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岁,我拿十年做什么?-这十年,你如何让自己不掉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苹果电脑公司有句名言:“我不能承诺你终身受聘,甚至连五年受聘都不能承诺,但是我可以给你一个承诺,就是你在苹果工作期间的能力是受到挑战的,你的职业水平是进步的,当你离开苹果的时候,你在当地市场或者全世界的人才市场上是最有竞争力的。”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理念,在这一观念下,每一名员工都会不懈进取,超越自我。那么你呢?在二十多岁的年龄,怎样做才能让自己拥有竞争力、让自己不掉队?

    反省会让你更优秀

    也许是出于天性的原因,似乎人人都懂得自加,却很少有人懂得自减,总是认为自己说的做的都是对的,都是有道理的。“长于责人,拙于责己”或以“自我为中心”似乎是现代人的通病。也正因为如此,懂得反省的人会更优秀。

    彼得·巴勒曾经说过:“看清别人容易,看清自己困难。”如果你想要看清自己,你一定要懂得自我反省,通过自我反思达到成长和进步。一个人之所以能够不断地进步,在于他能够不断地自我反省,找到自己的缺点或者做得不好的地方,然后不断改正,从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反省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功效,是因为它是我们对自己以往的工作做出的一种思考、总结,并从中寻求一种进步的经验和经历。其实反省是一种与直观相对应的能力。直观是指不借助于任何中介就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而反省则需要借助一定的中介来认识事物。也正是这样一种中介,让我们有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机会,比起直观的感觉往往更加深刻。所以,反省对人生进步的促进作用往往更加巨大和明显。

    反省其实就是一种“升级力”。在工作中,反省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有没有自我反省的能力、具不具备自我反省的精神,决定了你能不能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能不能改正所犯的错误,是否能够不断地学到新东西。所以我们必须学会通过认真地反省,反省自己以前的工作经验,纠正工作中出现的失误,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提升职场的竞争力。

    哈里毕业后,进入一家地产企业工作。这家企业对于新晋的员工,一般都安排他们从最普通、最基层的工作做起。许多同哈里一同工作的新员工都在抱怨:“为什么让我们做这些无聊的工作?”“做这种平凡的工作会有什么希望呢?”但哈里却一言不发,他希望能从这些最基层的工作中努力学到些什么。于是,哈里开始做一个工作中的有心人,他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详细的记录,做什么事情出现问题,他都记录下来,或者虚心地去请教老员工,或者自己认真思考新的解决办法。通过一年时间的工作反省,哈里掌握了基层的全部工作要领。很快他就被提拔为车间主任,又过了一年,他就成了部门经理。而与他一起进去的其他员工,却还在基层抱怨着。但他们却始终不明白,为什么就只有哈里晋升得这么快?

    当时,哈里并不满足于成为一个部门经理,在地产业获得一定发展之后,和大多数人一样,他开始想着要卖出那些昂贵的大型房产。后来他感觉到,对于一个新手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不现实的。后来哈里索性花了一段时间,什么都不做,开始反省和思考如何从这个生意里赚钱。通过反思和研究,哈里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前进方向,“我决定开发那些几乎没有人开发的价值35000美金左右的房产。这些低价房产很容易就可以卖出去,我就能很快开始下一宗交易。”通过反思,哈里开始转战本市的低价房产,他卖出的房产越来越多,当他声名鹊起之后,便开发那些高档房产。后来,他成为了一位成功的房地产开发商,拥有自己的公司。有一年,他还被美国《美好家园》杂志评为最高产的开发商。后来,当哈里回忆起自己的成功历程,还是忘不了几次重要的反思过程对他人生所起的重要作用。

    的确,我们每个人在事业的前进、人生的发展过程中,都应当要保持一种自我反省、自我修正的态度,并以不断追求去实现自己美好的愿景。人生路上,遭遇挫折、遇上低谷都是常有的事。在这种时候,反省能力和自我反省精神能够很好地帮助你渡过难关,迎接新的挑战。曾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对于一个登上人生巅峰的人来说,不应当仅限于一日三省吾身、四省吾身,而是应该时时刻刻警醒、反省自己,唯有如此,才能时刻保持清醒,才能逐步获得进步,也才能捕获人生的成功。

    著名的经济学家凯因斯,同时也是华尔街投资公司的高级顾问。他的一生非常成功,年纪轻轻就已经是百万富翁了。当记者问其成功之道时,凯因斯说:“我有一个习惯,喜欢为自己制订计划。计划包括每一年的计划,也包括每个月的计划,甚至还落实到每一天。可以这样说,我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这些计划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记者问:“计划?怎么利用这些计划呢?”凯因斯说:“只有计划还是不行的,还要严格地执行计划,这就涉及到自我反省。我每天都要反省,看一看今天有什么收获,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凡是没有做好的地方,必须想办法弥补回来。同时再想一想今天的成绩,用它们来鼓励自己继续努力。同样的方法,每一个月,每一年都要做这样的反省。”

