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雅正-前言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任何人、任何群体,都会面对数不清的未知和难决的疑惑。时代越古远,知识越蒙昧,人们采取的方法也就越感性;社会越进步,科学越发展,人们采取的方法也就越绽放理性的光辉。

    从远古的图腾巫舞,到商周时期的龟卜蓍占,原始预测学逐渐兴起。直到春秋时期《周易》流落江湖后,术数预测学才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

    演盘三式、纳甲六爻、焦氏易林、杨雄太玄、四柱八字、梅花易数、测字看相、紫薇斗数,直至满清时集大成的铁版神数,术数研究几近巅峰,可谓千姿百态、群花竞放。

    所以要研究《周易》,就要把它放入这条历史长河中,才能看清它的原委。也正因为纵览这条历史长河,我们才会越发感慨《周易》这部经典的伟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周易》这部古远的著作,既是占卜书,又超越了术数预测,别看近三千年来的易学研究都是以《周易》为原典,在此基础上发挥智慧,但论境界,却都没有超越它。具体论述比较曲折,首先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人生真有一个既定的未来可以被预测出来么?

    举个国王与预言家的智力故事来说明预测的性质:在临上刑场前,国王对预言家说:“你不是很会预言吗?你怎么不能预言到你今天要被处死呢?我给你一个机会,你可以预言一下今天我将如何处死你。你如果预言对了,我就让你服毒死;否则,我就绞死你。”

    咱们把这个故事极端化处理一下,假设国王只想打破这个预言家的预言,而要求预言家预言会不会被处死。预言家预言会被处死,国王则释放他;预言家预言不会被处死,国王则处死他。这样安排情节虽然有点极端,但能将预测的意义放大在我们面前,它告诉我们,预测本身就是构成事物未来的诸多因素之一,就是参与影响事物运动的一个作用力。日常生活中的预测对未来虽然很少有故事中这么大的影响力,但从本质上看并无差别。也就是说,预测不是置身故事之外,未来是现在所有信息的综合反映。再比如股票行情的k线图,你可以预测,但预测的并不是未来的k线图,而只是一种可能性。因为未来走势,是在现在的每一个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包括你此时的买入或卖出操作。

    所以客观地说,生命本没有注定不变的命运,未来的轨迹是一步步走出来的,你即使以超音速跑到以音速飞行的飞机前面,也不能说明你处于这架飞机的未来时空,它要是转变航线不就把你甩了么?世间万象,有其常势,亦有其变机,说易是预测学,笔者看倒不如说它是谋略学更为贴切。人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分析和了解不确定信息,以帮助决策。春秋战国时期的用易者,就具有这样的理性认识:

    《左传》记载,襄公九年,鲁成公之母穆姜与大夫侨如通奸, 他们合谋要废成公之位, 结果阴谋失败。穆姜被打入冷宫时, 想知道命运如何,用《周易》占了一卦。遇《艮》之《随》,史官曰:“《随》其出也,君必速出。”劝穆姜逃走。穆姜以《随》“元亨利贞,无咎” 之义对照自己,认为自己不够四德,自取其恶, 怎会无灾,怎逃得出去, 必然死于此。后果如此。

    《左传》记载,昭公十二年,南蒯之将欲叛鲁降齐,枚筮之,遇《坤》之《比》,曰:“黄裳元吉。”(《坤》卦六五)以为大吉也,示子服惠伯,曰:“即欲有事,何如?”惠伯曰:“吾尝学此矣。忠信之事则可,不然必败……”

    这些生动的卦例告诉我们,早在春秋战国之时,有一部分人用易经得出卦后,就已经是把卦当作思考、分析的一个契机,犹如禅宗里面使禅者应机开悟的外物。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荀子才发挥出“善《易》者不卜”的心得。这说明在荀子心目中,《易》是揭示万物之理的,学会《易》,就可以了解事物的本质,遇到事情就可以透彻地分析把握,那么当然不用占卜了,而今人流行的却是纯粹用卦算命,与之相较可谓历史的倒退。

    我们观察下占卜,可以发现一个共性,就是占卜者都是因为某个事理搞不通,无法自信的抉择,事情的复杂性超出了自己的知识和理性范围,才去求助这种方式。最简单的占卜就是下赌注,比如扔硬币,正面则选、反面则不选,易卦占卜的高级性在于加入了一些复杂的象数演绎来引导理性思维,并没完全把自己交给上帝。

