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岁,我拿十年做什么?-这十年,你要多留点心眼儿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与人交往的过程,说白了就是用心思的过程。年轻的我们应该明白,与人交往时,要留点心眼儿,先保护好自己,在此基础上考虑应该怎样做才能为自己未来的人生积淀更多财富。所以,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样的人值得交,什么样的关系需要好好维护,学会将微小的关系发展成日后有大收益的关系网,这是二十多岁的你需要掌握的大学问。

    与人为善少树敌

    与人为善少树敌,是你在社交中获得他人青睐的一招。因为与人为善的人,常常能像磁铁一样将别人吸引住,并与他们形成良好的交际关系。更有甚者,可以让周围人心甘情愿地为其提供帮助。如果你以善心善意对待周围之人,便能顺利从周围捕获人脉;反之,如果你以锱铢必较、疑虑重重之心对待他们,则很可能处处树敌,处处遭阻。是否能够做到与人为善,对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命运或将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

    在人际交往中,永远把微笑挂在脸上,永远不说别人坏话,永远不发脾气,永远记得多赞美他人,永远怀着一颗善心对待这个世界……这些都是你与人为善的方式。

    当然,与人为善不仅要求你要用善意和善心与人相处,更要求你要怀着善良之心多帮助他人。《孟子·公孙丑上》就曾说过:“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如此看来,爱自己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去爱别人,多多地帮助别人。

    在波兰与乌克兰边境上的扎布罗夫村里,住着一个叫做安托希·苏钦斯基的农民。他从小便对所有有生命的万物都敬之惜之,连一只苍蝇都不忍心打死,全村子的人都嘲笑他。但就是这样一个“傻子”,却拯救了邻居的四条人命。

    1941年,纳粹军队开始攻打这个村子,他们把村子里的犹太人一车车运到灭绝人性的集中营去。傻子苏钦斯基这时再也不能袖手旁观了,他决定用自己的努力帮助身边的犹太人。于是,苏钦斯基仅凭两只手,在自己的农舍下面掘了个地洞,在地洞里把邻居蔡格夫妇和他们的两个儿子掩藏了两年。有一次,苏钦斯基听说纳粹分子将要带受过寻人训练的狗到农庄搜查,他便整夜不睡,把厕所的粪便铺在地上,又撒上胡椒,使狗嗅不出人的气息。德国人确实来了,但他们没有找到蔡格一家。1944年,蔡格一家终于躲过了纳粹军队的搜捕,在苏钦斯基的帮助下,成功移民到了美国。

    与人善良、帮助他人的苏钦斯基并没有被遗忘。此后几年,蔡格家经常寄食物及衣服给苏钦斯基。不识字的苏钦斯基为了表示感谢,便画了一朵花请邻居寄给蔡格家。但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蔡格家却和苏钦斯基失去了联系。直到1987年初,已成为新泽西成功商人的蔡格的儿子雪莱,才通过各种方法找到了苏钦斯基。44年后,帮助他人的苏钦斯基与被帮助的蔡格一家人,终于在扎布罗夫村相聚了。这一次,对这位“傻子”表达了无限赞许的人,不仅仅是蔡格一家人,还有扎布罗夫村的所有村民。他们由镇长领路,驱车前往他们当年仅靠甜菜和一点点面包活了两年的那个地洞。村民们齐声欢呼,场面热闹非凡。后来,雪莱·蔡格告诉我们:“从他们脸上的表情可以看出,安托希·苏钦斯基——这个傻瓜,村里的白痴,现在已是公认的英雄人物了。因为大家都知道,苏钦斯基真的是一个善良的人。”

    与人为善,帮助他人,你将真正获得周围人的青睐和尊敬,这便是雪莱通过这个他亲身经历的故事,想向我们传达的人生真谛。

    帮助他人,在危难之时伸出援手,这才是与人为善的最深含义。与人为善者,一方面会收到他人真诚的回报,另一方面还将使你收获内心的喜悦和满足,这种心态在社交中也至关重要。这种方式,因其不计眼前的利益得失,因为毫无保留的帮助,而更容易获得他人发自内心的赞许和感动。所以,请一定记住,帮助他人是社交中与人为善的题中之意。它能够为你带来更丰富、更持久的社交回报。

    如果你想成为一位别人眼中与人为善之人,做一个善意、善良的社交达人,就一定要摆脱以自我为中心,只关心自己的思维模式。因为这种思维模式,将直接影响你的社交方式。其实,社交是一种对外的活动,所以你千万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你以自我为中心,便往往容易忽视他人感受、误解他人意思,更谈不上为他人着想、真心帮助他人,而这些,正是与人为善的基础。