    法国牧师纳德兰塞姆去世后,安葬在圣保罗大教堂,墓碑上工工整整地镌刻着他的手迹:“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一位智者在解读兰塞姆手迹时说:“如果每个人都能把反省提前几十年,便有50%的人可能让自己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人。”

    虽然他们的说法有异,但实质上阐述的都是反省之于人生的重要意义。与其等到年华老去的时候感叹,何不从现在开始反省自己呢?趁着我们的人生正处在进行时状态,多汲取他人的意见,不断在自省中进步吧。

    也许你的工作非常普通,也许你的经历非常平凡,但无论如何,请不要忘记从这些普通而平凡的事情中寻找反省的契机。善于反省之人,往往能够对自己形成一个客观评价。这种评价,既能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能对自己的短处、过失有一个明晰的了解,从而改进自己。唯有这样,才是真正的有成效的自我反省。请记住,反省是冠军的早餐,也是我们每一个人不断进步的源泉。

    要感激别人对你的批评

    虽然在我们的人生中,某些时候应该坚持走自己的路,无视他人的目光。但为了让自己的步伐迈得更稳健,我们应该认真倾听别人的批评,并且感激他们。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缺点和弱点,都会犯错,都有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所以,为什么不静下心来汲取他人的批评,让自己获得提升呢?

    在罗斯福任美国总统期间,当他去打猎的时候,他要去请教一位猎人,而不是去请教身边的政治家;反之,当他讨论政治问题的时候,他也绝不会去和猎人商议。

    传说有一次,他和一个牧场工头外出打猎,他看见前面来了一群野鸭,便追过去,举起枪来准备射击。但这时那个工头早已看见树林中还躲着一头狮子,忙举手示意罗斯福不要动,罗斯福眼看野鸭快要到手,于是对他的示意没有理睬。结果,狮子在树林中听到枪声后跳了出来,窜到别处去了。等到罗斯福瞧见,再赶紧把他的枪口移向狮子时,已经来不及开枪,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它逃跑了。牧场工头立刻瞪着眼睛,向他大发脾气,骂他是个傻瓜、冒失鬼,最后竟还说:“当我举手示意的时候,就是叫你不要动,你连这点规矩也不懂吗?”

    面对牧场工头的责骂,罗斯福竟然“逆来顺受”,并且以后也毫不怀疑地处处对他服从,好像小学生对待老师一般。他深知在打猎问题上,对方确实高他一筹,因此对方的批评于他确是有益处的,所以,要感激别人对自己的批评。

    接受别人的批评,不能在乎对方的身份高低,要对事不对人,只要是好的意见,我们都要能虚心接受。不过,人都喜欢生活在鲜花和掌声中,没有人喜欢批评。面对指责批评,人们往往感到不悦、难受,甚至抵触。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要感谢那些批评自己的人,是他们让我们在迷惘中得到点拨,所以,尽管我们不喜欢批评,仍懂得感激别人对我们的批评。

    乔治曾经是维也纳一名较有名气的律师,可是由于当时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他被迫逃到了瑞典,从此开始了一文不名的生活。

    乔治深知,他必须要找到一份工作,否则无法维持生存。乔治的外语非常好,能说并能写好几国语言,所以他希望能够在一家进出口公司担任秘书的工作。然而,几乎所有的公司都回信告诉他,因为正在打仗,他们不需要这样的职位,不过他们会把他的名字存在档案里,如果以后有需要会通知他……可有一家公司的回信却令乔治十分气愤,信中说道:“你对我生意的了解太少了,完全不理解这个工作的性质,就连用瑞典文写的求职信也是错洞百出,我们根本不需要任何替我写信的秘书,即使需要,也不会请你。”

    乔治当即回信准备反驳并痛斥那个发信人一顿。可是信写了一半,他就停了下来,心想思考着:“也许这个人说的也不无道理。我修过瑞典文,可是这并不是我家乡的语言,也许我确实犯了许多我并不知道的错误。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想得到一份工作,就必须再努力学习。虽然他用这种难听的话来表达他的意见,但是对我是一个帮助。我应该做的,不是回信谩骂,而恰恰是要感谢他呀。”

    于是乔治又重新开始写感谢信:“您在百忙之中能回信给我,并且指出了我的很多错误和不足之处,这对我实在是太好了。对于我把贵公司的业务弄错的事,我觉得非常抱歉。我之所以写信给您,是因为我听说您是这一行的领导人物。我并不知道我的信上有很多文法上的错误,我觉得很惭愧,也很难过。我现在打算更努力地学习瑞典文,以改正我的错误,希望有一天能用正确无误的瑞典文再一次写求职信给您。”