    《左传》中那些不再纯粹用易算命的实例,是当时理性思维觉醒的表现。而借用术数体系建立思维模型,又是中华先哲们特有的思维模式。比如应用于军事,被誉为“帝王之学”的奇门遁甲。古代军事家是怎么运用奇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呢?奇门天地人三盘,是在演绎天时地利人和的战场背景,奇门飞星排盘,犹如排兵布阵、推敲各种力量的角逐、消长。一个奇门布局,就好比现代的军事地图,立体地展现和推演着战局。所以当年军事家沉浸于奇门布局中时,并不是迷信地期望其神秘力量,而是像现代军事家站在沙盘前苦思冥想那样,在进行作战演绎。奇门中急则从神、背孤击虚等法则,更主要的意义则在于其强烈的心理暗示效应,能给处于绝对劣势的将士们增强信心。

    看清这些现象后面的本质后,你就会明白,虽然易学创立之初是求神问卜的一种方术,但其本质还是一种理性思维。对此现象与实质差异的不同理解,导致了后来江湖易和学术易的分野。江湖易是扎根于宿命论土壤发展起来的各种术数门类,在古代主要是一些盲人和无业者的一种谋生手段。至于学术易,一般认为发端于《易传》,所谓“《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将《易》从术提升到了道的层次,而这两者,又都是以《周易》为基础的。

    一、易卦的最基本符号

    《周易》有六十四卦,每卦由六爻构成,爻是构成易卦的最基本单元。但爻又是由一刚一柔两个符号构成的,这才是易卦的最基本符号。

    我们现在常用“--、—”表示组成易卦的最基本符号,并名之曰“阴爻、阳爻”。而实际上,阴阳概念作为一种自然观,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易传》中才开始与《易》结合,在《周易》本经中是没有的。

    通观《周易》正文,无“阳”字,“阴”字只出现一次——“鸣鹤在阴”,还是用的其本义,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那么“阴阳爻”最早的含义是什么呢?

    阴阳爻最早的含义是刚柔。从出土文物可知,早期卦爻的写法是“八(∧)、—”。其中,折断“八”(弯折“∧”)今写作“--”表示柔,直线“—”表示刚。《易传》云:“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焉”、“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彖》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象》曰:“樽酒簋贰,刚柔际也。”并且,可信度最高的最早易解《象》传中,涉及阴阳只一处,用的也只是阴阳的字源意义。

    所以,用阴阳观读《周易》,虽然于易理认识是种深化,但难以契合《周易》原文的语境。经过近三千年的研究,对《周易》的解读已经繁茂成一株大树,要想还原其本来,就要砍去后来生发的那些枝丫,比如河洛、太极、五行,阴阳观也在此列。总之,刚柔是阴阳观的前身,阴阳是发展的刚柔观,对此要动态地、历史地看。

    二、八卦的基本卦象

    八卦,其本来意义已经无从考证,在此从易学角度探讨其基本意义。

    一幅画,有没有原本的、先天的意义呢?一百个人有一百个看法,但我们不能说哪个人的看法是其本义,也不能说哪个人的看法不是其本义,因为先天是自在的,对于自然景观,大自然是它的创造者,自然演变即其本来意义,不能以外在的有色判断为标准。

    一个卦,犹如一幅图,不同的人、不同的看法都有其理,也都非其本义。图就是象,象就是卦。卦的自在是什么呢?或者说,卦有其先天意义的基本卦象么?

    答案是:存在,但这个存在受始创者创作背景的局限。也就是说,对于认识模型的建立,笔者认为与艺术创作还是有本质区别的。比如一幅画的创作,其艺术水准随着创作的流淌已经凝固了;一种棋的发明,其棋艺造诣却是在随时成长。八卦模型也是这样,其后天发展使此认识论模型日趋完善,这时,创作者先天的朴素构架如何反而不再那么重要。

    八卦在易学体系中是古人用来象征宇宙万象的一套意义符号,至于怎么去类象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综观《周易》、《易传》及古今易学著作,可知古人拟定的八卦基本卦象是“乾为天、坤为地、坎为水、离为火、震为雷、艮为山、巽为风、兑为湖泊”,即所谓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

    虽说这八个基本大象是确定的,但在六十四卦不同位置、不同组合时,《周易》的取象也有变化。这个好理解,就象自然界中水在不同温度下状态也不同,坎卦也有在地为川、在天为云的分别。八卦在《周易》六十四卦中的基本卦象可参见附图:

    《说卦传》中还列举了一些常用类象,比如“乾为天、为圆、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老马……”将万象化卦,是化繁为简、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方式,与数学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六十四卦的基本意义

    以两仪为要素推演出六十四卦有多种途径,由于资料匮乏,六十四卦具体怎么推导出来的已经无从知晓,可以明确的是:自通行本《周易》诞生之后,易学界是把八卦相重而得六十四卦作为主流认识的。

    六十四卦既得,这无文无字的六爻卦象有无先天的基本含义呢?同八卦一样,答案是:有也似无。因为作为一个认识论结晶,其意义是随着主观认识不断变化的。

    八卦类象是形成六十四卦主题的基础,两个八卦组合在一起演变出一个新的主题,而不是更加细化的六十四种类象。这个新主题的内涵如何,与两卦的组合方式有关,也就是说与设计的规则有关。比如根据卦形之象看图说话命名的复、剥,根据八卦类象直观作用命名的鼎(木火),井(木水) ……当然也可以用某种统一的规则来贯穿六十四卦,比如先把八卦分阴阳再根据类象作用关系重新演绎六十四卦内涵的方法。

    至于六十四卦的最早命名,并不是文王推演出六十四卦卦象时就加上了,而是几十年后随着《周易》文本的写作一起诞生的。这里涉及到一个传统,我们读《诗经》、《尚书》、《论语》等古代著作时会发现,古时文章的标题都是选取每个篇章第一句话中的重要词汇,并且大多是选取开头的字或词。问题是,这个词往往能起到点题的作用,笔者感觉这种开头方式法有点类似于明清八股文的破题,似乎对起笔用字的选择是有意为之。尽管如此,这些古书中的标题毕竟是行文所得,而不是命题作文。《周易》卦名的命名规则也是如此,都是选取每卦的开头一两个字。

    1973年10月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易》中的六十四卦名称与今本的六十四卦名称多有不同,这个现象可以佐证笔者前面卦名无绝对的说法。帛《易》八经卦分别写作键、根、赣、辰、川、夺、罗、筭,与今本的八经卦无一相同,其它卦名如妇、掾、礼、狗、林、钦、勒、乖等,分别对应今本的否、遯、履、姤、临、咸、革、睽等,个中差异都是因为卦辞破题时用字如此。

    四、《周易》三步曲

    现在流传的通行本《周易》,是经历演卦、系辞、传解三个阶段五百余年的锤炼才最终成型的。

    1演卦:周文王被拘羑里七年中演八卦而成六十四卦。司马迁《史记·周本纪》:“西伯盖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其中“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一句,从文句上看,“易”的概念既可以是对后来定型的追述,也可以是对文王之前已经存在的记录。

    关于《易》的历史,影响较大的有两个,一是“三易”说,根据目前的资料,所谓的“夏有《连山》、殷有《归藏》”不足为信,并且,既然文王时才推演出六十四卦,那么同样以六十四卦为结构的《连山》、《归藏》早于《周易》也就成了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此上古“三易”说可以忽略。

    另一个是“三代”说,首见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易》曰:宓戏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至于殷周之际,纣在上位虐天暴物,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及秦燔书,而易为筮卜之事,传者不绝。”

    从这段记述,可以看出《易》更三圣是作者对上古易学史的一个总结。班固先是引用《系辞》的话,认为伏羲创八卦为一圣;然后指出《周易》的创作背景,将演卦作辞的文王尊为二圣;再推崇解易、传易功绩卓著的孔子为三圣。然而,把伏羲作为八卦的创始人,是追远托古之说,人们至今没有发现时间早于文王的八卦资料,所以对此前的八卦原委也就无从说起。

    《周易》比较有谱的记载是从文王演卦开始的,直到演出六十四卦,易学体系才算完整确立。汉以后有个从《周易》创作角度划分的“三圣”,即演易作卦辞的周文王,作爻辞的周公旦,传述发扬《周易》精义的孔子。与司马迁的记述相比,这里又多出来一个作爻辞的周公旦,周文王也多了个作卦辞的功劳。那么实际情况会是怎样的呢?

