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雅正-卷五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1、12卦白话

    第十一卦泰下乾上坤

    泰,小往大来,吉亨。

    初九:拔茅茹,以其彙,征吉。

    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

    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

    泰:安定。

    卦辞:奠实基础,此时小的付出就会有大的收获,吉祥亨通。

    初九:清除障碍。拔茅草连根,因为它的毛刺伤人,征伐吉祥。

    九二:广播仁德。即使路途遥远,车马不通,也不遗弃。散财施德,以这种中道行为获得尊重。

    九三:坚定信念。没有只平不坡的路,没有只进不退的人。坚持就是胜利,不可轻言放弃。不需要顾虑你的作为,因为你是在为百姓谋利益。

    六四:和平外交。生活漂泊、不富裕,是因为邻邦不遵守和平共处的约定。

    六五:奠基登位。就像帝乙嫁女,被托付以家国重任,从此吉祥。

    上六:整固国防。城墙倒塌在城壕里,此时不要对外用兵。向自己的城邑宣告命令,这时有其他想法是种羞耻。

    接班。

    第十二卦否下坤上乾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初六:拔茅茹,以其彙。贞,吉亨。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六三:包羞。

    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上九:倾否,先否后喜。

    否:不好。

    卦辞:传位给不适当的人,就会不利于有能力的人施展。要多动脑,广泛培养谨慎选择。

    初六:方法多样。拔茅草要连根,因为它的毛刺伤。多管齐下,才能吉祥亨通。

    六二:宽严有度。一昧包容庇护,会使小人得志,有能力的人受到压抑。

    六三:诚实坦荡。忍受羞愧。

    九四:保家卫国。身负使命,不可有辱。要让非我族类的人远离这里。

    九五:新老交替。先王功成身退,接班人继续其事业。您虽然退位了,但依然紧紧与社稷相联。

    上九:化悲为力。先王去逝,先悲痛地处理丧事,再重整精神投入新的事业。

    交班。

    11泰卦雅正

    【题解】泰,平安,安定。从泰卦起,武王姬发开始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刻如何使权力顺利交接是头等大事。根据《竹书纪年》,泰卦以后的历史事件如下:

    四十一年春三月,西伯昌薨(周文王葬毕,毕西于丰三十里)。

    四十二年(周武王元年),西伯发受丹书于吕尚。

    四十三年春,大阅。峣山崩。

    四十四年,西伯发伐黎。

    四十七年,内史向挚出奔周。

    四十八年,夷羊见。二日并出。

    五十年冬十一月戊子,周师渡盟津而还。

    五十一年,王囚箕子,杀王子比干,微子出奔。

    五十二年庚寅,周始伐殷。秋,周师次于鲜原。冬十有二月,周师有事于上帝。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从周师伐殷(伐殷至邢丘,更名邢丘曰怀)。

    武王十二年辛卯,王率西夷诸侯伐殷,败之于坶野。

    王亲禽受于南单之台,遂分天之明。立受子禄父,是为武庚。

    夏四月,王归于丰,飨于太庙。命监殷,遂狩于管。作《大武乐》。

    十三年,巢伯来宾。荐殷于太庙,遂大封诸侯。秋,大有年。

    十四年,王有疾,周文公祷于坛扌从,作《金縢》。

    十五年,肃慎氏来宾。初狩方岳,诰于沬邑。冬,迁九鼎于洛。

    十六年,箕子来朝。秋,王师灭蒲姑。

    十七年,命王世子诵于东宫。冬十有二月,王陟。

    《逸周书文传解》“文王受命九年,时为暮春,在镐,召太子发。”文王临死时嘱其次子姬发稳健行事,灭商兴周。姬发继位后,秉承父志,于受命十二年,发兵讨伐纣王。并于次年二月灭商。对于《竹书纪年》,我们只是参考其事件梗概,不当作定型的历史编年。泰卦在这个年表里相当于商纣四十二年,即周武王元年。姬发于此年接班继任,继续文王未竟之事业。

    ?瘙棯泰,小往大来,吉亨。

    基础稳固,就可以用一点小的付出、辛苦,换来大的收获,就会吉祥亨通。你现在一点小的付出、辛苦,会换回将来大的收获,即现在的辛苦将换来王位的继承,当然吉祥亨通。小往者,如初九之拔茅茹、初二之包荒;大来者,如六五之以祉。这里的基础是什么呢?就是你政党的实力,你的民意指数等。正因为基础如此重要,所以竞选者才会想方设法排除异己、不辞劳苦奔波各地拉选票。

    《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后,上古称君主。财,古同裁,裁成、裁决。裁成:谓裁度以成之。辅,帮助、佐助。相,交互,双方的互动。辅相:辅助、帮助。左右,支配、控制。天之气清轻而上行,地之气浊重而下行,天地之气相交而使万物相通,生生不息。管理者观此象,用修裁天地之道,促进天地之宜,来安排调度民众的劳作,使其生活和谐安泰,秩序井然。天地交则自然万物繁衍,什么季节该种什么作物就去种什么作物,这是裁度以成;根据作物生长规律来施肥除草,而不是拔苗助长,这是辅助其宜。用生存于自然的法则来治国,人天合一,这就是古人的世界观。

    本卦背景是写姬发接班的过程,但主线也是在写治国之道,与《象》解是基本相符的。

    初九:拔茅茹,以其彙。征吉。

    茅,多年生草本植物,亦称“白茅”,俗称茅草。茹,植物的地下部分的真根、球根、块根或其他变茎,指根互相牵连的样子。彙(wèi),由于简化字的简化使得这个字有点复杂。这个字繁体有两种写法:彚、彙。这两个写法古通用,现在多数写作彙,简化作“汇”。彙本义指刺猬,音(wèi)。《说文》:“虫似豪猪也。”《广韵》:“虫也,似豪猪而小。”《尔雅·释兽》:“彙毛刺。”《疏》:“彙,即蝟也,其毛如针。”《玉篇》:“类也。”总之是指动物身上丛生的毛刺。《玉篇》:“类也。”虽然彙简化字作“汇”,但“汇”不能很好的体现“彙”的本义,也就是说这个字不宜简化,所以《周易雅正》中此字仍用繁体“彙”。

    由于茅草根很浅,往往交织着生长,所以拔茅草的时候,常常是一拔带下一片,这就是“拔茅茹”。

    为什么要拔茅草呢?是因为茅草茎上的毛刺容易划伤人。对于碍事的茅草,要去除就要连带着把根一起拔掉,因为它们是丛生在一起的,否则它来年春风吹又生,还会来碍眼。茅草此时就是主人公接班路上的绊脚石、反对派,茅草的根就是他的支持者。征,本义到很远的地方去,远行,引申义则特指上对下的强制式行为,比如征伐、征税。形势已经渐渐明朗,自然会有竞争者对正在崛起的主人公不满。对这样的障碍怎么办呢?只有铲除。

    《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清除绊脚的茅草,为的是快步前进,走向广阔天地。

    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

    包,裹。荒,荒芜,荒野无人居住的地方。包荒,四周都荒无人烟,形容其偏远。冯(píng),徒步渡过河水。遐,远,指远方,边远。不遐遗,不要远离和遗失,不要忽略掉。即使荒远之地,车马不通,也要徒步走到,不让一个角落被遗漏。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也,凡是有百姓聚居的地方都要走到。朋,钱币。由朋亡可见,主人公不辞劳苦地奔波是为了慰问和关心百姓的疾苦。虽然钱财损失了,但会由于这种中道行为而得到人们的拥护和爱戴。如何获得民意支持呢?就要有亲民爱民的实际行动,要让人民看的见你的政绩,感受的到你的关怀,从而认可你的品格和能力。九二是在做什么呢?施仁惠、拉选票,寻求基本民众的支持。

    《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用来光大自己的口碑也。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陂(bēi),山坡,斜坡。没有全是平直而不倾斜的道路,没有一直向前而不转弯的人。这个比喻什么意思呢?很简单,没有只进不退的事情,任何事情都是有曲折的,这是客观事物正常的规律。艰贞,要能艰苦奋斗,并且想方设法渡过难关。无咎,这时不要犯什么过错?不要怕苦怕累,见到困难就躲;不要害怕挫折,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以上是告诫主人公,接班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也许会遇到些许挫折,比如竞争者谣言中伤等。

    后一句从两个角度都能解释通。一个是主人公对自己的激励,坚定信念。恤,忧虑。不要忧虑你的理想、你的原则,坚定地走下去吧,你的努力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都能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大家都会支持你的。另一个是对民众、选民说的,如果主人公受到挫折和打击,民众应持什么态度。不要怀疑和担心他的能力和德行,全力支持主人公,对大家将来的福祉会有好处,也即要相信主人公执政后会造福人民。于食有福,民以食为天嘛,能吃上饱饭,对老百姓而言就是最大的福气了,百姓是最容易知足的。在此当取前者。

    这句爻辞中同时有勿和毋(无咎),这两个字在古文中虽然同样表示“不”,却也有意义上的区别:毋(wú),表示禁止的词。相当于莫、勿、不要。勿(wù),表示劝阻的词。不,不要,别。

    《象》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际,交界处。动词指交会、会合。没有只去不来的道理,人没有总是一帆风顺的,你看连天地都有会合。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

    翩,鸟疾飞的样子。戒,警戒,戒备。作者以鸟飞的轻盈飘忽,比喻周族人民的生活得不到安定。

    四处飘离,居无定所,无法安定下来发展生产,是因为邻邦不遵守睦邻友好的默契而经常来抢掠。

    要当领袖,就要有定国安邦之才,前面是考验对内的各项政策把握,这里是考验对外的外交策略把握。至此,主人公经受了全面的考察检验。这句爻辞似乎话只说了一半。邻邦不讲道义,我们怎么办呢?其实问题的提出就是对主人公外交技巧的考验,法无定法,就看你怎么做了。我们爱好和平,但也不是懦弱无能,如果对方实在不讲理,就看否卦九四。

    《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实也。“不戒以孚”,中心愿也。

    生活漂泊、不富裕,这两者都是虚而不实,失去了生活的实在乐趣,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遵守法则,这是大家都不乐意看到的。持中、守中,和睦相处,才是大家心中的普遍愿望。

    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祉,福。归妹,少女出嫁。全文出现过两次“帝乙归妹”,另一次是第五十四卦归妹。就像帝乙嫁女,把女儿的终身幸福都托付给佳婿一样,君王放心的把政务、江山社稷的福祉交给了主人公。元吉,从此开始一个新时代,主人公的前途从此光明。至此,姬发接过了文王的班。如果要找这个事件在下篇对应卦爻的话,就是中孚的上九,文王托政,嘱咐事宜。本卦的前几爻在下篇因为不处于叙述的主干上,所以没有在下篇反映。

    《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

    用中道来继续推行先王的意愿,文王交班给武王来继承兴周灭商之志愿也。

    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

    这一爻对应了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即周文王逝世。城,本义:城墙。隍,没有水的护城壕。隍里引入水就是护城河了,隍是修建城墙时就地取土形成的,所以才称城墙倒塌到隍里为“复”。巍然屹立的城墙倒塌在城壕里,这是将文王比喻为守护国家的城墙,将文王的去世比喻为国之城墙的倒塌。城墙塌了,这时不要轻举妄动出师征伐,先修复城墙要紧。文王刚刚去世,事态未稳,丧仪未成,此时就举师复仇是极不恰当的。

    为什么商周之间会有仇呢?从文王的父亲,到文王被囚羑里七年,这是两代的冤仇了。这时要做什么呢?就是国丧。向你自己的城邑,即向全国宣布国丧日,在此期间禁止娱乐喧哗等,一起为文王守孝。贞吝,这时有任何其他想法,比如宴乐歌舞等,都是羞耻的。

    《象》曰:“城复于隍”,其命乱也。

    乱,没有秩序。城墙倒塌,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

    〔按〕:全卦的逻辑是:政治斗争—树立德望—政治信念—外交策略—武王继位—文王去逝

    本卦中容易发生误解的是:“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这句话解释各异,但断句大多为:“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通常认为是指某人和他的邻居都游手好闲,并且不互相提醒学好。

    为了理解方便,应该这样断句:“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是说,生活漂泊不定而无法发家致富,是由于他的邻居不戒备以诚信,使之无法安定生活也。

    12否卦雅正

    【题解】否(pǐ),闭塞、阻隔不通、变坏,是泰的反面。泰是接班,那么否就是交班;泰是安定,那么否就是不安。否卦在此具体展开文王日益衰老即将退出历史舞台时武王的接班过程。

    ?瘙棲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匪,假借为“非”,表示否定。身体不行了时,假如传位给了不恰当的人,即能力不济或者道德品质低劣的人,结果会怎样呢?交给了错误的人,所托非人,就会对正直能干的人不利,国家治理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要“贞”,要多想办法,选择接班人的时候要大力考察小心判别,不要怕麻烦。

    泰卦“小往大来”,是从接班人的角度写小的付出会有将来大的收获。这里“大往小来”,是从交班人的角度指出选好一个接班人不是简单的事情,需要长期、全面的考验。大面积筛选,然后确定几个候选人重点培养。徐干《中论虚道篇》:“夫恶犹疾也,攻之则益悛,不攻则日甚。故君子之相求也,非特兴善也,将以攻恶也。恶不废则善不兴,自然之道也。”《易》曰:“比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阴长阳消之谓也。”此论符合爻意。

    《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与泰卦之象正好相反,天地之气不交汇,则天地之道无法流通。君子观此象,用俭约的品德、洁身自好的情操避开乱政之难,此时不可把做官作为荣耀之事。《象》似乎是脱离卦意,或者说仅仅针对六二“小人吉,大人否亨”的小人得志时代,表达了作者的君子理想,表达出对乱世中隐者的赞许。

    初六:拔茅茹,以其彙。贞,吉亨。

    这句和泰卦初九的区别只在于后面的处理方法上。泰卦初九“征吉”,这里则特别指出,要贞,多用脑,光是单纯地征伐、打压是不行的,还要拉拢、感化等手段多管齐下,总之要根据对手性质区别对待,能拉则拉,拉不动的再打,这样才能使未来的政治生涯吉祥顺利。

    《象》曰:“拔茅贞吉”,志在君也。

    志在尊位。这个表述很直白了:扫除障碍是为了登上高位。所以不能一味用强,而要恩威并济,尽量笼络人心。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承,捧着,承受。泰九二“包荒”,广施惠泽,作者在此则指出,救急不救穷,如果大包大揽地承担所有的费用,使贫困者完全依赖你的救助生活,那么对这些懒惰不劳动的人是福音,对那些勤劳耕耘的人却是不公平。从用人的角度,普施恩惠也要有个尺度,如果无原则地包容承受,老好人态度,在用人时赏罚不明,那些无能之辈是得到好处了,有本事有才能的人就不能得到施展。亨,通达,通达的反面就是压抑阻塞。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国家的生机也就无存。六二是树德,笼络人心,强调树德的方法。泰卦针对民间,否卦则是针对官场,此一阴一阳的全面描写,写出了区别,更体现了内在原则的不易——举贤任能。

    《象》曰:“大人否亨”,不乱群也。

    有能力的人被压制,是因为他们不在里面浑水摸鱼,不同流合污于这个小人的群体。

    六三:包羞。

    羞,假借为“丑”,感到耻辱。羞,帛本作忧。泰九三主人公遭遇挫折,受到打击,对此失利深感惭愧。包羞,就是承受失败,坦然面对,而不是躲避,甚至退却,这个羞,放到现在的竞选时代,也可以是竞选中对立一方揭露主人公做过的错事、丑事。那么“包”,就是说对于自己的错误不要抵赖遮盖,要勇于承认,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另外也可能会有一些非正常的诋毁,作为公众人物、竞选的角逐者,包纳羞愧就是心胸要宽广,为大事而不拘小节,能够忍辱负重。总之这是讲面对不利情势、负面舆论时,应该如何处置对待。

    《象》曰:“包羞”,位不当也。

    因为还没有登上正位,处于竞争阶段,所以才需要忍辱负重。

    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

    不结合泰六四,这句基本无法理解。有命,传来命令,发布命令,比如师上六“大君有命”。在此的传来命令,实际是主人公受命负责军事、外交,借君王的指令精神来号召大家行动起来,所以有命的内涵在此就是身负使命。

    畴,同类,类别。此意后作“俦”。《国语·齐语》:人与人相畴,家与家相畴。“畴,匹也。”君王发布了命令,让我负责国家的安全,保障国家的利益,我身负这样的责任,就要尽心尽责,不能有一点过失。怎样才能无咎呢?对侵略者要“不戒以孚”,不可一再忍让,要打跑入侵者,让那些人远离我们的福祉。这个有命,既是对我方严加戒备的指令,同时也是对那个“同类”的严正声明。那个同类是谁呢?即泰六四“不富以其邻”之“邻”,经常来骚扰、抢掠的邻邦部族。声明告诉他们,不要再来侵犯,否则将严厉打击。

    《象》曰:“有命无咎”,志行也。

    此时条件成熟,可以按意愿行动,实现维护国家利益的理想。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泰六五“以祉”,主人公继位,文王则退位为“太上皇”。休,美好。大人,有地位的人,在此指武王。美好的闭塞,指文王功成身退。对于等待接班的武王来说则是可以施展抱负了。亡,本义逃离,出走,丢失。系(繫xì),联结,联系。苞桑,桑树之本,比喻牢固的根基,根深柢固。作者继续颂言:一定要保重身体啊,您即使离开了王位,交出了权力,但您的存在依然是维系江山社稷的根本。赞颂文王虽然退位了,但影响力依然如故。作者以这一咏唱,颂扬了文王对国家无与伦比的贡献、举足轻重的作用,表达了人们对文王的爱戴尊崇之情。

    《象》曰:“大人”之“吉”,位正当也。

    武王之所以吉祥,是因为位置正合适,正当继位也。

    上九:倾否,先否后喜。

    倾,斜,歪。歪倒不好的身体,指文王去世了。喜,快乐,高兴。否,在此是针对“喜”而言,即喜的反面,悲也。先悲后喜,是说先处理好丧事,再整顿精神开拓新格局。先否后喜,也可以从追悼的角度解释为——先悲痛后进取,化悲痛为力量。这句爻辞里有两个“否”,相对的主体有差别,所以含义也略有不同。

    《象》曰:否终则“倾”,何可长也。

    闭塞之终,病重的最后结果就是倾倒,人倒下无法再站起来。这种卧床不起的情况,还能维持多久呢?

    本卦中容易发生误解的是:“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通常解“休”为停止,全句为:闭塞不通的时局就要停止,大人物将获得权位。(大人物)常常以将要灭亡将要灭亡这样的警示提醒自己,这样才能像拴在桑树上那样牢固。

    把“其”解作“将”,已经不合适,又进而把“其亡其亡”与“系于苞桑”对立起来,解作“认识到将要灭亡,就能根基牢固”,就更加不合理。休,指吉庆、美好、美善。“其”是代称,指“他”。全句是说:您美好的离职而去,由您选择的有能力的大人接替了您的事业。您虽然退居二线了,但依然维系着国家的根本。总之一句话——虽然您退位了,但我们还是听您的。

    关于大人之吉:此时武王还不是王,而是大人。大人即将晋升为王,对大人来说当然吉。

    13、14卦白话

    第十三卦同人下离上乾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初九:同人于门,无咎。

    六二:同人于宗,吝。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九五: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大师克相遇。

    上九:同人于郊,无悔。

    同人:聚拢人才。

    卦辞:结交所有志同道合的人,才能亨通。应当勇闯难关,应当给人才以施展空间。

    初九:豪客盈门。聚拢人才于门下,不要任其漂流。

    六二:大义天下。聚拢诸侯于宗族,是自不量力。

    九三:伺机而动。伏兵于林莽,并加固工事积极防御,三年不轻举妄动。

    九四:攻心为上。围困对方的城池,而不去强攻,吉。

    九五:策反统战。对方将士由绝望痛哭转而喜极欢笑,大军里应外合胜利会师。

    上九:直捣敌巢。大部队进发到了城郊,不要犹豫不决。

    图谋天下。

    第十四卦大有下乾上离

    大有,元亨。

    初九:无交害,匪咎。艰则无咎。

    九二:大车以载,有攸往,无咎。

    九三:公用享于天子,小人弗克。

    九四:匪其彭,无咎。

    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

    上九: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大有:大的拥有。

    卦辞:抱负远大,就能开创美好的未来。

    初九:礼贤下士。不嫉贤妒能,就没有过错。艰苦朴素就能不犯过失。

    九二:广泛结盟。用大车拉着礼物,访问友邦,不要吝啬。

    九三:招兵买马。人们踊跃参军报效国家,不合格者不予录用。

    九四:所向披靡。不要过于骄满而犯过失。

    六五:恩威并济。其原则是:接收投诚,威慑抵抗。如此则吉祥。

    上九:得道多助。连上天都保佑,吉,此刻不要贻误战机。

    雄才大略。

    11—14,继位备战。

    13同人雅正

    【题解】同,本义聚集。同人,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类似于同志。泰卦继位后,武王经过一段时期的酝酿,见时机成熟,亲自率领本部主力,联合各诸侯小国兵力,在正月甲子日誓师,从盟津出发,起兵伐纣,本卦讲的就是武王灭商的全过程。

    1976年青铜器《利簋》在陕西临潼出土,《利簋》的器内上有铭文四行共三十二个字,记录了右事铸此彝器的来龙去脉。铭文曰:

    “征商,住(唯)甲子朝,岁鼎(贞),克夙文《有》商。

    辛末王才(在),易(锡)又(右)事利金,用乍(作)公宝彝。”

    第一段的意思是:武王征商,在甲子那天朝上,举行岁祭,进行贞问,说一定能够取得胜利,早晚即可占有商国。第二段的意思是:辛末那一天,武王在,赐给右事一批黄金,右事用它铸了这件宝彝器。

    ?瘙棳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野,郊外谓之野。要走到野外去,尽可能团结更多的人,这样才能亨通。连郊野之人都能团结一心,更何况城邑乡里了。君子贞,君子的想法。应当勇往直前,不断开拓进取,应当寻找贤人能士,给他们发挥才能的空间。姜太公就是当年文王亲自到渭水之滨请来的。

    《象》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

    天与火,和而不同。君子观此象,用分清宗族敌我来辨别万事万物。也就是说,是敌人,就小心;是朋友,就团结。战争时期,就是以战线划分敌友的。

    初九:同人于门,无咎。

    聚集天下豪杰于门下,不要犯过失。同人于门,犹如战国时的门客、幕僚,不作为朝廷官员,但却是不可忽视的力量。毋咎,要招贤纳士,不要任由豪客游侠江湖游荡,要聚拢他们为国效力。

    《象》曰:“出门同人”,又谁咎也。

    走出去联合同道,又有谁能怪罪呢?