    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几天后,乔治再一次收到了那个人的来信,他请乔治去他们公司一趟。乔治应约前往,并最终得到了一份梦寐以求的工作。

    对于那些批评和指责你的人,你的态度会是怎样呢?愤怒、不屑,还是反驳?请不要这样做,因为能够指出你错误的人恰恰是最值得感谢的人,因为他们给你提供了一次可以改掉缺点、完善自我的宝贵机会。乔治因此而得到了一个理想的工作,如果你能做到,也许受益还不止如此。

    感谢别人的批评,即使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别人因为误会对我们做出什么批评,我们也应该报以感谢,因为批评是如此可贵。在这一点上,一位好莱坞明星给我们做了一个示范。

    有一次,他走向摄影棚,在一部影片中扮演一个流浪汉。他边走边思考剧情,忽然他的头脑中冒出一个灵感:如果将纽扣上下扣反,不是可以强化流浪汉潦倒的形象吗?

    他当即将纽扣上下扣反,并问随行的同事效果如何?同事都说效果很好。

    这时,一个年轻人注意到影星的纽扣,马上跑过去提醒说:“先生,你的纽扣扣反了。”

    影星低头看看纽扣,好像他刚注意到这件事一样,连声向年轻人道谢:“的确如此,谢谢你的提醒,谢谢!”边说边将纽扣扣好。

    年轻人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这时,同事问他:“你为什么不告诉这个自作聪明的小伙子,你这样做是出于工作需要?”

    影星说:“如果他知道自己发生了误会,下次看到我的不足时,就会感到犹豫,怀疑是他看错了而我是对的,那么我将失去听到批评和好建议的机会。”

    可见,聪明的人绝不把别人的批评想象成敌意。在他们看来,别人的批评和建议是一种智力产品,却捧过来供自己免费挑选,这不是天底下最便宜的事情吗?即使别人的批评和建议是错的,也是能让自己听到一些不同的想法的,对自己来说也是有益的。所以,他们会以感激之情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感谢那些批评自己的人吧,这是一种良好的处世心态。对正确的批评,我们笑纳,体现海纳百川的气度;对不正确的批评,我们宽容,反思,进一步验证自身的正确。

    感谢那些批评自己的人吧,相同的意见或被别人表扬,充其量只能让自己获得虚幻的快乐,心里高兴一下,无益于其他,而不同的意见,严厉的批评,决绝的反对,才能让自己检视自己,取得进步。

    让危机感催生紧迫感

    有一个道理是我们都懂的:做事应该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这样在危险突然降临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但是很多人做不到。经常会有人抱怨没有机会,然而当升迁机会来临时,很多人却遗憾自己平时没有积蓄足够的学识与能力,以致不能胜任,只能后悔莫及。

    你需要明白:一个享受充裕时间的人不可能挣大钱,要想悠闲轻松就会失去更多挣钱的机会。如果今天你大把挥霍时间,那么明天被裁掉的一定是你;如果你满足于目前的成就,那么很快被人超越的一定是你;如果今天你抱着过去的荣誉不放,那么明天失去尊严的一定是你……这个世界就是这么残酷,如果你进步缓慢,你就会被身边数以万计的人超过,你就会沦落到需要工作的、碌碌无为的人群里。

    许多人碌碌无为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意识到,在任何一个领域中达到专家水平的程度需要多久。这方面的许多研究表明,大约需要5到7年的勤奋工作才能达到某个领域的顶端。这就意味着一个人在5到7年内要全神贯注,坚定不移的提高自己,在必要的关键结果领域中做得越来越好,才能取得相应的成果和回报。

    一只野狼卧在草上勤奋地磨牙,狐狸看到了,就对它说:“天气这么好,大家在休息娱乐,你也加入我们队伍中吧!”野狼没有说话,继续磨牙,把它的牙齿磨得又尖又利。

    狐狸奇怪地问道:“森林这么静,猎人和猎狗已经回家了,老虎也不在近处徘徊,又没有任何危险,你何必那么用劲磨牙呢?”