    从史料中还是很难有直接的证据,这里只说笔者从蛛丝马迹中梳理出的结论:周文王的贡献是首次将八卦演绎为六十四卦,并按卦宫将六十四卦组合成一个有序的体系。当时的卦序已经不可考,但性质上当类似于帛书卦序的排列,用于卜筮,下面附录布易先生绘制的帛易卦序图作为参考(见附图)。

    根据笔者的解读,周文王年轻时做过太卜,主管龟卜之事。《益》卦六二谈到此事:“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永贞,吉。王用享于帝,吉。”当时龟卜还是庙堂正统,五行占、八卦占等则属于民间小术一类,周文王孜孜好学,博览杂收,当于此时对各种占法有所涉猎,这才有了后来对六十四卦的创演。六十四卦体系的建立,开创了新的卜筮格局,从此龟卜不再独领风骚。

    2系辞:文王也许有许多用六十四卦占卜的事例,但毕竟没有形成系统文本的意识,卦爻辞是在周公旦手中完成的。也就是说,文王搭起了框架,周公填充了内容,没有周公的努力,《易》就只是一套无字的卦符体系。

    周公一生繁忙,只是在复政于成王后才有了整理人生经验的空闲和迫切意愿,而如何把其庞杂的知识和经验有条理地铺陈开来呢?文王留下的六十四卦体系无疑是最好的载体。

    周公写作的目的是传播知识、教育后代,以保万年江山,所以六十四卦中除了一些生产生活知识的主题外,还有许多周文王、周武王政治军事运作方面的主题,周公希望先王的这些经验教训和智慧结晶能给后人以启迪与警示。至于具体写作,很可能不是周公亲自执笔,而是由其主持,文化、卜筮部门组成的创作组具体施行,周公最后审编定稿。

    虽然那个时代迷信色彩还比较浓厚,但周公对待占筮已经比较理性化,这从爻辞中闪耀的理性精神可以感受到。但为了增强这部教材的权威性,周公自然会顺应时代思维而借助卜筮的神秘性来达到世代流传此书的目的,并且卜筮方式也的确有助于增强阅读此书的兴趣。这样,这部字典样式的百科全书就以卜筮书籍的面貌收进了皇家书库,并由卜筮官员研读使用以为后世参谋,其本义也就随之湮埋,至于大衍筮法等操作仪程,当是后世逐步完善的结果。

    经过反复推敲,笔者认为文王演卦的卦序不会是通行本卦序,具有高度人文思想气息的通行本卦序一定是在类似卦宫次序等基础上的发挥之作,并且《杂卦传》中“乾刚坤柔比乐师忧”次序的记录也告诉我们,以两卦为一组的今本卦序不是一次成型的,也就是说,周公系辞的过程中一定排演了不少卦序,最后才确定了通行本卦序。

    我们今天见到的通行本《周易》,是汉武帝立五经博士后才基本定型的,这近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汉字经过了从甲骨文、金文、各诸侯国篆隶,到秦朝统一六国文字为小篆、秦隶的复杂变迁。在那个印刷术还不见踪影的时代,这样复杂的时间跨度、这样大的战乱流离、这样复杂的文字变迁,再加上中间爻题的演变、文字的删订等过程,周公时代的《周易》版本要想通过古今嬗变而完全传通其义,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何况今本《周易》与汉隶之时又有诸多出入。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基本问题:既然通行本已经与原始版本有出入,那么我们应当怎样去读它呢?

    笔者的答案很简单:读其精神。

    3传解:孔子可谓是有史可查的传《易》第一人,史料记载孔子读《易》“韦编三绝”,相关言论后来形成为《易传》。需要说明的是:《易传》中部分内容(比如《小象传》)起源较古,当在孔子之先。

    《论語·述而》:“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显然,导致孔子“可以无大过”的,并不是由于学会了《易》可以随时占卜预知未来而不犯错误,而是由于学到了《易》所教导的旨要,可以指导行为处事乃至树立更合理的人生观。帛书《要》中也有孔子研读此古本时说过的一段话,可谓深契周公心意者:“子曰:《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又仁者而义行之耳。赞而不达于数,则其为之巫;数而不达于德,则其为之史。史巫之筮,乡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其后乎?”

    此段白话大意为:“孔子说:《周易》我撇开它的祝卜成份,我观察其中的仁义道德。幽赞于神明而通达于筮数,明了筮数而通达于德性,这就是仁者的正义行为。幽赞于神明而不通于数,那是巫的行为;明了筮数而不通达于德性,那是卜者的境界。卜者与巫术的问筮,我向往而没有追求,喜欢却不以为然。后世的人怀疑我孔丘的,或者就是因为我喜好《周易》吧!我求其德性而已,我与卜者与巫术同路而不同目标。有能力的人靠自己的品德行为去追求幸福,因此祭祀求神比较少;靠自己的仁义去追求吉利,因此卜筮求神比较少。祝巫卜筮不是放在很次要的位置吗?”