    六二:同人于宗,吝。

    宗,宗庙,祖庙。代指宗族。为什么同人于门没有批评的断语,但同人于宗却吝呢?因为同人于门,是把各种人才团结在某个有大智慧的政客身边,聚集江湖散客是爱才之举。而六二的同人于宗却是聚集其他宗族,试图成为天下的领袖,这类似于后来说的宗派利益、党派之争,性质就不一样了。大事未成的此时这样做,自招耻辱而已。天下诸侯各自独立,各有利益,聚集诸侯为了一族一国的利益服务,除了正统的殷商外,还没有哪一诸侯有这个实力。所以这一爻对外交往的原则不能是同人于宗,而应是同人于天下,要起天下之公义,提出具有共性的目标,联合各路诸侯为天下百姓谋福祉,而不能像群雄逐鹿那样只为自己的宗族争名夺利。

    《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

    聚集于宗族而为一宗一国效力,这是自取其辱的道路。

    怎样做才是正道呢?武王姬发以广阔的心胸和长远的眼光,在看到商朝无道时,打出为民请命,替天行道的旗号来获得民众的拥护,从而大大扩张了宗周的实力和影响力,这就是正道。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

    这句爻辞涉及的历史事件如下:武王即位九年时,为灭商做准备举行了一次大规模军事演习。武王率大军先西行至毕原(今陕西长安县内)文王陵墓祭奠,然后转而东行向朝歌前进。在中军竖起写有父亲西伯昌名字的大木牌,自己只称太子发,意为仍由文王任统帅。大军抵达黄河南岸的盂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有八百诸侯闻讯赶来参加。人心向周,诸侯均力劝武王立即向朝歌进军。武王和姜尚则认为时机还不成熟,在军队渡过黄河后又下令全军返回,并以“诸位不知天命”告诫大家不要操之过急,此即历史上有名的“孟津观兵”。会盟后武王向朝歌派遣大批间谍,准备伺机兴师。

    题外一句,周武革命中常提到的“八百诸侯”,当属后世的溢美之言,有史载的其实只有八个诸侯。《尚书·牧誓》:“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

    戎,古代兵器的总称,常借指军队。莽,愿意是犬跑到草丛中逐兔,借指野外茂密的草丛,广大、辽阔之地。陵,大土山。岁,年的别称。兴,兴起,发动。埋伏军队于林莽之中,即暗地里招兵买马、操练演戏,进行隐秘的组织和布局,为将来的战争做好充分准备。山陵,战略要地也,升高山陵即加固工事,积极防御,三年没有发动进攻。这是记录“孟津观兵”后的三年,为了总攻不断积聚力量。

    《象》曰:“伏戎于莽”,敌刚也。“三岁不兴”,安行也。

    藏器待时,是因为敌人还很强大。三年不举兵,小心行事也,是为了将来一举成功。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这一爻是三年后伐纣的初始进兵阶段,即牧野大战前的攻城掠地。

    乘,登,升。墉,城墙。弗,不,表示一般性否定。克,胜任,战胜。攻,进攻,攻打。登上对方的城墙,却不继续进攻,不把它攻下来。这是什么意思呢?处于如此绝对优势下却宽大为怀,不赶尽杀绝,这是在用“乘其墉”比喻武王大军包围了对方的城池,但并不强攻,而是用强大的军事压力和晓以大义的鼓动宣传使守城者主动投降,不战而屈人之兵。后世兵法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当是这一思想的延伸。

    古代战争中攻城用的云梯在六百年后才由鲁班发明,之前的时期,面对高大坚固的城墙,攻城是件很困难的事,往往要付出巨大地代价。武王是以仁德正义之师起兵讨伐,虽然战争不可避免,但尽量减少战争造成的伤害才符合讨伐的目的。即使战争,也要爱惜生命。所以作者指出要斗智斗勇,不要强行蛮攻,要用巧力,使计谋,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如此才算吉祥。

    《象》曰:“乘其墉”,义“弗克”也。其“吉”,则困而反则也。

    道义上不去攻取,作孽的是纣王,不伤及无辜也。获吉的原因,是对方被原则困扰而终于反其原则,投诚义军也。从军事上被围困了,从道义上不愿意助纣为虐,唯一的出路就是“反则”——投降了。

    九五: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大师克相遇。

    终于到了牧野之战。先说说史料记载的大致经过:

    武王遵照文王“时至勿疑”的遗嘱,果断决定发兵伐商,通告各诸侯国向朝歌进军。出发前,太史卜了一卦,得兆象大凶。见此不吉之兆,百官大惊失色。武王决心已定,不迷信鬼神,毅然率兵车三百乘、近卫武士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向朝歌进发。大军到达朝歌郊外七十里处的牧野(今河南汲县南),各诸侯率兵车四千乘会合。纣王闻知周兵已到,调集都中士兵,再把囚犯、奴隶、战俘武装起来,共起兵十七万(一说七十万)相迎。双方展开了历史上著名的牧野决战。武王在战前向全军发表誓词,即著名的《牧誓》,历数商纣的罪恶,说明伐纣的正义性,动员将士们英勇杀敌。决战开始后,周军士气高涨,奋勇冲杀。商纣的军队在周军凌厉攻势下一触即溃。那些被迫参战的奴隶、囚徒不愿为纣王卖命,反把武王看做救星,倒转矛头引导周军杀入朝歌。纣王见大势已去,登上鹿台自焚身死。商朝由此灭亡。

    这句爻辞,就是讲的牧野之战中商兵倒戈一击的画面。得大凶兆象而逆之,说明武王并不迷信占卜,这也从侧面说明此时执政者已经理性地认识到卜筮只是一种可以利用的工具。号啕,大声哭。这些聚集在一起的兵士们先是为自己的不幸命运号啕大哭,然后终于想通了开怀大笑,决定战场起义,两只大军胜利汇合在一起,杀向朝歌。

    《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师相遇”,言相“克”也。

    对方将士之前的痛哭绝望,是因为中正刚直,内心有着军人的责任感。相互战胜,是说两只军队会师也。

    上九:同人于郊,无悔。

    郊,上古时代国都外百里以内的地区称“郊”。毋悔,不要做某种将会导致后悔的事。聚集人们于郊,即大军推进到了朝歌城外,这时不要做使自己后悔的事,是说不要犹疑不决,要抓住战机,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要一鼓作气杀入城中,你已经别无选择。

    《象》曰:“同人于郊”,志未得也。

    会师于城郊,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等待总攻也。

    〔按〕:这一卦纵贯了商周之际那场弹奏历史的战争全过程,作者没有用大篇幅记录战争场景,而是从人心向背的角度侧面描写,突出了武王为天下苍生谋福祉的道德情操,淡化了战争的惨烈。全卦逻辑如下:广揽豪杰—结盟诸侯—陈兵边境—发兵讨伐—战场策反—兵临城下

    姬发继位后,继承乃父遗志,遵循既定的战略方针,政治上积善行德,裕民富国;军事上广招人才,发展生产;外交上,争取联盟,最大限度孤立商纣。当时,商纣王已感觉到周人对自己构成的严重威胁,决定对周用兵。然而这一拟定中的军事行动,却因东夷族的反叛而化为泡影。为平息东夷的反叛,纣王调动部队倾全力进攻东夷,结果造成西线兵力的极大空虚。与此同时,商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呈现白炽化,商纣饰过拒谏,残杀王族重臣比干,囚禁箕子,逼走微子,这都给了武王伐商的口实。

    武王趁商师主力远征东夷这一有利战机,决定乘虚蹈隙,于是在“孟津观兵”三年后,即受命第十一年十二月,兵出潼关,联合与周同盟的方国诸侯实施奔袭。双方于次年二月在牧野决战。二月初五凌晨,周军布阵完毕,庄严誓师,史称“牧誓”。武王在阵前声讨纣王听信宠姬谗言、不祭祀祖宗、招诱四方的罪人和逃亡的奴隶、暴虐地残害百姓等诸多罪行,从而激发起从征将士的敌忾心与斗志。接着,武王又郑重宣布了作战中的行动要求和军事纪律:每前进六步、七步,就要停止取齐,以保持队形;每击刺四五次或六七次,也要停止取齐,以稳住阵脚。严申不准杀害降者,以瓦解商军。牧野之役据说血流浮杵,赤地千里。周师一战而胜,结束了商朝的统治,史称“武王灭商”,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周朝。

    本卦中容易发生误解的是:“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通常解释为登上城墙,却没能攻下来,吉祥。

    “登上城墙”是对的,但“弗克攻”不是“没能攻下来”,而是“不去继续进攻”。正因为不了解故事背景,所以历来对此反常行为感到很迷惑。为什么“没攻下来”或者“不继续进攻”却得吉呢?过去就只能用迷途知返、悬崖勒马来解释,但这样一来,就把攻城这件事给否决,成不该攻城了。

    其实攻城是对的,从初爻开始酝酿到现在,不就是为了攻取天下么?这里只是讲攻城的策略。《象》解释得很明白:不“克攻”是因为“义弗克”,不是因为实力不足,而是道义上不去攻。为什么“道义上不去攻”呢?

    《象》继续解释到:“其吉,则困而反则也。”守城者是为殷纣而守的,这就是“则”。但是,纣王无道,新的仁德之君来了,你还要为纣王卖命么?陷于此进退两难之境地,就是“则困”。再困难也要选择,只能选其一,并且刻不容缓。大势所趋,其理性选择只有违反过去的原则,接收招降,投奔到武王的讨伐队列中来,这就是“反则”。也正因为这些守城的将士不是元凶,甚至也是受害者,与殷纣不是一个性质,是可以争取的,所以才有了“义弗克”的说法,也才有了这个围而不攻的打法。

    14大有雅正

    【题解】大有,富足也。什么富足呢?抱负远大是心志富足,眼光深远是智慧富足,拥有天下是势力富足。知道主干逻辑后,枝丫就不难画出了,枝丫是对主干的丰富,本卦描写雄才大略的武王是怎样运筹经纬翦商事业的。

    瘙棴大有,元亨。

    大有抱负,志量要高远,只要敢想敢做,就能开拓出美好的未来。好比武王问姜太公,我要谋取天下,可以么?当然可以了,如此则道路会越走越宽。

    《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休,美。同人时火还在天下,此时火在天上,已经势力大张,大得志也。君子观此象,用遏制邪恶来弘扬善良,从而顺应上天美好的命令。武王代天伐纣是也。

    初九:无交害,匪咎。艰则无咎。

    同人初九汇聚了一群奇人异士在门下。无,通“毋”,表示劝阻或禁止,可译为“不要”、“别”。害,伤害,损害。匪,假借为“非”,表示否定。不要互相伤害,即不要嫉贤妒能,要礼贤下士,平等地访求天下的能人奇士,收为己用,如此则没有过失。艰,艰难,困难。创业是最艰难的,尤其是姬发刚继任的这个阶段,只有艰苦地顶过这个时期,才能看到光明。怎么才叫艰苦呢?就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时的老一辈领导人那样,与人民同甘共苦。

    《象》曰:大有初九,“无交害”也。

    胸怀抱负的人在创业之初,不要嫉贤妒能,要广泛地招揽人才。

    九二:大车以载,有攸往,无咎。

    同人六二结盟各国诸侯。盟友之间平等相处,平时就要多来往通气,新盟友之间也要礼尚往来。

    车(chē),车子,陆地上有轮子的运输工具,古音(jū),在此可按今日习惯读作(chē)。载(zài),乘坐,装载。用大车拉着礼物,有所前往,不要自视宗主,因为礼节不周而得罪同盟,不要居高傲慢因小失大。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这时要有做大事的风范。

    《象》曰:“大车以载”,积中不败也。

    积累中道则立于不败,邦交互助也。

    九三:公用享于天子,小人弗克。

    同人九三砥兵砺伍,在做战斗前最后的准备,本爻描绘了这个场景。公,公众。享,祭献,上供。用物品进献人,供奉鬼神使其享受。“用享”,今流行本这里大多作“用亨”。天子,在此是对武王的尊称,以纣王为恶,武王顺天应命,为代天除暴也。小人,没有能力的,目光短浅的人。男人们进献物品给天子,比喻指争先恐后地参军,报效国家。小人不能胜任,因为武王要的都是精兵猛将,力弱不堪者不加录用。

    《象》曰:“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害也。

    如果任用无能力的人,比如老弱病残,则有害,精兵强将也。

    九四:匪其彭,无咎。

    同人九四起兵伐纣,所过地方尽量招降而不杀掠,在此又重申了这一点。彭,读(pánɡ),盛大貌、强壮貌、骄满貌。不要因为兵多将广就狂妄自大,一路烧杀屠城,骄兵必败也。不同于彭的样子,对于对阵而言,就是认真对待每一个对手,严密制定每一步作战方案。如此才不至于因轻敌而落败。

    《象》曰:“匪其彭,无咎。”明辨晢也。

    晢(zhé),通“哲”。明智,明白。不自我膨胀,是因为能看清现实并且有深远的思考。

    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

    牧野决战时,武王这边约四万人,纣王那边约十七万人,这里记录了武王当时的对阵策略。厥,其,他的。这时需要掌握的原则是两个如,即两种方法双管齐下:第一是结交,即拉拢对方,鼓动对方投诚,倒戈起义。第二是威严,即对那些负隅顽抗或者反复无常者严厉打击,绝不手软。一方面不虐待俘虏,善待归服者,一方面消灭反抗者。如此则吉祥。

    《象》曰:“厥孚交如”,信以发志也。“威如之吉”,易而无备也。

    交好对方,是用真心诚意来打开对方的心志,使对方弃暗投明。威慑的、实力的作用,是使之改变立场而不再防备。放下武器,缴械投降也。

    上九: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朝歌城近在眼前,马上就要发动总攻了。天时地利人和,天意如此,所有人都一条心,这样还能有什么可以阻碍武王大军的前进呢?无不利,不要做出什么不利的事情来。可以有多种理解,比如:其一,此时士气正盛,要乘胜追击,不要坐失良机。其二,不要做出不利于“自天佑之”的事情来,即有违天时地利人和的事,过分屠杀是有违天道,不顾条件勉强行事是有违地利,做人失德是有违人和。其三,也可以是告诫殷纣的跟从者们不要逆着潮流做螳臂当车的傻事,不要试图反抗。总之,延续两代的克商大业,即将完成。

    《象》曰:大有上“吉”,“自天祐”也。

    大有上爻之时的吉祥,是得自天命,上天保佑而来的。

    本卦中容易发生误解的是:“九三:公用享于天子,小人弗克。”

    通行本为:“九三: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通常解释为公侯向天子献贡,或者公侯享受天子的款待,而小人不能。“亨”,均通“享”。《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文公使卜偃卜,遇《大有》之《睽》,曰:“吉。遇‘公用享于天子’之卦也。战克而王飨,吉孰大焉,且是卦也,天为泽以当日,天子降心以逆公,不亦可乎?《大有》去《睽》而复,亦其所也。”这里“亨”直接写作“享”。

    问题是,“公”就是指公侯么?《周易》中“公”是个常用字,比如“解上六: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益六三:益之用凶事,无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益六四: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鼎九四:鼎折足,覆公饣束。其形渥,凶。”以上“公”明显是指的公众,而非公侯。按一文之中一字一义的原则,此处的“公”也应是指公众。公众献礼于天子,在此用人之际自然是踊跃参军了。小人指无能力的人,克是战胜、胜任。这时去上战场,不是游戏,胆小怕事、老弱病残的人不单是无法胜任,甚至会影响整体行动。

    15、16卦白话

    第十五卦谦下艮上坤

    谦,亨?君子有终。

    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六二:鸣谦,贞吉。

    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

    六四:无不利,谦。

    六五: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

    上六: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

    谦:谦逊。

    卦辞:谦逊,怎样才能使事业亨通呢?君子要始终如一。

    初六:谨慎行事。谦之又谦,君子以此态度突破万难,吉祥。

    六二:把握航向。谦逊地表明意见,讲究策略则吉祥。

    九三:深入民众。勤于政务且态度谦逊,君子持之以恒这样做,吉祥。

    六四:入主朝歌。当仁不让,但要摆个谦逊的姿态。

    六五:收剿残余。有不臣服者,应当派兵剿灭,不要放纵对方。

    上六:统一天下。发出号召,派大军征服邑国。

    克商。

    第十六卦豫下坤上震

    豫,利建侯、行师。

    初六:鸣豫,凶。

    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六三:盱豫,悔迟有悔。

    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六五:贞疾,恒不死。

    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

    豫:安乐。

    卦辞:安乐的时候,应当去建立侯业,兴兵征战。

    初六:初担重任。宣扬享乐,凶。

    六二:果断抉择。面对歧路,及早作出决定,多用脑则吉。

    六三:励精图治。沉浸于安乐之中,如果觉悟晚了,就会有让你后悔的事情发生。

    九四:功成名遂。从此安乐,大有所获,不要怀疑已经富有天下。

    六五:评估形势。分析隐患,把那些顽疾找出来。

    上六:杜绝后患。沉浸于享乐,就会功亏一篑,不要犯这样的错。

    抉择。

    15谦卦雅正

    【题解】谦,虚心,不自满。谦虚,谦逊。谦卦也是个小节卦,讲的是武王从即位到灭商这段时间的作为和所表现出的风范。按《竹书纪年》记载,武王二月克商,三月一日于纣王自杀之地南单,斩纣头,杀纣二妾,寓意废商兴周。三月四日,在殷商大殿举行庆典,并封纣王之子武庚为殷侯(以续殷祀),继续治理殷民。夏四月,王归于丰,飨于太庙。将殷商王畿(京城周围千里内)之地分为卫、庸、邶三个小国,封自己的三个弟弟分别治理,负责监视武庚,号称“三监”。然后狩于管。命周公作《大武乐》。

    ?瘙棶谦,亨?君子有终。

    谦逊的策略能导致亨通么?作为决策者,只要能有始有终地这样做,虚心求教,谨慎抉择,就会有好结果。

    《象》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裒(póu),减少。山不高耸地上而是潜于地中,谦退之象。君子观此象,减多余以补不足,称量财物以平均分给贫苦之人。这正是乱世时劫富济贫的思想,武王攻下朝歌后,把纣王聚敛的的财物分给穷苦百姓,正是伐无道而“裒多益寡,称物平施”口号的具体表现。

    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初爻讲创业之初应当谦谦,对应刚接班的几年。要一直保持无比谦逊的态度,礼贤下士、平易近人。君子以此态度来跋涉大川、挑战困难,就可以万事如意。

    《象》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牧,放牧牲畜。用谦卑来自我约束。作为统治者,不要居高临下地与人交往,要放低姿态、诚恳待人。

    六二:鸣谦,贞吉。

    二爻讲计划攻商时应当鸣谦,对应接班数年基础稳固后到盂津观兵期间。鸣,鸟叫,泛指发声。发表意见要谦虚,有这样的想法就能把事做好。作为武王,有什么想法不要武断地下命令,独断专行,要允许别人提意见、提看法,比如把问题提交廷议讨论,经过多方参考然后做出合理的决定。但是在此,鸣谦有其更实质的内涵:由于此时文王已经去逝,殷商对周也不那么咄咄逼人了,周族中鸽派就会抬头,安于现状。作为武王,则因为有先王的嘱托,重任在肩,负有领航的责任,这时就要扭转朝野中的这个论调。但还不能硬来,要有一定的技巧,这就是此处鸣谦的内涵。

    《象》曰:“鸣谦贞吉”,中心得也。

    心中有谱,知道目的是什么,怎么做才好。

    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

    讲备战及伐殷时应当劳谦,对应盂津观兵后到灭商期间。劳,努力劳动。对于此时的武王来说,劳就是经常深入军营视察,不辞劳苦地处理军政要务。有终,有结果,到最后也是这样。勤于政事且态度谦逊,君子如果能够做到始终如此,就能吉祥如意。

    《象》曰:“劳谦君子”,万民服也。

    勤勉又谦和的领导,自然是民众所敬服的。

    六四:无不利,谦。

    讲胜利时应当谦,对应武王进入朝歌城的两个月时间。(huī),挥动,指挥,后作“挥”。挥动谦就是黄袍加身时、群臣劝进时只是礼貌性地做做推辞的样子,不要再谦逊避让。此时不要做出什么对自己不利的决定,根据形势发展不再谦逊,当仁不让也。不该谦退的时候,再谦退就是错误。

    这一爻事件背景为武王克商后登南单之台宣告商灭周兴,历史上大都以此作为武王灭商的标志。但作者将此事件安排在四爻的位置,而不是五爻至尊之位,显然,说明当时只是把此事当做灭商后的一个仪式,一个过程,不是当做武王登基为帝的正式典礼。作者眼里,天下未定,还有许多事情要做,一年后的分封诸侯才是九五至尊的开国大典。

    武王亲自于南台斩杀纣王,当仁不让也。他在仪式中说:“膺更大命,革殷,受天明命。”这实际上也等于是宣告新主的诞生了,所以客观地说,将这个事件作为一个实质性的标志是合理的。历史上谦的故事数不胜数,多少枭雄在推辞谦让后即位为王,生活中也不乏谦的一幕。

    《象》曰:“无不利,谦”,不违则也。

    不违背法则。也就是说,武王此时“受天明命”,是合乎天道,顺应时势的。

    六五: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

    讲清剿残余抵抗,对应灭商后的几个月。商朝灭亡后,有些地方势力和在外的军队割据自立,不臣服。怎么办呢?不能安定富裕是因为周围虎视眈眈,这些残存地势力时刻都是安全隐患,让我们不得平静生活,要想高枕无忧,就得马上派部队去剿灭余党,不要丧失良机乃至养虎为患。这一步是每个改朝换代战争都必经的收尾工作。