    著名的心理学家卡尔·罗吉斯曾经在他的畅销书《如何做人》中提醒过我们,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段摘录:“当我尝试去了解别人的时候,我发现这真是太有价值了。我这样说,你或许会觉得奇怪。我们真的有必要这样做吗?我认为这是必要的。在我们听别人说话的时候,大部分的反应是评估或判断,而不是试着了解这些话,在别人述说某种感觉、态度和信念的时候,我们几乎立刻倾向于判定‘说得不错’或‘真是好笑’、‘这不正常吗’、‘这不合情理’、‘这不正确’、‘这不太好’。我们很少让自己确实地去了解这些话对其他人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卡尔教授认为,正是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让我们在相处过程中平添了许多障碍和矛盾,也平添了许多敌人,一步步同“与人为善”越行越远。

    因此,从此刻起,请一定摆脱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交观念,做一个“为他人着想”而与人为善的社交达人。西方曾有一句民谚说得好:“我们不是没有好的机会,我们是没有好的观念。”成功学的创始人拿破仑·希尔博士也曾经说过:“世界上一切的财富和一切的成功都始于一个人观念的转变”。观念不变,人不会变,观念变了人便会跟着变。所以,如果你想成为一位与人为善之人,你一定要改变你原有的狭隘的社交观念。

    总而言之,与人为善少树敌,是社交中的一个重要砝码。存善心,你便会用善意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行善事,你便会乐于帮助他人而不计得失。其实,所谓的宽恕、赞美、感恩和帮助他人,全都是针对他人的,但到头来受益的却是自己。这种少树敌多交友的方式,年轻的你一定要牢记于心。

    适当从众,更有人缘

    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在社会的交往中就难免会受到“从众效应”的影响。所以,无论在生活还是在职场中,我们都会自觉不自觉地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进而作出判断、形成印象化的心理。心理学家认为:当一个人在一种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压力环境下,认知通常会以多数人的行为准则为标准,进而在行为上表现出努力与之趋向一致的现象。这便是“从众效应”的内涵。

    虽然我们都知道,过度从众会给你做出正确判断带来极大障碍,甚至迷失自我而陷入芸芸众生的大流之中,无法把握住发展的制胜先机。

    所以,在人生道路上,减少盲从行为,运用自己的常识和经验进行理智的判断,并坚持自己的选择而不因为从众而动摇,将成为你成败的关键。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似乎不应该从众,因为我们必须努力摆脱“从众效应”的障碍。

    但其实,这一问题应当分而看待。在人生发展的规划上,你确实应当拥有自己的想法,不要人云亦云地从众。但在一些小事上,诸如聚餐等问题,你可以选择适当从众。

    心理学家认为:“凑热闹和随波逐流是人性的弱点。”正是这种心理,使许多人都倾向于同与自己相似或相像之人交往。这样一来,你在众人中往往更加会显得更加合群、更有人缘。试想一下,如果你处处挑刺,对大家的建议和说法也时时发表相反言论,做事情时更是特立独行,能获得大家的欣赏么?

    与众不同也许会彰显你的个性,但适度从众才是取得成功扩展人脉的重要能力,这会让你给别人一种友善的感觉,谁会对友善的人排斥呢?

    人人害怕被拒绝,这是人的天性。当你看起来“安全”时候,你就减小了别人的恐惧感,使自己很受欢迎。比如,当你在宴会上一个人站着,不和别人进行密切交谈时,通常接近你的风险就会比较小——因为接近你的阻碍很少。甚至当你与别人交谈的时候,如果你采用一种开放的姿态,给别人留出加入的余地,接近你的风险也会显得比较小。

    你显得与别人相似,即不高人一等或与众不同时,接近你的风险就会比较小。当你看起来和别人差不多时,别人会更加确定自己会从你那里得到什么,也更加确定你会理解他,和他有共同点。如果恃才傲物,语言凌厉,对某方面不如己者,要么不屑一顾,要么恶语相向;更有甚者,以己之长,量人之短,以己之聪明,衬人之笨拙。或者虽不着力地显露自己,却对别人的所作所为和喜欢爱好漠然置之,不屑谈交际对象关心的话题。这都不是有亲和力的表现,如此待人接物,人们便会对你避而远之,使你虽处于人群之中,却感孤立无援。