    易学的精髓在于象数思维和义理发挥,而不是卜筮求问,所以孔子儒解《周易》使后人拨开卜筮的迷雾看到了易学里的哲学精华、人生智慧,功莫大焉。但《周易》作者的用意并不是着眼于易学,所以孔子儒解《周易》引发的后世“以我解易”之风气,虽然对后世理性研究易学大有好处,但也使后人更加远离《周易》文本的本义。

    五、通行本的主题

    古今解易,大都是着眼于其文字内涵的象数引证或义理挖掘,这类研究犹如管中窥豹,只见一斑,虽然能抽象出某种易理认知,却无法形成对《周易》内容的根本认识。

    通行本的主题至今无定论,这也导致其卦序、卦爻辞意义一直无定论。其实卦序问题只是个附属问题,明序先明经,明白了《周易》的内容,卦序的内涵自然而解。而卦爻辞,也是先要知道经文背景才好定位。所以,解读《周易》,还是要像读一本完整的书一样,先了解其写作背景、整体架构和主题再究其细节。

    首先,《周易》是由六十四卦组成的,这六十四卦是什么呢?是在说六十四个主题。

    其次,六十四卦并非线状或杂乱无章的排列,而是两卦一对互相说明补充,比较明显的如乾坤、损益、既济未济等卦,不论从卦象角度还是文本角度都是如此。

    再次,一卦是由六爻组成,这六个爻是做什么的呢?六爻是将一个主题分成逻辑关联的六个部分进行分析研究,比如乾卦讲事业,六爻就分别代表从学习、工作、升职、进修,到功成名就、退休这六个阶段。

    到了此时,再读卦爻辞也就不会再迷惘了。卦辞就是在讲述这一主题的要点嘛,爻辞就是在描写这一爻的要领嘛,不要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

    有人说易学本是象数之学,这样咬文嚼字,是搞不懂《周易》的。其实这是不知所以然之故。笔者建议读《周易》的时候不要有象数义理的分别,因为孔子以后,易学才有了象数、义理之争。不论象数还是义理,都只是后来学者为读易而设的一种角度,而不存在截然的分野。重象数者眼里尽是六十四卦的符号象征,重义理者眼里尽是卦爻辞的内涵。这就像看同一朵花,有的人闻到了花香,有的人看到了美丽,而花朵本身如何,则是不能这样割裂去分析的。《周易》到底写了些什么,是要透过象数义理之表象才能触摸到的。

    历来研究象数的,都是从文本字句中寻踪觅迹,倒推卦象来证明其文词依据。但在文本本义尚难定论的情况下,这样预定文本意义来推卦取象就形成了一个自我论证的悖论,结果就是割裂《周易》文本的逻辑,使全文支离破碎。卦象之于卦爻辞,只是启示性、引导性的,而非逻辑性的。所以用象观辞可以,用象来说明解释辞的来历却不可,卦理如水,时变时新,《周易》文本作为一部经典,却早已定格。至于义理派,虽然有《序卦》之类串联六十四卦主题的努力,但却仅仅停留在卦名的串通上,具体解卦时注家们还是把六十四卦分解开来,根据自己的知识或者需要去断章取义,为我所用,始终无法找出一个合理的义理角度来俯瞰全文。

    古人以象寻意,其本质是认为象中蕴理,从而试图通过象数来以理推事。但是作为与事件沟通媒介的所占卦象与所占事件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联,笔者前面阐述过,卦象只是起到一个启迪理性思维的作用,并不能真的彰显未来图景。所以,象数是入易的门径,但也是出易的门户。浸入象数后,必须走出象数才能明白《周易》的真正境界。局限在象数里是搞不通《周易》的。义理是孔子等诸多易家读《易》的心得,他们从朴素的卜筮思维中提取出理性思维,认识到六十四卦中蕴含的哲理,但在脱离文本的情况下,这只能成为无本之木,成为一颗颗散落的自我智慧的珍珠。如果把这些珍珠串联,那么将成为一个崭新的认识体系,但却不是《周易》一书本来的含义。

