生出一系列识人之法来。这些方法因为基本的依据都是中国传统的五行相生相克之说,形而上学的意味更浓一些,不好理解,不好解释,在现实生活中用处也不大,故本书不再详细论及。不过,形体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与个性特征相吻合,协调的形体反映性格要素的有机统一,而无论怎样的性格,只要是和谐稳定、自成一格的,就肯定是有益成功的。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识人鉴人也不必拘泥于中国传统的五行之说,只要是健康、美丽、充满活力的肌体,我们都可以认为它们预兆着事业的成功。

    处世活用

    人们对于体形有很多评论,比如“好头不如好面,好面不如好身”“人不在长短,要取身方端重”。归结起来就是“身躯重要”,“好身”即“身方端重”。中国有句名言:“人需要接近瞧瞧,马需要骑着看看。”从人的言谈举止中,虽然可以看出一个人内心活动的大概,但通过对“体形”的观察,则可以看出对方某种特殊的潜质。

    什么是体形呢?所谓体形,即人的身材体态和高矮胖瘦,它是人最明显的外部生理特征之一。体形与人的性格、心理相关的观点在日常生活中是很流行的,古人就常常把人的性格、心理同人的外部相貌、体形特征联系起来。体形的特征是一个人的轮廓,同时也是一个人的门户和纲领,究其纲领,便可以察其性知其心。

    唐代大诗人李白,被后世称为诗仙。一般人只知道他的诗篇,而未必知道他身怀看相的本领。相传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李白在大将哥舒翰家里做客,座中有一个叫郭子仪的人。当时郭子仪只是一个普通军官。李白一看他,便说:“这位壮士长长的眉毛,一直延伸到鬓角,目光闪烁,神采洋溢,声音嘹亮,有很强的穿透力。这些都是神气有余的表现,将来一定能取得高官厚禄,位极人臣。”后来,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屡建奇功。

    李白曾经跟着郭子仪一道出征,途中恰巧碰到了唐代名僧一行法师。据说,这个一行和尚上知天文,下晓地理,道行很深,能预知人的吉凶祸福。李白、郭子仪两人便向一行和尚咨询终身大事。一行素来倾慕李白诗名,又见他勤学好问,就对李白说:每个人都有身体,都有耳眼鼻舌各种器官。但是如果要穷根究底,原本就没有这些东西,这些东西都是无中生有,从虚无之中幻化出来的。因此,观察一个人不能只局限在这些部位之中,而应该透过这些去观察人的气度和神情。只有这样才能料事如神,入木三分,发现本质的东西。一行是想传授李白一些观人的秘诀。

    一行看了看郭子仪,说:“您气度不凡,神量宽广,是相貌之中的五合之面,将来必定声名远播,一般的王侯也比不上您。”李白忙问什么叫五合。一行回答说:“五合的道理比较高深。人的面貌忌讳的是平扁无势,歪歪扭扭。简单地说:鼻子怕的是山根深陷,尤其怕的是小塌鼻子;眼睛怕红丝穿进去;眉毛怕中间突然断裂,尤其怕倒长眉毛……这些就叫做五局不合。五局不合,便会多灾多难,事与愿违。相反,如果面貌纯粹而光华,脸色洁净无瑕,这是天心相合;风度不凡,气宇轩昂,这是天德相合;德行谨严,胸怀仁爱,这是天伦相合。有了这些特征,便可身体健康,疾病难侵,威名远播,士民爱戴。

    后来郭子仪功德传遍天下,活了近百岁,死时须发飘飘像白银一般。由此看来,李白的识人之才与一行和尚无异。不过李白靠的是悟性,一行靠的就是长期的经验总结了。

    商界活用

    管理者在管理企业的时候,刚柔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有的方面需要采用刚性的管理方法,有的方面需要采取怀柔政策。而根据工作类别的不同采用适当的管理方法,便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出人才的潜力,提高公司的竞争力。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里迅速腾飞,一个关键原因就在于其团结向上的民族精神。日本企业的人事管理方式是终身雇佣制,目的就是让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宿感。这个制度从根本上确保了企业的人心聚拢,加上许多企业对员工关怀备至,更是让他们在工作中格外卖力。

    日本桑得利公司的董事长鸟井信治郎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他被部下亲切地称为“父亲”。他采用刚柔相济的方法管理公司。在刚的方面,他对员工要求十分严格,有时近于苛刻。他经常亲自到工厂巡视,一旦发现纸屑、灰尘等污秽,便大声喝令员工清除干净。而看见工作不努力的员工,就毫不客气地对其责骂,让人无地自容。曾有员工因为受不了如此严厉的责备而当场晕过去,甚至有员工挨了责骂后,心情非常糟糕,便跑到桥上削苹果以缓和压力。因此,员工都十分害怕鸟井。但这只是鸟井“严父”的一面。

    在柔的方面,作为“父亲”,在对员工论功行赏时,鸟井毫不含糊,也从不吝啬。有一次,总务股的办事人员,寄出去一个无意间写错了价格和数量的商品邮件。鸟井知道后,马上命令另一个员工将它找回来。这个员工埋怨道:“我怎么知道他投在哪一个邮筒中,叫我做这种事,实在没道理。”“他大概是投在附近的邮筒中。附近的邮件,全部集中在船场邮局,你快去找!”经董事长提醒,那个员工立刻前往船场邮局,花费了一番工夫,总算找到了邮件。鸟井立刻露出欣喜的笑容,安慰那个员工说:“辛苦了!”接着便取出非常贵重的礼物奖赏他。

    除此之外,公司赚钱时,鸟井从来都将功劳归功于员工,并加发奖金给他们。奖金之多,常常会让员工傻眼:“是不是发错了,怎么会这么多呢?”鸟井发放奖金的方式也很特别。每次他都是将员工叫到办公室,等员工拿了奖金谢礼后正要退出时,他便说道:“稍等一下,这是给你母亲的礼物。”待员工再次要出去时,又将其叫住:“这是给你爱人的礼物。”拿了这些礼物,员工心想这次应该能走了,不料董事长又叫道:“稍等,还有一份给孩子的礼物。”这样的上司,怎么能让员工不大为感动,拼命工作呢?

    对工作要求严格,对员工的生活却关怀入微,刚柔并用,这是鸟井之所以受到员工爱戴最主要的原因。当初,商店开业不久,鸟井经常听到店员抱怨:“房间内有臭虫,害得我们一夜睡不好。”一天晚上,在店员睡熟后,鸟井悄悄举着蜡烛到房间柱子的裂缝以及柜子的空隙里抓臭虫。声响把店员从睡梦中惊醒,当他们看到正在抓臭虫的老板时,都感动地流泪了。这是鸟井“慈父”的一面。

    同时,对公司的重要员工,鸟井更是不惜重金,以礼相待。被誉为没有他就没有桑得利公司的“名参谋”作田,在进入公司不久后,父亲便不幸去世。但他不想让同事们知道家有丧事,便悄悄地没有做声。然而,出殡当天,鸟井率领桑得利公司的全体员工来到殡仪馆帮忙,而鸟井更是亲自站到门口对前来祭拜的人一一磕头答礼。等到丧礼结束,作田正要回家,听到鸟井老板大叫一声:“没有车子,你和母亲如何回家?”说完立即叫了一辆计程车,亲自送他们回家。老板如此一番充满诚意的举动,让作田心生感动。从此,他全心全意为公司工作,从来没有跳槽的念头。以致后来他升为主管,还常对员工提起此事:“从那时起,我就下定决心。为了老板,即使是舍弃性命也在所不惜。”

    严厉的鸟井之所以如此深得人心,在于他懂管人用人的刚柔之道,真诚地用一言一行感动并奖励员工,让他们把公司当成了自己的家,把老板当成了自己的父亲。而员工心中积淀下来的归属感,换来的是桑得利公司一路走红的业绩以及欣欣向荣的发展前景。

    内刚柔之辨

    原典

    五行为外刚柔,内刚柔①,则喜怒、跳伏②、深浅③者是也。

    注释

    ①内刚柔:内心的阴阳刚柔之气。②跳伏:激动与平静两种情绪。③深浅:人内心的城府深浅。

    译文

    前面所说的五行,是人的阳刚和阴柔之气的外在表现,即是一般所说的“外刚柔”。除了外刚柔,还有与之相应的内刚柔。内刚柔指人的喜怒哀乐、激动与平静两种情绪和深浅不一的心机城府。

    解读

    外形之刚柔,就是前面所讲形体之五行,可以反映一个人的魄力、性格,很容易在直观上看到。然而从外貌形象来判断、识别人物,虽有一定道理,但仅从人的外部形态去分析人、评价人,总有些人牵强附会。因为人的确不可貌相,正如海水不可斗量。特别是如果察人者水平不够,阅历不深,就会产生许多错误的东西出来。即便很多聪明的人士也会犯下这样的错误。

    曾国藩从不敢过誉自己的鉴人才能,他将“外刚柔”与“内刚柔”结合,无疑是比较周全的一种方式。“内刚柔”所反映的是一个人的城府,需要通过日常相处来推敲,要求从内外结合的集度来考察人物,《冰鉴》中并专门列出几种典型的内心伏藏的例子,供鉴别人才时参考。

    “内刚柔”实际上是人们的精神世界。人们的精神世界可以从喜怒哀乐中表现出来,观人者循流探源,就可以察知他人的内心世界以及心性品质了。

    曾国藩将“内刚柔”分为“喜怒”“跳伏”和“深浅”三种来论及人心内阴阳之气变化,这三种既是指喜怒哀乐等情感,又指沉静、急躁、胸有城府等各种性格。

    人本来以阴阳之气来确立性情,阴气太重则失去刚,而阳气太重则失去柔。太柔则处事小心谨慎,不敢大刀阔斧;太刚是亢奋者,常超越了一定的度。这两种人各有长短,或者说各有优缺点。

    处世活用

    处世过程中,最重要的固然是识人,然而最困难的也是识人。人心不同,就像各人的面目都不相同。外形相似的人其内心世界也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古人常有“贤不可知,人不易识”的感叹。认识一个人,以自己作为衡量别人的标准,主观意识太强,经常会造成识人的错误与偏差。