    尽管如此,显得“安全”不是放弃自我意识,不是让自己的自我意识屈服于别人。相反,这只是在适应别人,适应环境。如果你适应周围的社会环境——无论是一个乡村舞会还是一个正式的晚会,你都会使自己更加容易接近。你通过穿着打扮来体现自己与别人的相同点,当然你的说话方式、你对别人回应也体现你与别人差不多。

    这很简单,你只需要对别的客人的话题感兴趣,对音乐或者食物表示赞赏——而不是把焦点集中在自己特质上或者让自己表现得与众不同就行。让我们看一个例子:

    劳伦是位来自洛杉矶、经验丰富的女商人。她有着时髦的行头,讲究品味。劳伦因为想放慢生活节奏,得到更多的归属感,而搬到西南部的一个小城镇。

    尽管她喜欢这个城市和那里的居民,但是她感到她不受欢迎。最终,她的同事给她指出,她的穿着和交谈方式让当地人觉得她在装腔作势,高人一等。

    从那以后,劳伦特意穿得很随意,与人谈论当地的事情,多参加社交活动,试着让自己更加容易接近。虽然一开始她很不舒服,不习惯穿卡其布,不习惯谈论经营牧场,但是她发现,她与新邻居和同事更加容易交流了。

    让我们记住歌德的话吧:“不管努力的目标是什么,不管他干什么,他单枪匹马总是没有力量的。合群永远是一切善良思想的人的最高需要。”

    适应当地的环境的行为是正确的——这种行为不仅让别人感到自在,也让别人感到与你相处很舒服。这样做是告诉别人:你喜欢他们,你对他们没有威胁感。

    所以,我们在这里所说的“适度从众”,主要是让你提升自己的亲和力和人缘,让大家更愿意和你来往,而不是让你放弃自己的原则,一味人云亦云随大流。因为对于人生的发展和职场的规划,你还是自己把握的好。

    不要在别人的面前卖弄

    关于这个话题,我们先从卖弄的害处谈起。法国哲学家罗西法古曾经说过:“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现得比你的朋友优越;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要让你的朋友表现得比你优越。”恃才傲物、卖弄自我,绝对是你社交博弈中的大忌。有些人常常会自以为是,自认为自己是最好的、最完美的,不仅如此,他们还喜欢将这些向他人卖弄。其实,没有人喜欢卖弄的人如果你自恃所长而骄傲卖弄,那只能在处世博弈中屡战屡败。

    20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和剧作家布思·塔金顿,在文学界中有着很高的造诣。他凭借着《伟大的安伯森斯》和《爱丽丝·亚当斯》两度获得了普利策奖。这位伟大的小说家,曾经给我们讲过他“卖弄”招致“羞辱”的故事:

    在布思·塔金顿声名最鼎盛时期,有一次,红十字会举办了一个艺术家作品展览会,布思·塔金顿作为特邀贵宾参加了。

    其间,有两个可爱的小女孩来到他面前,向他索要签名,显得非常的虔诚。布思·塔金顿问:“我没带自来水笔,用铅笔可以吗?”

    布思·塔金顿知道这两个小女孩一定不会回绝,他只是想表现一下一个著名作家谦和地对待普通读者的大家风范。

    “当然可以。”小女孩们果然爽快地答应了,他看得出她们很兴奋,当然她们的兴奋也使他备感欣慰。

    这时,其中一个小女孩恭恭敬敬地把签名本递给了布思·塔金顿,他拿出笔,思考了一下,在上面写下来几句关心小孩们成长的话,并签上他的名字。

    女孩看过他的签名后,眉头皱了起来,她仔细看了看他,问道:“你不是罗伯特·查波斯啊?”

    “不是,”他非常自负地告诉她,“我是布思·塔金顿,《爱丽丝·亚当斯》的作者,两次普利策奖获得者。”

    之后,布思·塔金顿又讲了一段类似于此的自我介绍,并多次卖弄自己的文学才华和大家作风。但此时,这位小女孩好像颇不以为然,她将头转向另外一个女孩,耸耸肩说道:“玛丽,把你的橡皮借给我用用。”

    那一刻,他所有的自负和骄傲瞬间都化为了泡影,真想有个缝让自己钻进去。演讲的最后,布思·塔金顿告诉每一位听众,那个时候,他才明白卖弄的人是怎样招致别人的厌恶。

    想一想,就连涉世未深的小孩子,对卖弄之人尚且如此排斥,更何况是那些跟你有着同样心态的成人呢?在工作中得到嘉奖或成功时,你踌躇满志,这固然是好。但得意张狂却往往潜存着卖弄的嫌疑,也潜藏着失人心、招嫉恨的危险。所以,千万不要沉浸在一时得意的卖弄中而不能自拔,从而对自己的人际网络造成危害。