    野狼停下来回答说:“我磨牙并不是为了娱乐,你想想,如果有一天我被猎人或老虎追逐,到那时,我想磨牙也来不及了。而平时我就把牙磨好,到那时就可以保护自己了。”

    野狼抗拒被捕猎的利器,不是它那锋利的獠牙,而是它那超前的“紧迫感”。同样,那些不断得到加薪和升职的员工,并非是运气格外好,而是始终不肯松懈的紧迫意识。

    对于我们的父辈来说,工作意味着“铁饭碗”、“长期饭票”。但是,今天我们所面对的职场,已经和我们父辈时完全不一样了。我们的“饭碗”已经变得很不稳定,竞争带来的危机充斥着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们现在所从事的工作随时都可能失去。

    不要说小公司的职员,即便你入了大公司,拿到了梦寐以求的高薪水,你依然有可能在一夜间失去这一切。

    2007年,IBM公司计划年底前总共裁员3720人,而2006年,IBM曾出台了一项13000人的裁员计划;摩托罗拉公司的裁员规模由2006年第四季度财报发布时的3500人扩大至7500人;阿尔卡特2007年年初宣布,公司将于未来三年内裁员12500人,目前这一计划正在实施中;戴尔公司也将在2007年内裁员10%,约8800人;为了节约运营成本,增加竞争砝码,惠普裁掉了公司总人数的10%,即15000人;联想召开电话会议并宣布将在美洲、亚洲、欧洲和中东削减1400个工作岗位……失业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它的压力。没有人不可替代,我们随时都有被裁掉的可能,事实就是这样。

    面对这些数据,你依然没有危机感吗?如果你已经有了危机感,那么,就在此基础上给自己一些紧迫感吧。

    要知道所谓成功,就是别人因为各种原因懈怠了,但你没有;当你所在的团队,所有人都开始松懈了的时候,只有你还在坚持不断进取。

    想想看,你的竞争对手正虎视眈眈地盯着你的客户,竭尽全力地想把他们挖过去;同一楼层的同事和你一样,都对那份新的美差心动不已;而楼下新来的小弟小妹正觊觎着你的位置,他们才不管你是否已经准备好换个地方;你所处的行业也正接受其他对手的挑战。不管你从事什么职业,毋庸置疑的是,今天的世界上竞争无处不在,每一个人都想领先,为此不断努力学习。想要拥有良好的经济状态,就必须付出足够多的努力,你怎能没有紧迫感呢?

    你可以关注一下竞争对手的工作情况,看看他们是怎样努力提高自己以避免被淘汰的,这样你就会有紧迫感,就会绷紧神经早做准备、多做准备,以免等到掉队时手忙脚乱。

    年轻的我们,有那么多经验需要去学习,有那么多人脉需要去经营,怎么可能会有大把悠闲的时光呢?如果你真的有那么多时间,如果你觉得每天都无事可做,那么你需要反省一下自己了,需要好好考虑一下自己的将来了。

    如果别人工作你也工作,别人休息你也休息,别人娱乐你也娱乐,那么别人得到什么,你也只能得到什么。要想得到别人得不到的东西,就要付出别人不愿付出的东西。没有紧迫感就没有压力,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就挖掘不出自己的潜力。如果希望自己在步入老年之后能对自己的人生和事业了无遗憾,现在就让自己紧张起来吧。

    永远都杜绝自满情绪

    在人类奋斗的任何领域里,都有同样的教训:今天的胜利轻易就会变成明天的失败。1896年首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马拉松冠军的成绩,只不过是1990年波士顿马拉松比赛的入围成绩,而1990年入围波士顿马拉松赛的人数多达9000人!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维持现状不过是虚话。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里,周围强者环绕,你的对手、同行,无不兢兢业业,日夜奋战。他们深知为了取得优势就必须改善自己。如果身边的人一日千里,而我们却选择原地踏步,两相对照,其实是等于拱手认输。所以年轻的你,根本没有资格拥有自满情绪。

    我们以工作为例,一般来说,自满情绪分为两种不同类型:一种是刚入校门的职场新鲜人,他们因为曾经的成绩优异而眼高手低;另一种则是经验丰富的老员工,他们因为业绩优秀,做事轻车熟路都感到自满。无论哪种类型的自满,都是你成长的绊脚石。

    即便你已经有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也没有理由自我满足。即便你有着多年的行业经验、出众的个人能力、卓越的业绩以及良好的业界口碑。但是,过去只能意味着结束,如果过于看重过去,过去也就成了包袱。也许正是这样,太多优秀人才,因为骄傲自满而抱憾离去。

    部门经理威廉请求董事长给他一个面谈的机会,董事长立即腾出了时间见他。同时,在面谈时,没让他的秘书出席。

    威廉牢骚满腹,想要倾吐一下心中积怨。“当你将你的心腹提升为工厂的厂长时,为何不把我提升为你的助手呢?”“我很想知道,他的资历没有我久,却获得了这份工作。我已经在这里工作8年了,而他只有4年而已。”

    “你从未参加过公司提供的长达数小时的主管进修课程,其中包括一些在当地大学所开的免费夜间课程,而他则抓住每一分钟充电,做了每一件应该做的事情。”

    “但是我曾经获得了不少经验。”威廉提出了异议。“8年多了,对于我的工作我了如指掌。他曾经犯过愚蠢的大错,但我从来没有。”