    周公用来串联六十四卦的是周武革命那段历史,所谓“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系辞曰:“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王之事邪?”顺着这个思路,笔者顺利地贯通了六十四卦主题及每一字句卦爻辞。六十四卦逻辑结构图如下:

    从图中可见,通行本《周易》类似于一部纪传体形式的历史演义,通过描绘周文王、周武王灭商的全过程,展现了商周之际的历史风云。而融汇于这些故事之中的,是周公毕生的智慧菁华。

    1结构

    今本《周易》“非覆即反,两两相耦”的特点,实际是将六十四卦立体的编织了起来,即以奇卦为干,偶卦为枝,每一对卦相同位置的卦爻辞互相参佐,纲举则目张,整个卦序是反覆与卦义线索的结合,结构缜密流畅。可以分三层理解:

    篇结构:上下篇。上篇30卦,下篇34卦。

    卦结构:奇卦之间形成逻辑主干,奇偶之间形成逻辑拓展。

    爻结构:从初到上反映事件渐进发展的不同阶段。

    上爻:代表过度阶段

    五爻:代表鼎盛阶段

    四爻:代表酝酿阶段

    三爻:代表有成阶段

    二爻:代表前进阶段

    初爻:代表开始阶段

    2内容

    今本《周易》的主体为60卦,乾坤、既济未济都是概论,其中乾坤是武王一生事业的概括,既济未济是文王一生事业的缩影。3卦—10卦写武王成长经历,11卦—30卦写武王灭商兴周;31卦—38卦写文王恋爱家庭,39卦—62卦写文王创业历程。