    其实,卖弄可以细分为三种不同的心理根源:第一种是“有实力的自我炫耀”。因为自己有实力、有本领,就在他人面前炫耀起来;第二种是纯粹属“吹牛”性质。本人并无实力,没有什么真本领,却硬是用各种方法将自己“吹”起来。二十多岁的你往往还没有根基,为人也较为收敛,也不至于得意忘形,所以这两种情况往往不会发生。我们应当警惕的是第三种情况——“无意识”的卖弄。

    埃利的经历就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现在的埃利,已经是英国伦敦市中区人事局最得人缘的工作顾问了,但在过去,她却在职场中遇到了重重麻烦。当埃利刚刚从大学校门踏入人事局的半年之中,她在众多的同事之中居然连一个朋友都没有。为什么呢?因为她每一件事都做得十分完美,每天都使劲说她在工作介绍方面的成绩、新引进的工作机会。在同事们的眼中,她真的“无可挑剔”,什么缺点都没有,也就自然“敬而远之”了。埃利的卖弄,几乎把所有的同事都从她身边驱赶走了。

    起先,埃利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发生,她仍然自顾自得。但后来,埃利渐渐感觉到了同事的疏远所带来的职场困境。她常对她朋友抱怨道:“我工作做得很好,而且深以为傲。但是我的同事不但不分享我的成就,而且还极不高兴。我渴望这些人能够喜欢我,我真的很希望和他们成为朋友,可怎么会落得这个下场?”

    后来,埃利的朋友给她支了一个招,让她停止在同事面前“卖弄”自己的成就,甚至还可以适时暴露自己的一些缺点来“取悦”同事。自此之后,埃利开始有意无意地露出自己的缺点,凡事也不再做得过分尽善尽美。

    而且,当大家有时间在一起闲聊的时候,埃利也不再说自己的得意之处,而是分享其他同事的成绩,只在他们问她的时候才说一下自己的成就。渐渐地,身边的同事开始再次接纳埃利,她也逐渐成为了英国伦敦市中区人事局最有人缘的职员。

    对于年轻的我们来说,社交中,请一定警惕“无意识”的卖弄,它是很多年轻人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即便你很出色,也不要处处表现出自己的过人之处。

    任何时候,当你想要出现卖弄倾向时,请记住《礼记》中的一句话:傲不可长,欲不可从。请记住:君子不会卖弄,诚实之人不会卖弄,有修养之人不会卖弄。初涉社会、根基未稳的人,如果太过卖弄自己,就很可能成为许多人的眼中钉肉中刺甚至欲除之而后快。所以,为了你的长远发展,切记成为众人“欣羡”的嫉妒对象。

    多向公司的“老鸟”取经

    每一个年轻人初入职场,都会遇到公司中的“老鸟”。这些“老鸟”,往往经验丰富,深谙职场发展之道,而且已经具备了熟练的本职学能,即所谓的“即战力”。这样的“老鸟”,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倚老卖老的想法。这也常常让许多职场新人头痛不已。

    那么,作为职场新人的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公司的“老鸟”,顺利度过职场的蛰伏期呢?一般而言,那些倚老卖老的职场“老鸟”,往往不仅仅是呆的时间长那么简单。他们在组织里通常是年资够久、经验丰富,除非是过度吹嘘自己,通常手中都握有筹码,才敢如此倚老卖老,比如在实务上都具备一定的经验与能力,或是在公司的关系网中非常吃得开。

    许多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往往很害怕职场的“老鸟”事事指导,担心无法好好施展自己的能力,总是被老鸟牵制。其实,这种担忧大可不必,初入职场的你,倚老卖老的“老鸟”们无疑是你职场学习的金矿。多多向他们取经,一来可以掌握许多职场发展的经验和所在公司的潜规则,避免许多弯路;二来还可以满足“老鸟”的心理需求,为你的职场发展奠定良好的人脉基础。何乐而不为?