    《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

    征伐那些不肯臣服的抵抗者。

    上六: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

    讲征服商属诸侯、邑国,对应商境稳定后的几个月。当时诸侯国对于中央是松散的联盟性质,奉中央为盟主,听其号令。历史记载,武王伐殷只是联合了部分西夷诸侯,那么其他诸侯呢?商纣灭亡后,那些诸侯国不来臣服,怎么办呢?征与伐,意义不同。征,是用武力制裁,以上攻下。伐,是以下攻上,以正义攻有罪。再一次鸣谦,与大家讨论,商议对策。其实主意早就有了,但需要通过这个讨论达成共识,统一思想,并且名正言顺。应当一鼓作气,出兵征讨不服从中央号令的邑国。

    据记载,武王灭商后,先命纣子禄父,再设三监,命管叔、蔡叔、霍叔加以治理。安顿完毕,“遂征四方”。当时共讨伐了九十九国,另有六百五十二国向武王臣服,由此天下大定。

    《象》曰:“鸣谦”,志未得也。可“用行师,征邑国”也。

    此时再次征寻意见,是因为心愿还没有彻底达成,即天下还未安定,还有虎视眈眈的诸侯在侧。

    可,许可、同意。鸣谦的结果,是朝臣们意见一致,兴兵攻打那些不来归服、闹独立的诸侯。

    本卦历来分歧甚小,只有“六四:无不利,谦”中的“谦”理解各异。通常认为“谦”是说“发挥谦虚的美德”。

    “”,指挥。后作“挥”。“庄王亲自手旌,左右军,退舍七里。”——《公羊传·宣公十二年》。“拱揖指,而天下响应,此用兵之上也。”——《淮南子·兵略》。

    指挥谦虚,什么意思呢?武王此时真要是发挥谦虚的美德,那么也就不会如豫九四说的那样“大有得”了。即将到手的江山,武王会这样拱手让给别人么?王位哪有真就谦让的呢?所以说这里不是发挥谦虚,而是指挥、驾驭谦虚,灵活运用谦虚。所以谦卦酝酿着造山运动,英雄应运,即将改天换地也。

    16豫卦雅正

    【题解】豫,安闲、快乐。作为谦的偶卦,豫卦指出安不忘危,不进取就要挨打的道理。

    ?瘙棷豫,利建侯、行师。

    侯业,在周易里泛指大的事业功勋。行师,是调动军队,用兵征战。当后顾无忧,国力富足的时候,就可以发展事业了,此时应当开疆辟土,拓展基业。武王隐忍了十年,宗周积蓄了两代,终于在此时爆发。

    《象》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古人认为阳气于冬天潜藏于地下,立春后上升冲出地面而与阴气相搏激荡,雷出震响于云际,大地也跟着颤动,万物由是欢欣振奋。崇,尊重、推重。殷,盛、大、众多。也有说本义就是“盛乐”的。先王观此象,创作礼乐来颂扬先辈的丰功伟绩,用丰盛的祭品进献给上帝,并同时把祖先作为陪祭。此先王当指武王。作乐所崇之德,就是于此灭商之际,仰追历代先祖为宗周建立的赫赫功勋。

    初六:鸣豫,凶。

    发表看法,认为眼下局势安定,可以悠闲地享受生活了,这样凶。为什么呢?从谦卦我们知道,初六是武王刚从文王手里接过班,处于承前启后的阶段,可谓任重道远,国力也还不足以与殷商抗衡。所以爻辞说,这个时候就贪图安逸,丧失志向是危险的。终究会被纣王灭掉也。

    《象》曰:“初六鸣豫”,志穷凶也。

    志向到头。局面初安就知足,不思进取,不为国家的前途着想。鼠目寸光,自然凶险。

    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武王上台后的十年间商周都没发生大的战争,这一爻是武王继位三年至七年之间的事情。此时歌舞升平,战争似乎已经很远,人们最容易懈怠、安逸下来,丧失志向。谦卦六二时曾说过,作为领路人的武王,此刻面临重大的战略抉择——是顺着人性中的求安惰性而守成度日,还是长远着眼追求永久的安宁?介,在两者中间。石,山石。山石之间就是深山之中了。在大山之中迷路,不到太阳下山就能走出来,能有这样的智慧则吉祥。指遇到关键时刻,处于两难选择的历史岔路口时,应当果断抉择,及早做出决定。贞,用脑子,指处理这样的事情方法要灵活,不能硬来。实际上,武王“鸣谦”,领导全体族人不忘危难,继续踏上了灭商之路。

    《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

    能不到日落就做出决定,是由于主人公秉中执正,智慧冷静。

    六三:盱豫,悔迟有悔。

    这一爻是讲的盂津观兵之后的三年埋伏时期,谦卦九三“劳谦”,主人公正深入军营练兵蓄势,等待时机。盱(xū),张目,睁大眼睛看,形容极度关注,俗话说眼睛都快瞪出来了。悔,悔恨,懊悔。

    每日目不转睛地沉浸在笙歌宴乐之中,只顾眼前安逸而不知进取,应当知道悔悟也。如果明明知道却迟迟不去纠正,就会真正后悔莫及了。本爻指出这个时期不能放任自流,松懈精神。应该把全国上下拧成一股绳,一心一意紧密备战,寻找战机。

    《象》曰:“盱豫不悔”,位不当也。

    身处的位置不当,不是高居庙堂享受其成的时候却沉浸于安乐。此时应当么做呢?“劳谦”也。

    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谦六四武王攻入了朝歌城,大君之位近在咫尺。由,经由。帛本作允,上博简本作猷(yóu),均有对豫认同的含义。经由安乐,即因为大军已经拿下朝歌,纣王已经自杀,大局初定,所以才会大有收获。朋,钱币。盍(hé),合,聚合。簪(zān),本义簪子,中国古时男女都会用簪来固定发冠。不要怀疑钱币像山头一样聚合在你的头上,指不要怀疑你已经财富甲天下,拥有天下,多年的努力终于成功了。纵观此爻,“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勿疑什么呢?勿疑此时的大有得。大有得是什么呢?是朋盍簪。朋盍簪是什么呢?是拥有天下。

    《象》曰:“由豫大有得”,志大行也。

    志向得以大施展,武王克殷之志得以成功也。其实“大有得”是志向,“朋盍簪”拥有天下才是理想。正因为“大有得”的志大行,才使“朋盍簪”的理想得以实现。

    六五:贞疾,恒不死。

    谦卦六五“利用侵伐”,平息零星抵抗。贞,是考虑。疾,一般的病、小毛病、弊病。恒,永久,永恒经过评估局势,对目前存在的小隐患的分析,有重点地把那些顽固不化的抵抗者挑出来,消灭掉。这句基本没有什么好解释的,想想各朝各代开国的时候,事理都是如此。

    《象》曰:“六五贞疾”,乘刚也。“恒不死”,中未亡也。

    乘刚,宜将剩勇追穷寇,乘胜追击也。之所以这些人坚持顽抗,是因为他们中道没有失去,心中存有故国忠义也。对这些抵抗者,没有商量的余地。虽然其忠义可嘉,但为了万代之基业,也只有采用武力解决了。

    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

    理解这爻,必须结合谦上六的故事背景。冥,昏暗,黑夜。渝,改变,违背。冥豫,在黑暗中欢乐、迷醉。这个时候殷商境内已经平定,但还有些附属诸侯国没有臣服,随时都有可能联合起来伐周。所以此时过于乐观,刚打下江山就糊涂地认为大事已了,开始安享太平,那么已经成功的事情也有可能发生变化。应当怎么办呢?就是如谦上六说的“征邑国”,扫除后患。至此,这场战争才能算是真正画上句号。

    《象》曰:“冥豫”在上,何可长也?

    这样不顾安危沉湎于酒色,怎么能长久呢?

    本卦中容易发生误解的有两处:

    1“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这句话在近代为世人熟知,是因为蒋介石的名和字都是从这里来的。蒋介石,原名蒋瑞元。后来改名为中正,字介石。“中正”是出自《象》:“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介于石”,通常理解为耿介如石,整句为:意志像岩石一样稳固坚定,不到一天,占问吉祥。为解决既然坚定不移却为何“不终日”的矛盾,通常认为这个“不终日”是说不到一天就明白了做人要意志坚定这个道理,也就是说:不终日,知介于石,贞吉。以上曲意发挥的成分是显然的。介,本义处于两者之间。介于石,好比来到了一个岔路口,为方便理解,这个石可以看做一个石碑式样的界石、路标。处于分岔路口,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但这里可不是一般的路,而是国家何去何从的大事,或者重要事务的决策。“不终日”,事不过夜也,当天的事当天决定,不要拖延。如此效率,自然吉祥。

    2、“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这里主要的分歧是对“朋盍簪”的理解。通常都是解“朋”为朋友,朋友们会像头发汇聚于簪子一样聚在一起。正因为不了解故事背景,历代注解才不敢把“朋”按本义来理解,也不会想到这么离奇的“朋盍簪”三个字,竟然是富有天下的代称。

    17、18卦白话

    第十七卦随下震上兑

    随,元亨。利贞,无咎。

    初九:官有渝,贞吉。出门交有功。

    六二:系小子,失丈夫。

    六三:系丈夫,失小子。随有求得,利居贞。

    九四:随有获,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

    九五:孚于嘉,吉。

    上六:拘系之,乃从维之。王用享于西山。

    随:随顺。

    卦辞:安抚人心,就可以开创未来。应当多想办法,不要犯过失。

    初九:搭台。政府更替,考虑周全则吉祥。出门多交朋友才能成功。

    六二:鼎新。任用武庚小子,而不任用宗周老臣。

    六三:驾驭。任用宗周老臣,而不任用武庚小子。如果武庚小子还愿意依附新朝,就应给予职位。

    九四:方针。任由其作为,这种管理方式凶。要划出道道来,使其明白什么是错的。

    九五:秩序。建立起完善的制度,吉。

    上六:裕如。拘押反叛者,从党就会止步。王至此得以于西山祭告列祖。

    治殷。

    第十八卦蛊下巽上艮

    蛊,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初六: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厉,终吉。

    九二:干母之蛊,不可贞。

    九三:干父之蛊,小,有悔;无,大咎。

    六四:裕父之蛊,往见吝。

    六五:干父之蛊,用誉。

    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蛊:蛊祸。

    卦辞:面对乱局,开创未来。应当勇闯难关。先用三天破土新生,再用三天发芽成长。

    初六:父孽子消。处理父亲留下的乱局,有其子可以承担,不要直接插手。虽有一定风险,结果会吉祥。

    九二:清散内宫。处理母亲留下的乱局,不可在这上面打主意。

    九三:处理新政。处理父亲留下的乱局,力度小了会有后悔,不处理则是失职。

    六四:拨乱反正。宽松地处理乱局,无法向上面交待。

    六五:走入正轨。处理父亲留下的乱局,加以鼓励。

    上九:区别对待。对于辞官的老臣,要尊重其选择。

    靖乱。

    15—18,灭商平乱。

    17随卦雅正

    【题解】随,跟着,顺从。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一是殷商遗民的角度,武王已经打下了江山,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也。另一个是武王治殷的角度,指顺随殷民,因势利导。在此应是指的后一个角度,指采取怀柔政策治理占领区。其实是一边安抚,一边镇压。安抚是表面,是策略;镇压是本质,是基础。

    武王灭商后,下令释放被纣王囚禁的百姓,放出贤臣箕子并恢复其原职,修整商朝贤臣比干的坟墓。又散发供纣王淫乐奢侈之用的财物、粮食,赈济饥民和贫弱的百姓。通过这些措施,商地很快稳定下来。(已而命召公释箕子之囚。命毕公释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闾。命南宫括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以振贫弱萌隶。命南宫括、史佚展九鼎保玉。命闳夭封比干之墓。命宗祝享祠于军。乃罢兵西归。)

    为了安抚商朝的残余势力,巩固新政权,武王采取了以殷治殷,分而治之的办法。他首先“立受子禄父,是为武庚”,即封纣王之子武庚为殷侯,留在殷都继续治理殷民。同时,将殷商王畿(京城周围千里)内之地分为卫、庸、邶三个小国,封自己的三个弟弟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分别治理,负责监视武庚,号称“三监”。随卦正是这样一个大战之后政权变更时期,经过这个过渡,周才算完成了由军事打击到政治建立的建国大业。

    ?瘙棸随,元亨。利贞,无咎。

    以顺随、怀柔的策略治理殷商,则从此走向亨通。应当多动脑子想办法,揭露殷纣的暴政,施惠当地百姓,拉拢人心,而不要继续执行殷纣的政策,再像殷纣那样剥削百姓。

    《象》曰: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

    古人认为雷春天出于地面,春夏用事,秋天入于大泽,冬天潜藏于地下。所以雷在泽中,息而不用之时也。向,对着,面对。宴,乐(lè),安闲。君子观此象,看到夜幕降临就入室休息。日出而作,日暮而息,顺应天时变化也。随卦的要义就在于顺水推舟,教化与改造,不同于前面的战争手段。马上打天下,马下治天下也。

    初九:官有渝,贞吉。出门交有功。

    改朝换代,当然要进行大的政治改造了。渝,改变。官,官吏、官员。在此指代政府。官员有变化,即对官吏进行新的任免,政府变更。这是大事,考虑周全则吉祥。功,功绩,功业,功劳。出门结交拜访各方,就会有大收获。是说武王进城后不是深居内宫享福,而是处理军政要事之余广泛接见社会名流、进步民主人士等,为促使国家政权顺利过渡努力工作。《周易》里有两类与人交往的爻辞:利见大人,出门交有功。前者是低位见高位,结交权贵。后者是高位见低位,或者同辈结交,以联络感情。

    《象》曰:“官有渝”,从正吉也。“出门交有功”,不失也。

    政府更迭,依随正道则吉。即做法要中规中矩,能让各方信服。广泛的结交社会各阶层人士,才能收拢而不流失人心。

    六二:系小子,失丈夫。

    系(係xì),联结,联系。小子,年幼的男孩子,称宗亲中男性同辈年轻者及下辈。在此是武王对纣王之子武庚的称呼。丈夫,指成年男子。《谷梁传·文公十二年》:“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在此指宗周的文武官员。联结、拴住小子,而不拴丈夫。即任用武庚,而不从宗周的文武官员中派遣接管者。

    《象》曰:“系小子”,弗兼与也。

    不能兼顾也,只能选择其一。武王的选择是先用武庚安抚殷商遗民的情绪,把局面稳定下来。

    六三:系丈夫,失小子。随有求得,利居贞。

    居,居住,在房子里。在此指职务、位子。这爻正好相反,任用宗周的文武官员管理殷商故地,而把武庚放一边搁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看蛊卦九三可知,武庚并不是尽心尽力地为武王做事,而是别有心思、这就让武王很不放心,需要树立一个牵制力量来监督和制约武庚。随有求得,即顺随那些有求得之人。如果武庚努力工作,没有二心,还想着在经济上、地位上有所求取,就应当给他一个效劳的机会。

    《象》曰:“系丈夫”,志舍下也。

    任用宗周的文武官员,想法是舍弃武庚小子,另思治殷良策也。

    九四:随有获,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

    获,猎得禽兽。跟随着而有猎获,即不加努力地,得到什么就是什么。也就是说,不对武庚有什么督促,任由他去处理殷商的遗留问题,处理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这种想法当然凶了,因为事情的进展就在你武王控制之外了。有原则摆在道路上,也就是说把规定一条条明明白白地摆出来。摆出来做什么呢?用来分辨什么事情是该做的,什么事情是不能做的。即要给武庚硬性的指标,划出杠杠来,不是你想怎么处理就能怎么处理的,要按着武王的框框来。

    《象》曰:“随有获”,其义凶也。“有孚在道”,明功也。

    放任其权力,道理上就是凶险的。要有所约束也。把原则摆出来,是明确地指出努力的方向。

    九五:孚于嘉,吉。

    嘉,善,美。诚信与原则美而善,指人事安排上、制度建立上,都完美无暇,吉。至此,武王做到了应裕自如地驾驭殷商,京畿周围千里之内都治理得井井有条,令人信服,并在制度上完成了从军管到政府体制运作的过渡。

    《象》曰:“孚于嘉吉”,位正中也。

    完善制度,使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上六:拘系之,乃从维之。王用享于西山。

    万事都有对立面,前面是对顺应潮流者的措施,那么对个别誓死效忠商纣王,并且挺身反抗的人怎么办呢?拘,逮捕或扣押。从,随行,跟随。指参与。维,系物的大绳,动词指维系、连结。对领头的,顽固不化的用拘押对待他,先把这些人抓起来,以免他们煽动蛊惑人心。那么跟风的人自然就消停了,会依然保持原来臣服的状态。

    “王用亨于西山”,这句话很有味道,《周易》里还有一处相近的句子:第四十六卦升六四“王用亨于岐山”。这个歧山是否就是西山呢?笔者认为是。这句爻辞定出了本卦的时间下限。歧山,在宝鸡境内,是周文化的发祥地。我们知道,周国在陕西一带,殷商在河南,周在商之西,所以早先周国也叫西歧,姬昌的封号则是西伯候,纣王拘押姬昌羑里时的理由之一就是“凤鸣歧山”,说姬昌诸侯结盟,异兆蛊惑,有反叛之心。史载,灭商之后,武王安顿完殷地事宜,罢兵西归,夏四月,王归于丰,飨于太庙。即回到了歧山地域,安心在西山祭告先祖大功告成。

    “用享”,今流行本这里大多作“用亨”。

    总之,随卦写占领殷地后武王亲自着手进行的政治改造,谦卦写克商的军事历程,更多地是在描写军务,包括之前的酝酿和之后的收尾,这是两卦视角上的区别。所以两卦时间上虽然有所重叠,但意义却是独立的。随卦的时间跨度很短,只是记录了武王在朝歌两个月左右治理殷地政务的内容。谦卦则跨度十三年,从武王即位到后面的天下大定,武王大封诸侯。作者专门用一对卦来阐述占领地的治理问题,可见对此事的重视。战争后对占领地的政治改造是个复杂的问题,关乎战争的最终成败。

    《象》曰:“拘系之”,上穷也。

    上位到达极点。教育、感化,等等手段都用完了,反叛者还是顽固地在坚持。耐心已经用完了,只有用最后的强制手段。

    〔按〕:全卦讲从战乱走向秩序的过程,逻辑是:建立过渡政府—任命新生力量—起用旧臣制约—逐步完善制度—人事体制都安排妥当—镇压反动言论

    本卦中主要是对“小子”、“丈夫”为谁理解有分歧。通常认为“小子”即小人,“丈夫”即君子。追随小人,就失去了君子;追随君子,则失去小人。历代为政者都被告诫:近贤臣,远小人。君子与小人之间,还需要选择么?再则,鸿初六:“鸿渐于干,小子厉。有言,无咎。”这里的“小子”指士兵,而不是小人。“小子”是长辈对小辈的称呼,与“小人”根本不相干。在此特指武庚,是周人对纣王之子武庚的称呼,有点蔑视的意味。六二的“失丈夫”是不能两全的被动选择,六三的“失小子”是有意放弃的唯一选择,《象》传给予了说明。

    18蛊卦雅正

    【题解】蛊,人肚子里的寄生虫。在此指纣王留下的乱政,朱熹解作:“前人已坏之绪”,意同。武庚,商纣王之子,幼时聪明好学,武王攻占朝歌后,立武庚为殷侯,管理殷余民,续殷嗣。理解这一卦,关键是明白角色定位。表面看主角好像是干蛊的武庚,实际却是幕后操纵的武王。全卦描写了武王对武庚伪政府运作的监督。

    ?瘙棻蛊,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眼前这混乱的局面,从此走向安定、亨通。要想治理这摊乱局,就应当不怕艰难,勇于进取。甲,十天干之首,纪日之始。甲,从字源上说又像草木生芽后所戴的种皮裂开的形象,比喻新生政权开始崛起。先甲三日好比先筹备建立政权,后甲三日好比随后展开。也就是说,要想治理好这个混乱局面,就要事前做好充分的预想,考察计划好人事安排,然后有条不紊地稳步推进。

    关于“先……,后……”的句式,《周易》中有多处,比如:坤——先迷后得主、否——先否后喜、同人——先号啕而后笑、睽——先张之弧后说之弧、旅——旅人先笑后号啕、巽——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其中多数先之事与后之事意义相反,只有“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先甲三日,后甲三日”中先后文字相同,意义递进。

    《象》曰: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

    山下有风乱吹,比喻社会风气败坏。君子观此象,用振奋民众的精神来培育民众的道德,使社会复归于和谐安定。所谓的振民,也就是政治宣传等,宣传新风尚、新价值观来改造旧观念。

    初六: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厉,终吉。

    立武庚为殷侯,管理殷余民,起到安抚过渡的作用。干(幹),《类篇》:“能事也。”动词,做,从事于或忙于做某事,尤指从事某项职业。需要说明的是,渐卦也有个干,“鸿渐于干。”这两个字繁体是两个字,只是简体相同,意义不一样的。考,履卦上九出现过一次,古通“攷”,敲,击的意思。主持处理父亲留下的烂摊子,指承担、接手父亲的烂摊子,治理殷地。

    有子敲击,指可以借用他儿子的手来纠正、收拾残局。作为占领军不要直接管理而要间接管理,因为你不了解当地情况,直接插手很难管理到位,通过一个中间人,监督其成效,则效果会好得多。

    厉,指祸患、危险。利用武庚来以殷治殷是有风险的,但这也是稳定过渡的最佳方案,冒这样的风险是值得的,只要掌控好,结果会令人满意。收拾残局,他儿子正好是适合人选。这一爻是对治殷原则的确定。在此以父之蛊代表殷商残局、以母之蛊代表纣王后宫。

    《象》曰:“干父之蛊”,意承考也。

    “考”这个字比较复杂。《周易》正文中,帛书作“巧”,楚竹书作“攷”。均不是指去世的父亲。但《象》解的“意承考”之“考”,却是指“去世的父亲”。意承考,意在继承先父的事业也。是说武庚是为了承续殷嗣才答应与武王合作的。

    九二:干(幹)母之蛊,不可贞。

    主持处理母亲留下的烂摊子,不可有过多的想法。与母亲相关的能有些什么事情需要处理呢?就是后宫了。先易后难也,身边的事毕竟简单一些。比如遣散宫女、子女安排、裙党势力之类。这一爻是武王对武庚处理后宫事宜的要求。纣王姬妾成群,美貌者众,对此不可三心二意,不可有将这些美女据为己有的念头。再则,后宫女子也是无辜的受害者,不可牵连处置之。

    《象》曰:“干母之蛊”,得中道也。

    处理后宫乱局,是符合中道的,理当如此。

    九三:干父之蛊,小,有悔;无,大咎。

    此阶段武庚开始具体处理父亲留下的政局。力度小了,将会有懊悔,武王那边监督的人会督促甚至指责他。什么也不做,那更是大错误,在武王那里绝对过不了关。这一爻是借武庚之手整肃殷地吏政,淘汰与更新使符合大周的利益。

    《象》曰:“干父之蛊”,终无咎也。

    处理殷地乱局,使结果没有过失,拨乱反正也。

    六四:裕父之蛊,往见吝。

    深入阶段。裕,宽裕,从容。宽容地对待父亲留下的烂摊子,只是治标不治本,这样前往拜见会遭受难堪。往见何人得吝呢?不是说死后无颜往见其父纣王,而是说无颜前去晋见武王。武王给你机会修正商纣留下的祸乱,允许你用实际行动为百姓造福、为商纣赎罪,你却敷衍应付,怎么能对得起武王的宽厚和寄望呢?