    “或许那就是你所犯下的大错,威廉。”董事长打断了他说:“当然,我曾经让他尝试过许多他的构想,即使好几次我都怀疑他想要做的是否能完成。他曾经遭遇一些艰苦的危机,这一点我承认。但是我宁愿降低一匹快马的速度,也不愿意设法使一匹慢马加速。”

    接着,董事长结束了谈话:“威廉,”他以柔和的语气说道,“你做事情总不会出错,但你从来不肯对周围环境保持警觉并随时做出反应。而这些,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有两种人永远无法超越别人:一种人是只做别人交代的工作,另一种人是没有能力,做不好别人交代的事。哪一种情况更令人丧气,实在很难说。总之,他们会成为第一个被裁员的人,或是在同一个单调卑微的工作岗位上耗费终生的精力。威廉无疑是第一种人,他以为自己经验丰富,不会出错,所以就故步自封不求上进,这也正是很多人不能进步的重要原因之一。经验固然很重要,但时代在变,环境在变,资源在变,你当然也要改变。

    事业的成功,不在于我们过去取得了多么令人羡慕的成就,而在于我们是否能够获得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面前的每一天,都是崭新的,我们时刻会面临着新的工作环境,会遇到新的问题,这意味着我们过去的辉煌已经结束,必须时刻为新的开始做好准备。不管你现在有多成功,都只是暂时的,如果因为目前的小成绩沾沾自喜,就无法将小的成功变成大的成就,就很容易掉队。

    终身学习,不断自我升级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最不可宽恕的是一个人晚上上床时还像早上起床时一样无知。该学的东西太多了,虽然我们出生时一无所知,但只有蠢人才永远如此。任何时候都不要满足于自己目前所知道的,这个世界上需要学习的太多了。

    如果你以为自己知识丰富,不会出错,所以就故步自封不求上进,可能这就是你不能进步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时候,那些我们引以为豪的优势,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思想、习惯、行为、方式,或许早已成为阻碍我们前进步伐的陈规陋习。想想看,有多少你每天在做的事情是已经在今日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失去意义的?你还在为那些曾经的荣耀、成绩沾沾自喜?你该明白,这一切很快都会过去。居安思危,思则有备。一个人要想不退步,就必须保持进步。如果不想被人抛在后面,你必须坚持改善,丝毫不可懈怠。

    一切都在变化,你甚至都不知道谁会是你的对手就被打败了。你认为传真机制造商曾经想到过E-mail会成为比传真更简易的沟通方式么?又有什么样的新技术正在酝酿之中,日后将会让E-mail过时得像一张废纸呢?即便你的现状看起来很好,你也不可以优哉游哉地过日子,大把的时间不是让你用来挥霍的,你必须抓紧一切时间不断为自己充电,时刻保持最好的状态,不断进步才能永远不被淘汰。

    在这个学习型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加上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终生学习成为了一种必然。在职场中,获得上司的“基本满意”、同事的“基本认可”、工作的“基本完成”已经远远不够了。一技之长是我们所必需的,坚持不懈的学习是我们所必需的,但想靠着一成不变的一项技能过活一辈子,最后只能落得个坐吃山空的下场。请记住:现代职场中,升级是人的生命线,安于现状只能让你最终被时代淘汰。

    胡适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散文,叫做《差不多先生》,散文中所描写的“差不多先生”便是一个安于现状的典型。“差不多先生”凡事都是“差不多就行了”。有一次,火车定于8点30分开,他说:“8点30分开和8点32分开,不是差不多么?”结果他迟到了,还埋怨火车不等他。又有一次,会计把千字写成十字,他又说:“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胡适先生在书中便感慨:“如果一个国家的人都向他学习,人人成了‘差不多先生’,那么该国从此就成一个懒人国了。”

    职场上的发展,同样是这个道理。如果你事事以“差不多”的心态来对待自己,忽视了在职场发展的过程中适时升级,掉队和淘汰将是你不可避免的命运。忽视职场的升级,导致一个又一个才华横溢的人迷失了方向而变得日渐平庸,导致了一批又一批前景似锦的企业失去了动力而走向没落。