    雪莉便是这样一个理智的职场新人。初入公司之时,雪莉便发现办公室有一位“老鸟”,平时干活不多,但却喜欢对新人们指指点点,这让许多和雪莉同期进来的同事都感到十分头痛。渐渐地,大家对这位“老鸟”敬而远之,没有人愿意跟她搭话,但雪莉却不这样认为,她觉得:这位前辈虽然干活不多,但却一直能在办公室中立足,说明她一定根基深厚,说不定还能“上达天听”,为自己提供一些机会。于是,雪莉抽空就多聆听“老鸟”的见解,从她的话中学习值得借鉴的经验。雪莉的谦虚和尊重,让这位资历丰富的“老鸟”备受感动,她认为雪莉聪明有上进心,便时时关照并提携雪莉。一些在“老鸟”看来举手之劳的事情,如在总结时多表扬雪莉,出席对外活动时多带她见见场面,却在职场初期帮了雪莉一个大忙。这使她在办公室中很快地崭露头角,并获得了别人欣羡的晋升机会。

    在中国的职场中,尤其讲究职场伦理与年资,倚老卖老的情形屡见不鲜。多向这些“老鸟”请教,无疑是你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你可以先观察这位“老鸟”、借以了解组织生态;此外,不要反驳他的看法,以免因为得罪意见领袖,而间接坏了与其他同事的关系;并应该运用他喜欢指导“菜鸟”的心态,在最短时间内熟悉业务内容与流程。只要乐于请教、善于请教,你便能很快成为“老鸟”眼里的可造之材,获得更多提携的机会。

    反之,如果你在职场中处处示强,而忽视这些“老鸟”的存在,便可能成为初涉职场的“滑铁卢”。职场中,由于锋芒毕露而得罪“老鸟”、屡屡挫败不得志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些人往往自视颇高、锐气旺盛,十分的才能与聪慧却想表现出十二分来。他们处事不留余地,待人咄咄逼人。这样做的结果,是没给自己留一点退路和余地,把自己暴露在弹火纷飞的壕沟外,成为了以“老鸟”为首的反对阵营的标靶,容易招致明攻和暗算。想一想,你可曾有过下面这些人的经历?

    有一人毕业后分配到某事业单位工作。按理说这应该是一份十分优厚的工作,但他刚到单位时就对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顺,尤其对那些倚老卖老的职场“老鸟”更是看不过眼,想凭着自己的能力致力于单位的创新整改。没到一个月,他就给单位领导上了洋洋万言的意见书,上至单位领导的工作作风与方法,下至单位职工的福利,还有关于“老鸟”阻碍单位创新进步的对策,都提出了周详的改进意见。结果怎么样呢?他被部门中的“老鸟”排挤,同事们也不敢跟他接近,还被单位掌握实权的领导视为“自大狂”乃至“神经病”,不仅没有采纳他的意见,还找理由将他辞退了。两年之内,他换了四个单位,而且是一个比一个更不如意,他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满腹牢骚,但就是搞不清楚为什么。

    又有一个人,大学毕业后被分到一家研究所,从事标准化文献的分类编目工作。他认为自己是学这个专业的,自以为比原来那些在里面干了很多年的同事懂得多。刚上班时,“老鸟们”摆出一副“请提意见”的虚心姿态,这种气度让他受宠若惊,觉得自己的才能受到前辈们的赏识。没有几天他便提了不少意见,“老鸟们”纷纷点头称是,群众也不反驳,可结果呢?不但没有一点儿改变,他反倒成了一个处处惹人嫌的主儿。他空怀壮志,但一年中办公室的领导没给他安排任何具体工作。后来,一位同情他的人悄悄对他说:“我当初也同你一样,你还是换个单位吧,在这儿你别想出息,你把所有的人都得罪了。”一段时间后,他调走了。临走时,一位比他资历丰富的“老鸟”拍着他的肩头说:“太可惜了!我真不想让你走,我还准备培养你当我的接班人啊!”这位朋友至今玩不透“太可惜”三个字的意思是什么,也搞不懂为什么他满腔热情、满腹经纶却会处处惹人嫌呢?

    这两位都是锋芒毕露者的典型,他们往往忽视了尊重办公室中的“老鸟”,前者自以为是处处挑刺,后者则自以为备受赏识处处惹嫌。最后遭到“老鸟”的排挤,就连同事们也碍于“老鸟”的脸面不敢与他们接近。结果不仅妨碍了个人才能的发挥,还招来了妒忌猜疑和排挤。这又是何苦呢?