    《象》曰:“裕父之蛊”,往未得也。

    前往没有收获。即工作无成效的话,武王那就过不了关,述职不及格也。

    六五:干父之蛊,用誉。

    经过前面三番五次的敲打,武庚终于认真履行职责,切实治理殷地,并且渐有起色,治安民生等都趋于有序稳定。誉,称赞,赞美。认真处理好父亲的烂摊子,这个时候,就要使用称赞鼓励的话来褒扬他,所谓有功则奖有过则罚,用人之道也。怎么知道六五的“干父之蛊”有了成果呢?随六五“孚于嘉”也。

    《象》曰:“干父用誉”,承以德也。

    褒奖之,是由于其用良好的德行承续了殷嗣。也就是说,武庚管理殷地期间恪尽职守,勤政爱民,不像其父纣王那样荒淫无德。

    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随上六是说对反抗者要严厉制裁,那么对于箕子这类有节气,又深明大义、明辨是非善恶的人应当怎么办呢?高尚,志行高洁,在此指使保持高洁。对于不愿在周朝为官,辞官隐居的这些老臣,要尊重他们的意愿,给其自由,允许他们保持住自己的那份节操和信念。随上六“拘系之”,是镇压反叛者。高尚其事,放还不愿继续为官者,彰显武王之德也,是所谓威德并举的另一手。

    《象》曰:“不事王侯”,志可则也。

    忠于前朝,隐遁不仕,志气值得学习。只要其不组织反抗,只是洁身自好的隐居,那么是可以遂其所愿的。

    本卦中容易发生误解的是:“蛊,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同巽九五的“先庚三日,后庚三日”一样,通常都把“甲”理解为天干序列的一个符号:适合涉渡大河,在甲前三日或者甲后三日。过河是否在辛日和丁日最好呢?自然是无稽之谈。可见,“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并非指的辛日和丁日,而是另有所指。甲,象形,小篆字形像草木生芽后所戴的种皮裂开的形象,本义种子萌芽后所戴的种壳。种子萌芽,先是戴着种壳破土而出,然后就是裂开种壳伸展出幼芽。此过程,正像殷周交际时的政治形态,先是在复杂情况下艰难地建立政权,然后逐渐成长,走向成熟。三日,多日也。“先甲三日”是说先集中精力把政权建立起来,“后甲三日”是说再把精力放在怎样更好地运作政府上,这样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国家走上正轨。

    19、20卦白话

    第十九卦临下兑上坤

    临,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

    初九:咸临,贞吉。

    九二:咸临,吉,无不利。

    六三:甘临,无攸利。既忧之,无咎。

    六四:至临,无咎。

    六五:知临,大君之宜,吉。

    上六:敦临,吉,无咎。

    临:俯视。

    卦辞:亲政施为,就可以开创未来。应当多动脑子。到了八月还不能有效展开,便有凶险。

    初九:君临天下。开始执政,善于学习则吉祥。

    九二:熟悉朝政。熟悉执政技巧,吉,不要做不当做的事。

    六三:浮于表面。自满于目前状态,没什么好处。既然发现了问题,就不要犯错。

    六四:身体力行。亲临基层掌握情况,不要犯过失。

    六五:宏伟蓝图。富于智慧的执政,有大君之风范,吉祥。

    上六:机制运作。督促各职能部门有效运作,吉祥,不要只靠自己。

    临政。

    第二十卦观下坤上巽

    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

    初六: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

    六二:窥观,利女贞。

    六三:观我生,进退。

    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

    上九:观其生,君子,无咎。

    观:观察。

    卦辞:怎样临政呢?要像净手而没有献祭之时,那种敬慎的态度。

    初六:入手。肤浅地看问题,对于普通百姓不算错误,但对于管理者则是耻辱。

    六二:实践。狭隘地看问题,这是女人见识。

    六三:内政。观察自己的成长,做到进退自如。

    六四:外交。考察各国的情况,使之臣服于中央。

    九五:全面。观察自己的成长,作为管理者,不要自满。

    上九:自如。督察大臣的工作,作为管理者,要让他们知道尽职尽责。

    为政。

    19临卦雅正

    【题解】临,从高处往低处察看。旧时指帝王临朝廷处理政事。《史记·鲁周公世家》:“成王长,能听政。于是周公乃还政于成王,成王临朝。”在此指武王君临天下。胡朴安《周易古史观》亦言:“临,君主登位之卦也,有居高视下之义。”面对刚刚统一的国家,如何执政对于武王是个新课题,临观描写了新君执政的六个阶段。

    ?瘙棽临,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

    怎么执政才能走向顺利,开辟成功的道路呢?应当多思多问,多想办法。至于,到,达到。八月有凶,含义不清,前后文均没有参考。笔者理解是——如果到了八月份还不能拿出完整的执政方针,便会人心浮动、暗藏凶险。对于一个开国君主而言,首要的事情就是尽快地转变思想,从战争思维向治国思维转移,尽早拿出安邦治国的大概框架来。在这之前,人心浮动、变数殊多,时间拖得越长就越不利于国家安定。武王是二月克殷,从二月到八月正好是半年,如果克殷半年了还对执政思路茫无头绪,那么此时脆弱的国家集团就有分裂的危险。反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历史,在渡江战役刚结束三个月,大陆还有数个省份没有解放的情况下,就于9月21日至30日召开了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紧跟着于10月1日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这些举措及时有效地稳定了当时的局势,意义深远。

    《象》曰: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

    湖在地上的话,必有溃决之险。湖在地下就是地下湖了,被大地覆盖包容。无疆,无穷、永远。君子观此象,用无止境的指导和思考,来包容和保护人民幸福永远。《象》解是赞颂武王勤勉政事、一心为民。

    初九:咸临,贞吉。

    咸,感应。指两者接触而未融会的阶段。打下天下后,武王接管了天下,开始面临如何执政的问题。

    贞,开动脑筋则吉祥。这个时候头绪众多、一团乱麻,事情乱头脑不能乱,要清醒有主次。

    《象》曰:“咸临贞吉”,志行正也。

    立志践行正道,做个好帝王也。

    九二:咸临,吉,无不利。

    继续熟悉执政技巧,吉,不要过于急躁,做不当做的事,现在还是熟悉情况为主。就像学骑自行车,初九是刚跨上车座,还不会蹬。九二则可以歪歪扭扭地骑着走了,但与车的磨合还需要时间,现在就上路还早。

    《象》曰:“咸临吉无不利”,未顺命也。

    命,指派、发号。未顺利地发号施令,即命令还得不到有效贯彻落实,政府机制还不完善也。

    六三:甘临,无攸利。既忧之,无咎。

    甘,甜也。学骑自行车到这个时候终于可以不提心吊胆地自己骑了,心里美滋滋地。于是有些随意、自得。无攸利,无所利益,指仅仅满足于处理眼前事务,有点自我陶醉那种感觉,但不能放开手脚,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骄傲情绪是没好处的。对于学骑自行车而言,就相当于在没人的地方可以骑得很好了,这时尤其喜欢骑车,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已经学会骑车了。但实际上如果此时上马路,一遇到行人车辆就会慌了手脚。既,吃罢,吃过。指动作已经完成。忧,发愁。既然已经知道自己有这个毛病,发现了这个不足,能对这个状况有所忧虑,就要有针对地锻炼自己,而不要自满于这一点进步。对于学骑自行车而言,就是培养信心、逐步地上马路练习,先慢后快,逐渐熟练。

    《象》曰:“甘临”,位不当也。“既忧之”,“咎”不长也。

    位不当,刚刚理顺了政府机制,要做的事情还很多,不是满足的时候。既然已经知道问题之所在,那么错误就不会久长,很快就会得到纠正也。

    六四:至临,无咎。

    至,到来,到达。至临,是说凡事亲历亲为,亲临一线了解基本情况,这样才能熟练处理朝政,应对各种情况。学骑自行车到这个阶段终于可以上马路正常行驶了,执政者则是能够把握第一手材料,对各种政事民情都能应对自如,而不犯过失。此时已经是一个合格的君主。

    《象》曰:“至临无咎”,位当也。

    位置适当,行所当行,在其位当谋其事也。既建立起了机制,又能就考察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在访查中发现问题以促进机制的完善,这就是“至临无咎”。

    六五:知临,大君之宜,吉。

    知,本义知道,也是“智”的古字,智慧、才智。通假与否在此意义差别不大,因为有知则智也。骑车水平至此已经很好了,技巧频出,对于治国,则是凡事都可以预做准备,似乎提前知道了一样,不像六四只是应付已经产生的问题。宜,合适,适宜。能够防患于未然,提前预防从而避免灾难的发生,是圣明君王的作为,是伟大的君王应负的使命。武王于十三年(克商后第二年)四月大封诸侯,应该就是此爻所指。封邦建国的方略,也的确为稳定周朝统治做出了重要贡献,堪称最有远见的政治规划了。由此可见,作者认为,政府的职责不能仅仅满足于六四的维护运转,而应当是六五这样的依靠智慧规划好国家的大政方针,从而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谓也。

    所谓圣明君主之最恰当的作为,就是施行中道,以自己不偏倚的处事方略使四方咸服也。中道,是上古特别强调的一种德行。

    上六:敦临,吉,无咎。

    敦,作动词时指督促。本卦咸临、甘临、至临、知临、敦临,临前面一字均作动词。骑车水平到了此时已经是如入无人之境的时候,几乎是下意识操作了,不用自己刻意地去关注。结合观上九,我们知道此敦促是指督促他人。由于前面几阶段已经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制度,君王只要起到督促、管理的作用,看看哪里不要出岔子,保证体制正常运转就可以了,如此则国家自然太平。一个国家,光是君主勤政不行,更要把这个作风贯彻下去,才算是一个优秀的政体。这个时候的有咎,就是说光君主自己努力工作,不注意发挥团体的能动性,所以敦临是管理的进一步深化,上行下效,是调动全体的工作积极性。但笔者认为此时的敦促,也还应有一点君主自我惕励的内涵,即时刻督促自己勤政爱民,不要三分钟热度,要持之以恒的意思,反之就是获咎了。总之,到了上六阶段,作为君主不再需要事必躬亲,而是科学治国,只要督促管理、维护好政府机器的运转就可以治理好国家,就像骑车只要轻轻地扶着车把就能良好运行,用巧不用力。

    《象》曰:“敦临之吉”,志在内也。

    心思用在内部。既然六五之时格局已定,剩下的事情就是强化内功,精炼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效率、杜绝官吏腐败等。

    〔按〕:武王灭商后建立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武王采取以殷治殷,分而治之的办法,封武庚为殷侯,安抚殷商遗民。又挥师讨伐,收服了各路诸侯。这时,由于周朝还刚刚立国,反对、敌视的人还很多,危机四伏。武王采取封邦建国的方略实行对全国的统治。他以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大规模地分封功臣谋士,让他们建立诸侯国,如将吕尚封于齐,周公旦封于鲁,召公奭封于燕,叔鲜封于管,叔度封于蔡。据说,周初总计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国,其中兄弟之国十五个,同姓之国四十余个。诸侯再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又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士,这样自上而下形成一个立体的政治结构。各诸侯可以世代承袭,可以拥兵,但必须随时听从天子调遣,定期向天子纳贡、朝贺;天子对诸侯有赏罚予夺之权,对封国中分封卿、大夫也有权过问。也就是说,武王虽然分封功臣谋士们土地作为周王朝的拱卫,但只是以封赐的形式让他们管理,土地还是国家的,他们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武王实行的这个封邦建国方略,相对于商朝那种原始小邦林立的现象来说,显然是一个进步,在当时起到了巩固和加强全国统治的作用。

    武王灭商后的历史记载如下:

    武王十二年辛卯,王率西夷诸侯伐殷,败之于坶野。夏四月,王归于丰,飨于太庙。命监殷,遂狩于管。作《大武乐》。

    十三年,巢伯来宾。荐殷于太庙,遂大封诸侯。秋,大有年。(有巢氏部落历史悠久,一直生息于巢湖流域及周边地区。周代商而立,多次遣师征讨并战胜了巢国,因巢国地大势强不便控制,遂将其地析分为巢、庐二国,因赐爵位不同,而分别被称为“巢伯国”、“庐子国”,庐国新都于今合肥城城区,巢国仍都于今巢城城区。《尚书序》:“巢伯來朝,芮伯作《旅巢命》。”西周铜器《班簋》铭文中有‘秉、繁、蜀、巢’四个国名,其中的‘巢’字就是巢伯国。《逸周书世俘解》:“辛亥,荐俘殷王鼎。癸丑,荐殷俘王士百人。”《尚书序》:“武王既胜殷,邦诸侯。”《诗·周颂》:“绥万邦,屡丰年。”《昌乐县志》载:“周武王十有三年夏四月,封尚父于齐,都营丘。”)

    十四年,王有疾,周文公祷于坛,作《金縢》。《金縢》的内容,是周公祷告代武王病难。

    十五年,肃慎氏来宾。初狩方岳,诰于沬邑。冬,迁九鼎于洛。(肃慎人,活动于黑龙江流域,远离中原。《鲁语》:“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百蛮,使各以其方贿来贡,使无忘职业。于是肃慎氏贡楛矢、石砮,其长尺有咫。先王欲昭其令德之致远也,以示后人,使永监焉,故铭其栝曰肃慎氏之贡矢”。)

    十六年,箕子来朝。秋,王师灭蒲姑。

    十七年,命王世子诵于东宫。冬十有二月,王陟。(《逸周书武儆解》:“惟十有二祀四月,王告梦。丙辰,出金枝《郊宝》、《开和》细书,命诏周公旦立后嗣,属小子诵文及《宝典》。”《史记·周本纪》集解:“皇甫谧曰:武王定位元年,岁在乙酉。六年庚寅崩。”《逸周书作雒解》:“武王克殷既归,乃岁十二月,崩镐。”)

    本质上,周之灭商是有计划有步骤的复仇之举,更是政治发展的必然。所以笔者赞同徐中舒先生的一个说法:“盖周之克殷本为侵略之师。观其作邑毕、程,经营丰、镐,祟、黎既灭,虞、芮质成,东略之道始通,盟津之会旋集:其侵略之次第,皆显然可见。”所以武王对于如何名正言顺地安抚和巩固天下大费脑筋。

    武王灭商后仅四年就因病去逝,而从灭商的谦卦到病危的坎卦之间却用了整整八对十六卦描写武王灭商后为谋求天下太平、长治久安所做的努力。这八对卦从不同角度展开,时间上则是交错进行。

    本卦中容易发生误解的是:“至于八月,有凶。”通常这里不断句,认为八月之所以凶,是因为以卦配月时,临是十二月卦,推到八月是否卦,天地不交故有凶。也有认为八月是观卦,等等此类,都是从象数附会。

    《周易》爻辞也许有其象数渊源,但在不知道爻辞含义的时候纯用象数解释却很容易歧义丛生,甚至本末倒置。所以《周易雅正》首先力图为正其义做些努力,等卦爻辞意义确定后才能谈及象数与卦爻辞的内在联系。对“至于八月,有凶”的分析详见雅正,不再赘述。

    20观卦雅正

    【题解】观,仔细看,察看。描写武王是怎样临政的,全卦记录了刚刚君临天下的武王执政观念的成长过程。对于君主,如何看待政权与百姓的关系,用什么样的观念看待人才,都是关乎为政方略的。另外,如果无观,就很容易脱离现实,被周围报喜不报忧的人蒙蔽。所以眼睛很重要,要能清楚自我,要能接触现实。

    ?瘙棻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

    执政者应当怎样审视、观察天下呢?即临政的态度是什么呢?盥,浇水洗手。荐,祭献,指进献祭品,古祭祀摆放供奉祭品谓荐。颙,温和肃敬的样子。要始终保持一种态度,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祭祀之时,刚刚洗净了手,还没有进献祭品的时候,那种规规矩矩、肃穆端庄的样子。作者用祭祀时诚敬、小心、庄重的敬慎心理和行止规范来比喻为君者的自律之道。能以这样的敬慎态度治理天下,那么他就是一位合格的君主。总之,“盥而不荐,有孚颙若”的态度体现了主人公对所担负重任的责任感,这句话大致类似于《诗经·小雅·小旻》中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李世民也说过“居皇位者如履薄冰,居安要思危”这样的话,与此卦辞意思类同。

    《象》曰: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风在大地上吹拂,犹如领导视察民情也。教,指导。先王观此象,亲自到各地视察,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即不脱离实际,通过体察民情、调查研究,来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政策。

    初六: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

    童,小孩子。君子,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这时执政者刚刚接手,面对新事物,处理问题也就难免表面化。所以说童观,看问题像小孩子一样幼稚、肤浅。对于普通老百姓,这样子不会犯什么过失,不会有什么大影响,所以不算错误,但对作为国家栋梁的官吏来说就是一种耻辱,应当自觉惭愧。

    《象》曰:“初六童观”,“小人”道也。

    儿童那样稚嫩的观察视角,是无远见之人的方式。

    六二:窥观,利女贞。

    窥,从小孔或缝里看。看问题像从一个小孔看东西一样片面、狭隘,这本来应当是女人的思维方式。这里没有断语,但胜似断语。国君如女人般见识,还怎么治理天下呢?性别歧视,这是古代男女教育不平等的结果。六二对应临九二的全面熟悉阶段,强调看问题要有全局观。

    《象》曰:“窥观女贞”,亦可丑也。

    丑,类,相同。女人狭隘地看问题,此时的主人公也是如此,亦可能犯同样的毛病。因为毕竟还是处于熟悉锻炼阶段。

    六三:观我生,进退。

    临卦六三这个时候已经可以没有倚扶地在院子里骑车,相当于执政者已经熟悉情况,进入试运行阶段,开始对一些事情适当地决策取舍。生,草木从土里长出来,滋长。通过观察自己成长的步伐,逐步修正调整,乃至做到或进或退,或取或舍,灵活应对。这句爻辞生动地描写了一个正在走向成熟的国君形象。

    《象》曰:“观我生进退”,未失道也。

    能够随时修正自己,不断成熟自己,就是未失正道。

    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国——周代时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就是国,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在此也应包括边远小国。宾,指地位尊贵、受人尊敬的客人,贵客。作动词时指服从、归顺。宾于王,即宾从于王,用作动词,《竹书纪年》中有许多这类用法:“五十九年,贯胸氏来宾,长股氏来宾”、“十三年,巢伯来宾”等。内政既安,开始将目光放到外部环境上来。考察各诸侯国的政绩,了解周边各国的情况,派使者交往,使他们归服周朝。

    《象》曰:“观国之光”,尚宾也。

    所谓的观察各国情况,就是像对待上等的宾客那样接待前来晋见的诸侯、外国使节,通过友好往来了解各国情况。

    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

    要时刻观察自己成长的步伐,不断进取,要有君子的使命感。无咎,这里是不要有什么过失呢?满足于维持现状,只要眼前不出乱子就可以的心态。要有长远规划也,为万世江山打好基础。

    《象》曰:“观我生”,观民也。

    要知道我的行为是否正确,要从民众的反映上看,不要凭自己的感觉来。即,一个政策的好坏,要倾听民众的心声,而不能只听官员汇报。

    上九:观其生,君子,无咎。

    要时刻观察他人成长的步伐,即临上六之“敦临”,监督、敦促官吏们各尽其职,不断进取。“君子,无咎”这句话,与九五如出一辙,但说话的对象却不一样。在此君子这个词是指朝廷官吏,指要对官吏们高标准、严要求,要教育官吏们要有为官的责任感,不要犯过失。总之监督和督促是上九主要的内涵,不管是君主还是官吏,都有保证“无咎”,对江山社稷、对人民负责的责任。

    《象》曰:“观其生”,志未平也。

    抱负远大,有更高的追求,志向没有平息也。自己做好了还不算完事,还要把这种“观我生”的精神推行下去,使整个吏政、乃至全国上下风气焕然一新。

    本卦中容易发生误解的是:“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通常理解为观看国家的强大,适合做天子的宾客。是谁在观看?是谁宾于王?宾于王就是做君王的宾客么?