    1.凭主观意识识人不可取

    从前一个聪明人遗失了一把斧头,他怀疑是被隔壁的小孩偷走的。于是,他就暗中观察小孩的行动,不论是小孩的言语与动作,或是神态与举止,怎么看都觉得像是偷斧头的人。因为没有证据,所以也就没有办法揭发。隔了几天,他在后山找到遗失的斧头,原来是自己弄丢的。从此之后,他再去观察隔壁的小孩,再怎么看也不像是会偷斧头的人。

    这个所谓的聪明人就是以自己的观点来度量别人,主观性太强,才会把无辜的小孩看成是盗斧的贼。他心中认定小孩是贼,因此便看小孩像贼;当他心中不再认为小孩是贼以后,任他再怎么看小孩都不像贼。

    其实,小孩没有一点儿改变,改变的是他自己的主观意识。这是由于主观意识作祟因而造成识人错误的一个典型案例。

    三国时代精于识人的诸葛亮,就曾因主观偏好而对马谡失去了客观的判断。马谡曾任成都县令以及越嶲太守,能力过人,并好谈军国大事,诸葛亮很器重他。刘备在临死前,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希望你能察觉此事。”由于诸葛亮对马谡印象很好,因此非但听不进刘备的话,而且还任命马谡为参军。两人谈论军国大事,每每从清晨到深夜。公元228年,诸葛亮出师祁山,当时诸葛亮独排众议,任命马谡为先锋,统率大军与魏军交战于街亭,结果被魏军所击败。因为先锋率大军败走,诸葛亮只好退守汉中。

    当我们喜欢一个人时,就会忽略他的缺点而肯定他的一切;当我们讨厌一个人时,就会忘掉(或忽略)他的优点,单挑其弱点而否定他的一切。

    以自己的主观偏好认识人,这是人性上的弱点,也是识人的大忌,精明的诸葛亮都难免陷入其中,何况一般凡夫俗子?须时刻警醒。

    2.十二种人的性格特点分析

    为人处世能正确的识别人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外刚柔和内刚柔的结合形成了十二种人的性格特点。刘邵曾对此作过深入的剖析,现分别说明如下:

    (1)坚强刚毅的人,其性格特点是凶狠强硬,很难与人和睦相处,这样的人在为人处事上,不是克服自己由于太刚强而言谈举止冒失莽撞的不足,反而认为柔顺就是软弱屈从,结果变得更加凶狠,变本加厉地加强他的过火行为。其长处在于能驱除邪恶,不足之处在于喜欢激烈地攻击对方。因此这种人可以让他设定法度让人遵守,却往往难以对别人体察入微,不能处理具体事务。

    (2)英雄骠悍、精力健旺的人,其优点在于肝胆照人,性情刚烈,缺点在于不太顾忌别人的情面或事情的后果。这样的人总是意气风发,勇敢果断,他们从不认为勇往直前的做法会使自己遭受挫折甚至毁灭,反而视和顺忍耐为胆小怕事,做什么事总要把自己的精力使尽才罢休。因此这种人可以与他们共赴危难,却不能要他们去遵守约定;可以让他去办充满艰难险阻的事,很难让他在情况恶劣的环境下完成忍辱负重的任务。

    (3)性情温柔随和、安静宽恕的人,其优点是宽容大度,缺点是对人对事下不了决心。柔弱和顺的人,遇事总是犹豫不决,处理问题抹不开面子,不是克服自己拿不起放不下的缺点,反而把刚毅激进当成对别人的伤害,安于无所作为。因此这种人可以遵守常规。有这种性格的人,可以让他做循规蹈矩的日常工作,却不能让他执掌政权,排忧解难。

    (4)精明能干、慎密畏怯的人,很善于谨慎小心、兢兢业业地完成所负的使命,但缺点是疑虑重重,患得患失。精明谨慎的人,瞻前顾后,顾忌重重,不是克服自己不敢伸张正义的弱点,反而视之为轻率的表现,结果更是加重了他的疑虑。这样的人,可以让他去做继业守成的工作,很难让他开创局面,树立榜样。

    (5)善于论证辩驳、推理分析的人,他的才能是在解惑说理、化解矛盾方面,不足之处是容易流于夸夸其谈,不着边际。博学善辩的人说话条理清楚,口才好,他们不觉得自己的文辞泛滥,话语冗长,却把正直刚毅当做对他们的束缚,从而助长他们散漫的作风。这种人可以同他们不分等级贵贱,平等相处,让他们搞学术研究或教学工作,却难以设立法规制度来约束他们。

    (6)气势凌厉、性格刚正的人,做事坚毅,为人耿直,其优点在于坚持原则,意志坚定,缺点是专断固执,不听他人劝告。这种人不认为固执主观是缺点,却认为灵活善变是虚伪的表现,从而更加主观专断。因此,这种人可以坚持正义,却不能与群众打成一片。可以让这种人做已经确立无误的执法工作,不能让他去团结群众。

    (7)好善乐施、普济博爱的人,胸襟宽广,很有人缘,但交友太多,又难免鱼龙混杂。他们不认为交游混杂是缺点,反而把廉正耿介当成拘谨保守,于是交游就更加广泛混杂了。这种人可以做群众工作,却不能严肃风纪。

    (8)注重行动、才能卓越的人,志在攀登高峰,超越同行,不足之处是好高骛远,根基不稳。好学上进的人,志向高远,他们不认为贪多务得、好大喜功是缺点,却把沉着冷静看做停滞不前,从而更加锐意进取。因此这种人可以不断进取,却不甘心落后于人,可以让他开拓进取打先锋,不适于从事打基础、当后援的工作。

    (9)清高耿介、廉洁奉公的人,具有艰苦节约、不为贫贱所移的优点,但是也有过分拘泥于小节、死板教条的局限。耿直倔强的人嫉恶如仇,不愿随波逐流,他不克服自己狭隘偏激、固步自封的缺点,反而认为广交朋友有辱清名,结果使他变得越来越孤僻、拘谨。这样的人可以让他去完成无损人格、气节的任务,不能让他去做灵活变通的工作。

    (10)冷静老练、机敏周密的人,对于细微奥秘的事情很精通,缺点在于遇事迟缓怯懦。性格沉静的人对什么事都要反复推敲,深思熟虑,他不克服自己由于冷静沉着造成的贻误良机,反而认为注重行动的人粗心大意,把自己的畏头畏尾说成是优点。因此这种人可以深谋远虑,却难以及时把握机会。

    (11)足智多谋、胸怀韬略的人,做事老谋深算,善于随机应变,取悦于人;缺点是老奸巨滑,模棱两可。满腹机谋的人凡事都要审时度势,把事情做得让人人满意,他们不认为施展权术是背离正轨的行为,反而认为坦诚是愚蠢的表现,把虚伪看成可贵的东西。这种人应当让他去做扬善积德的事情,不能让他做查处违法乱纪的工作。

    (12)质朴坦率、一览无余的人,具有质朴诚实的品质,缺点是没有城府,容易泄密。淳朴坦白的人,心有疑惑也不愿意相信是真的,他不克服自己由于性格朴实而形成的粗犷直露的缺点,反而认为讲究谋略是一种荒诞的做法。为人处事一味地坦诚相见。这种人可以去完成讲求信义的任务,却难以去调停指挥,随机应变。

    刘邵非常细腻与传神地剖析了上述十二种人,为人处世不妨仔细去观察与琢磨。有智谋的人喜欢建功立业,勇敢的人喜欢实现自己的志向,贪婪的人则钻营于功名利禄。我们可以识别出来,就能想办法去应对。

    近“粗”之人

    原典

    喜高怒重,过目辄①忘,近“粗”。

    注释

    ①辄:就。

    译文

    遇到令人高兴的事情,就乐不可支,得意忘形;遇到令人愤怒的事情,就恼怒起来,怒不可遏,可是事情一过就忘得一干二净。这种人阳刚之气太盛,其性情接近于“粗”。

    解读

    笑能笑死、哭能气尽者,给人的直觉就是胸无城府。所以曾国藩说,喜则手舞足蹈、得意忘形;怒则狂暴焦躁、不计后果;喜怒过后,则立刻云开日出,将刚刚发生过的事抛在九霄云外再不萦怀者,看似直来直去、豪迈豁达,实则是气盛、莽撞之人。这样的人,可以称之为“粗人”,做事欠缺考虑,仅凭匹夫之勇,冲锋陷阵还可以,但却绝非将帅之才。

    喜怒哀乐是人的情感世界。人的心性在平常情况之下未必是真实的显现,但在特殊情况之下却会暴露无遗。喜怒哀乐,特别是“大喜”“大怒”是指人的情绪的剧烈变化。一喜一怒之间,对事对人的态度充分地表现出来。有人为不平之事拍案而起,挺身而出,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有人为了自己的得失而大喜大怒,自私之心也会昭然若揭。当然还要区分他人的假怒、真怒,假喜、真喜。常言说:“文贵曲,人贵直。”但是“山中有直树,世上少直人”,大概因为人能有意地掩盖心中所想与情绪变化,直率坦露之人毕竟是少数。所以,凭喜怒哀乐去观察一个人的心性和内心世界,只是一个依据,还不是100%准确,要掌握真实情况,不要为假像所迷惑。另外,如果密切结合一个人平时的言行,准确性就会不断提高。“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就是这个道理。

    那种“大怒”“大喜”之人,为一得一失、一物一事而喜而怒,程度异常强烈,有失常态。如果这种人得了健忘症,过目即忘,做起事来常常漫不经心,很多事情早就被他忘记得干干净净。这种人就是曾国藩所说的“粗”人。此类人粗枝大叶,性情刚直,不知进退,往往办事欠妥,缺乏周密的计划。

    曾国藩是一个细心者,专门写下这样的对联来诫勉自己办事:

    做人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

    办事无声无息,既要精当,又要简捷。

    一个人应该粗中有细、思虑周详,这样办起事来才会在稳当之中追求变化,精当中寻简捷。而“粗”者则没有这样的才识策略。“粗”者如果不经过一番磨炼,变得心思周密,是不可能担当重任的。这种人的长处是没有城府,很少搞阴谋诡计,一般没有野心,很多事情都可以放心地叫他去做。

    处世活用

    半生混迹于官场的曾国藩深知情绪带给人的负面影响是致命的。一个人若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势必成不了什么大事。