    到一个新环境时,多向公司的“老鸟”取经,找一只“老鸟”做依靠,一来可以掌握许多职场发展的经验和所在公司的潜规则;二来还可以满足“老鸟”的心理需求,获得他们的赏识、帮助和提拔。如果你忽视了这一点,把“老鸟”当透明,那最终吃亏的只能是自己。

    别在背后论人是非

    中国有句古话说“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飞短流长、闲来无事说说别人的事情,这似乎是我们每个人的天性使然。但是,假如你不愿意招惹麻烦,就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一定记住:别在背后论人是非。

    你千万不要认为你所议论者他们本人听不到,一传十十传百,难保有一天不会发生你意想不到的情况。更进一步讲,背后论人是非,也会让你留下一种为人轻浮、不可信任的感觉。

    这一点,在职场的人际交往中,尤其需要引起你的重视。职场中,许多人喜欢背后议论同事的过失或是丑事,大部分人都只是有这样一种坏习惯,并不是心地恶毒,刻意攻击别人。但他们却常常会被别人误解成为后者。正所谓“祸从口出”,喜欢背后议论人,话说多了,往往就容易遭来同事的误解,遭来嫉恨,最终往往丧失机会,甚至无法在办公室里立足。对此你一定要加以警惕。

    玛丽和里克毕业后加盟同一家世界五百强公司。刚入公司时,玛丽各方面似乎都比里克强得多。玛丽乐观开朗,很有感染力,而里克却内敛寡言。但一段时间后,玛丽的前景却并不比里克好。原因玛丽由于性格开朗,是积极分子,刚开始和每个同事相处得都不错。但慢慢的,大家却不怎么理会她了。因为玛丽很喜欢发表意见,却也喜欢背后议论别人。几个月下来,几乎没有人不被她背后议论过,大家都觉得很不舒服,觉得她是一个搬弄是非的人。

    相反,里克一开始因为比较木讷,与同事关系一般。但渐渐地,大家有啥事都喜欢跟里克讲,他反而变成办公室里最受欢迎的人。原来,里克的办公室里女同事比较多,她们总爱在背后说别人,也会听到别人说自己的事情,但里克却从来不在背后说别人。久而久之,大家就觉得这个同事很不错,有啥事也喜欢跟他讲。

    所谓言多必失,背后议论别人难免会说错话。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同一句话,或许你并没有恶意,但在别人听来却是充满了讥讽、充满了不屑。想要避免这一社交中的尴尬、被动情况,不在背后议论他人便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国内一家求职网站上,就曾经公布过一个“什么职员最不受老板的喜欢”的调查结果,其中“搬弄是非者”位居榜首。而在许多人眼里,喜欢背后议论别人的人,就是那些搬弄是非的人。所以,为了你同他人有一个和睦融洽的关系,更为了避免被周围人所厌恶,切忌不要在背后议论他人。

    你也许会问:那我们还能在背后说起他人么?当然可以,不仅可以说,而且还要学会好好说。别在背后论人是非,其实是劝阻你不要说他人闲言闲语:不讲坏话,不讲没有根据的话,也不讲空穴来风之事。在明白这一点之后,你还要明白:在背后最应该说的,其实是别人的好话。而且这种说法,将比你当面夸人还来得更有社交效果。

    《红楼梦》里有这样一段话:史湘云、薛宝钗劝贾宝玉去做官,贾宝玉大为反感,对史湘云和袭人赞美林黛玉说:“林姑娘从来没有说过这些混账话!要是她说这些混账话,我早和她生分了。”凑巧这时黛玉正来到窗外,无意中听到贾宝玉说自己的好话,“不觉又惊又喜,又悲又叹。”结果宝黛二人互诉心声,感情大增。黛玉的前后变化为何如此之大?主要原因是,在林黛玉看来,宝玉在湘云、宝钗、自己三人中只赞美自己,而且不知道自己会听到,这种好话不但是难得的,还是无意的。倘若宝玉当着黛玉的面说这番话,好猜疑、好使小性子的林黛玉恐怕还会说宝玉打趣她或想讨好她。

    学会在背后说人好话,成功的道理便在于此:如果你当面说人家的好话,对方可能以为你是在奉承他,讨好他。相反,如果你的好话是在背后说的,人家会认为你是真心的。这样,他自然会领情,会感激你。在背后说一个人的好话比当面恭维说好话要好得多,你不用担心,你在背后说他的好话,很容易就会传到他的耳朵里。

    德国历史上的“铁血宰相”俾斯麦正是明白了这点,通过背后的好话成功避过了许多社交中的障碍。为了拉拢一位敌视他的议员,俾斯麦曾经有计划地在别人面前说那位议员的好话。俾斯麦知道,那些人听了自己对议员说的好话后,一定会把他的话传给那位议员。后来,两人果真就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这位议员也成为俾斯麦在执政期间的拥护者。

    无数事实可以向我们证明,赞美一个人,当面说和背后说起到的效果是很不一样的。在背后说别人的好话,更显得真诚,显得可信,远比当面恭维别人,效果要好得多。人性的弱点决定了,当一个人听到别人说自己的好话时,绝不会感到厌恶,除非对方说得太离谱了。所以,学会在背后说人好话,绝对将使你获得绝佳的社交回报。