    观卦中的观看者是武王,六爻莫不如此。武王这时威加海内,视野所及,无不臣服。宾,就是所观之国。《象》更明确了“观国之光”的内容,“尚宾也”,接待各国来拜见的宾客。所以这句话可以形象地理解为武王会见外国使节的场景:接见各国的使臣,接受他们对上国的贡奉。

    “观国之光”,察看各国的情况,如果没有后面的话,则完全可以理解成后来说的天子“巡狩”。《孟子·梁惠王》下云:“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尧典》作“巡守”,意为巡行视察诸侯为天子所守的疆土。但这里显然的是武王为主,各路诸侯为宾,宾主分明就是主次分明,在封建国家就是君臣的关系。宾于王,类似于众星拱极的图像。所以这里的“观国之光”不是天子巡狩,从卦爻的时义看也不到时候。

    21、22卦白话

    第二十一卦噬嗑下震上离

    噬嗑,亨?利用狱。

    初九:屦校,灭趾,无咎。

    六二:噬肤,灭鼻,无咎。

    六三:噬腊肉,遇毒。小吝,无咎。

    九四:噬乾胏,得金矢。利艰贞,吉。

    六五:噬乾肉,得黄金。贞厉,无咎。

    上九:何校?灭耳,凶。

    噬嗑:刑罚。

    卦辞:刑罚,怎样才能发挥最大效力呢?应当通过狱讼的方式。

    初九:小惩大戒。最底层的村官违规失职,就要砍掉脚趾,不要姑息。

    六二:基础抓起。处罚皮肤一样接触百姓的乡吏差办,就要割掉鼻子,以儆效尤。

    六三:整饬基层。处罚腊肉一样经过培养的基层官员,就要主动面对问题。虽然面子不好看,但要以国事为重。

    九四:整饬中层。处罚排骨一样经过筛选的中层官员,就要找出根源。应当不怕困难一查到底,如此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六五:整饬高层。处罚干肉一样功勋卓著的高级官员,就要一网打尽。想得过多则危险,不要姑息。

    上九:罪大恶极。犯了不可饶恕的重罪,已经不可救药,只能处以极刑。

    督察吏治。

    第二十二卦贲下离上艮

    贲,亨?小,利有攸往。

    初九:贲其趾,舍车而徒。

    六二:贲其须。

    九三:贲如濡如,永贞吉。

    六四: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六五:贲于丘园,束帛戋戋。吝,终吉。

    上九:白贲,无咎。

    贲:文饰。

    卦辞:怎样的仪表,才算合理呢?尽量简单,应当实干为主。

    初九:勤勉工作。护理脚趾,舍弃车子而走路。

    六二:朴素仪容。梳理胡须。

    九三:一心为公。穿戴得体有精神,有理想有追求就吉祥。

    六四:洁身自律。穿戴讲究,骏马矫健。不侵扰地方,而是来切实帮助百姓。

    六五:生活简朴。装修庄园时,只用少数的饰品。看似寒酸,但结果吉祥。

    上九:实事求是。不加修饰,不要犯过失。

    官风政体。

    21噬嗑雅正

    【题解】临之后,武王开始深入细致地依法治国。他首先意识到惩治贪官污吏的艰难与紧迫性,保持官员队伍健康的重要性,于是为了维护国家政权而推出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从整饬队伍入手作为治国的首要。噬(shì),咬,吞。嗑(kè),用上下门牙咬有壳的或硬的东西。噬嗑,咬硬物,指制裁罪犯,即刑罚。

    《周礼》六官中的秋官司寇即主管刑罚,以狱讼之辞,分上罪、中罪、下罪分别裁决。但噬嗑讲的与此不同,武王制定的刑律主要是针对官员队伍建设,越是高级官吏处罚越是严厉,其出发点倒不一定是为了维护百姓利益,但却是维护统治阶层秩序的自觉。如果《周礼》是周公旦主持制订,那么他应该是吸取了武王的这些经验。

    ?瘙棿噬嗑,亨?利用狱。

    怎样使用刑罚才能亨通呢?也就是说,刑罚这个工具怎么使用才能达到期望的目的呢?设置刑罚毕竟不是仅仅为了制裁罪人,而是为了使犯罪的人知道改过,承担责任,使没有犯罪的人有所警惕,知道戒惧,从而达到教化的目的,维护社会的安定,此即亨的所指。狱,官司,狱讼之事。应当使用公堂断案的方式,明辨是非、诉讼裁决,以达到惩前毖后、惩恶扬善的目的。即不要搞私刑,要借用刑罚的手段达到法令推行的目的,以法制手段营造和谐社会。

    《象》曰: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

    雷鸣电闪,如同刑罚之震慑与严峻。先王仿效此象,建立明确的刑罚条例来整顿纲常法纪。

    初九:屦校,灭趾,无咎。

    屦,读作(jù),指用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说文》:“屦,履也。”段注:“今时所谓履者,自汉以前皆名屦。”履在战国以前一般只作动词用,一般用屦称鞋子。屦与后面的肤、腊肉、乾胏、乾肉是一系列逻辑递进关系,社会阶层依次增高。屦,穿草鞋的人,代指小民、老百姓,或者最最底层的村官之类。屦这个字,阜阳汉简本作“屡”,指接连着、多次,即多次犯错、触犯法律的意思。校(jiào),古代刑具,枷械的统称。灭,消灭,灭亡。对穿草鞋的人用刑,砍掉脚趾。灭趾,也有说是刖刑的,砍掉脚。噬嗑的主题是整饬干部队伍,所以初九是指最基层的干部,比如村官之类,基层干部犯了罪,当村霸作威作福等,至少就要施以砍掉脚趾的刑罚给以警示,不要没有任何惩罚,使其无所顾忌地继续犯错。对于基层干部,基本上这类处罚就能解决问题,达到教化惩戒目的了,但随着犯法者阶层的提高,其隐匿性也更深,危害也越大,处理难度也就越高,处罚也就越严厉。

    《象》曰:“屦校灭趾”,不行也。

    砍掉脚趾,使他不能走路。小惩大诫,是因其不走正道,所以让他不能正常行走。使其知过而悔改,不再去犯法。

    六二:噬肤,灭鼻,无咎。

    肤,皮肤,是身体的最外层。噬肤,咬皮肤,即从基层开始审查整顿。对于那些离百姓最近、最基层的管理人员,在此相当于乡镇干部,他们手中有了一点灵活的权力,所犯罪行也多是以侵犯了百姓利益为代价,所以处罚要严厉一些。灭鼻,指劓刑,割掉鼻子。对于基层官职吏犯罪,只要查证属实,至少就要施以割掉鼻子的刑罚,不要徇私枉法,要公平处理。六二最常见的违法就是接受吃请,公款吃喝,割掉鼻子,让他食不甘味。比之初九的灭趾,这是加重处罚。本卦的许多做法,颇似朱元璋的重刑肃贪,朱元璋登基后规定官吏贪赃满六十两者,一律处死,还以挑筋、断指、削膝盖、断手等酷刑对贪官加以严惩。

    《象》曰:“噬肤灭鼻”,乘刚也。

    这样刑罚之,是因为他恃强凌弱,横行乡里。

    六三:噬腊肉,遇毒。小吝,无咎。

    腊(xī),干肉。指肉经腌制后再经过烘烤(或日光下曝晒)的过程所制成的加工品,腊肉的防腐能力强,能延长保存时间。腊肉,是经过简单制作的加工品,用来比喻经过初步锻炼培养出来的官员,相当于现在说的县处级人员违规犯法。毒,本义指毒草滋生,祸患,祸害的意思。

    审查整顿地方官员,发现有人徇私舞弊、为祸一方怎么办呢?遇,在《周易》里都有主动遭遇的含义。处理腊肉的时候遇毒,就是发现败坏的肉就主动剔除掉,要主动面对问题,不要留着祸害其他好肉。任用了这样的官吏,是自己用人不当啊,所幸此坏肉还影响不大,还可以及时挽回,所以说小有羞愧。毋咎,不要因为自己的“小吝”,因为怕自己面子难堪而睁只眼闭只眼。既然发现了,就不要继续错下去,要严肃处理,不能让害群之马扰乱整个队伍。

    《象》曰:“遇毒”,位不当也。

    发现了什么问题呢?与所处职位不相称的事情。比如审计中发现有挪用事项,有人举报开支糜费,与收入不符等。总之是做了不该做的违纪之事。

    九四:噬乾胏zǐ,得金矢。利艰贞,吉。

    乾,音(gān),加工制成的干食品。这个乾(gān)与乾卦的乾(qián)不同,看帛书更容易区分些,帛书乾卦的乾写做“键”,筮嗑卦的乾就是写做“乾”。胏,干肉,亦特指连骨的干肉。乾胏,经过加工制成的脯肉。以此比喻官员队伍的中坚骨干分子,相当于现在说的市地级官员。这个阶层处于上承下达的位置,是国家行政机制的枢纽。如果他们违规犯法,为所欲为,损害也就更大了。金矢,射杀猎物时留在猎物身体里的铜箭头,由于箭杆已经拔掉了,只有铜箭头藏在肉里,甚至扎在骨头缝里,所以以此比喻隐藏之深。金矢上有刻字,标示其主人,所以也比喻线索。由于所处地位原因,一般查案很难查到他们头上,阻力太大也。得金矢,就是比喻一查到底,一定要把幕后的黑手找出来。肉里隐藏有箭头,拔出来就好了。应当不怕艰辛地进行侦查,彻底清理毒害,这样才能复归政通人和。

    《象》曰:“利艰贞吉”,未光也。

    之所以要这样费事地一查到底,是因为还没有挖出真相。

    六五:噬乾肉,得黄金。贞厉,无咎。

    《周礼·天官·腊人》:“腊人掌乾肉,凡田兽之脯、腊、膴、肸之事。凡祭祀,共豆脯、荐脯,膴、肸,凡腊物。宾客、丧纪,共其脯、腊,凡乾肉之事。”汉·郑玄注:“大物解肆乾之,谓之乾肉。”大曰乾肉,小曰腊。即将大的猎物解体去脏器后整体干化所制成的为乾肉,切成小块腌制的叫腊肉。

    “大曰乾肉,小曰腊”。若用六三腊肉比喻县衙之属,那么六五乾肉则是比喻封疆大吏、朝廷大员了。从这么大一个猎物的身体里挖出大块黄金,一方面比喻查处出了重大罪证,贪污巨大,另一方面也是在比喻其从党众多,为害甚重。高级干部腐败,危及政权也。贞,多动脑子,这里指想得太多,念及感情而下不了手。厉,祸患、危险。此时想法过多而迟迟不处理是不行的,会造成不良影响。无咎,是针对贞厉而言,这样的大员都是立过汗马功劳的,甚至有的与武王出生入死情同手足,所以特意强调,不要犯错,要严厉处置,绝不手软。此案万众瞩目也,是传达君主治国思想的关键时刻。不要为了感情丢了国法。国法,千秋之基也。

    《象》曰:“贞厉无咎”,得当也。

    办案过程有条不紊,处置得当也。

    上九:何校?灭耳,凶。

    何,帛书作“荷”。荷,背或抗,负担。荷校,即脖子上戴着木枷。今本作“何”,什么,怎么样。这种疑问语气强化了上九之罪状。两相比较,帛书的表述更直白一些,今本则更加文学化。初爻灭趾,指刖刑。二爻灭鼻,指劓刑。这里问到:用什么刑具呢?为什么要这样问呢?是因为设立刑罚并不是目的,而是治病救人、惩恶扬善的非常手段。但此时却遇到了极端事例,犯案者已经“灭耳”,没有了耳朵,比喻听不进任何劝告之词,已经无可救药了。其实答案已明,只是用这一设问体现量刑者的悲悯之心。对于罪无可恕、危害巨大者怎么办呢?最后断一凶字,无尽遗憾、所量之刑,尽在其中。

    《象》曰:“何校灭耳”,聪不明也。

    听觉不清楚,听不进良言。指死不改悔,无可救药了。

    〔按〕:全卦逻辑是:整饬底层官吏—整饬乡镇官吏—整饬县级官吏—整饬市级官员—整饬省部级干部—整饬大奸大恶。如果单独看这卦,当然也可看做初犯、再犯、屡犯、惯犯、罪犯、重犯等犯罪程度的逻辑递进。

    本卦中容易发生误解的是:“上九:何校?灭耳,凶。”通常理解为“何校灭耳,凶”。何通荷,负担。指肩负枷锁,割去耳朵,凶。

    “何”在《周易》中是常用字,复初九“复自道,何其咎”、随九四“有孚在道,以明何咎”、大畜上九“何天之衢”、睽六五“厥宗噬肤,往何咎”。按一字一义原则,此处应为“何”。由于罪行实在无法弥补,所以作者设问:什么刑具才适合他呢?也就是说,用什么样的刑罚才能与其罪行对应呢?

    因为这一设问,“灭耳”也就不再是讲刑罚,而是在揭示执法者为什么会有“何校”的呼问:“用什么刑罚呢?他已经不可救药了。”结果也只有一字:凶。“凶”不是前面任何一种刑罚,它是只针对“何校灭耳”的刑罚。

    22贲卦雅正

    【题解】贲,装饰,修饰,打扮。人有了闲余的时候,总是想要文饰一下自己,享受生活的,心境有余时注意举止仪表,财富有余时注意饮食服饰,权力有余时注意排场气势。政府必然要运用纳税人的钱才能维护运转,运用得好了,是个双赢的事情。铺张浪费,就会民怨载道。怎样使用财政拨款才能做到政清人和、国富民强是古今中外共同的课题。

    噬嗑是讲如何处罚违规违纪的官吏,既然有禁止,就要有提倡,贲卦就是反过来讲各级公务人员应当以什么样的面貌执行公务,官员应该有什么样的官风、官仪,为官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分寸。全卦贯穿的思想是:要节约公务开支,合理使用纳税人的税金。

    ?瘙椀贲(bì),亨?小,利有攸往。

    怎样修饰才能亨通呢?即公务消费,怎么样才能既保证顺利的完成任务,又让老百姓没有意见呢?官府威仪、官员待遇应当掌握什么原则呢?小,就是适当,少一点修饰,少一点自我享受,能用一万办的事情不用一万一,不铺张浪费不搞形式主义面子工程。利有攸往,白话是应当有所前往,即有所追求,有职业道德修养,有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象》曰: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

    山下有火,适当则有益,火势失控则蔓延也。君子观此象,用明明白白的态度处理政务,而不敢轻易违规触犯刑律。“无敢折狱”,传统这里一般解释为不敢轻易断案用刑,折狱,判决诉讼案件。这种解释不符合卦意,折狱,当为折断于狱,栽倒在犯罪上的意思。

    初九:贲其趾,舍车而徒。

    装饰其脚趾,即穿上鞋子,保护并美化好双脚。贲其趾做什么用呢?徒,步行。不坐车而徒步走路。也就是说,作为最最底层的普通职吏,你们要像普通百姓那样靠双脚走路,不要出门就是车马,那样不合乎你身份。多走路才能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实际情况。对底层干部历来都有个铁脚板的说法,就是说要多走动,别怕辛苦。作者指出了村官应该遵守的准则,也就否定了村官出则车马入则护卫的作威作福之品行,那种品行的结果在噬嗑初九早已经指出来了:“灭趾”。因为你就是百姓的一员,和大家是一样的,只不过多了一份责任,偷懒享福就不要担当这份责任了。

    《象》曰:“舍车而徒”,义弗乘也。

    道理上不该乘坐也。底层职员没有这个待遇。

    六二:贲其须。

    作为离百姓最近的政府办事人员,代表着政府的形象,那么应当有怎样的仪容呢?须,胡须。修饰胡须。也就是说,只要你自己注意下仪表,梳理好胡须发型,洗干净脸面,衣服穿得整洁干净就可以了,不需要其他的排场。乡镇干部以这种朴朴素素的仪表,更容易获得老百姓的好感。

    《象》曰:“贲其须”,与上兴也。

    注意仪容,是遵从上级的要求,与上级精神保持一致。

    九三:贲如濡如,永贞吉。

    传统的政治思维,即使到目前也还是这样,一定级别的官员要有官体,或者说官威,过去官威是靠官服、仪仗等烘托的,不同级别的官员有不同规格的官服和仪仗,不能僭越。九三作为基层官员,有了一定的职位,作为一方的父母官权力在地方是比较大的了,官威、仪容上就要有些讲究。贲如,装饰的样子。濡,沾湿,润泽。对自己的官衙、服饰、出行等可以有一定的修饰,修饰到什么程度呢?就像用水沾湿面部,润泽一下后焕发的样子,显得精神有朝气就可以。永贞,理想。光有贲如濡如修饰的外表可不行,关键还是心中要有理想,官威不在表面形式,只要你能精神焕发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能有为人民服务的志向,就什么形象都有了。总之,适当地打扮一下是可以的,可以有一定的威仪,比如大堂之上的衙役列班两旁;可以有一定的福利,比如出行时的二人小轿。但不能过于讲究,出行也是要注意轻车简从。

    《象》曰:“永贞之吉”,终莫之陵也。

    陵,古同“凌”,侵犯,欺侮。如此作为,任何时候都不会被查处。

    六四: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做为中层官员,权位更重,犯错误的机会更多,违法乱纪的后果也更严重,如何自处呢?要时刻恪守本分,遵循为官的职业道德。皤(pó),白色,形容素白。翰,长而坚硬的羽毛。这一句是形容官员就任仪仗的,新官上任,身上的衣服素洁高雅,坐下的骏马雪白矫健,简直是一个从天而降的白马王子形象。寇,本义入侵、侵犯。发表就任誓词:来这里不是来祸害百姓的,要和百姓亲如一家。

    婚媾,《周易》中的婚媾多是比喻词,在此也不是说婚娶,而是比喻要和老百姓一家亲。

    《象》曰:“六四”,当位疑也。“匪寇婚媾”,终无尤也。

    六四所处的地位,容易使人们疑惧。所以只要自我约束,不作威作福,不侵犯百姓,就不会千人诅万人骂的被怨恨。

    六五:贲于丘园,束帛戋戋,吝,终吉。

    作为高级官员、诸侯子爵,位高权重,待遇优厚,有着偌大的府院官邸,日用支出靡繁。其一举一动也是万众瞩目,影响深远。此时怎样才能不致非议,大展宏图呢?丘,本义自然形成的小土山,引申指众人聚居的地方。丘园,形容楼宇林立、人口众多的大家族。束,捆住,系。帛,丝织品的总称。戋,少,细微。吝,本义顾惜、舍不得,多指因此而引致的羞愧、耻辱。节庆日、喜庆日装饰自己的府邸庄园,仅仅用一点点彩带丝绸象征性地烘托气氛。虽然这样简单的装饰似乎过于小气、似乎不合身份,有些面子上不好看,但从大的方面看却是结果吉祥。总之,虽然国家给了你高官厚禄的待遇,但自身更要善加约束。反过来的意思就是:豪华装修,生活中奢侈糜费,这样只会导致噬嗑的降临。只要你坚持“束帛戋戋”的朴素原则,不贪赃枉法,就不会有噬嗑卦的种种后果。

    《象》曰:“六五之吉”,有喜也。

    六五的吉祥,是有喜事。什么喜事呢?是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君主的赏识。

    上九:白贲,无咎。

    噬嗑上九是讲犯了重罪的官员将被处以极刑,这里讲权高位重时应该怎么做。白,白颜色。不加任何修饰,完全以事实为原则,以法律为依据,这就是白。无咎,不要犯过失。加点颜色就是弄虚,再画点图案就成了作假,很多事情就是因为色彩斑斓才使得真相面目全非的。

    《象》曰:“白贲无咎”,上得志也。

    上九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内阁大员,甚至是冢宰之位,可谓光宗耀祖,实现了人生的理想。

    本卦中容易发生误解的是:“六四: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通常理解为:一身白衣,骑着一匹雪白的骏马飞奔。不是贼寇,是来求婚的。这个解释犹如一幅素描,但让人看不懂图画的意思。难道就是说一个白马王子来求婚么?

    主要还是要理解卦义的背景。贲卦是对官员如何为官提出要求,六四相当于现在的地市级官员。寇,本义入侵、侵犯。作为一方首脑,首要的是不侵犯百姓利益。然后呢?婚媾一家人,是比喻要和当地百姓像姻亲那样融洽和谐。

    23、24卦白话

    第二十三卦剥下坤上艮

    剥,不利有攸往。

    初六:剥床以足,蔑贞,凶。

    六二:剥床以辨,蔑贞,凶。

    六三:剥之,无咎。

    六四:剥床以肤,凶。

    六五:贯鱼,以宫人宠,无不利。

    上九: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

    剥:剥离。

    卦辞:损害他人的事情,不应当去做。

    初六:殃民。损坏床脚,轻视此事,凶。

    六二:滥刑。损坏床腿,轻视此事,凶。

    六三:轻政。损坏床框,不要犯这样的错。

    六四:祸国。损坏床板,凶。

    六五:兼听。像成串的鱼那样,按次序临幸妃嫔,不要专宠一人。

    上九:振兴。不追求享受,让有能力的人有车坐,没能力的人丢掉职位。

    总结教训。

    第二十四卦复下震上坤

    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

    初九:不远复,无祇悔,元吉。

    六二:休复,吉。

    六三:频复,厉,无咎。

    六四:中行独复。

    六五:敦复,无悔。

    上六: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

    复:返回。

    卦辞:对自己怎样要求,才能亨通呢?与人交往不要沾染不良习气,钱财的来路要正。不断用道德准则修正自己,每七天做一次自醒,这样就能有所作为。

    初九:知错即改。错不多远就及时改正,不要等造成大的后悔,从此吉祥。

    六二:择善而从。果断改正,吉祥。

    六三:反复无常。频繁改错,危险,不要放松要求。

    六四:幡然自醒。秉持中道,自觉改正。

    六五:痛改前非。积极改正,不要做让自己后悔的事。

    上六:执迷不悟。胡乱地改正,凶,会造成灾难。如果这时发动战争,必败无疑。这都是由于其国君的作为,才导致国家陷于如此困境。乃至于十年之后,无力统治天下。

    迷途知返。

    23剥卦雅正

    【题解】剥,剥离,剥脱,即去掉物体表面上的东西。《史记·周本纪》载:“武王已克殷,二后年,问箕子殷所以亡。”箕子,商朝贵族,帝辛(商纣王)的叔父,原名胥余,与比干、微子并称商末三贤。武王接箕子来镐京,虚心请教安邦治国之道,说明局面初步安定后,武王开始审思历史,给全体上下打预防针。“箕子不忍言殷恶,以存亡国宜告。武王亦丑,故问以天道。”(《史记·周本记》)武王请他归顺大周,但是箕子宁死不降,要远走辽东。周武王无奈,并且敬佩箕子的操行,就答应了他的请求,封他为朝鲜侯,并免行君臣之礼。箕子也很感念武王的恩德,临行前写了一篇《洪范》给武王。文中总结了殷商王朝灭亡的经验教训,奉劝武王一定要实行仁政,在这篇文章中箕子还提出了“民主”意识、反对专制独裁的思想。剥复两卦就是依据这段对话,并且有所引申建议。剥卦回顾殷商政权的灭亡过程,复卦指出如何才能避免重蹈覆辙,鉴往而知来也。

    商纣王如何败国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这些故事虽然难免被艺术加工,但也能反映纣王荒淫残暴的生活。首先,纣王劳民伤财的大建宫苑。比如他花了七年时间,在朝歌(今河南淇县)建了一座占地方圆三里、高达千尺的鹿台。鹿台上楼观巍峨、亭阁精致,比夏桀的瑶台还要壮观。他还特别喜欢吃肉喝酒,学着当年夏桀的样子,在宫院中挖了个大池子,里面灌满了酒,称做“酒池”,据说酒装满后可以行船;又在池边的木柱上挂上肉块,称做“肉林”。纣王和王公贵族们在“酒池”、“肉林”中尽情享受。对广大百姓。却实行残酷而暴虐的镇压,稍有反抗便施之以酷刑。其次,刚愎自用,不听人言。大臣梅伯担心商王朝如果这样下去会有亡国之祸,向商纣王忠言进谏被施于炮烙酷刑。纣王的叔父比干好言相劝,纣王却说:“我听别人说你是个圣人,长着一颗玲拢心。今天我要把你的心挖出来,看个明白!”比干落得个被剖腹挖心的悲惨结局。这样一来,谁还敢去惹火烧身?殷商王朝就是这样民心背离的情况下大举东征,终于被后方的岐周抓住了战机。

    ?瘙椂剥,不利有攸往。

    剥是剥离,对别人造成伤害。损害别人的利益如何呢?不应当这么去做。如果是抱有这样的想法,就不要有所行动,那样只会众叛亲离。剥床拆房毁社稷,一理也。反过来,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对于一个正在不断自我剥落、走向覆灭的国家应该怎么办呢?这样的国家地区不适合发展事业、谋生求财,避之不及,也是不要前往的好。

    《象》曰:山附于地,剥。上以厚下安宅。

    高山因长期风雨侵蚀而崩塌倾覆,就像附着在地上的大土坡一样。在上位者见此象,用深挖地基来使房子稳固,用厚待下民、薄税轻刑,来赢得民心,使自己地位安稳。

    初六:剥床以足,蔑贞,凶。

    床,睡床,卧榻。在此比喻政权。赵匡胤曾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比喻自己的势力范围或利益不容许别人侵占。剥,本义是剥离,在此指损坏某物。以,原因、缘故。损坏睡床从床脚开始,不爱惜护理或者损伤床脚等,用床脚比喻百姓,即李世民所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水”,当政者苛捐杂税盘剥百姓、大兴土木劳役民生,都属于“剥床足”。作者从武王的角度分析纣王,意思是纣王毁坏江山社稷是从鱼肉百姓开始的,导致民心向背,随时都有可能触发危机。蔑,轻视,轻侮。帝王高高在上,视百姓为草芥,对于自己草菅人命、劳民伤财等失民心的行为不以为然,即蔑。作者指出,正是这种轻视天下苍生的想法,导致了纣王走向危机,这种想法是危险的。基础一旦受损,整体如何安顿?