    生活中我们常见到有些人因不能克制自己,而引发争吵、咒骂、打架,甚至流血冲突的情况。有时仅仅是谁踩了谁的脚,一句话说得不当,在地铁里抢座位,在公交车上挨了一下挤,都可能成为引爆一场口舌大战或拳脚演练的导火索。在社会治安案件中,相当多的案件都是由于当事人不能冷静地处理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发生的。

    人都有七情六欲,遇到外界的不良刺激时,难免情绪激动、发火、愤怒。这是人本能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但这种激动的情绪不可放纵,因为它可能使你丧失冷静和理智,不计后果地行事。因此,当你遇到这类事情时,面对人际矛盾时,要学会克制,学会忍耐。宋代有这样一个故事:

    向敏中,天禧(宋真宗年号)初,任吏部尚书,为应天院奉安太祖圣容礼仪使。有一天,真宗说:“自从我继位以来,还没有任命过仆射。现在任命向敏中为右仆射。”这是非常高的官位,很多人都向他表示祝贺。徐贺说:“今天听说您晋升为右仆射,士大夫们都欢慰相庆。”向敏中仅唯唯诺诺地应对。又有人说:“自从皇上即位,从来没有封过这么高的官,不是勋德隆重,功劳特殊,怎么能这样呢?”向敏中还是唯唯诺诺地应对。又有人历数前代为仆射的人,都是德高望重。向敏中依然是唯唯诺诺,也没有多说一句话。

    第二天上朝,皇上说:“向敏中是有大能耐的官职人员。”向敏中对待这样重大的任命无所动心,这就做到了喜怒不形于色,人们三次致意恭贺,他是三次谦虚应付,不发一言。可见他自持的重量,超人的镇静。正如《易经》中所说:“正固足以干事。”

    所以向敏中居高官重任三十年,人们没有一句怨言。他能以这样从政处世的方法,对待进退荣辱,心情平静地虚心接受。他理政应事,待人接物,也就能顺从天理,顺从人情,顺从国法,没有一处不适当的。

    真正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无论祸福险夷,还是横逆生死;无论处在功名富贵之中,还是处在山林贫贱之际,他们的心中总有一个自己的主宰存在,不被外物与环境所左右。请看下面一个例子:

    一天,陆军部长斯坦顿来到林肯那里,气呼呼地说一位少将用侮辱的话指责他偏袒一些人。林肯建议斯坦顿写一封内容尖刻的信回敬那家伙。

    “可以狠狠地骂他一顿。”林肯说。

    斯坦顿立刻写了一封措辞强烈的信,然后拿给总统看。

    “对了,对了。”林肯高声叫好,“要的就是这个!好好训他一顿,真写绝了,斯坦顿。”

    但是当斯坦顿把信叠好装进信封里时,林肯却叫住他,问道:“你干什么?”

    “寄出去呀。”斯坦顿有些摸不着头脑了。

    “不要胡闹。”林肯大声说,“这封信不能发,快把它扔到炉子里去。凡是生气时写的信我都是这么处理的。这封信写得好,写的时候你已经解了气,现在感觉好多了吧,那么就请你把它烧掉,再写第二封信吧。”

    林肯的做法很值得赞赏。冲动、骂人不能解决问题,只会让问题变得更糟。控制自己的情绪,使内心保持平静,宽宏大量地对待人反而能达到好的效果。

    近“蠢”之人

    原典

    伏①亦不伉②,跳③亦不扬④,近“蠢”。

    注释

    ①伏:情绪平静。②伉:高大,引申为情绪激动。③跳:情绪激动。④扬:高昂。

    译文

    平静的时候没有一点儿张扬之气,激动的时候也昂扬刚壮不起来,这种人阴柔之气太盛,其性情接近于“蠢”。

    解读

    “伏跳”指情绪的变化。情绪激动的状态叫做“跳”,情绪平静的状态叫“伏”。在情绪变化剧烈的时候,人往往会做出一些超乎常情常理的事情来。因此,在生气的时候,不要轻率地去作决定,领导特别应该如此。

    根据人的情绪变化来观察人不失为一种方法,但似乎难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方法来运用,最好是寻找更多一些佐证,以免产生错误。不过,对于“近蠢”之人,这种方法倒是可以单独使用。

    近“蠢”之人,情绪平静的时候不会激动亢奋,即所谓“伏亦不亢”,这是正常现象。但在情绪应该激动亢奋之时,也不能激动昂扬,给人一副心若死水的样子,即所谓“跳亦不扬”,这是有违人之常情的。这种情况可能是故意掩饰,也可能是“近蠢”。

    如果一个人性格温柔到毫无血性的地步,想急急不起来,想激动也激动不起来,很少有兴高采烈的时候,也决然无怒不可遏的时分,就近乎“不智”了。因为这样的气质既是缺乏果断的表现,又是缺乏自强精神的表现,很容易因优柔寡断而错失良机,因没有原则而令人大失所望。这样的人,不是可用之才,亦非可交之友,更非可托之人。

    《冰鉴》所言之缺乏激情的愚笨之人,其实就是现实当中的庸才。庸才是没有能力给别人制造麻烦的人,但也不会创造什么效益。

    处世活用

    故意掩饰其实也是人之常情,故意掩饰不是不会激动,而是有意装着不激动,并且,高明者还让人看不出来。这类事情在历史上很多。

    距今1600多年的晋朝时代,爆发了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淝水之战。东晋以8万人马,打败了号称百万人马的前秦80万大军。

    公元383年的冬天,寒风呼啸,大地呜咽,东晋京城一片惊慌。前秦的首领符坚凭借自己统一北方后的广袤天地,力量空前强大。北方各少数民族也臣服于他。此时的符坚号称拥有雄兵百万,战将千员。于是苻坚发兵百万攻打东晋,要扫平江南。东晋的皇帝晋孝武帝司马曜,急招宰相谢安进宫商讨御敌大计。谢安从容启奏道:符坚倾国出师后方空虚,战线过长,兵力分散,军需粮草接应困难,内部又分离不团结。臣早将淮北流散之民迁往淮南,坚壁清野断其供给,令其势难立足。晋孝武帝大喜,令其统领八万人马抗击秦军。

    谢安在大军压境之际一如既往,照样下棋、弹琴、饮酒、作诗,闭口不谈大战之事。领军大将谢玄是他的侄儿,看到叔叔如此,不禁心中焦急万分,急到谢安的帐中询问叔叔的破敌计划。谢安只是随便说了句“到时再说吧”,就什么都不说了。谢玄不敢再三追问,但回去后又坐立不安,放不下心,就和大都督谢石(谢安的弟弟)、辅国将军谢琰(谢安的儿子)一同再去看望谢安。

    三人进得府来,谢安就知三人是为大战之事而来。然而谢安却闭口不谈御敌之事。他从容镇定,好像没事一样,他吩咐家人和姬妾,一同去东山别墅游山玩水。山林间,小溪旁摆下了棋盘,谢安与兄弟和子侄轮流下棋,开始了车轮大战。其他三人暗自着急,但又不敢问。谢安不慌不忙,行棋如行云流水,下得潇洒自如,得心应手。而谢石、谢琰和谢玄这些人,一个个心事重重,心神不安,心里惦记着战事,棋下得前后矛盾,不是昏招败招,就是漏招臭棋,一个个都败下阵去。直到日落西山谢安才尽兴而归。

    三人深受谢安的感染,知道谢安定是胸有成竹了,所以回去后,各司其职,各练其兵,军民们一看,也是人不慌,国不乱。军民上下,严阵以待。

    在前秦兵马攻打下寿阳城后,谢玄令五万人马驻守洛涧。秦军主将符融得到晋兵缺粮的消息后,马上请符坚火速出兵,以免晋军退走。符坚得到消息马上把大军留在河南项城,自领轻骑八千,星夜驰往寿阳。大都督谢石和先锋都督谢玄得知秦军人马未齐后,谢玄马上命五千精兵攻打洛涧,大破敌军,毙敌一万五千人,大获全胜。洛涧大捷,谢石命全军水陆齐进,八万精兵声势浩大。秦军大败人心恐慌,寿阳城上符坚惊惶失措,看哪儿都是晋军,看着八公山上的草木,都像是晋兵。这就是成语“草木皆兵”的由来。随后在淝水两军的大决战中,晋军彻底打败了秦军,获得了淝水之战的决定胜利。

    消息传到谢安那里时,他正在和宾客下棋,家人送上谢石谢玄的手书,他略瞟了一眼,便心中有数了,他随手把书信放在旁边,好像没这回事一样,继续下棋。客人问信里说些什么内容,谢安若无其事地答道:“子侄之辈已经破敌了。”等棋下完了送走客人之后,谢安高兴地手舞足蹈,转身过门时,不小心一脚踢在门坎上,把木屐的齿都碰断了!

    大战期间,谢安下棋如故的故事,历来被传为美谈,可谓妇孺皆知。但谢安在大战前后所表现出的优雅淡定、举重若轻就是其深刻而长远的政治意图的故意掩饰。

    而那些近“蠢”的人,对碰到的各种事情反应不强烈,缺乏昂扬的斗志,行为举止给人一种软弱的印象,平时似乎不与人争论胜负是非,也好像没有胜负是非的标准。这就是曾国藩所说的近“蠢”。但是如果说这是曾国藩全部意思,这也不一定是正确的。那种“难得糊涂”的“蠢”,也是曾国藩所追求的,“难得糊涂”是古人乐于倡导的一种自修品格,实是一种“不争者,争之也;不伐者,伐之也”式的以退为进的策略,与凡人末流中的“蠢”不可作同义解。

    要想识得真正的人才需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其一,识人禀性知其优劣。

    禀性,即一个人先天而来的性格特点,或曰天性。每个人的禀性都对他的成才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因为禀性是时刻存在于人的头脑意识中的一种不以意志为转移的东西,每当人们在从事任何一项工作时就会不自觉地影响人们的行为。所以对于不同禀性的人要考虑到他禀性中各种因素再作任用,而不能对之视而不见,比如一个人本来还有一点儿辨识的能力,看问题还比较准,但禀性胆小怕事,优柔寡断,也成不了大事。