    总而言之,你一定要掌握好“别在背后论人是非”的社交要诀。这不仅意味你不应当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随意搬弄是非;更意味着你要善于在别人背后“不经意”地说起好话,通过社交这一个无形的传话筒,为你带来更大的收益。请记住,祸从口出,福亦从口出。是福是祸,其实皆在你的一念之间。

    把利益让给对自己重要的人

    古语有言“好汉不吃眼前亏”,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许多人往往会努力地为自己争取利益,不让自己吃一丁点亏。其实,好汉不吃眼前亏是一种社交策略上的误导。真正的好汉,眼光宛如鹰眼一样锐利,胸襟如草原一般开阔,他关注的是长远的根本利益所在,而不会执着于眼前的祸福吉凶。唯有鼠目寸光的人,才会为了眼前的一点点利益而斤斤计较。所以,如果你想成为社交中的“好汉”,就一定要懂得:把利益让给对自己重要的人。

    哈佛大学的管理课程中,曾经讨论过这样一个问题,乍一听,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一个幼稚园的问题。哈耶克教授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有6个苹果,怎样用它们换来最大的回报?”同学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从投资学的角度分析,有的从农业产业的角度分析。但无论是哪一个答案,都无法获得哈耶克教授的赞赏。

    这时候,有一名同学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了这个问题,他站起身来,告诉大家:“我觉得,答案是这样的:自己吃掉1个,其余5个都送给别人。”同学们都愣了,恍然醒悟还有这样一种分析方式。

    只听这位学生继续解释道:“首先应该留1个给自己,因为你才能品尝到苹果的美味。另外5个苹果则拿去与人分享,利益共享必会获得他人的感激,以后他们有了苹果,同样会想到要送给你。再往后,如果他们有了梨、香蕉或者别的好东西也还是会和你一起分享。因为,大家都记住了你的好。把你当成真正的朋友。于是,你不仅得到了更多利益,还获得了机会和友情。所以我认为,只是放弃了5个苹果,却可以收获这么多好处,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信赖和真诚,这才是获得最大收益的最佳方式。”话音刚落地,同学们纷纷称许,这名同学自然也赢得了全场最佳答案。

    把利益让给对自己重要的人,这种思想也许你也懂得,但你会切切实实将其运用到社交过程中么?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机关算尽,他们不明白利益最大化的道理,因此往往为拿到眼前的小利而欢欣雀跃,殊不知自己在无形中丧失了获得更大利益的机会。这些人,有时并不是不懂得让利的道理,而是忽视了将其时时运用到自己的社交中。想一想,你也会这样么?

    想要克服这种问题,你需要真正懂得:把利益让给对自己重要的人,对你社交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让利,尤其给对自己重要的人让利,其实是一项回报率极高的投资。为了得到长期的利益,你必须在开始的时候让对方尝到忘不掉的甜头。放长线钓大鱼,舍小利获大利,这才是你社交制胜的关键。

    莎莉毕业后,便到了一家贸易公司任职。一开始,工作进展得还算顺利,但有一天,老板的一个电话却让她蒙了。这天一大早,老板便打电话来质问:“莎莉,你的合同是怎么签的,客户那边说我们的货不对,让我们换货呢。你过来解释解释。”听完老板的话,莎莉放下电话,赶忙找出了合同副本。不看不要紧,仔细地看了又看,莎莉终于发现了错误所在。原来的确是自己当初疏忽,造成了这次的失误。这时候,莎莉的心一下子凉了一大截,想着:“这回完蛋了,帮公司拿下这个项目不仅赚不到钱,还要赔掉几万块钱。”

    于是,莎莉硬着头皮,拨通了客户的电话。她向对方的项目负责人详细解释了整个事情的过程,然后又试探性地问客户是否可以改动一下合同。但她的这个请求,被对方项目负责人委婉地拒绝了。客户那边是争取不到了,放下电话之后,莎莉郁闷得很,狠狠地自责了一番。可自责归自责,问题还是要解决,于是她又硬着头皮去跟老板商量。莎莉十分无奈地走进了老板的办公室,然后向他解释了问题所在。老板听完莎莉的解释后,脸上渐渐地阴云密布,然后又明确地对莎莉说:“亏本的生意,公司是不会做的,如果不能让客户那边改合同,就放弃这个项目。”