    《象》曰:“剥床以足”,以灭下也。

    去掉床脚,就是灭掉了根基。处于下层的广大人民是政权的基础也。

    六二:剥床以辨,蔑贞,凶。

    辨,判别,区分,辨别。在此指床腿,是床脚上方横撑以上到床身之间,比喻外围、地方官员。凭自己一时的好恶任意罢免、处罚官员。作者指出,这种轻视基层官吏的想法,进一步扩大了纣王的危机,纣王毁坏江山社稷是从蔑视基层官员的作用开始裂变的。

    《象》曰:“剥床以辨”,未有与也。

    去掉床腿,也就没有了支撑,失掉了政权中最基层官吏的支持。

    六三:剥之,无咎。

    之,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见到什么损坏什么,已经没有原则。遇到这样不分青红皂白、丧失理性的君王怎么办呢?作者无奈地说:不要犯这样的过失啊。只能好自为之了,一切都是咎由自取。

    《象》曰:“剥之无咎”,失上下也。

    去掉床框,就只剩下床板了,没有了上下之分,只有孤家寡人几个铁杆在维持者,其他官员和广大百姓都怨声载道。

    六四:剥床以肤,凶。

    床的皮肤就是床板、床面了。用床板比喻股肱之臣,朝廷大员。连床板也损坏殆尽,把床板都破坏掉,这床也就没法用了。纣王后期杀比干、囚箕子就属于“剥床肤”。此时的“凶”,尽言其病入膏肓,不可救药。

    《象》曰:“剥床以肤”,切近灾也。

    切身,贴近。灾难非常之近,就在身边。

    六五:贯鱼,以宫人宠,无不利。

    贯,穿钱的绳子,用绳子穿连成串。贯鱼就像渔人用绳子从鱼嘴把鱼穿起来连成一串。宫人,指妃嫔等。宠,尊崇,宠爱。像穿鱼那样把妃嫔们依次排序,按顺序轮流值夜,而不是专宠一人,如此有序则后宫安定,一派和谐。以内喻外,以内宫比喻朝廷。对朝廷大臣也要这样秩序井然,不分远近地尊重每一个人,不要只偏听偏信某几个人甚至独断专行。兼听则明,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才干。

    前四爻讲商纣王是如何一步步分崩离析,走向灭亡。五、六爻则是讲如何做才能挽回危局。作者在此指出,不可专宠权臣,要对大臣们一视同仁,礼敬有加,这样才能众志成城,和衷共济。

    《象》曰:“以宫人宠”,终无尤也。

    能改弦易张、悔过从善而公平处事,合理用人,大家就会原谅你而不再有怨恨,政事也就重新回到轨道上来。

    上九: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

    舆,车厢。庐,田中看守庄稼的小屋,后亦泛指简陋居室。不吃硕大的果子,即不贪图享受,生活节俭朴素。让有才能的君子出入有车,得到优厚的待遇;让无能的小人没有安身之所。需要说明的是,“得舆”、“剥庐”都是比喻之词。不是说使君子“得舆”就行了,而是说要尊重人才、给君子发挥的条件。也不是说要让没有能力的人连住的地方也没有,而是说不再让他们占据要职,在朝廷里寄居,使朝廷上下充斥逢迎拍马之徒。

    《象》曰:“君子得舆”,民所载也。“小人剥庐”,终不可用也。

    君子所居的官位、所坐的车,是老百姓在抬你、拥戴你。所以你要做个清官、好官,才能对得起这份荣誉。无能力的人居官位起不到好作用,反而有消极影响,所以什么时候也不要任用。

    〔按〕:全卦大意是:败坏床脚—败坏床腿—败坏床框—败坏床板(至此,整个睡床算是没法用了,殷商政权已经千疮百孔,下面讲如何才能挽救)—礼贤下士—以身作则、改革弊政。

    本卦历来分歧不大,这里简单说一下六五:“贯鱼,以宫人宠,无不利。”通常理解为:有次序地宠幸宫人,没有什么不利。只要不局限于这个表象,略一引申就可以了。

    高亨注:“贯,穿也。贯鱼者个个相次,不得相越,以喻人有排定之顺序……爻辞言:统治者如贯鱼之排定顺序,用宫人而宠爱之,轮流当夕,则宫人不致争宠吃醋,相妒相轧,乃无不利。”《周书·皇后传序》:“宫闱有贯鱼之美,戚里无私溺之尤。”作者用以次进御,不偏爱,来形容用人要遵循组织程序。武王在与殷纣决战前发表的演讲《牧誓》中就有这样一条:“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泯弃阙肆祀弗答;泯弃阙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这里列举了帝辛三大罪状:听信妇言,不重视祭祀,不任用同宗的长辈和兄弟,却重用外来之人。武王把帝辛破格任用一些外人说成是惑乱之源,就是违反了“贯鱼”的原则。如果不继续看上九,“贯鱼”是不是有论资排辈之嫌呢?可见,任何原则都不能孤立地来使用。

    24复卦雅正

    【题解】复,返回,回来。剥卦讲犯错,回顾历史教训;复卦谈回归,讲及时反观自醒。对于后世,复卦的意义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瘙椃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

    怎样纠正问题、改正错误才能亨通呢?疾,身体不舒适,弊病,缺点。无,毋。不管是出门在外还是回来在家里,都不要任性而为,注意控制自己的缺点。比如性格急躁,遇事时就要注意分寸,勿冲动。沾染吃喝嫖赌、各种不良嗜好都是得疾。朋,古代货币单位,《周易》中用来代指钱币。钱财来得不要有过错,来路要光明正大,合情合理,不要是压榨侵占百姓的血泪而来。反,手心翻转。复,返回。道,道路。翻来覆去地审视自己的行为是否偏离了大道,每七天都做一次自醒,累更正道,就像开车驾船的人不断把握、修正前进方向一样。曾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也是这个意思。应当如此这般不断前进,国家这条大船自然能乘风破浪。

    《象》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冬天雷潜藏于地中而不振发,是时不至也,不到时候。先王仿效此象,到冬至这天开始封闭关卡,使商旅都不能通过,各诸侯国的首领这时也闭关自省,而不出去视察属地。

    不出门在家里做什么呢?反观自省、自我完善也。

    初九:不远复,无祇悔,元吉。

    祇(qí),形容很大。此字历来也多歧义,帛书作“提”、阜阳汉简作“智”、王肃作“禔”。错不多远就要返回,自觉地改正错误,不要无可挽回时才知道自己错了,从而造成莫大的后悔,那时也已经是大错铸成,悔之晚矣。这个“不远复”,就是吉祥的开始,安定幸福的源头。初爻是事务之始,对应剥初六的压榨百姓,作者指出:这是犯错的开始,此时只要能及早回头就不至于酿成大错,就可以继续保持国家的和谐稳定。用吸毒成瘾来作比喻比较好理解这一卦。初爻是刚开始吸毒,这时只要自觉克制,完全可以及早戒瘾。

    《象》曰:“不远之复”,以修身也。

    错不多远就改正过来,这是修身自律之道。

    六二:休复,吉。

    休,美好、美善。美好地返回,完美地改正错误行为。从善如流,有人劝谏,就马上停止下来,马上纠正。从戒毒的角度,六二已经染上了一定的毒瘾,对身体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属于轻度毒瘾,此时听从家人的劝告,及时果断地停止吸毒,也可以有效的戒除毒瘾。

    《象》曰:“休复之吉”,以下仁也。

    知过而能改之所以吉祥,是因为下级官员有仁爱之心,对君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加以劝谏。

    六三:频复,厉,无咎。

    剥六三这个时候“剥之”,随意性越来越大,对社会的损害也越来越大。频,连续,屡次。频频返回,边错边改,屡错屡改。这是弊政日久导致的。厉,祸患、危险。无咎,不要犯错,君主不要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视而不见,大臣不要对此“频复”现象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那样最终自己也还是逃脱不了灾殃。从戒毒的角度,六三毒瘾已经较大,属于中度毒瘾,毒瘾发作时会控制不住自己而去伤害自己、伤害他人。这时即使在亲友的劝说管制下,戒毒过程也是反反复复,好一两天就又去吸毒,然后再下决心戒掉,如此循环。所以此时对之就不能手软,严格要求才行,各种治疗手段都要用上。

    《象》曰:“频复之厉”,义无咎也。

    屡改屡犯之所以危险,是因为既然你决心改正了,从道理上讲就不应该再明知故犯。

    六四:中行独复。

    剥六四阶段已经丧心病狂,听不进任何忠言,反而强行镇压进言者。所以作者指出,这时只有寄希望于君王的自我醒悟了,看他心灵深处的那点理性是否能够在残酷的事实面前觉醒。只能靠自己持中而行,独自返回正道。从戒毒的角度,六四之时已经深陷毒瘾,药物、理疗等方法都已经不起作用,只有依靠自己的毅力。

    《象》曰:“中行独复”,以从道也。

    毅然地、决然地返回,为了回归正道。

    六五:敦复,无悔。

    经过六四的“中行独复”,剥卦六五开始努力恢复社会秩序。从戒毒的角度,六五之时是康复阶段,是个敏感时期,一旦反复则前功尽弃,所以作为社会、家人,都要积极鼓励其渡过这个难关,当然自己更要痛下决心、自励自强。不断提醒、敦促自己改正。毋悔,是说要对自己负责,不要让一时的失控使自己再次堕落,使自己重新陷入无限懊悔自责之中。

    《象》曰:“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

    考,击,敲。督促自己返回正道,这是用中道深刻检讨自己的结果。

    上六: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

    剥卦上九任贤免拙,在努力振兴国力。复卦上六则从剥的反面指出,如果不振兴国家将会怎样,这也是商纣王实际的做法。迷,迷路,分辨不清。没有头绪地乱改,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修理,没有章法,这样迫于舆论压力而敷衍其事,当然不会有好效果,结果只会一步步走向灾难。后方尚且不稳,如果这时还是好大喜功,自视无敌地出征打仗,结果一定是大败而归。这个“用行师”是有所指的,对应帝辛大规模东征东夷。原先强盛的殷商堕落到如此衰弱的地步,都是由于国君昏庸所致。乃至于十年之后的今天,元气大伤,没有能力战胜反叛的诸侯国。

    文王去世的时候,殷商还是拥有绝对优势,武王九年时盟津观兵,依然慑于殷商的实力不敢妄动,直到武王十二年末才乘虚伐殷。所以此“十年”,当是回顾的这个时期。从戒毒的角度,上六之时是重新步入社会的辅导阶段。戒毒者回归社会之后,应当建立一套监督、扶持、帮教系统给予后续照管,以使他们能适应并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之中。

    《象》曰:“迷复之凶”,反君道也。

    敷衍了事,只是为了应付舆论压力,不从内心忏悔而任由堕落,这样子就违反了为君之道,如何对得起祖宗社稷?

    本卦中容易发生误解的是:“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通常理解为:复归,亨通。外出回家都不生病,朋友前来,也没有过错。走了七天就回来了,利于出门办事。

    把一句富含哲理的话解释得乏味无理,是历代易注中常见的事。任何一部经典都同时传递着三个东西:知识、经验、精神。每位读者都应该自问一下,我读到的是什么?

    复是剥的覆卦。剥是破坏,复则是自省、改正。进出都不要染上疾病,是表象。本质是说日常生活中不要沾染坏习气,不要学坏。朋,钱。钱来的没有问题,收入正当,是表象。本质是说做人要光明正大,不要违法乱纪。翻来覆去地都是走在这样的道路上,什么样的道路呢?就是前面说的: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光是“反复其道”总是难免走偏的,所以需要“七日来复”,随时修正自己,这就好比神秀的偈:“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25、26卦白话

    第二十五卦无妄下震上乾

    无妄,元亨。利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初九:无妄,往吉。

    六二:不耕获,不菑畲,则利有攸往。

    六三: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

    九四:可贞,无咎。

    九五:无妄之疾,勿药有喜。

    上九:无妄,行有眚,无攸利。

    无妄:不生妄念。

    卦辞:不要脱离实际,就可以开创未来。应当理性客观,行为不当会有灾难,此时不应有所行动。

    初九:政权过渡。不要心存妄念,顺应形势则吉。

    六二:组织生产。无人耕耘,田地荒芜,应采取措施恢复生产。

    六三:化民成俗。意外的灾害,比如有人拴了头牛,行人牵走了,就是邑人的灾害。

    九四:开拓进取。可以适当的有些设想,但不要犯错。

    九五:健康发展。偶感风寒,不须吃药就能康复。

    上九:长远规划。不作预想,远行时如果遇到意外,就会有麻烦。

    经济建设。

    第二十六卦大畜下乾上艮

    大畜,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

    初九:有厉,利已。

    九二:舆说輹。

    九三:良马逐,利艰贞。曰闲舆卫,利有攸往。

    六四:童牛之牿,元吉。

    六五:豮豕之牙,吉。

    上九:何天之衢?亨。

    大畜:大的蓄积。

    卦辞:大踏步发展,应多想办法。不要只求自我享受,则吉祥。应当勇闯难关。

    初九:非常时期。有危险的行动,应当停止。

    九二:同心协力。车厢脱落轮轴。

    九三:欣欣向荣。良马互相追赶,应当努力维护这个局面。此时可以缩编军队,把精力用到其他方面。

    六四:教育为本。给小牛系上横木,从此安全。

    六五:治本塞源。阉猪的牙,没有害处。

    上九:政通人和。道路像天空一样四通八达,万事亨通。

    经纬天下。

    25无妄雅正

    【题解】无,通毋。妄,胡乱,荒诞不合理。毋妄就是心中不要有脱离实际的妄念,不要存非分之想。做事情按部就班,遵规守矩,按照常规、合乎世情常理地去做。总言之:不妄动、不胡乱来也。

    殷商暴政已经灭亡,新兴制度已经建立,是各安其分,各尽其职,恢复到正常生活轨迹、建设国民经济的时候了。此时的要点就是不要拔苗助长、搞大跃进,要依循客观规律办事。

    ?瘙椄无妄,元亨。利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不要有不切实际的想法,大家心往一起用,力往一起使,从此开创美好的未来。正,不偏斜,平正。

    贞,动脑思考。此时新旧制度过渡,民生脆弱,正是敏感时期。如果做法不得当,就容易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发民变。所以说这时应当多思多问,不应有不当的追求,一切均须围绕平稳过渡这个大原则。

    《象》曰:天下雷行,物与无妄。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

    震雷在天下奋行,万物都与之共鸣呼应。先王仿效此象,用勤勉于时令来培育万物。即什么时令种什么作物,什么阶段发布什么政令,都要合乎自然事理。

    初九:无妄,往吉。

    初爻是讲新国家建立后,局势初定,宣传引导人们一心一意地从国家建设角度着想,不要再有其他不切实际的想法。比如殷商旧臣的复国之念等。不要有虚妄的念头,不要心存妄念,以脚踏实地的态度去做事,未来就会美好无比。从统治者的角度说,引导百姓尽快适应新环境,只要你老老实实地不造反,我就让你安安稳稳过日子。

    《象》曰:“无妄之往”,得志也。

    没有妄念地前往,是因为社会安定,人们得到了施展自己志向的机会。

    六二:不耕获,不菑畲,则利有攸往。

    菑(zī),指初耕的田地,作动词时指开垦,耕耘。畲(yú),开垦了二三年的熟田。田一岁曰菑,二岁曰新田,三岁曰畲。天下在商纣王的统治下早已经民不聊生,再加上战乱,到处是荒芜凄凉的景象:没有辛苦耕耘而去追求收获的,更没有勤劳垦荒而去追求肥沃土地的,老百姓种地都种怕了,因为辛苦到头总是两手空空。则,表示因果关系,就,便。百废待兴,面对这种情况,政府就应当有所行动,想方设法调动人们农耕的热情。上一爻是讲建国之初安抚人心,希望人们坚定信心,维护新政权。随后要做的,就是动员人们恢复生产、投入家园建设。

    《象》曰:“不耕获”,未富也。

    不去耕耘和收获,并不是因为富足,而是由于战争的破坏。

    六三: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

    经过一个时期的建设,民生渐渐恢复,生活开始走上正轨,这个时候应当加强法制观念,维护社会秩序以巩固大好形势。系(繫jì),结,扣。无妄之灾,没有胡来而发生的灾害,指平白无故受到的灾祸或损害,生活中的意外损失。无妄之灾是怎样的呢?比如有人把牛拴在树干上临时走开,这时行人路过正好看见,就顺手牵走了,这行路人的收获,是建立在邑人的损失之上的。作者通过这么一个小情节,提倡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淳朴民风,告诫人们不要做这种损人利己的事情,大家要遵纪守法,爱人如爱己,和睦相处。

    《象》曰:“行人”得牛,“邑人”灾也。

    路人顺手牵牛,对邑人来说就是灾祸。

    九四:可贞,无咎。

    前面是恢复元气的阶段,如果用治病比拟,初九就像发现生病后上医院,六二是开始治疗,六三是恢复阶段,到了九四则是可以出院了。相比而言,九四行动上自由了,但还处于保健康复期,不能做剧烈活动。可以适当地有些想法,过去没有条件实施的政策,想做而没有条件做的事情,此时可以根据情况适当推行了。无咎所指的不要犯过失,是说要量力而行,不要妄动。国家要想发展,光顺其自然是不够的,这并非治国之道,所以要“可贞”,只有科学规划,理性引导,才能使国家踏上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象》曰:“可贞无咎”,固有之也。

    适当引导,本来就应该这样做,政府的职责所在也。

    九五:无妄之疾,勿药有喜。

    生活比较规律,没有暴饮暴食等不良习惯,却偶感风寒,此即无妄之疾。意外的伤风感冒等小病,不用吃药就能好。之所以“勿药有喜”,是因为此时人体的免疫系统正常,完全有能力依靠免疫力自我修复,借指这时国家基础稳固、社会健康,偶尔有人闹点事也影响不了根本,发展中难免会有一些小问题,但就像邻里、乡村之间偶尔的小纠纷那样,完全可以在小范围内自我协调解决,不至于引发众多社会矛盾而一发不可收拾。所以关键还是在“无妄”二字上,国家的政策要合情合理,要为多数人谋福祉,而不是为少数人特殊利益集团作掩护,否则就是“有妄”了。

    《象》曰:“无妄之药”,不可试也。

    没病不要尝试吃药,反而会有害处。言外之意,可以调解的事情就不要动用警力,使矛盾激化。

    上九:无妄,行有眚,无攸利。

    帛本作“无孟之行,有省,无攸利”,突出了“远行”。全卦体例也是如此,比如无妄之灾、无妄之疾。所以初九也可读作“无妄之往”,上九也可读作“无妄之行”,意义通,行文习惯而已。无妄之行,与旅索索一个意思,计划不周的行动。眚,过失,灾异。不要有虚妄不实的念头,对于出行,就是指用多少准备多少,或者贮备得过多。俗话说,穷家富路,只准备简单的行囊,路上遇到意外事件、生个病什么的,就将难以应付;但是准备得太多,就容易招来强盗。这样对自己没什么好处。

    对于国家则更是这样,作者用准备行装要有余地,未雨绸缪,比喻管理国家也要预想周到,比如丰年时要储存粮食以备荒年之需等。

    《象》曰:“无妄之行”,穷之灾也。

    穷,穷尽、完结。旅初六《象》曰:“旅琐琐,志穷灾也。”与此类同。准备不充分,遇到困难就无余力应对,这是导致灾难之因。

    〔按〕:全卦逻辑是:建国之初百废待兴—裕民政策恢复生产—道德教化和谐家园—择机统筹规划建设—为民谋利稳步前进—走上正轨良性循环

    本卦中容易发生误解的是:“六二:不耕获,不菑畲,则利有攸往。”通常理解为:不耕种而收获,不垦荒而有良田,就利于有所行动。

    后来有研究者感觉这种解释实在是牵强,就有了一种逻辑化了的解释:不在刚耕作时就期望立刻收获,不在刚开垦荒地时就期望立变成良田,能够这样才有利于有所行动。

    正因为《周易》中有很多类似于此的句子难以说清,只能勉强地敷衍过去,所以历代读易者才不把六十四卦看做一个具有完整结构的主题,才不把六爻都看做一个事情的六个阶段(仅有个别有明显渐进关系的几卦如乾需咸渐等这样理解)。其实只要知道故事背景,我们会发现所有的爻辞都是对所在卦主题的分析,也都与所在爻位的时义相符。在此,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面目疮痍,没有下地播种的,也没有下地开垦的,作为当政者怎么办呢?则应有所往也,去动员人们恢复生产。