    曾国藩在初募湘军时,每天坐在招募处,看到黝黑腿脚而又不善于说话的乡下人,便连声说“好、好”,表示可以选上;如果看到近城市的人,或爱说话的人,则“唔、唔”两下,表示不可选上。因此湘军士兵,几乎无一不是黝黑腿脚的农民。这些朴实的农民,既能吃苦耐劳,又很忠勇,一上战场,则父死子代,兄仆弟继,义无反顾。曾国藩招募兵勇有自己的条件:年轻力壮、朴实而有农夫气者为上;油头粉面而有市井气者、有衙门气者,概不收用。这是因为不同的环境对人的禀性有着不同的影响,山僻之民多悍,水乡之民多浮滑,城市多游惰之习,乡村多朴拙之夫,故而善用兵者,常好用山乡之卒,而不好用城市近水之人。

    由此可见,曾国藩这种这种识禀性的方法确实十分特别。

    其二,识人争辩知其才学。

    宋朝时期抗金大帅宗泽曾对初出茅庐的岳飞说:“你的英勇与智谋,武艺与才气,就是古代的良将也不能超过,但是只擅长野战,还不是万全之计。”宗泽非常喜爱岳飞的才华,因此,有意对其栽培,使其了解、精通更多的作战方法。他给岳飞一张作战的阵图。岳飞接过阵图仔细看了以后,便对宗泽说:“古今时代不同,平地和山险不同,怎么能根据一定的阵图用兵?”宗泽反问道:“像你这样讲,阵法岂不是没有作用了?”岳飞回答说:“列阵而后战,乃兵家的常规,但其运用之妙,却存乎一心。”宗泽听了岳飞的议论,心中十分佩服,认为岳飞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才。事实也证明了宗泽的判断是正确的。

    近“奸”之人

    原典

    初念甚浅,转念甚深,近“奸”。内奸者,功名可期。

    译文

    遇到事情,开始的时候,想得似乎很肤浅。但是眉头一皱,又考虑得非常深入和细致,这种人兼有阳刚和阴柔二气,其气质接近于“奸诈”。凡属内藏奸诈的人,总是外柔内刚,遇事能进能退,能屈能伸,将来一定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和功名。

    解读

    “粗”人,可以称为阳刚过剩,也即肝火太旺;“蠢”人,可以称为阴柔至盛,也即心火不足。论城府而言,自然是刚柔相济为最好。然而,刚柔相济中,又有一种人需要注意。那就是曾国藩所说的“近奸者”。

    何谓近奸者?初念甚浅,转念甚深。也就是表面不动声色,心里不停盘算的人。所谓“深浅”指的是人的心机或城府。古语云,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人之所以有心机有城府,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社会中“学”来的。少年人心清如水,对什么事情都抱有热情,有理想,有抱负,充满了青春活力,以天下事为己任,常以为天下无事不能为,有义薄云天的志向。因为他们的社会阅历很浅,往往心怀坦荡,性情率直,可以说是天不怕地不怕。但是进入中年以后,见的事情多了,碰了不少钉子,胸中见事也能藏住,做事总是三思而行,相谋而动,不莽撞,不粗心,不声张,沉得住气,容得下事,心机城府渐宽渐深,远远不像早年那样莽撞和粗心。有时深藏不露,步步为营,甚至勾心斗角,落井下石,因此往往功成名就,名声日隆。这就是逐渐变“奸”的过程。

    “近奸”之人,刚一接触事情,印象不深,考虑不周,不把事当回事,心中不以为意,触动了一下心弦,不会作出什么强烈的反应。但就在转念之间往往是越想越觉得不妥,但又不好食言,于是便在执行约定的过程中地刻意扭转进程。这样的思维特点有“奸”的成分。心机城府极深的人遇事多有这种思维特性。他们开始的时候想得不深不透,转而又把刚接触时没有想到、没有想透的问题重新梳理一遍,既可能有新的发现,也可能猛然惊悸,看到了先前不曾看到的严重后果。这样的人称之为“内奸”,其城府深处是不易被人发觉的,甚至事后都不一定能被人发现其暗自着力用心处。近“奸”者的天份不是很高,因为他见面也不甚知,但是他们坚忍执著,知难而进,后来可能取得比那些聪明人更大的成就。

    有人这样评价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周瑜和曹操,说“诸葛亮是未来先知”,说“周瑜是一见便知”,而“曹操是过后方知”。大概曹操乃曾国藩笔下的近“奸”之人吧!凡是能够成大器的人,聪明是不能缺少的因素,但是坚忍执著的性格也是不可少的。曾国藩正是拿着坚忍与执著这把钥匙去识别和判断人物的。

    内奸者,功名可期。“内奸者”指的是那种内心深思之人。内心深思之人,对一个问题翻来覆去地想,局外人只能想象其内心苦思的程度,而不能亲身体验。这种人为什么“功名可期”呢?

    因为他们非常倔强,韧性也足,锲而不舍,钻之弥坚,这样的人一定会获得成功。早起的鸟儿捉虫多,即这个道理。笨鸟先飞,这对那些智力不够,勉力而进的人,无疑是一大安慰,也是一个绝佳的榜样。这样有城府的人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做事滴水不漏。倘若他们并不存祸心,而是能够坦然面对自己最初判断的失误,不以后来的改变为芥蒂,甚而在他人识穿点破其良苦用心时,依然能够坦承其弊,则也无愧为英雄,到头来终有所成。曾国藩是非常珍惜人才的,所以他对有能力而心机深的人也不会一棒子打死,而是合理地加以提携任用。因为有些性格的确是天性使然,往往是当事人有自知之明也难有矫正之力,所以只要无伤善恶根本即可。

    应该明确指出的是,曾国藩笔下的“奸”,不是“奸佞”“奸邪”的意思,而是指善于权谋机变,遇事三思而行。“奸”者正因为有此绝计,可以见机行事而成其大业。历史上的功败沉浮,莫不如是。

    处世活用

    有些人做事时,表面上看上去轰轰烈烈,然而这些人大部分“雷声大,雨点小”“说得比唱得好听”,就是见不到办事的效率。还有一类人,在平日里很少“显山露水”,表面看上去很不显眼,然而他们却能在暗中默默地将事情完成,丝毫不张扬,这就是《冰鉴》之所谓内“奸”。

    在雍正皇帝之前,历代王朝都以宰相统辖六部,宰相权力过重,使皇帝的权威受到了一定影响。如果一个君王有手腕驾驭全局,使宰相为我所用,这当然很好。但如果宰相越权行事,时间一长便很容易与皇帝、大臣们产生隔膜和分歧,很容易给国家添乱子、造麻烦。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因此,那些聪明的帝王就独创出自己的一套削弱相权的办法。

    雍正在即位之初,虽然掌管着国家的最高权力,但举凡军国大政,都需经过集体讨论,最后由皇帝宣布执行。皇帝的权力受到了制约,不能随心所欲、自行其是。为了加强皇权,雍正设置了军机处,由皇帝统治军机处,军机处又统治百官。由此,雍正把自己推向了权力的金字塔顶端。

    军机处还有一种职能,即充当最高统治者的秘书的角色,类似于情报局,有很强的保密性。军机处的由来,是在雍正七年(1729)六月清政府平息准噶尔叛乱时产生的。雍正密授四位大臣统领有关军需事务,严守军报、军饷等军事机密,以致此后两年这个机构竟不被外界熟知,保持了工作的高效运转和战斗的最终胜利。

    雍正对军机处管理得特别严密。他对军政大臣的要求也极为严格,要求他们时刻同自己保持联系,并留在皇帝最近的地方,以便随时召入宫中应付突发事件。军机处也会像移动的帐篷一样随皇帝的行动而不断改变。皇帝走到哪里,“军机处”就设在哪里,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现场办公。军机处关注雍正对工作、对百官的一些看法,以便察言观色,去伪存真地选用人才。

    雍正的第二大特点是对军机处的印信管理得非常严密。印信是机构的符号和象征,是出门办事的护身符和通行证。军机处的印信由礼部负责铸造,并将其藏于军机处以外的地方,派专人负责管理。当需用印信时,必须报告皇上给予批准,然后才能有军机大臣凭牌开启印信,在众人的监视下使用,以便起到制约的作用。

    设立“军机处”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以前每办一件事情,或者有关的奏折,要经过各个部门的周转,最后才能够送达皇上。其中如扯皮、推诿、拖沓等官场陋习使办事效率极为低下,保密性也差,皇上的意图无法贯穿始终。而自从设立军机处以来,启动军机大臣,摆脱了官僚机构的独断专行,使雍正的旨意可以畅通无阻地到达每一个职能机构,从而把国家大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

    设立“军机处”将“生杀之权,操之自朕”的雍正推向了封建专制权力的顶峰。“军机处”由于在皇上的直接监视下开展工作,所以处处谨小慎微,自知自律,奉公守法,营造了一种清廉的官场形象。“军机处”的设置,保证了中央集权的顺利实施,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无论在正史还是野史的记载中,雍正都是一个喜欢秘密行事的皇帝,然而这也正是他高明、智慧的一方面,他的统治为乾隆盛世的出现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无论是做人还是处事,若想取得最大限度的成功,首先不要过分暴露自己的意图和能力。唯有这样,事情办起来才不会出现众多人为的障碍和束缚,办起事来就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我们将会受到许多意想不到来自程序上的人为阻挠,事情办起来就很难成功了。

    很多人遇事不爱沟通,往往非常情绪化。而处世讲求的则是有效的沟通。沟通,最终强调的是一种变通精神,目的在于寻求解决事情的好方法。

    一个和尚住在山中的小庙里,有一晚上他在打坐的时候,小偷进来了。小偷一看,哎,有个人在这里坐禅,一动不动,好像睡着了。于是,小偷慢慢摸到菩萨像前,从供桌下拿了钱,正转身要出去,和尚突然喊了一声“站住”,小偷吓了一大跳。参禅的和尚说,“你刚才拿了佛祖的钱,不说声谢谢,就要走了吗?”小偷赶紧向佛祖道谢。过了不久,这个小偷又在别处犯案被抓了起来,招供说还偷过寺庙的钱。警察把他带来庙里对质,和尚说:“他是来拿过一些钱,不过不是偷,因为他跟佛祖说谢谢了。”这个小偷被和尚的宽容感动,于是跟他出家了,成为一位很好的修行人。

    警察依法惩戒小偷的硬性方式与和尚以宽容感化小偷的方式都是对的,但显然和尚这种方式更能让小偷从内心里主动弃恶从善。因此,在遇到问题时,找到更合情合理的办法,不失为一种灵活巧妙的处事方式。