    约翰毕业后便进入一家大型企业工作。他努力工作,并通过学习升级使职场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工作业绩也十分突出。因为得到了管理层的赏识,第一年被提拔为策划部经理,第二年提拔为首席信息官。坐上首席信息官职位之后,拿着丰富的薪水,驾着公司配备的专车,住着公司提供的豪宅,约翰的生活品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然而,他的工作热情却一落千丈,一时失去了自我提升的动力,每天以“差不多”的心态对待工作。当一位挚友问约翰还有什么追求时,他说:“我应该满足了,在这家公司里,我已经达到了自己能够到达的顶点了。”忽视了对自我的升级和提高,约翰在企业中再也没有做出什么过人的贡献。一年时间过去,他所领导的各个部门业绩更是一落千丈。此时,约翰的朋友又善意地提醒了他:“应该上进一点了,不继续深造升级,又没有一点业绩,是十分危险的。”但约翰告诉这位朋友:“我是公司的功臣,公司离不开我,而我又没有可努力的目标,就这样得过且过吧。”在约翰的眼中,曾经的贡献远远重于未来的发展,而他此时又没有更高的目标,在工作岗位上这样安于现状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但现实真的如约翰想象的那样发展么?当然不是。在约翰又浑浑噩噩地过了半年之后,这一切开始发生变化。的确,公司有很多工作离不开他,但是他的表现实在太糟糕了,许多以前自己独有的能力又逐渐被人超越。老板开始动起了换人的念头,并积极寻找可以取代约翰的人选。终于在一个早上,当约翰像往常一样来到公司,优越感十足地迈进办公室时,便看到了桌上赫然摆着一份辞退通知书,这下子约翰自己也傻了眼。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升级是人的生命线,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结果只能是遭到社会洪流的淘汰。无论你的性格、习惯、细节、毅力以及其他因素多么适宜,只要你忽视了升级这一个重点,这些因素都无法起到积极作用。相反,一个对自己充满期待的人,会不断尝试拓宽自己相对狭小的知识面、延展自己有限的知识,把目光投向更高更远的地方,走的路自然也会比周围的人更远更开阔一些。

    年轻的你一定要记得,当我们凭着一技之长而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之后,忙于为生活为家庭的操劳而庸庸碌碌、渐渐忘记了深造自己时,就不要忘记提醒自己“升级技能”的时机又到了。大凡那些社会知名的卓越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他们对于人生的成就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他们总会记得在职场中适时地进行升级。

    正如巴尔塔沙·葛拉西安在他的《智慧书》中写的那样:“在生活和工作中要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变得不可替代。让别人离了你就无法正常运转,这样你的地位就会大大提高。”职场的发展中,你一定要警惕“差不多”和安于现状的侵蚀,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升级技能,不做泛泛之辈”。升级是人的生命线,是我们职场发展的关键。所以,如果你想在职场中一直傲视群雄,就不要忘了自我深造、升级技能。

    勤于动脑,勇于创新

    所谓创新,就是淘汰旧的东西创造新的东西,是一切事物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不创新,不仅个人无法前进,社会也会停滞不前。

    在现代社会中,创新力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竞争力。如果没有创新思维,我们将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唯有创新,才能引领时代之潮流,才能挖掘大脑中的“第一金矿”,才能走出“山重水复”的困境。这种能力是我们人类最珍贵的精神源泉,也是最强大的进步动力。

    2005年2月,英国权威杂志《经济学家》调研部通过与全球500名商业领袖进行访谈而做出的一项最新调查表明,几乎60%的管理人员都把技术创新作为今后三年改变世界市场的唯一重要动力。而“缺乏创新”被确定为企业今后三年将要面临的三大风险之一。

    其实,创新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事情,爱因斯坦发明相对论是巨大的理论创新,一个企业员工对产品的一个细节性的改进也是创新,可以说创新无处不在。

    不过,想要获得创新能力,你一定不要忽视学习的效用。首先,学习让你明了这个领域是否还具有创新的潜力和可能性。众所周知,质疑精神对于创新至关重要。但要质疑基本原理,你就必须知道这些原理在讲什么,这些原理要说明什么。创造力不可能无中生有,即使它与传统观念截然相反,它依然需要了解那些传统观念到底是什么。而想要了解这些基本原理和传统观念,你的最佳选择便是学习。

    美国实业家罗宾·维勒曾说过:“我成大事的秘诀很简单,那就是永远做一个不向现实妥协而刻意创新的叛逆者。”而这位实业学家始终认为,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是你进行创新的基础。罗宾告诉我们:常常有人自认为想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意,但结果往往是别人在很早以前已经提出过。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结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他们在创新之前往往忽视了学习,忽视从学习中积累基本的信息。

    无独有偶,在印度也有这么一个人。他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他几乎不与外部世界进行接触,因此完全不知道自己耗费大量时间“重新发现”了已经被西方数学界所解决的很多问题。想一想,在这其中他浪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如果将这些运用到一些“尚未发现”的领域研究中,他将创造出多少真正的新成果?假如他事先对他研究领域的现状有所了解,那么这种无意义的尝试或许就可以避免,而且他还可以把他杰出的才能用在更深入,但绝非重复性的研究上。

    无论是罗宾的正面启发,还是印度科学家的反面印证,都提醒我们一个道理:创新之前,请先通过学习,掌握必要的知识。

    有一种观点认为,太多知识反而是件危险的事情,因为这容易使我们的思想受到许多既定理论的禁锢,从而很难获得自我的超越,这种看法不无道理。心理学西蒙顿通过研究后发现:历史上最富有创造力的人常常仅受过中等程度的教育。知识可能会阻碍我们的思考,使我们自成为自己已有知识或观点的奴隶而非主人。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摆脱这种困境,获得创造力呢?