    26大畜雅正

    【题解】畜(xù),饲养禽兽,引申为积聚。大的积聚,指大踏步搞建设,积蓄财富。无妄大畜之时,正是革故鼎新,旧的腐朽制度被推翻,新的进步制度刚建立之时。正是由乱而治,一切从头开始,放开手脚大干快上的时刻。

    ?瘙椆大畜(xù),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

    怎样大踏步发展呢?对于周武王来说,大仇已报,天下已得,下一步就是如何坐天下,如何大展手脚治理天下。利贞,还是要像过去那样,多思多问,多动脑子,不要专断。

    作为胜利者,不是只打下江山来就万事大吉,就可以躲入后宫享受了。这个时候,国家还是困难时期,不贪图自我享受才能受到人民的拥戴,政权才能稳定。这时更应当目光远大,勇于挑战困难。

    周易卦爻辞多是从君王、为政者的角度写的,君王以身作则“不家食”,那么作为臣子、百姓应当如何呢?当然也别老呆在家里贪图安逸,出来为国效力才是男儿本色。如此呼应成趣,相得益彰。

    《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天在山中,山腹中岩洞深广也,比喻心虚而能容万物。君子观此象,用多多汲取前人的言论事迹、经验教训,来增广自己的德行。也就是说,前朝君主是怎么荒淫误国、前朝政府是怎样腐败亡国的,今则戒止也。

    初九:有厉,利已。

    厉,祸患、危险。已(yǐ),停止。朝代更替之初,天下还不太平,应大力宣传殷纣朝廷的罪行和大周的德行,争取人民的理解和支持,让那些不明事理的反叛者停止妄动。

    《象》曰:“有厉利已”,不犯灾也。

    想办法稳定治安,使蠢蠢欲动的复国者不去冒险犯难。

    九二:舆说輹。

    輹,是钳制大车车轴的輹块,也叫车伏兔,使大车和车轮连接运动。大车脱离车伏兔也就是车厢和车轮脱开,大车当然也就无法前进。这一爻辞没有断语,只是描述了这么一个现象,那么用意何在呢?大战之后江河破败,社会机器已经七零八落,无法正常运转。舆说輹,这时要把它们组合起来,使之发挥效用正常工作。《周易》各卦主要是从当政者的角度看问题的,如果我们换个角度,从民众的角度也可以得到启发:人民大众如果能够顺应时代需要投身到国家建设中去,就是舆与輹恰当地搭配了,反之呢?老百姓的思想与国家意志背离,这或者是跟不上时代发展,或者说明新政权不得人心。总之,“舆说輹”是比喻事物不能协调配合,犹如无妄六二时的田地荒芜而无人耕耘,强调的是扭转局面,使事物走上正轨。

    《象》曰:“舆说輹”,中无尤也。

    新政权刚刚建立,那些遗民还不能完全接受,步调还不能与政府要求一致,此时怎么办呢?持中则无怨恨。做法中正合理,自然能化解分歧,得到百姓的理解和支持。

    九三:良马逐,利艰贞。曰闲舆卫,利有攸往。

    无妄六三是教化民众互敬互爱的思想,道德教育,这里进一步提出了执政要求。逐,追赶。经过了前期铺垫,基本的温饱已经解决,这时应当进一步调动人们的热情,以加快国家建设。良马互相追逐,指提倡优良的道德品质、信念风貌,形成你追我赶、大干快上的竞争局面。艰,困难。应当努力促进这个积极向上的大好局面。曰(yuē),说。闲,栅栏。卫,保卫,防护。舆卫,车舆与卫士,泛指兵卫。元代吴澄有个说法可以参考:“古者乘车,三人在车上,步卒七十二人在车下,舆之卫也。”也就是说,三人在车上为一舆,七十二人在车下为一卫,共同构成一个作战单元,类似于近代战争中坦克步兵联合作战时一辆坦克跟着一队步兵一样。

    面对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这个时候再保持庞大的军队已经不合时宜,可以暂时封存一些军车,也就是说军队裁员,把富裕出来的人投入到地方经济建设上来。《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克商后,乃偃武修文,“纵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虚;偃干戈,振兵释旅,示天下不复用也。”“示天下不复用”有些夸张,但和平时期适当裁军却是很可能的。

    《象》曰:“利有攸往”,上合志也。

    前进则合乎时代潮流也。战后裁军,能够降低军费、补充劳动力,是大势所趋,民之所愿也。

    六四:童牛之牿,元吉。

    无妄九四建国已经有了时日,国家逐步走向安定繁荣,此时开始着眼于下一代教育。牿(gù),绑在牛角上使其不能触人的横木。牛发起野来会盲目地见人就抵,以致造成人员伤害,最好的办法,是给小牛安上横木,从小训练,磨掉它的野性,使之为人使役。作者用训练童牛比喻教育的灌输,此时要注意加强下一代的教育,使之顺应新时期的需要。教育为本,当新一代在新思想的照耀下成长起来后,国家的前途就更加光明。

    《象》曰:“六四元吉”,有喜也。

    喜:快乐、高兴。六四从初级教育开始改造一代人的思想,这样不用一二代,人们就会接受新的纲常秩序,在快快乐乐的氛围中生活。

    六五:豮豕之牙,吉。

    豮(fén),阉割。豕(shǐ),猪。豮豕,阉割过的猪,又称去势的猪。对于动物而言,阉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圈养和育肥,阉割后的猪通常体重增加、性情温顺。无妄九五之时,经过一段时间的同化、统治,周朝已经站稳了脚跟,一些零星反抗已经成不了气候。在此进一步说明了这些反抗运动成功不了的原因:阉割过的猪口中的牙齿,不会伤人。

    对于一个民族,阉割有许多方式,比如文化阉割、信仰阉割、经济阉割、军事阉割。对于亡国之民族,紧跟着的往往就是种种阉割,打击这个民族的信心、摧毁这个民族的基础,使之成为文化上残疾、经济上依赖、政治上劣等的群体。而这样的群体,才能让统治者放下心来。从这一卦可见,作者的着眼点始终围绕着如何巩固政权,以达到长治久安。至此,上一朝代的元气殆尽,彻底没有了翻身的可能。关于“豮豕之牙”,帛书昭力篇解释为“成而不用,言国修兵不战而威之谓”,笔者不取此论。

    《象》曰:“六五之吉”,有庆也。

    庆:祝贺、庆贺。可喜可贺,值得庆祝也。此时局势终于安定,可以松一口气了。

    上九:何天之衢,亨。

    经过前面种种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国家终于处处生机,进入了政治清明、经济富庶的太平盛世。何,什么。衢,四通八达的道路。这是几重天上的道路啊,那么地四通八达,可以任意驰骋。这样的局面,政局当然亨通顺利了。

    这个“亨”字,如果从六爻贯穿下来看,意味就深远了,全卦六爻的种种努力,最终就是为了得到“亨”,即政权的稳固。政治清明是两利之选,民众得小自在,统治者得大亨通。至此,宗周在殷商废墟之上建立的政权终于巍然屹立于历史的时空中。

    《象》曰:“何天之衢”,道大行也。

    政令畅通无阻,国家秩序井然也。

    本卦中容易发生误解的是:“九三:良马逐,利艰贞。曰闲舆卫,利有攸往。”通常把“闲”解作“娴”,熟悉、熟练的意思。全句理解为:良马奔驰,应当于艰险中守正。只有熟练掌握驾车和防卫的本领,才能出去做事。

    家人初九:闲有家。“闲”也能通“娴”么?当然不能,实际上也不见有这么解释的。真相令人意外,但也在情理之中。战争是非常时期,兵民比例远高于和平时期。中国目前的兵民比例大约是580∶1左右,古代一般是80∶1左右,古代战时的兵民比例却经常超过10∶1,再加上政府支出,常年保持这样的重负必然是民不聊生。所以每当战争结束局势稳定后,执政者第一要务就是裁军。“良马逐”,形容此时经济建设蒸蒸日上。要想保持这个良好势头怎么做呢?就要“闲舆卫”。“舆卫”,从来都是指古代的兵车战阵,而不是平常的车马。“闲”,栅栏。用栅栏把舆卫圈起来,犹如收进仓库也。把多余的战车封存,让多余的士兵复员,这样做才有利于国家的长期发展。

    27、28卦白话

    第二十七卦颐下震上艮

    颐,贞吉。观颐,自求口实。

    初九: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

    六二:颠颐,拂经于丘颐,征凶。

    六三:拂颐,贞凶。十年勿用,无攸利。

    六四:颠颐,吉。虎视眈眈,其欲逐逐,无咎。

    六五:拂经,居贞吉,不可涉大川。

    上九:由颐,厉吉,利涉大川。

    颐:饮食。

    卦辞:税赋之道,多动脑则吉。参考历代的做法,制定出符合实际的税收政策。

    初九:发扬传统。舍弃你灵龟般的修炼,去羡慕我的美食,凶。

    六二:与民生息。不停地吃,有违普通人的正常饮食规律,这样征税凶。

    六三:合理赋税。饮食无规则,这种想法凶。什么时候也别这样子,没什么好处。

    六四:严格纪律。不停地吃,吉。这时旁边有老虎紧盯着,试图抢掠食物,不要被它抢走。

    六五:谨慎探索。违背常规,小范围尝试其可行性则吉,不可以太冒险。

    上九:统筹全局。遵循饮食之道,任何险境都能吉祥渡过,就能挑战一切困难。

    税收政策。

    第二十八卦大过下巽上兑

    大过,栋桡。利有攸往,亨。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

    九二: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

    九三:栋桡,凶。

    九四:栋隆,吉。有它吝。

    九五:枯杨生华,老妇得士夫。无咎,无誉。

    上六:过涉灭顶,凶,无咎。

    大过:大的超出。

    卦辞:负荷过大,大梁会被压弯。应当及时采取措施,则亨通。

    初六:敬慎勤俭。用白茅垫祭品,不要轻忽。

    九二:循序渐进。枯杨冒出嫩芽,老头娶了少妻,不要急于求功。

    九三:减轻压力。大梁弯曲,凶。

    九四:加强监管。大梁隆起,吉祥,有其他情况则惭愧。

    九五:切合实际。枯杨又开花,老妇嫁给少男。不要犯这样的错,也不要赞赏这样的事。

    上六:稳步前进。涉水太深淹没头顶,凶,不要犯这样的错。

    矫枉归正。

    19—28,执政治国。

    27颐卦雅正

    【题解】颐,下巴,脸颊,腮。指下腭骨,即下牙床。人咀嚼食物就要用到颐,食物是身体之必须,所以颐引申有保养的含义。本卦中颐指下巴运动,即吃东西,以此比喻国家税收,过去叫皇粮国税,税制一直是国家与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焦点。中国赋税制度起源甚早。《史记·夏本纪》记载:“自虞夏时,贡赋备矣。”说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已有了征收贡赋的制度。西周时税法则更加完备,《周礼·大宰》记载:“以九赋敛财贿。一曰邦中之赋,二曰四郊之赋,三曰邦甸之赋,四曰家削之赋,五曰邦县之赋,六曰邦都之赋,七曰关市之赋,八曰山泽之赋,九曰币余之赋。”时间顺序上,颐、大过与上一对卦(无妄大畜)几乎是同步的,只是角度不同,不是前后关系。

    ?瘙椇颐,贞吉。观颐,自求口实。

    饮食,也就是说餐桌上的粮食蔬菜是从哪里来的呢?对于政府,如何保证国家财政的财政来源,保证收支有余呢?多动脑想办法,广开财源则吉。口实,口中的食物。看看别人怎么咀嚼、吃东西的,即考察各种经验,过去的、他国的,然后自己想办法获得食物,制定出符合当前实际的税收政策来保证政府的运转经费。

    《象》曰: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雷在山下,暗藏威慑。君子观此象,用谨慎自己的言论,来节制饮食。《象》解很委婉,展开一下就是:震雷不在天上无限制地发威,而是藏于山下隐忍不发,这就好比国家机器之于税收之后盾。税收操作仿效雷止于山下的这个象征,用严谨的法则条例来落实税收、调控经济。

    初九: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

    舍,放弃,舍弃。灵龟,是“龙凤麟龟”四大神兽之一,不吃东西可以生存千年,象征长寿。朵,花朵。朵颐指嘴张开大口咀嚼的样子,吃得津津有味也。通常解释“朵”为“动”,朵颐指腮颌上下翕动吃东西的样子。这两个解释虽然对“朵”的字义理解不同,但结论一致,前者是后者的象形,后者是前者的引申义。有个常用组词“大快朵颐”,形容非常快活地享受口福之乐,与此一个用法。

    初九是制定税收原则的时候,卦辞说过,开始制定税收政策的时候要先“观颐”,看看别人怎么做的,然后再“自求口实”,制定出符合现状的政策。这是取长补短的意思。“舍尔灵龟,观我朵颐”的做法却是取短换长,把我们自己的一些先进政策也给改掉了,有违“观颐”的初衷也。灵龟,不吃不喝地淡泊生存。朵颐,大吃大喝地铺张享受。两者正好是一鲜明对比。建国之初,根基未稳、大局未定的情况下,就放弃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向往、贪图个人享受,前景当然危险。

    《象》曰:“观我朵颐”,亦不足贵也。

    如此弃俭就奢是不值得称道的。

    六二:颠颐,拂经于丘颐,征凶。

    颠,上下震动。指不停地咀嚼。拂,拂拭,掸除。经,本义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指常行的义理、准则。拂经,违反常理。有人认为“拂”本通“弗”,从意义上看差别并不大,既然“拂”的含义已经能比较准确反映,就没必要再按通假论了。丘,小土山,老百姓聚居的地方。一刻也不闲地不停咀嚼,不停地收敛财富,违背常理地搜刮穷苦百姓的血汗钱,不给老百姓以喘息的机会。

    作为国民,最看重的不是你收了多少税,而是税款用在了什么地方。国家需要的时候,砸锅卖铁老百姓也心甘情愿,但糟蹋税款用于浮华享受,则必然会激起民怨。六二收税只是为了收税,就像守财奴只是不断地敛财而没有具体可行的用途。况且,此时民生尚苦,也难以负担过多的税负。此时加税,好比让一个小孩整天挑着沉重的胆子,不利于孩子未来的成长。征是强制式行为,在此指国家对民众强制性地征税。这样子变本加厉地损害百姓利益,长此以往对于政权稳定当然凶险了。

    《象》曰:“六二征凶”,行失类也。

    这么做违反了一般性原则。

    六三:拂颐,贞凶。十年勿用,无攸利。

    违反常理地吃食,比如暴饮暴食之类,指税收随意性太大,今天想起来设个税种,过几天又改了,缺乏持续性。对吃饭来说,吃饭没有规律有伤身体;对国家来说,改来改去会搞得经济混乱,不用问也是有害的。所以爻辞说这种想法凶。

    税收原则是什么呢?现代税收原则总结了六条:1充裕财政收入,强化宏观调控能力原则。2公平税负,鼓励竞争原则。3调节经济,优化经济结构原则。4调节收入分配,促进共同富裕原则。5国家集中管理和合理划分原则。6规范、效率和简化、便利原则。从古至今税收的本质是没有改变的,只是在条款上不断细化。

    六三所处的时期,民间稍有积累,这时应该做的是科学规划,合理确定赋税,以促使经济持续健康地增长。违背税收原则,就是不顾国计民生,不考虑经济循环,只是为了应付眼下,为了一时目的而作出的短视决策。十年是个约数,指长期。也就是说,至少是说开国的这十几年不要这样做,对国家的发展没有什么益处。

    《象》曰:“十年勿用”,道大悖也。

    六二“失类”,六三则是“大悖”,严重违背了养生之正道、税收原则。

    六四:颠颐,吉。虎视眈眈,其欲逐逐,无咎。

    此“颠颐”与六二内涵不同,六二不停地吃是过于贪得无厌,乃至把嘴里塞得满满的。这个阶段的不停咀嚼,是因为食物丰富,是处于国家经济繁荣,税收政策稳定的时期,所以赋税可以源源不断地供应国库。眈眈:注视的样子。其欲逐逐者,有权势者也。有权势者像老虎那样凶狠地盯着国家财富,伺机攫取,猎杀的欲望强烈至极。在经济秩序稳定,社会发展繁荣昌盛的情况下,面对这样诱人的大蛋糕,君王官吏的私心欲望就容易暴涨,试图攫取天下财富为己享受。无咎,不要犯这样的错。作为君王,自己不要这样做,也要建立约束体制,保护好国家财政分配这块大蛋糕,防止官吏们挪用攫取。国富民丰时,私欲更不可长,防腐是此时的重要课题。

    《象》曰:“颠颐之吉”,上施光也。

    施,给予。六四阶段能源源不断地收税,是因为上层给予了好政策,所以国计民生才得到蓬勃发展。

    六五:拂经,居贞吉,不可涉大川。

    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有一些新情况是过去的税务政策没有包括的,这时就要有新的政策跟上。但这毕竟是新事物,经验不足,需要摸索,作者针对这种情况阐述了此爻。居,住所。贞,想法。违反常理的做法,税法改革,特殊政策,应稳妥进行,要先小范围试点,不可冒险直接全面推行。拂经与拂颐,同样是有所违反,但本质不同。六五的拂经是针对新生事物的新策略,是遵循税收原则的。拂颐则是违背税收原则,有害于经济健康发展的做法。

    《象》曰:“居贞之吉”,顺以从上也。

    试点改革之所以吉祥。是因为这样能顺乎实际情况地跟随上层的大政方针。即在把握政策大方向的同时,使具体做法适应不断发展变化中的实际情况。

    上九:由颐,厉吉,利涉大川。

    此时已经建立起了完善的税收体系,国民经济也已经走入正轨,只要顺其自然,依照税收政策做就可以了。由,原由,缘故。拂是违背,由正好相反,是顺从、遵循。厉,祸患、危险。

    一日三餐,健康生活,即使遇到风吹雨打也没有问题。对于国家,只要税收秩序井然,机制运转正常,即使遇到灾情也可以充裕应对。作者最后总结道,为了国家利益,要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税务体系要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服务。

    《象》曰:“由颐厉吉”,大有庆也。

    能够依照制度正常运转,遇到困难顺利解决,这是值得大大庆祝的事情。大功告成也。

    本卦中容易发生误解的是:“六四:颠颐,吉。虎视眈眈,其欲逐逐,无咎。”通常理解为:颠倒养生,吉祥。像虎视那样紧盯着,欲望强烈,没有过错。这样的解释反正笔者是看不懂。重要的一点,把“毋咎”理解为“无咎”,是许多注解的误区,直接影响了对爻辞的理解。颠颐,是形容口腔上下咀嚼的样子,吃得津津有味也。税收渊源不断,国库充盈,这个时候呢?自然开始有人“虎视眈眈,其欲逐逐”,盯上这块肥肉了。毋咎,不要让老虎把肥肉抢跑了。《象》说的“上施光”,也否定了颐是“养生”的主题。光,光明、光亮。为什么六二时“颠颐”得“凶”,到了六四“颠颐”却得“吉”呢?因为六四的时候,上面、政府给予了光明,给了大家好政策,使得老百姓得以发家致富,税收自然也就充足了。

    28大过雅正

    【题解】大过卦实际是上经的收尾,与下经的小过卦收尾一样,阐述不可过越的道理。过,走过,经过。大过意即事情做得太过头了。本卦对颐卦进行展开,阐述各种情况下的税收原则,指出苛捐杂税的危害性。

    ?瘙椈大过,栋桡。利有攸往,亨。

    栋,屋的正梁,即屋顶最高处的水平木梁,俗称大梁、正梁。桡,曲木,木头弯曲,泛指弯曲。负担过重会怎样呢?大梁就会被压弯,国家的经济就有崩溃的危险。应当采取有力措施纠正过来,才能亨通。

    《象》曰: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遯世无闷。

    湖水泛滥,淹没树木,或者说大泽沉舟。君子观此象,用特立独行而不惧强权,远离世俗而不苦闷的心态来出世入世。这里的“独立”是说作为一个清官,一个想做一番事业的政治家,不与那些贪赃枉法的人同流合污;这里的“遯世”是说逢此衰乱之时,坚守其志而隐居自洁。生逢乱世,能做到“独立不惧,遯世无闷”而不被糖衣炮弹打倒,是至为难得的人格情操。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

    藉(jiè),作衬垫的东西。《仪礼·士虞礼》:藉用苇席。古人用茅草垫祭品,以保持洁净,表示对神的敬意。在祭品下面垫上茅草,小事也,但这看似微小的举动却反映了对神灵的诚敬之心。白茅在此比喻主人公洁净、一心为公的品质。白茅所衬垫者,江山社稷、黎民百姓也。此“藉用白茅”与观卦“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一个意思,都是表达对手中权力的慎重态度。在战乱初息,百业凋零的这个时候,要以一颗如履薄冰的敬慎之心呵护民生、培育政权。

    《象》曰:“藉用白茅”,柔在下也。

    用白茅做衬垫,是以柔顺为用也。即建国初期,税赋要轻,征税要慎重。

    九二: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

    稊(tí),杨柳新长出的嫩芽,在此比喻战后刚刚恢复的一点生机。枯萎的杨树又从根上发出了嫩芽,过去以此比喻老人娶少妻。老年男子又娶了个年轻妻子,朱熹注解说:“犹能成生育之功也。”

    经过战后的一段平静恢复,国家渐渐重新焕发了生机。但是这个经济复苏还是十分脆弱的,就像杨柳新芽的娇嫩,老头勉强的性能力,所以作者指出:毋不利,不要做不当做的事,犹如对新生嫩芽的呵护,不要急于采摘。