    职场活用

    以现代的眼光来看,应变能力是一个人的素质问题,同时也是现代社会办事能力高下的一个很重要的考察标准。

    人的思维是跳跃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办事时适时的变通是一种很明智的做法。放弃毫无意义的固执,这样的人才能更好地办成事情。虽然坚持是一种良好的品性,是值得称赞的事情,但在有些事情上,过度的坚持,就会变成一种盲目,那将会导致对精力和资源的巨大浪费。

    在某些时候,过分的执著是一种负担。一个机智的人可以灵活运用一切他所知的事物,还可巧妙地运用他并不了解的事物。能在恰当的时间内把应做的事情处理好,这不仅是机智的体现,更是处事艺术的表现。

    “变则通,通则久”,对于这句颇富哲理意味的话语,在营销行业苦战了6年的小刘深有体会和感触。

    小刘出生在河南的一个偏僻的山村,由于自幼家境贫寒。大学毕业后,急于摆脱现状的他加入了一家食品企业的营销队伍。

    岁月如梭,转眼间5年过去了。一起来的同事有的升到了业务主管,有的担任了区域经理,而他却还在原地踏步,继续做着他的业务代表。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他变得越来越困惑和迷茫了。首先,在其骨子里就埋下的自卑感让他很难甩开手来开展工作,并且他对事事表现得敏感而多疑,以致周围同事常常对他“敬而远之”;其次,由于他性格沉默寡言,不善交流,让别人误以为他“自命清高”和“孤芳自赏”,游离于团队之外;最后,更为要命的是,已在该企业工作了5年的他,因为业务的重复和单调感到身心疲惫,激情不再,以至工作消极,牢骚满腹,甚至对工作产生了惰性。这一切都让公司领导感觉他是团队里的“老油条”,培养价值不大,甚至对其失去信心,欲在合适的时机将其“淘汰掉”。

    促使小刘下定决心与自己的过去告别的,是他所看到的一本《谁动了我的奶酪》的书籍。寓言中的小老鼠“哼哼”安于守旧,怀念过去拥有的奶酪而在对苍天的不断抱怨中郁郁寡欢,而“唧唧”却勇敢地冲破思想的束缚,穿上久置不用的跑鞋,进入迷宫,终于找到更多更好的奶酪。这个故事并不复杂,可它对小刘的刺激和影响却很大。他感觉自己很像寓言中的小老鼠“哼哼”:抱残守缺、怨天尤人、不思进取,安于现状。是的,他应该改变自己,他应该做书中的“唧唧”,告别过去,不再怀旧,而是重新塑造一个崭新的自己。

    小刘首先要做的,就是要重拾自己以往的工作信心。因为心态是决定一切的关键。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小刘放弃了礼拜天、节假日等休息时间,报名参加了各种专业培训。从基本的营销知识开始,他先后学习了营销4P、4C理论以及较为新潮的体验营销、整合营销等。特别是他投资参加的一次拓展培训,其耳目一新的内容和活动项目,更是让他找回了一个充满自信的自己。因此,在每天早上上班前,他都会面对镜子中的自己,高喊“我是最棒的,我是最好的,我一定能成功,我一定会成功”,从而让自己的一天充满信心。

    改变自己的陋习,是小刘对自己“革命”最大的阻力。为了一改自己以往邋遢、懒惰等不良习惯,他决定对自己“狠一点”。第一,改变自己的“包装”。以前都是着装随便,不修边幅,现在,他穿上了闲置已久的西装,打上了漂亮的领带,头发梳理得整整齐齐,让人感觉是一个十足的专业营销人;第二,制订自己的作息时间表,每天6点起床,6点半吃早餐,吃过早餐后,学习营销书籍1个小时,将近8点到公司上班。晚上下班后,7点吃晚餐,然后作工作总结和写次日工作计划及工作日记,一直到当晚11点。要改变以前的习惯是痛苦和困难的,这让他深深领会到“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深刻含义。

    如果你不能改变世界,那么你就改变自己。

    几个月过去了。让小刘不可思议的是,他周围的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而一切又都充满了新意,自己像换了一个人。身边的世界好像也改善了许多。他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成长快乐。

    因为勤奋好学,公司领导很快就改变了对小刘的看法,也让他赢得了公司同事的一致好评。而他工作积极主动且富有成效,在营销员队伍中迅速脱颖而出,并在当年年底晋升为豫东片区的区域主管,还被作为大区经理的预备人选而纳入培养计划。另一方面,他“主动出击”与同事多方交流和协作,让他在企业里很快就左右逢源,拥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他的工作也更加得心应手和游刃有余。良好的工作、生活习惯的养成,让小刘如鱼得水,日益顺心。小刘终于凭借“变则通,通则久”的人生信条,实现了“凤凰涅槃”,掀开了人生职业生涯新的篇章。

    若想有所成就,就要勇于面对困难,克服不良情绪,保持最佳心态。因为你不知道在路上会遇到什么人什么事,你所能做的就是时刻调整好自己,以最好状态去作战,连自己都驾驭不好的人是断无可能闯出一片天空的!

    每当做事遇阻的时候,告诉自己“总会有别的办法可以办到”,那么你的未来就会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当你认为困难无法解决,真的找不到出路的时候,一定要拒绝“无能为力”的想法。应先停下来,然后再重新开始。我们有的时候往往钻进牛角尖,因而看不出新的解决方法。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条直线,聪明人能看到直中之曲和曲中之直,并不失时机地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通过应变,达到既定的目标。

    “粗蠢各半”之人多长寿

    原典

    粗蠢各半者,胜人以寿①。

    注释

    ①胜人以寿:比一般人寿命长。

    译文

    既粗又蠢的人,刚柔皆能支配其心,使他们乐天知命,因此其寿命往往超过常人。

    解读

    曾国藩认为:“粗蠢各半者,胜人以寿。”这类人一方面像“近粗”者那样粗枝大叶,一方面像“近蠢”者那样麻木不仁,因此,这样的人不会有大的成就,但这种人也干不了什么坏事,做些小事是可以的。

    对选贤任能而言,粗、蠢自然不好,但这样的性格却有益于身体健康,会很长寿。特别是“粗蠢各半者”,其心里要么不介意任何事情,要么不动怒、不动气,无所用心,自然五脏无损、经脉顺畅、健康长寿了。这种人的可取之处是长寿。身负血海深仇的人,如果无力手刃仇敌,不妨与他比拼寿命,等着仇敌先死,比他活得长久、快乐,也可视为一种胜利。

    孔子把人分为四等,一等为生而知之,二等为学而知之,三等为困而学之,四等为困而不学。第四种人没有进取心,因此孔子认为不足论。在这里论及的“粗蠢者”,名声虽不好听,但其能力品性比“困而不学”的人为高,否则是凡人末流,略而不论。

    喜高怒重、过目辄忘的粗人,不存心机,凡事过目即忘,不为忧虑所困。对人生没有太多的奢求,虽然会为惊喜之事狂欢,为恼恨之事怒吼,情绪的激烈程度强过别人。但转眼之间忘得干净利落,在漫不经心中倾向于大肚能容。伏亦不伉、跳亦不扬的蠢人(人言其蠢,未必就蠢),只享受眼前的快乐,不大争名利(因为他知道自己无力去争),随遇而安,顺情行事,胸无城府,也不理会别人对他的“笨”“傻”“蠢”的评价,因此生活愉快。粗蠢各占其半的人,无忧无愁,心悦意畅,有童真般的单纯和快乐,自然能心宽体健,胜人以寿。

    古人讲糊涂学,多自诩“难得糊涂”。粗蠢各半者,是自然生得糊涂;而奋争事功、处心积虑的人终日操劳、案牍劳形,受身外杂务所苦,困扰不堪,性命不易长久。胜人以寿就成为粗蠢各半者的优点。憨人自有憨人福,粗蠢各半者亦有所成,概因为他知道如何利用自己的粗与蠢——或许,这又不能言其粗蠢了。从做人来讲,许多的智者与奋斗者,能以粗蠢看待自己的遭遇,未必不是一件赏心乐事。

    粗蠢各半者,因其漫不经心,要防其无心误事,但无野心这一点是好的,可以派上许多用场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即此理。曾国藩一生大半内心苦烈,自我约束,但操劳过度,甚于他人,虽功高形伟,声名播于后世,但生时所受病痛与忧患的折磨,非常人所能及。60岁时,右眼已不可见物,不到62岁就去世了。追求功名的人,不以此为苦;欲享受生活的人,则不以为意,大概是生平所求不同的缘故。察人鉴质时,应充分考虑人的需求和愿望。

    处世活用

    太聪明了,需要掩盖住才好,否则你就会成为众矢之的。所以,曾国藩在必要的时候总会提醒自己,表现得粗蠢愚笨一些。

    有一个木匠带着几个徒弟到齐国去。师徒一行走到山路的一个拐弯处,看见一座土地庙,旁边有一棵高大无比的栎树。大到什么程度呢?树荫数十里,树身粗到数百人合抱而围不拢,树梢探云间。弟子们非常惊异地纷纷跑过去观看,木匠却视而不见继续走路。弟子追上前来好奇地问师父:“我们生平从未见过这么高大华美的树,师父怎么看都不看就走了呢?”他说:“这棵树没什么用。用来造船,船会沉;做棺材,棺材会腐烂;做家具,家具会破裂;做门窗,门窗会溢出汁液;做柱子,柱子会招虫蚁。正是因为它没有用,才会这么长寿,这么高大。”没想到徒弟眼中的奇树,在师父眼里竟然是一文不值的朽木!

    晚上,木匠梦见这棵大树对他说:“你怎么能说我没用呢?你想想看,那些所谓有用的橘树、梨树和柚树,在果实成熟时,就会被人拉扯攀折,树很快就会死掉。一切有用的东西无不如此。我这一生,从做小树起,就努力做到毫无用处,多次犯险,差一点儿就死于你这类木匠之手。你眼中的无用,对我来说,正是大用。假如我像你所说的那样有用,岂不早就被砍了吗?”木匠醒来,若有所悟。他把这个梦告诉了徒弟。徒弟问道:“它既然向往无用,为什么要长在地土庙旁边,引人注意呢?”木匠答道:“如果它不是长在庙旁边,而是长在路中央,不也早就被人砍掉当柴烧了吗?”