    干——逻辑主干枝——方法原则

    上篇

    1乾    :概括武王光辉的一生2坤    :写各阶段的重要作为 ——功创帝业

    3屯    :写十载寒窗勤学苦练4蒙    :写怎样做到教学相长 ——勤奋学业

    5需    :写参加工作历练世故6讼    :写遇到疑难怎么解决 ——初入仕途

    7师    :写姬发挂帅靖边伐逆8比    :写怎样才能带好部队 ——沙场建功

    9小畜:对应下篇的渐丰巽涣10履    :写化解危机应权通变 ——中坚力量

    11泰    :写秉承遗志武王接班12否    :写怎样顺利交接政权 ——武王继位

    13同人:写会盟诸侯图谋天下14大有:写如何才能广泛结盟 ——十年备战

    15谦    :写武王克商统一天下16豫    :写各阶段应注意要点 ——武王克商

    17随    :写武王治殷恩威并济18蛊    :写如何处理战后局面 ——收拾乱局

    19临    :写武王正式治理天下20观    :写怎样成为合格君王 ——君临天下

    21噬嗑:写武王建规章督吏治 22贲    :写官员应当廉洁奉公 ——吏治建设

    23剥    :写武王反思殷纣教训24复    :写分析历史鉴往知来 ——行政建设

    25无妄:写武王致力发展经济26大畜:写怎样保证长治久安 ——经济建设

    27颐    :写武王制定税赋原则28大过:写如何合理组织税收 ——税收规划

    29坎    :写武王积劳成疾去世30离    :写最后时光是怎样的 ——因病辞世

    下篇

    31咸    :写少男少女相识恋爱32恒    :写交往时的注意事项 ——青年恋爱

    33遯    :写恋爱中的分分合合34大壮:写如何对待矛盾分歧 ——磨合沟通

    35晋    :写定亲拜堂结为连理36明夷:写慎重处理终身大事 ——婚姻殿堂

    37家人:写家庭生活女主中馈38睽    :写如何才能治家有方 ——独立成家

    39蹇    :写姬昌成年出仕创业40解    :写深入实践历练成长 ——艰苦创业

    41损    :写姬昌入朝参与政事42益    :写尽职尽责勤政为民 ——入朝辅政

    43夬    :写姬昌抗击殷商侵略44姤    :写劣势之下如何应敌 ——商周决裂

    45萃    :写姬昌聚义力挽狂澜46升    :写审时度势以弱胜强 ——抗敌救国

    47困    :写姬昌七年羑里之难48井    :写周人如何营救姬昌 ——羑里之厄

    49革    :写姬昌大力推行改革50鼎    :写怎样面对复杂局面 ——变革图强

    51震    :写姬昌出兵扫除逆党52艮    :写如何作战达到目的 ——征伐周边

    53渐    :写胜利班师恢复生产54归妹:写如何处理战后关系 ——战后恢复

    55丰    :写国势鼎盛受命称王56旅    :写经营中的注意事项 ——鼎盛时期

    57巽    :写文王兵败主动求和58兑    :写如何才能减少损失 ——兵败求和

    59涣    :写接受制裁文王下野60节    :写顺应形势平静面对 ——文王下野

    61中孚:写文王隐居韬光养晦62小过:写低调行事蓄势待机 ——战略潜伏

    63既济:回顾文王的政治生涯64未济: 写各阶段的战略思想 ——承前启后

    按时间顺序,下篇是文王事迹,上篇是武王事迹,今本《周易》就应当是下篇在前,上篇在后。从法理上,武王是开国之君,有定鼎之功,类似于秦始皇的地位,所以按今本这样的顺序也无可厚非。一个是学术的次序,一个是政治的次序。在文明初期,学术附庸于政治是必然的。但我们今日读《易》,要想清晰线索,却非按先下后上的次序不可。

    《周易》的故事来源于生活(典型),但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事件的抽象概括和逻辑总结。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六十四卦,才会看到每一卦都有一个完整的生发历程,也才会觉得《周易》爻辞中似乎蕴含着无穷的哲理。也许有的读者会人误解笔者是在把《周易》当作历史书来读,属于古史易学说。其实不论什么说,都只是《周易》的表现形式,深入者应当关注的是《周易》传达出来的内在深意,即其精深的人生观、社会观、科学观、世界观。理解此点,才会明白《周易》为什么会选择以史说《易》,而不是罗列卜辞来说《易》。

    六、《周易雅正》体例说明

    1卦名与卦辞

    卦名是卦辞的一部分,提出了一卦的主题。

    2元亨利贞

    读作:元亨,利贞。

    元,本义为头,指从此开始。

    亨,通达,顺利。

    元亨——从此开始顺利,指开创未来。

    利,本义为刀口锋利,在此作动词,使顺利,指有利于、应当如此如此。

    贞,本义为卜问(占卜、问卦),在此指思考和咨询。

    利贞——应当动脑思考,指多动脑,立志深远等。

    3同字同义

    《周易》虽然很古,但通行本却是在西汉成书,此时文字已经基本定型,通假用法已经很少。历代解《易》常有随意性,一个字在这卦是这个意思,在另一卦又通假成了另一个意思,这实际是在重演汉初时的“古”、“今”之争。

    笔者参考帛书、楚竹等版本资料后认为,在全书多处出现的字,只要字源、词性相同,其内涵必然一致,不存在一字多义的现象。

    4注解形式

    分《白话》和《雅正》两部分,其中《雅正》内容包括成型较早的《象传》,舍弃了孔门子弟以儒解易的《彖传》、《文言传》。

    为方便理解,《雅正》按卦理次序,先下经,再上经。多现的词汇,在最早出现的卦里重点注解。由于通行本结构是每两卦为一组,所以读卦时注意两卦互参才能融会贯通。

    笔者的原则是:解释的比原文还复杂,不如不解释。所以没有去罗列各家注解,而是直接道明文义,并尽量做到意尽而言白。《周易雅正》的意义在于发现了通行本暗含的写作线索,使人们得以明晰《周易》文本的真实含义。但由于笔者古文知识所限,以及上古历史资料的阙遗,虽然努力于无一字一句留悬案,细节也必然还有不少需要推敲处,有待后来诸贤完善之。

    题解题解

    一、《周易》本义

    《周易》,古书只称《易》,《周易》之称不知何时定型,姑且当作孔子所定。所以,“易”为本名,“周”为加注,对于本经而言,“周”、“易”合称本就是乌有之事,只是后人冠名而已。单称《易》时含义当指变化。

    二、雅正之《周易》本义

    虽然书本无名,为方便义命名,但总要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在此从《周易雅正》的角度题解如下:

    周,本义周密,也是国名,用作书名当指周朝。

    易,本义交易、变更,用作书名当指改朝换代。

    直译:周朝的变更,即周朝是怎样推翻殷商而取得天下的。

    意译:周朝开国史。

    三、别解

    汉以后有“三易”之说。“变易”,上升为哲学层次后指“变化”,相当于现代哲学中的“运动”。同理,“不易”,相当于现代哲学中的“静止”。“简易”,相当但有别于现代哲学中的“运动的守恒性”。

    《周易》纲要

    一项事业两代传,

    奇干偶枝经纬连。

    六十四卦析权术,

    波澜壮阔论人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