    《象》曰:“老夫女妻”,过以相与也。

    老夫少妻,虽然有点不合常理,有点过越,但还是可以相互扶助生活的。

    九三:栋桡,凶。

    颐六三拂颐,违背税收原则胡乱征税。老百姓不堪重负,被苛捐杂税压弯了腰,就像大梁被压弯一样。那么结果将如何呢?凶。

    《象》曰:“栋桡”之“凶”,不可以有辅也。

    大梁弯曲之所以不好,是因为如此则无法做为房屋的支架。

    九四:栋隆,吉。有它吝。

    到此阶段,国库充盈,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栋隆,大梁隆起,指国库充实。它,代词,称人以外的事物。有其他情况则羞愧,指的是颐六四“其欲逐逐”之贪欲。对于一个国家或者集体,能始终保持栋隆旺盛之状态当然是最佳境界了,但总有一些当权者可以自由的“其欲逐逐”,在安定时期腐化堕落,贪赃枉法,从而导致国势由盛而衰。

    《象》曰:“栋隆之吉”,不桡乎下也。

    大梁隆起之所以好,是因为如此则不会向下弯曲乃至折断。

    九五:枯杨生华,老妇得士夫。无咎,无誉。

    本爻与九二“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正好相反,九二发新芽之后可以抽枝成材,九五违反常态的开花,好景难长。华,花朵。枯萎的杨树上因气候反常而开出花来,是不会结果的,很快就会凋谢。老太婆与小伙子结婚,也是如此,因为老妇已经失去了生育能力,只能有花无果。

    誉,称赞,赞美。不要犯这样的错,也不要赞美、鼓励这样的事情。那个时代,女人生子才能得誉。无孕则无誉,无誉根源于老妇不会再有孕。对于治理国家,之所认为此事得咎,是因为这种做法不会有实质的结果,一时的虚荣而已。颐六五是税法改革,在此深入指出税改要着眼长远,不要只图眼前利益,否则只会是劳而无功,一无所得。

    《象》曰:“枯杨生华”,何可久也。“老妇士夫”,亦可丑也。

    丑,类、相同。枯杨开花,很快就会凋谢。老妇配少男,也和这种情况类同。

    上六:过涉灭顶,凶,无咎。

    过河时涉水太深淹没头顶,凶,不要冒这样的危险,要选择水浅的地方过河。颐上九由颐,顺其自然,按照既定方针执行税务政策。在此强调,税收杠杆用好了可以调节经济平衡,如果赋税过重,反而会适得其反。毋咎指不要犯“过涉”之错。

    《象》曰:“过涉之凶”,不可“咎”也。

    这句《象》解很有意思,等于是重复了爻辞。涉水过深将导致灭顶之凶,不可以犯这样的错误。在此,“不可”咎=“无”咎,明确了“无”=“毋”。

    本卦基本没有难解字句,只是对爻辞的理解容易浮于表象。比如“九二: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为什么写杨树发芽,老夫娶少妻呢?是告诫此时应注意循序渐进,不要拔苗助长也。“九四:栋隆,吉。有它吝。”大梁坚固时,要防止什么意外发生呢?虫蛀也。这是呼应颐卦六四,告诫要挖出官场中的蛀虫,防止腐败分子侵蚀社稷福祉。

    29、30卦白话

    第二十九卦坎下坎上坎

    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

    初六:习坎,入于坎窞,凶。

    九二:坎有险,求小得。

    六三:来之坎坎,险且枕。入于坎窞,勿用。

    六四: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

    九五:坎不盈,祇既平,无咎。

    上六:系用徽,寘于丛棘。三岁不得,凶。

    习坎:超越困难。

    卦辞:面对一个个难关,坚定信念,就能亨通。为了崇高的事业而奋斗。

    初六:积劳成疾。闯过无数难关,还是被病魔击倒,凶。

    九二:休养治疗。病重有险,保守治疗。

    六三:病情恶化。病情一天天加重,以至于卧床不起。病情严重,要谨慎治疗。

    六四:病势垂危。每顿饭只能吃一樽酒一碗饭一碟菜,用缶罐装着从小窗递进去。一直到最后,不要犯过失。

    九五:未竟之志。天下尚未安定,伟人却已逝去,不要让这样的情况发生。

    上六:平定叛乱。用绳索捆绑之,关到监狱。若三年也抓不到,则凶。

    病难。

    第三十卦离下离上离

    离,利贞,亨。畜牝牛,吉。

    初九:履错然,敬之,无咎。

    六二:黄离,元吉。

    九三: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凶。

    九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

    六五:出涕沱若,戚嗟若,吉。

    上九:王用出征,有嘉折首,获匪其丑,无咎。

    离:分开。

    卦辞:生命垂危,应当多想办法,才能平安。像养母牛那样细心呵护,则吉。

    初九:发现病情。脚步蹒跚,重视这个问题,不要犯错。

    六二:退位养身。交班让权,从此疗养。

    九三:乐天知命。面对西斜的太阳,不能击缶歌咏赞美,而是像垂暮老人那样嗟叹,则凶。

    九四:驾鹤宾天。突然就不行了,回光返照、一命呜呼、撒手人寰。

    六五:沉痛哀悼。瞻仰的人出来时都泪流满面,痛哭失声,默祷亡者魂归天堂。

    上九:斩除逆党。新王当亲自出征,完美地斩获对方的首领,俘获那些跟随者,不要姑息。

    离别。

    29—30,因病辞世。

    29坎卦雅正

    【题解】《竹书纪年》:十四年(即克商二年),王有疾,周文公祷于坛,作《金縢》。十七年,命王世子诵于东宫。冬十有二月,王陟。历史上对武王去逝的时间有各种说法,但都认为武王建国后不久就病死在镐京。最后这一对卦就是记述此事。坎,低陷不平的地方,坑穴。道路不平也。在此指阻难、疾病。

    ?瘙椉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

    习,小鸟反复地试飞,指反复练习,重复。维,系物的大绳,动词指维系、连结。尚,尊崇。面对一个又一个坑陷、困难,只要心中始终保持信念,问题就会顺利解决。你的所作所为,你的事业是伟大而高尚的,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这句卦辞可以看做是武王病重时周公等祭天求祷时的一句颂词。

    《象》曰:水洊至,习坎。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

    洊(jiàn),古同“荐”,再、屡次、接连。江河之水一浪接一浪,君子仿效此象,长久其德行而不是三分钟热度,不间断其教化事业而诲人不倦。这句《象》解,虽然是写武王为国事操劳的勤勉精神,但何尝不是孔夫子的自我写照。

    初六:习坎,入于坎窞,凶。

    窞(dàn),深坑。跃过了一个又一个坑陷,终于掉到深坑里。比喻武王经过了无数的挫折、困难,终于因为劳累过度而病倒了。越过无数难关,还是被病魔击倒。

    《象》曰:“习坎入坎”,失道凶也。

    道,法则、规律。“习坎入坎”,可以想象成一个百米跨栏比赛,选手跃过一个又一个栏杆,却因为某个动作失误被栏杆绊倒。

    九二:坎有险,求小得。

    克商二年,由于日夜操劳,武王身染重病,周公为之祈祷,祷文说自己以身自许,要代武王去死。本爻记述或许与此段记录相关。求,请求,追求,谋求。掉入坑陷中有危险,比喻武王此番病势严重,很棘手不好治疗,只希望能平安渡过就很好了。求小得,不求万年,祈求平安,只求渡过此难关。此时什么事情也别做了,专心住院治疗,先把身体治好再说。

    《象》曰:“求小得”,未出中也。

    中,中间,在此指坎中。之所以只求小得,不敢用大剂量治疗,是因为仍在病中,怕体质承受不住。

    六三:来之坎坎,险且枕。入于坎窞,勿用。

    习坎,是一次次跃过。坎坎,是一个坎连着一个坎。两者区分明显。枕,枕着。坑陷连着坑陷,步步危机也,比喻病情一次比一次加重,已经十分危险,并且到了只能躺在床上下不了地的程度。窞(dàn),深坑。此刻病情随时都有可能恶化,一定要慎重施药,不可轻举妄动。指病情严重,要注意保养,谨慎治疗。关于“枕”,传统解释作沈,沈通沉,训深,指陷阱又险又深。亦合辞意。但是,“沉”的本义是没入水中,引申指陷入,秦汉以前还没有作“深”的用法。所以即使通作“沈”,也是指陷阱危险并且陷入其中。

    《象》曰:“来之坎坎”,终无功也。

    病情一天天加重,是因为治疗不见效果。

    六四: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

    这爻记录了武王生命中最后一段时光。樽,古代盛酒的器具,相当于今之酒杯。簋(guǐ),古代青铜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圆口,两耳或四耳具,相当于今之碗。纳,收入,放进。约,共同商定的事,共同议定要遵守的条文。牖,窗户。直译是:一樽酒二簋饭,用缶装着自窗户放进取出,始终这样做,不要犯过失。缶,本来是古代一种大肚子小口儿的盛酒瓦器,有盖,此时的作用相当于现在送饭时的保温桶。每顿只喝一樽酒润润嗓子提提味,吃一碗饭一碟菜。主人公体质太弱了,受不得丁点风寒,饭菜都装在保温的缶罐里从小窗递进来,连门窗也不敢开。要自始至终都这样小心谨慎地呵护,不要有一丁点不注意。可见,这个时候武王身体异常虚弱,甚至是处于时醒时迷的昏迷状态中,只能靠别人喂一点吃的维持生命,武王住的地方门窗紧闭以免伤风,人们小心翼翼地伺候着,不敢有一点闪失。

    《象》曰:“樽酒簋贰”,刚柔际也。

    际,两墙相合之缝,泛指合缝的地方,缝隙。主人公没有胃口,仅以如此简单的饮食维续生命,刚柔之际,生死边缘徘徊也。

    九五:坎不盈,祗既平,无咎。

    盈,充满。祗(qí),很大。历代多认为此字有误,《释文》:“祗,郑云:‘当为坻,小丘也。’今作禔。”

    陷坑还没有填满,原来高高的土丘却已经被铲平了。这是追悼武王的去逝:天下还未安宁,人心还没归附,崇高的您却已经倒下,您不要就这样撒手离开我们啊!丢下您未竟的事业离去!

    武王壮志未酬身先死。事实上,当时的局势也的确复杂多变,危机潜伏。武王去逝后的第二年,管叔、蔡叔就鼓动武庚禄父一起叛周,起来响应的有东方的徐、奄、淮夷等几十个原来同殷商关系密切的大小方国,周王室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象》曰:“坎不盈”,中未大也。

    中,中道,在此代指周朝符合中道的事业。沟壑还没有填满,事业刚有了起色还没来得及大展宏图。

    上六:系用徽,寘于丛棘。三岁不得,凶。

    系(xì),联结,联系,关联。徽(huī)( mò),刑具,古时常特指拘系罪人的绳索,引申为捆绑,囚禁。陆德明释文:“三股曰徽,两股曰。”王闿运《哀江南赋》:“寻干戈而自戮,系徽而待诛。”寘(zhì),同置,安排,放置。丛棘,古监狱外种九棘,以防犯人逃跑。虞翻云:“狱外种九棘,故称丛棘。”得,得到,获得。要用绳索对待之,把他们抓到监狱里。如果三年还抓不到,那么就危险了。在《周易》故事的最后,作者所指的三岁必得者是谁呢?就是历史上的武庚叛乱,又称三监之乱。如果叛乱不能尽快平息,国家长时期处于内乱中,刚刚建立而立足未稳的周王朝前景则堪忧,文、武二王惨淡经营几十年建立起来的功业甚至会毁于一旦,所以作者用了“三岁不得,凶”这个断语。

    《象》曰:上六失道,凶三岁也。

    上六失去法则,要有三年的战乱麻烦。在此上六指周公或者周成王,是朝廷的正统。作者在这里指出三监叛乱是因为武王对身后事的安排不当,或者周公在政权交替中处置不当,暗指其失,体现出难能可贵的客观。

    〔按〕:上六之后的故事:在三监叛乱掀起的疾风骤雨下,周公旦首先说服太公望和召公爽等重臣,内部意见统一之后,周公率师东征,经过三年的艰苦作战才讨平了叛乱,收降了大批商朝贵族,同时斩杀了管叔、武庚,放逐了蔡叔,从而巩固了周朝的统治。

    如何统治被征服的地区,是战争胜利之后的大问题,武庚和奄国、淮夷的叛乱,表明重要地区不能再用旧的氏族首领,必须任用周族中最可信赖的成员。周公旦平叛以后,为了加强对东方的控制,正式建议成王把国都迁到洛邑(今洛阳)。同时把在战争中俘获的大批商朝贵族即“殷顽民”迁居洛邑,派召公奭在洛邑驻兵八师,对他们加强监督。封小弟康叔为卫君,令其驻守故商墟,以管理那里的商朝遗民。他告诫年幼的康叔:商朝之所以灭亡,是由于纣王酗于酒,淫于妇,以至于朝纲混乱,诸侯举义。他嘱咐说:“你到殷墟后,首先要求访那里的贤人长者,向他们讨教商朝前兴后亡的原因;其次务必要爱民。”周公旦又把上述嘱言,写成《康诰》、《酒诰》、《梓材》三篇,作为法则送给康叔。

    周公旦出兵前向太公望和召公爽等重臣表白心迹时说:“我之所以不回避困难形势而称王,是担心天下背叛周朝。否则我无颜回报太王、王季、文王。三王忧劳天下已经很久了,而今才有所成就。武王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成王又如此年幼,我是为了成就周王朝,才这么做。”“三王忧劳天下已久”的说法,说明周公认为宗周的灭商计划是从古公亶父就开始制定和实施了,是一个经历三代积累准备,由周武王完成的大事业。但笔者不赞成这个说法。周代的史诗仰追祖德这么描述历史是完全正常的,古公亶父迁居周原也的确带来周族的复兴,但这只能看做是周族为了生存的迁徙,而不能代表古公亶父或者季历当时已经有了灭商的雄心。灭商应当是从文王的复仇之心开始的。

    本卦基本没有难解字句,只是对爻辞的理解容易浮于表象。比如“九五:坎不盈,祗既平,无咎。”沟壑尚未填平,山丘已经铲平,其意何在呢?《象》说了,“坎不盈”,不是说填坑,是说的发扬中道。

    “上六:系用徽,寘于丛棘。三岁不得,凶。”通常解释是:“被绳索捆绑,关到监狱里,三年不放出来,凶。”明明是写“系用徽”,想用绳索缉拿某个罪犯,把他关到监狱里,怎么却成被抓进监狱里了呢?“三岁不得”,三年都不能抓到,解释成“三年都不被放出来”,更是明显的曲解。这么难抓的罪犯到底是谁呢?是什么样的罪犯能在武王去逝后成为周朝政坛的重头戏呢?翻开史书就知道了:武庚叛乱。

    30离卦雅正

    【题解】坎离讲武王病难,从文王到武王两代的文攻武略,至此画上了句号。离,分别,离开。本卦描写武王因健康原因离开岗位、离开世间的过程。

    ?瘙椊离,利贞,亨。畜牝牛,吉。

    弥离之际,命在旦夕的时候,应当不抛弃、不放弃,竭尽全力抢救,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寻医问药,才能使病情好转。治疗,就是治病和疗养,利贞强调的就是治,畜牝牛强调的就是养。要像畜养母牛那样细心呵护,才能把病养好。这个“吉”,并不是说就能治好,而是说对于重症垂危的病人,应当格外细致地护理,这样做就是对病人最大的关怀。

    《象》曰: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

    作,人起身、兴起、开始工作。离的卦象为两日并作,两日当空,在政治的天空中,东升的那个大人继续即将西落太阳的工作,来光照四方,使政权永继。两日当空不叫“继明照”,一东一西,一去一来才是“继明照”。很明显,这个表象的实质是在描述政权交接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刻。老皇帝走了,接班的新皇帝来了。这个大德大才的新皇帝继承西落之日的事业,继续普照天下四方百姓。古代东宫有“重明门”,所有人员进出宫必须来此登记,否则按照私自出入宫禁之罪论处,“重明门”取意就是期望太子承续其君王之明。在此武王就是那即将西落的太阳,成王(或者周公)就是那“继明照于四方”的大人。

    初九:履错然,敬之,无咎。

    坎初六是因长期劳累而病倒,这也是高强度工作的人群中常遇到的事。敬,尊重,有礼貌地对待,在此指重视。脚步错乱,走路不稳也。发现这个情况,要高度重视,不要掉以轻心不当回事。指发现了病症,就要及时治疗,不要耽误了病情。

    《象》曰:“履错之敬”,以辟咎也。

    避免忽视大病征兆而犯过错。发现病兆,要及时治疗,不可耽搁。

    六二:黄离,元吉。

    黄,黄色,是土的颜色。五行土为中央,所以黄色被认为是尊贵的颜色,古代为君王服饰专用颜色。我国上古即有“黄为帝王之色”的认识,《汉书》中说:“黄者,中之色,君之服也。”周主黄,秦主黑,汉尚红。周天子的服饰是玄衣黄裳,唐朝以后除皇帝外,臣民不得僭用黄色。

    黄离,离开黄色,指离开王权宝座,暂居二线,所以后世也有以此比喻册封太子的,唐刘禹锡《苏州贺册皇太子笺》:“伏惟皇太子殿下,允膺上嗣,光启东朝,苍震发前星之辉,黄离表重轮之瑞。位居守器,礼重承祧。”把皇位让出去交给太子,自己则从此卸下重担、脱离繁重事务,安心养病,这样做当然对治疗和康复有积极作用了。

    《象》曰:“黄离元吉”,得中道也。

    中道,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做法。此时选择退位,是时机恰当的抉择。《竹书纪年》记载:十七年,命王世子诵于东宫。

    九三: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凶。

    昃(zè),太阳西斜。耋(dié),古指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面对已经西斜就要下山的太阳,如果不是抓紧眼前的美好时光击缶歌咏,就只能像垂暮老人那样垂丧于人生苦短的嗟叹了。凶,是专对“大耋之嗟”来说的,指这种悲观态度于病情有害无益。这句爻辞针对坎六三病情加重的状况,指出应当乐观对待,积极与疾病做斗争,不要整天唉声叹气。我们现在知道,精神力量对于治病是很重要的,所以乐观不光是一个心态问题,也是治病的良方。

    《象》曰:“日昃之离”,何可久也?

    傍晚时分,太阳马上就要下山了,还能坚持多久呢?比喻武王病危,将不久于人世。

    九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

    突如,突然。突如其来,指出乎意料地突然发生。虽然武王卧病已久,但一旦离去还是使人感到突然、震惊。最后的时刻突然就来临了。使用“突如”这个此,表现了人们的留恋之情,总是期盼有奇迹发生。焚,烧。在此指病人临终前的痛苦、煎熬。最后三个“如”,是形容武王临终那一刻的样子,像被烧灼一样的痛苦异常,然后声息渐无,乃至最终弃世而去。通过焚如等的描述,医学专家也许可以推断出武王的病症来。

    《象》曰:“突如其来如”,无所容也。

    容,容纳。“无所容也”,在《象》传中出现过两次,另一处是恒卦九三,都是指的无所容身。在此是指天地之大,无处容纳此一生命,比喻武王去世。

    六五:出涕沱若,戚嗟若,吉。

    在时间上,本爻处于丧礼期间。沱,形容恸哭的,泪如雨下的样子。戚,忧愁,悲哀。进去瞻仰遗容的人出来时都泪流满面,伤心欲绝,从这无比的悲伤哀痛中可见人们对君王的爱戴之情。吉,不是说悲痛吉祥,而是对武王离世这件事的一种无法言喻的表达。大意是说,经过停灵出殡等一系列仪式,武王在人们的哀颂下早登极乐世界。

    《象》曰:六五之吉,离王公也。

    罕见的,《象》在这里没解释爻辞,而是解释爻位。六五在此是指辞世的周武王,武王辞世离开朝夕相处的王公大臣们,不言凶而言吉,是祝愿其升入天堂永久享受天国的幸福。

    上九:王用出征,有嘉折首,获匪其丑,无咎。

    武王死后,十三岁的太子诵继位,是为成王。《尚书·大诰》说:“有大艰于西土,西土人亦不静。”《史记·周本记》也说:“群公惧,穆卜。”武王之死使整个国家失去了重心,面对国家初立,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复杂形势,迫切需要一位既有才干又有威望的人来收拾这种局面。感于武王托孤,周公于是摄政称王,《史记·周本纪》:“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但这也引起了管叔和蔡叔等觊觎王位者的不满,坎上六正是面对管叔和蔡叔等联合武庚发起的三监之乱,在此具体描写了应对思路。

    嘉,善,美。丑,类,同类。《礼记·学记》:“古之学者比物丑类。”孔颖达疏:“古之学者,比方其事以丑类,谓以同类之事相比方。”《左传·文公十八年》:“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德,丑类恶物,顽嚚不友,是与比周。”杨伯峻注:“丑,类也。丑类,同义词连用,此作动词,恶物为其宾语,言与恶物相比类也。”

    王亲自出征,以令人赞叹的英勇和智慧斩获对方的首领。“获匪其丑”,指俘获那些与造反头领性质不同,但跟随之反叛的从党、喽啰。要抓获敌众一干人等,一网打尽,不要留有残余。问题是这里的“王”之所指,首先肯定不是武王,因为武王刚刚过世了;其次不会是成王,因为成王姬诵此时才十三岁,没法亲征。所以只能是指周公,或者周公以成王的名义出征。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上九应是出征前的誓词,而不是记录战果。

    《象》曰:“王用出征”,以正邦也。

    王亲自出征,是为了扫平叛乱,以维护君权的正统,使国家得到安定。《释文》引王肃本在“以正邦也”下有“‘获匪其丑’,大有功也”,今本无。

    〔按〕:全卦由卦《象》的日日继明概论开始,初爻到五爻,是先王病到逝,最后是新王如何明。完整描述了王位交替的过程,次序井然。

    本卦基本没有难解字句,只是对爻辞的理解容易浮于表象。比如“初九:履错然,敬之,无咎。”通常解释为:脚步错乱,恭敬则无过错。认为这是说做事要谨慎。这种解释颇显生涩。知道卦意背景后,我们豁然开朗,原来“履错然”是病之先兆啊!

    “六五:出涕沱若,戚嗟若,吉。”通常解释为:泪流满面,悲伤叹息,吉祥。为什么吉祥呢?因为这说明主人公有忧患意识。这种解释也太牵强。知道卦意背景后,我们豁然开朗,原来这个“出”,不是冒出眼泪,而是出来后流出眼泪,为理解方便可以这样断句“出,涕沱若,戚嗟若,吉”。人们为什么这么悲伤呢?是因为才从灵堂出来。是谁“出”呢?《象》传所言之“王公”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