    庄子提出的“介于有用无用之间”,是与儒家“中庸”思想较为类似的一种观点。因为太“有用”的,可能会遭致嫉恨,或者“能者多劳”,为才所累陷入困境;过分“无用”的,又可能遭人轻视乃至欺凌,从而生活艰辛。唯有不温不火,既不凌人,也不为人所凌,才是相对平和的状态。真能秉持这种处世态度的人,他的人际关系也好,人生前途也罢,至少不会太糟糕。

    “难得糊涂”历来被推崇为高明的处世之道。只要你懂得装傻,你就并非傻瓜,而是大智若愚。做人切忌恃才自傲,不知饶人。锋芒太露易遭嫉恨,更容易树敌。功高震主不知给多少下属臣子招致杀身之祸。与领导交往最重要的技巧就是适时“装傻”:不露自己的高明,更不能纠正对方的错误。人际交往,装傻可以为人遮羞,自找台阶;可以故作不知达成默契;也可以假痴不癫迷惑对手。

    龚遂是汉宣帝时代一名能干的官吏。当时渤海一带灾害连年,百姓不堪忍受饥饿,纷纷聚众造反,当地官员镇压无效,束手无策。宣帝派已70多岁的龚遂担任渤海太守。

    龚遂轻车简从到任,安抚百姓,让民休养生息,鼓励农民垦田种桑。他规定农家每户种一株榆树、100棵菱白、50棵葱、一畦韭菜,养两口母猪、五只鸡,对于那些心存戒备,依然带剑的人,他劝谕道:“干吗不把剑卖了去买头牛?”经过几年治理,渤海一带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温饱有余。龚遂名声大振。

    于是,汉宣帝召他还朝。他有一个属吏王先生请求随他一同去长安,说:“我对你会有好处的!”其他属吏却不同意,说:“这个人,一天到晚喝得醉醺醺的,又好说大话,还是别带他去为好!”龚遂说:“他想去就让他去吧!”

    到了长安后,这位王先生还是终日沉溺于狂饮中,也不见龚遂。可有一天,当他听说皇帝召见龚遂时,便对看门人说:“去将我的主人叫到我的住处来,我有话要对他说!”

    龚遂还真来了。王先生问:“天子如果问大人如何治理渤海,大人当如何回答?”

    龚遂说:“我就说任用贤才,使人各尽其能,严格执法,赏罚分明。”

    王先生连连摇头道:“不好!不好!这么说岂不是自夸其功吗?请大人这么回答:这不是微臣的功劳,而是天子的神灵威武所感化!”

    龚遂接受了他的建议,按他的话回答了汉宣帝,宣帝果然十分高兴,便将龚遂留在身边,任以显要而又轻闲的官职。

    老子说:“大象无形,大音稀声,大智若愚。”这不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一个人成熟、睿智的标志。这些古训都在告诫我们,要时刻注意检点自己的言行,做到对于取得的成绩不事张扬,这样的处事原则会让自己远离很多的是非。

    商界活用

    通常日本的企业在用人时,名校毕业、优异的成绩及名师的推荐,被视为录用的三项重要条件。换言之,他们爱用成绩优异的聪明人。然而西武集团负责人堤义明却持完全相反的看法,他用人的大原则是:不用聪明人。堤义明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在校时成绩平平,后来的事业却遍及交通、房地产、酒店、百货、度假村、游乐场、高尔夫球场、职业棒球队等领域,总共有170多家企业、员工10万人,经营绩效卓著。他用了许多没有大学毕业的人,却从来不用一流大学毕业的聪明人。

    堤义明不用聪明人的原因有三:

    1.聪明人自大而不长进

    他认为,聪明人很少能虚怀若谷,大多恃才傲物,看不起身边的人。他们看不起部属,看不起同事,甚至连老板也看不起。骄傲自大的人会破坏团体的和谐,影响员工对公司的向心力。还有,聪明人认为自己永远聪明绝顶,因此再也不去读书进修,久而久之就落伍了。聪明人常犯自大自私的毛病。

    2.聪明人不珍惜晋升

    当有经理的空缺时,假如晋升一流大学的毕业生,他很可能因为自己是名校出身,而觉得理应被晋升,反而不会珍惜其职位。若晋升一个三流大学毕业或大学没毕业的年轻人,他不但会珍惜其职位而且也会感激涕零卖命地干。

    3.聪明人常制造麻烦

    根据观察,聪明人的野心与欲望是平常人的数十倍甚至百倍。有朝一日掌握大权,很可能假公济私,借公务之便,满足其私欲。堤义明觉得,聪明人非但不会为职务尽责,而且常是公司里制造麻烦的头痛人物。

    踏实肯干的老实人,哪个心明眼亮的决策者不愿重用呢?

    “纯奸”之人

    原典

    纯奸能豁达①,其人终成。

    注释

    ①豁达:心胸大度。

    译文

    纯奸的人——即大奸大诈者,胸襟开阔,能藏丘壑,遇事往往以退为进,以顺迎逆,这种人最终会获得事业的成功。

    解读

    “纯奸”者,内外都“奸”之人也。作为“奸贼”历来都为人所不齿,被痛恨的理由无疑是卖国求荣,残害忠良,损害多数人的利益;但从个人成功的角度来看,他们又往往是当时环境中最适应的生存者。用人者选择了这类人,至少有两点:一是其人有用,能在特定的环境中为自己办很多难办的事;二是其人善于观颜察色,说话好听,招人喜欢。总的来说,这类人一能办事,二会溜须。

    不过,这只是流于浅表的“纯奸”者。“纯奸”一词,更多的含义是指心机内藏,城府很深,喜怒不形于色,哀乐不显于表,为人处世往往以退为进,以守为攻,以假乱真,以顺迎逆,这些功夫,大都是修养极深极精所致。这种人待人接物,得心应手,往往手到事成。只见他们放纵自如,游刃有余,得之于心,应之于手。因此曾国藩断定“其人终成”。

    “纯奸”之人具有的特质是豁达开朗。这些人胸襟开阔,能藏丘壑,支配刚柔,举止大度,气魄宏伟,乐善好施,有高人之风范,容天下之事。因此他们招人喜欢,能得到人的帮助。他们能够以退为进,逆来顺受,为人处世目的明确,深藏心机;伺机而动。这种人最终会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根本原因就是“内刚柔”的修养十分过硬。

    处世活用

    “纯奸”一词,更多的含义是指心机内藏,城府极深,喜怒不形于色,哀乐不显于表,为人行事处处留三分,与“奸臣贼子”有褒贬上的区别。“奸臣贼子”多以身败名裂而终;抛去贬义的意思,“纯奸能豁达者”由于心胸宽广,举止大度释然,多少有点高明之处,能深藏心机,能够伺机而动,自然是易于成功的。其特点是心机深藏与心胸豁达,由此去鉴别他们,即可知其成就。

    春秋时期,郑国的郑武公是一个足智多谋、穷兵黩武的诸侯,他要扩张地盘,便打邻邦胡国(即后来的匈奴)的主意。但当时胡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胡国人又勇猛善战,用武力固然不容易,想政治渗透也不可能,因为胡汉不相往来久矣。郑武公实施长远战略,派了一位使者到胡国去,说要攀个亲,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国王。国王自然欢喜,立即答应了。郑武公就做了胡国国王的岳父,把女儿嫁到胡国。

    这位新夫人到了胡国,把国王迷得昏头昏脑,花天酒地,连朝也懒得上了,对国家大事置之不理。郑武公暗自高兴。过了一段时期,他突然召开了一个秘密会议,商议着要开拓疆土,向哪一方面进攻。

    大夫关其思说:“以目前形势看,要扩张势力,相当困难,各诸侯国都有攻守同盟,一旦有事,团结一致对敌。唯有一条路可以试一下,那就是向‘不与同中国’的胡国进攻,既可能得到实利,名义上又可替朝廷征讨外族。”

    这个提议与郑武公不谋而合,也说到了他的心里。但郑武公一听,立刻反问:“你难道不知道胡国国君是我的女婿吗?你怎么敢挑拨离间?”

    关其思继续大发议论,说出一大套非进攻胡国不可的理由,特别强调,国家大事,不可牵扯儿女私情,国君应为国牺牲个人利益之类的话。郑武公发火了,厉声斥责他:“你要陷我于不仁不义吗?你想让我女儿守寡吗?你既然有兴趣叫人做寡妇,就先让你老婆尝尝滋味吧!来人!把这家伙斩了。”

    果然,关其思被斩的消息传到胡国,国王对这位岳父大人感激不已,也更加放心地纵情声色,渐渐地连边防都松弛下来,郑国的情报人员都可自由出入。

    郑武公认为时机成熟,突然下令,挥军进攻胡国。

    郑武公向群臣解释:“兵不厌诈,这是欲擒先纵的计谋呀!我对胡国早有主意,牺牲女儿嫁给他,是为探听其国防秘密,斩关其思是为打消他的戒心,使其松懈防备,一旦时机成熟,攻其不意,事成矣。”

    郑武公牺牲了女儿的幸福,换来了领土的扩张。牺牲女儿与关思其,不计小利,“奸”;欲擒故纵,以退为进,可谓“能豁达”;故可以成事。

    职场活用

    在我们的职场上,有许许多多类似的经历。在朋友中、同事中,过去有过误会和“有过节儿”的人,现在该如何相处?把过去的事情忘掉,事情会好办得多;不忘掉,只图报复、拆台、争斗,就是跑到一条死胡同里。这样做,除了获得心理上的一时满足,还能得到什么?换个角度,与人方便,与己方便,把误解和过失说开,相互理解,化解矛盾,融洽相处,“多个朋友多条路”。“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豁达会使你的道路更宽广。

    有一个年轻人,好不容易获得一份销售工作,勤勤恳恳干了大半年,非但毫无起色,反而在几个大项目上接连失败。而他的同事个个都干出了成绩。他实在忍受不了这种痛苦。在总经理办公室,他惭愧地说,可能自己不适合这份工作。

    老总沉默了一会儿,平静地说:“就这样走了,以失败者的身份离开?你真的甘心?”年轻人沉默不语。“安心工作吧,我会给你足够的时间,直到你成功为止。到那时,你再要走我不留你。”老总的宽容让年轻人很感动。