    你可能很难相信,解决方法仍然是学习,用学习去拥抱创新。此时的学习,同之前为创新奠定基础的学习不同。它要求你善于去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或者需要运用其他思维方式掌握的知识。这样的知识,与你脑子里既定的知识将形成一种冲突或互补的作用,二者结合,对你创新力的发挥将产生更为巨大的作用。

    一个软件开发公司中的故事,可以为我们说明这一切。在软件开发办公室中,几个计算机设计师正在完成一项工作,他们负责将软盘中的文件安装到硬盘中并进行更新。根据这些设计师学习的既定知识,他们将按照标准程序来执行这一操作,如从软盘中读写每个文件。而假如使用标准程序来更新整个系统需要花费21个小时,并且一旦此过程中出现哪怕一个错误,那么所有的步骤都得重新开始。看来一切也只好这么办了。这时这个办公室中有一位设计师同时学习了其他领域的计算机知识,他尝试“另类”的知识,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利用软盘和硬盘的物理特性来有效读写软盘的所有扇区,而不是费力地读写每一个的文件。这样一来,更新系统的时间一下缩短为42分钟,而且一旦出错可以随时重启。于是,一个本来需要两三天才能完成的工作在一天之内便顺利完工。这当中创新的方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从根本上看,其实还是知识起了基础作用。

    用学习去拥抱创新,你需要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涉猎一些不同领域、不同方向的知识。这些知识,对于开发你大脑的潜力,发挥你的创新力,将产生十分有益的作用。成功学家就认为,想要在创新中获得成功,除了知识别无他法。通过学习,通过知识的梳理,创新的想法应运而生,你的事业和人生也将获得新的生机。

    我们继续来看美国实业家罗宾·维勒的故事。当年,罗宾还只是经营了一家只有十几个工人的小规模皮鞋工厂。那时全美短筒皮靴成为一种流行时尚,每个从事皮靴的商家都趋之若鹜地抢着制造短皮靴。但罗宾却深知自己的工厂规模小,根本无法跟强大的同行相抗衡。那么如何在市场竞争中保全自己的竞争地位并获得发展呢?

    罗宾决定通过自身的管理学习和思考,来寻求发展机遇。通过相关的成本学和市场营销理论的学习和自己的思考,罗宾分析出当时的选择无非只有两种:一是在皮鞋的用料上着手。选用更好的鞋料,提高鞋料的成本,使自己工厂的皮鞋在质量上胜人一筹。然而这条道路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行走起来是非常困难的,自己的产品因为产量较小,其成本本来就已经到达了瓶颈阶段,再提高成本,无疑会使企业的发展雪上加霜。二是着手改革皮鞋款式,以创新取胜。通过设计出新花样、新款式来吸引顾客,也许可以为企业打开一条出路。就这样,罗宾通过学习和思考,给企业谋划了一条不同于其他企业的创新发展道路。很快地,市场上便掀起了一股购买罗宾制皮鞋的狂潮,这位好学的企业家也逐步在美国鞋业市场站稳了脚跟。

    总而言之,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科技时代、信息社会,学习显得更为重要。勤于动脑,敢于创新的人,才能争取竞争的主动。虽然创新思维是潜伏在人类头脑中的金矿,但它绝不是什么天才的独特力量和神秘天赋。通过学习和思考,你可以为创新奠定知识基础,还可以进一步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摆脱既定知识的禁锢。所以,从此刻起,请用学习去拥抱创新吧。

    懂得借助他人的力量

    “没有能力买鞋子时,可以借别人的,这样比赤脚走得快。”这句话也出自聪明的犹太人之口。在他们看来,一切都是可以靠借的,你可以借资金或借技术,也可以借人才。这些你需要用的东西都可以借。这个世界早就准备好了一切你所需要的资源,你所要做的仅仅是把他们整合起来,并用智能让他们有系统地运作。

    的确,人的能力互有短长,你解决不了的问题,对别人而言或许就是轻而易举。他们也是你的资源和力量,所以不要羞于向别人寻求帮助。

    某公司要招聘,报名的人很多,经过层层考试,最后只剩下三个人竞争这个职位。

    为了测验谁最适合担任这个角色,公司出了一道怪题:请三名竞争者到果园里摘水果。

    三名竞争者一名身手敏捷,一名个子高大,还有一名个子矮小。看来前面两个最有可能成功,但正好相反,最后获胜的竟然是那个矮个子。这到底是为什么?