    过了一年,年轻人又走进了老总的办公室。不过,这一次他是轻松的,他已经连续七个月在公司销售排行榜中高居榜首,成了当之无愧的业务骨干。他想知道,当初,老总为什么会将一个接连败北的员工继续留用呢?“因为,我比你更不甘心。”老总的回答完全出乎年轻人的预料。

    年轻人大惑不解,老总解释道:“记得当初招聘时,公司收下100多份应聘材料,我面试了20多人,最后却只录用了你一个。如果接受你的辞职,我无疑是非常失败的。我深信,既然你能在应聘时得到我的认可,也一定有能力在工作中得到客户的认可,你缺少的只是机会和时间。与其说我对你仍有信心,倒不如说我对自己仍有信心——我相信我没有用错人。”

    从老总那里,年轻人懂得了只要给别人以宽容,给自己以信心,将来就是一个全新的局面。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通过多年的研究证明,凡是对金钱利益和小事太过于算计的人,实际上都是很不幸的人,甚至是多病和短命的。这样的人90%以上都患有心理疾病。这些人感觉痛苦的时间和深度也比不善于算计的人多了许多倍。换句话说,他们虽然会算计,却没有好日子过。

    弥勒佛殿门前的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脍炙人口,常用来形容宽容与乐观的人。人生不但为人处世需要宽容豁达,在职场中,与上司,与下属,与周围的同事,也需要这种宽容与乐观。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宽容。宽容不仅是给别人机会,更是为自己创造机会。同样,领导者在面对下属的微小过失时,则应有所容忍和掩盖,这样做是为了保全他人的体面和企业的利益。一个现代企业的领导也会因自己对员工的体恤之情而增加员工的认同感和企业的凝聚力,进而带领一个强大的团队开创企业美好的明天。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领导者对人才不可苛求完美,任何人都难免有些小毛病,只要无伤大雅,何必过分计较呢?最重要的是发现他最大的优点,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好利益。比如,美国有个著名的发明家洛特纳,虽然酗酒成性,但是福特公司还是诚邀其去福特公司工作。最后,此人为福特公司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半途而废之人

    原典

    纯粗无周密,半途必弃。观人所忽,十有九八矣。

    译文

    那种外表举止粗鲁,心思也粗枝大叶的人,常常只是一味刚强,做事必然半途而废。

    解读

    曾国藩对于做事不认真、粗心大意之人是十分不满的,因为他们常常“半途而弃”。凡做事,半途而废是大忌,是最浪费时间、精力和财力的。因此,用人之人,对此必须万分在意!应该在识人选人之初就防止这类事情发生。

    粗心大意的人做事半途而废有多种原因,譬如缺乏毅力或缺乏聪明或思考不周密等。然而,当事者意志不坚是首要原因,没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而欲成大事者,历来甚少。当然,粗心大意的人还有许多毛病,诸如做事拖拉、粗中少细、不动脑筋。这种人缺乏计划性,做事情凭着感觉走,行动上似乎风风火火,但事情总不能圆满周到地完成,效率极低。这类纯粗者,如果没有人去督促叮嘱指导,任其行事,也往往会半途而废。可见,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从艺还是经商,务农还是做工,都不可有粗浮心,不可有粗枝大叶、马马虎虎、浮躁不踏实的心态。

    处世活用

    做事是否认真,体现着一个人的态度。只有那些有着严谨的生活态度和满腔热忱、富有敬业精神的人,才会认真对待每一件事。他们不做则已,要做就一定要尽心尽力做好。这样的人也往往会得到别人的信任,为自己打开成功之门。

    1965年,在西雅图景岭学校图书馆里,一个四年级学生被推荐来图书馆帮忙。不久,那个瘦小的男孩来了。图书管理员给他讲了图书分类法,然后让他把摆错了位置的图书放回原处。

    小男孩天真地问:“像当侦探吗?”图书管理员点点头。于是,小男孩不遗余力地在书架间穿来穿去。到了休息时间,他已找出了3本放错地方的图书。第二天,小男孩来得更早,干得更卖力。干完一天的活儿后,他正式请求让他担任小图书管理员。

    过了两个星期,小男孩因为搬家得转学。临走前,小男孩非常担心,对妈妈说:“我走了,谁来整理那些站错队的图书呢?”

    图书管理员也一直惦记着那个小男孩。不久,小男孩又在图书馆门口出现了。他欣喜地告诉图书管理员,新学校的图书馆不让学生做图书管理员,妈妈又把他转回这边来上学了,由他爸爸用车接送。他还说,如果爸爸不送他,他就走路来。

    这男孩乍一看似乎很寻常,但他做事的那种专注和认真却使他与众不同。这个小男孩后来成了信息时代的巨子,他就是因创办微软公司而改变全世界的比尔·盖茨。

    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更多的时候不是因为知识的渊博,而在于做事的专注、认真和意志的坚定。成功只给予那些持之以恒并为之付出巨大努力的人。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做事细心、严谨、有责任心、追求完美和精确,是认真;做人坚持正道,不随波逐流,不为蝇头小利所惑,“言必行,行必果”,也是认真;生活中重秩序、讲文明、遵纪守法,甚至起居有节、衣着整洁、举止得体,也是认真的体现。

    认真就是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就是严格按照“真、善、美”办事做人,就是在别人苟且随便时,自己仍然坚持操守,就是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就是一丝不苟的做人态度。

    职场活用

    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从艺还是经商,务农还是做工,都不可有粗浮心,不可有粗枝大叶、马马虎虎、浮躁不踏实的心态。美国成功学家马登说过,马马虎虎、敷衍了事的浮躁心态,可以使一个百万富翁很快倾家荡产。相反,每一个成功人士都是认认真真、兢兢业业的。追求精确与完美,是成功者的个性品质。

    不一定大人物具有这种品质,小人物也同样会因为认真而有所收获。我们来看一下快递员小丁的故事:

    小丁20岁出头,其貌不扬,还戴着厚厚的眼镜,他送快递时竟然穿了西装打着领带,皮鞋也擦得很亮,一看就知道是刚做这一行。说话时,他的脸会微微变红,有些羞涩,不像他的那些同行,穿着休闲装平底鞋,很方便地楼上楼下地跑,而且个个能说会道……

    几乎每天都有一些快递小伙子到写字楼去接送快递的物品或送名片宣传业务。现在,快递公司很多,也确实很方便,平常公事私事都离不开他们。所以他们送来的名片,人们都会留下,顺手塞进抽屉里,用的时候随便抽一张,不管张三李四,打个电话,很快就会过来一个穿着运动鞋背着大包的快递员……

    小丁第一次去一家新客户那里推销业务。当时他只说了“我叫小丁”,然后就认真地用双手放下名片,并略显紧张地告诉客户他是哪家公司的,说完他就走了。皮鞋踩在楼道的地板上发出清脆的响声。有人说,这个傻小子,穿皮鞋送快件,也不怕累。

    几天后,接了小丁名片的客户有信函要发,因为小丁的名片在最上面,所以客户就给他打了电话。电话打过去后,过了十几分钟,小丁便过来了。他还是穿皮鞋打领带,说话还是有些紧张。

    单子填完,小丁慎重地看了好几遍后说了“谢谢”,然后收费找零,小丁谨慎地用双手递过零钱,好像完成一个很庄重的交接仪式。

    因为小丁的厚眼镜、西装革履和他的拘紧谨慎,人们竟因他的“与众不同”而记住了他。一有快递要发,人们就第一个想到找他。与其他同行相比,他确实要认真许多:仔细确认签收人的身份,又等着对方接收后打开,看其中的物品是否有误后,他才走。所以他接送一个快件,花的时间比其他人要多一些,由此推算,他赚的钱不会太多。

    “五一”劳动节到了,放假前一天快中午的时候,小丁找了个机会来到客户那里,他换了件浅颜色的西装,皮鞋依旧很亮。手里提着一袋红红的橘子,进了门没说话,脸就红了。

    “是你啊”?客户说,“有我们的快件吗?”小丁摇摇头,把橘子放到茶几上,看起来很不好意思,说:“我的第一份业务,是在这里拿到的。我给大家送点水果,谢谢你们照顾我的工作,也祝大家劳动节快乐。”

    客户们都有些不好意思起来。这么长时间,还没有任何有业务关系的人来给他们送过礼物呢,而大家也只是无意间打了几次小丁的业务电话,实在谈不上谁照顾谁。小丁执意把橘子留下来,并很快道别转身就出了门。

    也许因为他的橘子、他的人情味,再有快递的时候,整个办公室的人都会打电话找他。还顺带着把他推荐给了其他部门。

    通过频繁的接触,大家也慢慢熟悉起来。小丁在很热的天气里也要穿着衬衣,衬衣领口扣得很整齐,而且小丁始终穿皮鞋。有次一位客户跟他开玩笑说,你老穿得这么规矩,一点儿不像送快递的,倒像卖保险的。

    小丁认真地说,卖保险的能穿那么认真,送快递的怎么就不能?我刚培训时,领导说,去见客户一定要衣衫整洁,这是对对方最起码的尊重,也是对我们职业的尊重。

    客户继续打趣他,对领导的话你就这么认真听啊?

    听领导的话当然要认真。小丁根本不介意客户是调侃他,依旧这样认真地解释。

    小丁的快递生涯一干就是两年。两年里他除去换了一副眼镜之外,衣着和言行基本上没有多大变化。工作态度依旧认真,从来没听到他有什么抱怨。

    转眼又到了“五一”,节前总会有往来的物品,那天小丁的客户打电话要他来取东西,电话是小丁接的,来的却是另外一个更年轻的小伙子。他说,我是某某快递公司的,丁主管要我来拿东西。

    客户愣了一下,转念明白过来。说,小丁当主管了!

    “是啊,”小伙子说,“今年年底,他就要去南宁当分公司的经理了。”

    这个小伙子和小丁明显不一样,与客户自来熟,话很多,不等客户问,他就说,丁主管去当分公司经理的事,是上次的公司会议上宣布的。提升的理由好几条呢:他是公司唯一干得最长的快递员,是唯一有学历的快递员,是唯一坚持穿西装的快递员,是唯一建立客户档案的快递员,是唯一没有接到客户投诉的快递员……

    当天下午,小丁的快递公司给客户送来同城快件,是一箱进口的橙子。虽然没有卡片没有留言,但客户都知道是他送的,拆开后每人分了几个放到桌上。

    小丁的故事告诉我们:认真是有力量的,那种力量,足以让小小的青涩橘子开出花来。

    商界活用

    洛克菲勒是美国石油大亨,他的老搭档克拉克这样评价他道:“他细心认真到极点。如果有一分钱该归我们,他要取来;如果少给客户一分钱,他也要客户拿走。”

    洛克菲勒对数字有极强的敏感性,他常常算账,以免钱从指缝中溜走。他曾给西部一个炼油厂的经理写过一封信,严厉地质问道:“为什么你们提炼一加仑火油要花1分8厘2毫,而另一个炼油厂却只需9厘1毫?”这样的信还有:“上一个月你厂报告有1119个塞子,本月初送给你厂10000个。本月份你厂用去9537个,却报告现存1012个。其他570个下落如何?”类似这样的信据说洛克菲勒写过上千封。他就是这样从账面数字——精确到毫、厘,分析出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和弊端所在,从而有效地经营着他的石油帝国。

    洛克菲勒这种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是在年轻时养成的。他16岁时初涉商海,在一家商行当簿记员。他说:“我从16岁开始参加工作就记收入支出账,记了一辈子。它是一个能知道自己是怎样用掉钱的唯一办法,也是一个人能事先计划怎样用钱的最有效的途径。如果不这样做,钱多半会从你的指缝中溜走。”

    洛克菲勒在公司的财务上是斤斤计较的,但是在向社会捐助慈善资金方面,他却十分慷慨。可见他的锱铢必较是一种经营管理上的认真作风,而非“守财奴”或“铁公鸡一毛不拔”。

    日本消费者一向以严苛挑剔闻名于世,能够打开日本市场,代表商品的品质具备一定水平。若干年前,金光集团在印度尼西亚的集伟厂经过许多努力后,终于成功地打入日本市场,其客户之一是以生产复印机及光学设备著名的理光(Richo)公司。

    理光决定向集伟厂采购影印纸,其条件除品质与规格外,另一要求是每包影印纸都必须恰好500张。当时由于集伟厂系依赖人工计算张数,要做到每包都恰好500张,谈何容易。头痛的厂长心想只要多给几张,客户应该高兴才对,于是下令工人每包计数完毕后,再自动加给5张,以确保不少于500张。不料,理光收到货后,立即要求退货,理由是张数不符。虽然经过厂方派人前往沟通,理光仍坚持他们的要求:每包都必须恰好500张,少一张不行,多一张也不可以。不得已之下,集伟厂只得接受退货,同时添购新的计算机纸张计数器,就像点钞机一样,每一包影印纸经过计算机的计数,以求精确计算张数,并且每一批货都印上编号以标示制造时间及负责人。集伟厂因此深获好评,不但赢得理光信赖,并成为理光长期稳定的供货商。

    “要五毛,给一块”不一定能够讨好顾客。为了赢得顾客的信赖,企业既不应偷工减料,也不宜添油加醋。只有从顾客的立场真正了解顾客需要,进而满足顾客需要,才是赢得顾客心。

    内刚柔往往被忽视

    原典

    观人所忽,十有九八矣。

    译文

    承前文:以上这些,也就是“内刚柔”,往往被忽略,而且一般察人者十有八九都会忽略这一点。

    解读

    《冰鉴》从容貌识人,但又不仅仅局限于容貌。曾国藩始终认为,坚持外在的相貌和精神内质相结合,才能全面地认识一个人。

    相貌是实在有形的,而精神是无形的;相貌是相对静止的,而精神是流动变化的;实在的、静止的事物易于了解,变幻的、流动的东西难以知晓。因此,考察人,只注重外貌的非常多,看见外表清秀出众的就以为是才能出众的人,看见貌丑质朴的就以为是没有德行的人。

    晋代学者葛洪在《抱朴子·外篇》中深有感触地说:看一个人的外表是无法识察其本质的,凭一个人的相貌是不可衡量其能力的。有的人其貌不扬,甚至丑陋,却是千古奇才;有的人虽仪表堂堂,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草包。倘以貌取人,就会造成取者非才或才者未取的后果。

    据传,夏桀、商纣长相都很俊美,身材魁梧,堪称美男子,而且勇武超群,智慧过人。若仅观其外表,不啻“天下之杰”。然而,他们却是残虐众民的暴君。与此相反,历史上其貌不扬的奇才却大有人在。据《荀子·非相》记载,楚国的孙叔敖,头发短且稀疏,左手长,右手短,五短身材,立于车上还没有辕前横木高,却能辅佐楚霸王,使楚国成为战国时期实力强盛的国家之一。

    可见,长得俊美不一定有德能,长得丑陋的不一定没有德能,这是很明显的。通过相貌和表情来了解人,仅仅是“识人”的一种辅助手段。但是,把它绝对化,把“识人”变成以貌取人,就会错过人才,乃至失去人才。

    前面几节中所述真假混淆的人才与非人才的现象,不细细分辨,很容易被忽略。许多人常自以为会察人,实际上是“以己观人”,识错人用错人。

    处世活用

    《庄子·德充符篇》写道:“卫国有一个相貌丑陋的人叫哀骀它,与他相处的女人却都因爱慕他而不想离去。有一个妇人见到他之后,就向父母请求说:‘与其做别人的妻子,还不如做哀骀它先生的妾。’这样的妇人已经有十几个了而且还在增多。哀骀它不同于常人的地方就在于他没有君主的地位而能拯救他人于死地,没有聚集大量的财物而能使别人吃饱肚子。尽管他的面貌丑陋得使天下人吃惊,才智也超不出常人多少,但是无论男女都乐于接近他。”

    一向慧眼识珠的曹操,也有以貌取人的错举。

    益州张松过目不忘,乃天下奇才,只是生得额镬头尖,鼻偃齿露,身短不满五尺。当张松暗携西川四十一州地图,千里迢迢来到许昌打算进献给曹操时,曹操见张松“人物猥琐”,从而产生厌烦之感;加之张松言辞激烈,揭了自己的短处,便将张松赶出大门。刘备乘机争取到了张松,从而取得了进取西川军事上的优势。

    如果曹操不是以貌取人,而是礼待张松,充分发挥其才识,那样恐怕是另一种结果。

    商界活用

    作为一名企业管理者,对每一下属要有全面的看法,不可先入为主,应多与之沟通,了解其长短,量才使用。

    在广州通惠银行的分行里,有一位年过三十而未婚的女性做总务工作。大家都说她为人刻薄,很难与之共事,新来的人一般都会吃她的苦头。因而在分行里大家对她评价不佳。

    新上任的分行经理在了解分行工作时知道了这一情况,并且进一步得知她自从进入分行以来,几乎转遍了各个部门。可是无论在哪个部门或岗位,都满脸冰霜,表现得乖戾孤僻,与大家相处不睦,百般无奈之下才调她做总务工作的。

    于是,新的分行经理在同她进行了一次单独的交谈之后,随即大胆地决定把她安排到窗口业务这一块。这可是分行业务中最重要的部门,长期以来基本上都是由男性负责的。这件出乎意料的事情,令她有些惊慌失措。然而,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她却像完全换了个人似的,昔日冷若冰霜的面孔不见了,她主动学习业务,精心做好本职工作,处理事情干脆利落。其能力丝毫不逊色于前任男职员。

    也许是因为新的工作使她对人对事都有了新的态度、建立起了信心,即使对待新来的人,她也变得热情起来,原来分行内对她的不良评价也不知不觉地烟消云散了。

    新经理在听到大家对这位女职员的负面评价时,并没有轻率地断定此人“不行”。俗语说得好,只有无能的领导,没有无用的人才。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人都具有巨大的潜能,即使是公认为有问题的人,也蕴藏着发生巨大改变的可能性。上述就是一个实例,那位女职员应该感觉到了大家对她的不信任,出于自我防卫而变本加厉。然而,当她看到新上任的分行经理能够没有成见地用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继而信任自己并委以重任时,她便如同换了一个人似的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

    现代企业的领导者要真正识别人才,就需要对个人进行全方位的审察,看其是否具有相当的能力,是否有发展前途。如果不注重一个人的学识、智慧、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与使用,不注重其专长的发挥,不是通过其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来衡量他的各方面的能力,而是仅凭一个人的相貌如何来判断其能力的大小,甚至由此来决定人才的取舍,那么,必将导致人才的埋没。

    许多经理认为,称赞下属太多,下属可能因此变得骄傲自大,也会变得松懈。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观念。身为一位合格的管理者,其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成为一个为下属喝彩的领导人。这也就是说,一个管理者必须是第一个注意到下属优秀表现的人,并且适时地称赞他们。

    在公司里,无论他们是管理人员,还是一般员工,都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得到肯定。谁也不愿意自己辛辛苦苦地干了半天,却得不到领导的一丝肯定。假如一个员工老是得不到肯定的话,那么他今后一定会失去对工作的兴趣,不再有主动性。领导如果了解了员工这一心态的话,可以随时给员工以必要的鼓励,达到鼓舞人心、激励士气的效果。

    同样,当下属呈上的是最好的工作作品,而你却视而不见,这样很容易让下属感慨,觉得自己何必这么辛苦工作、何必要求自己做这么多、做这么完美?渐渐地,工作品质就会因此而不知不觉地下降。慢慢地,他们的工作表现也会变差。毫无疑问,任何人都是需要激励、需要被别人承认的。因此,当某个人费尽心思干成功一件事后,你至少应该对他说句:“嘿,干得不错。”

    某公司一个员工搞了一项发明,公司老总立刻对这个员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产品。”随后就投放了市场,很快就取得了很好的效益。这个员工从精神上得到了很大的鼓励,而且满足了他“自我实现”的需求。随后在颁奖大会上,公司老总除了为这位员工颁发奖金和证书外,还给其父母、爱人和孩子都买了不同的礼物,这位员工当场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这位员工不仅得到了精神鼓励,还有物质奖励,可以设想他今后一定会为公司的发展而尽心尽力的。

    对于员工,不论他们的想法多么单纯,他们的建议多么微不足道,领导都应给予适当的鼓励,即使是简单的一句“谢谢”,员工也能感到你对他的关心,工作心态也会变得轻松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