    原来这次考试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竞争者要摘的水果都在很高的位置,很多都在树梢。个子高的人,尽管一伸手就能摘到一些果子,但是毕竟有限;身手敏捷的人,尽管可以爬到树上去,但是树梢的一部分,他就够不着了;而个子矮小的人,毫无优势可言。

    这位小个子的应聘者意识到这次招聘非同寻常,也许个个都是考官,也许处处都是考场,所以在刚进门时,他就很热情地和果园的守护老头打了招呼。他很谦虚地请教老头他是怎样摘这些树梢上的水果的,老头回答说是有梯子。于是他向老头提出借梯子,老头十分爽快地答应了。有了梯子,摘起水果来自然不在话下。结果他摘得比谁都多,因此他赢得了最后的胜利,获得了职位。

    读完这个故事,你是否看出来了主考官在考什么?

    在这个并非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你很难独自成功。很多人之所以觉得生活中充满了棘手的问题,是由于他只倚重自己的才华和能力,而不懂得去获取别人的帮助。这样往往让你自己事倍功半。你一定要记得你无法独自成功。有了别人的帮助,你才能更快地达成目标。

    学会寻求帮助,是在学习型社会快速成长的法宝,是每个人都需要的能力。你可以寻求帮助的对象有很多,父母、老师、同学、同事,甚至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有个世界船王叫洛维格,他拥有当时世界上吨位最大的六艘油轮,另外他还兼营旅游、房地产和自然资源开发等行业。

    洛维格第一次做的生意,只是一艘破船的生意。他把一艘别人搁置很久,最后沉入海底的长约26英尺的柴油机动船打捞出来,然后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将它维修好,并将船承包给别人,自己从中获利500美元。

    青年时期的洛维格在找工作时到处碰壁,搞得债务缠身,经常有破产的危机。但他始终没有跳出平常的思维,只能维持现状。就在洛维格快三十岁时,忽然间一个灵感激发了他的创业和致富的智慧。

    他先后找了几家纽约银行,希望他们能贷款给他买一艘标准规格的旧货轮,他准备动手把它改造成性能较强的油轮,但是却遭到了拒绝,理由是他没有可以用来作为担保的东西,于是洛维格有了一个超越常理的想法。

    他有一艘只能用来航行的老油轮,他将这条油轮以低廉的价格包租给一家石油公司,然后他去找银行经理,告诉他们他有一条被石油公司包租的油轮,租金可每月由石油公司直接拨入银行来抵付贷款的本息。

    经过几番交涉,纽约大通银行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这就是洛维格超乎常人的思维。尽管他并无担保物,但是石油公司却有着很好的效益,其潜力很大,除非天灾人祸,石油公司的租金一定会按时入账。而且洛维格的计算非常周密,石油公司的租金刚好可以抵偿他银行贷款的本息。他的这种巧妙的空手道做法看似荒诞,但实际上正是他成功的开端。

    他拿到了贷款就去买下他想买的货轮,然后自己动手将货轮加以改装,使之成为一条航运能力较强的油轮。他利用新油轮,采取同样的方式,把油轮包租出去,然后以包租金抵押,再贷到一笔款,然后又去买船,再去贷款。

    就这样像神话一样,他的船越来越多,而他每还清一笔贷款,一艘油轮便归在了他的名下。随着贷款的还清,那些包租船也就全部归他所有。

    洛维格的成功,最关键的地方就在于他找到了一种巧借别人的势来壮大自己的妙策。一方面,他将船租给石油公司,这样他就有了与这家石油公司业务往来的背景。银行得知有这样一家石油公司来替他背书,况且每月租金可以直接抵付利息,银行当然乐意将钱贷给他了。另一方面,他用从银行借来的钱再去买更好的货轮,然后再租给石油公司,然后再贷款。从这一点上讲,他又巧妙地利用借来的钱壮大了自己的势,如此下去,借的钱越多,租出去的船也就越多,而租出去的船愈多,其势就愈壮大,而势愈壮大,就可以获得更多的钱。就这样,钱就像滚雪球一样地涌入他的口袋,他当然就发大财了。

    这样的事例真是不胜枚举。由此也得出了犹太人的一句经商名言:“如果你有1元钱,却不能做成10元甚至100元的生意,你永远成不了真正的企业家。”如果你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大干一番,必须学会借用别人的资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故步自封,靠自己蛮干,永远成就不了宏大的事业。所以不想掉队的你,就要充分重视他人的能力,把一切可以为自己所用的资源拿过来做养分,从而滋养自己的生命,让自己更好地生长。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