    挨了老板一顿骂的莎莉,灰头灰脸地走出来。回到办公室,她心里琢磨着,虽然说放弃这个项目是很简单,客户那边最多也就是骂几句。可是这家客户是个有实力的大客户,如果现在放弃这个客户,那么以后是不可能再从那里拿到订单了,从长远看,这个客户丢不得。权衡再三,莎莉决定由自己掏腰包垫上公司会亏损的那两万块钱。这个风波也算这样解决了,两个月以后,这单贸易最后收尾工作完成。当天晚上的饭桌上,对方客户经理从公司工程部的员工中得知:那两万块钱是莎莉自己掏腰包时,当即拍着莎莉的肩膀说:“好,够信用,和你合作我一百个放心。以后有项目,我一定还来找你。”后来,在这家公司的“照顾”下,莎莉连续接到订单,收入是节节攀高,在公司也得到了重用。

    你会像莎莉一样,在面对对你重要的人的时候,舍得让利于他吗?即使自己暂时吃点亏也甘之如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熙熙攘攘中,在利来利往中,懂得舍利才是最根本的获利方式。所以,在利益割舍之时,不要斤斤计较,因为你所让的利有一天会加倍回报于你。

    其实,任何人都是在不断地让利于人的“吃亏”中成熟和成长起来的,从而变得更加聪慧和睿智,也更加容易受人赞赏。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主动舍利于人的人实在太少,这不仅仅是因为人性的弱点,很难拒绝摆在面前本来就该你拿的那一份,也因为大多数人缺乏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不能舍眼前小利而争取长远大利。其实,但凡通权达变的成大事者,皆懂得把利益让给对自己重要的人的道理。

    许多人都问李泽楷:“你从父亲身上学到了一些怎样的成功赚钱秘诀?”李泽楷说,赚钱的方法他父亲什么也没有教,只教了他一些为人的道理。李嘉诚曾经这样跟李泽楷说,他和别人合作,假如对方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么李家拿六分就可以了,把利益让给对自己重要的人。从表面上看,“让利”的李嘉诚似乎是吃亏了,但他吃亏却可以争取到更多人与他合作。我们想想看,虽然李嘉诚只拿了六分,但现在多了一百个合作人,他现在能拿多少个六分?假如拿八分的话,一百个人会变成五个人,这才是真正的吃亏。在李嘉诚的一生中,曾经与许多人进行过或长期或短期的合作,分手的时候,他总是愿意自己少分一点钱。如果生意做得不理想,他就什么也不要了,宁愿吃亏。这种主动让利的表现,是一种风度,也是一种气量,也正是这种风度和气量,才有人乐于与他合作,生意自然也就越做越大了。

    所以,真正的聪明人在社交中往往都十分“慷慨大方”,即使到手的利益也会拱手让人,似乎傻瓜一个,但我们发现这些人有一天忽然身份一变成为了令人羡慕的富人。他们把利益让给对自己重要的人,甚至自己掏腰包变相地将利益转给对自己重要的人。他们更明白“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的道理,对自己重要的人让利,必将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好处。

    主动示弱是一种能力

    在日常交往中,我们往往习惯于向别人展示自己的强项、长处和优越之处,总希望自己能在对方心目中留下完美的印象,总是努力去做个强者,树立自己的强势地位。然而很多时候,适当地主动示弱或者有意示弱,会使人对你放松警惕,产生亲近感。

    曾有一位记者去拜访一位政治家,目的是获得有关他的一些负面资料。然而还来不及寒暄,这位政治家便首先对记者说:“时间还长得很,我们可以慢慢谈。”记者对政治家这种从容不迫的态度大感意外。

    不多时,侍者将咖啡端上桌来,这位政治家端起咖啡喝了一口,立即大嚷道:“啊!好烫!”咖啡杯随之滚落在地。等侍者收拾好后,政治家又把香烟倒着插入嘴中,从过滤嘴处点火。这时记者赶忙提醒:“先生,你将香烟拿倒了。”政治家听到这话之后,慌忙将香烟拿正,并表示了谢意。平时趾高气扬的政治家出了一连串洋相,使记者大感意外,不知不觉中,原来的那种挑战情绪消失了,甚至对对方怀有一种亲近感。

    其实,这整个的过程都是政治家有意安排的。当人们发现杰出的权威人物也有许多弱点时,过去对他抱有的畏惧和反感就会消失,而且受同情心的驱使,还会对对方产生某种程度的亲密感。

    所以,在为人处世中,要使别人对你放松警惕,造成亲近之感,只要你巧妙地、不露痕迹地在他人面前暴露某些无关痛痒的缺点,出点小洋相,表明自己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十全十美的人物,这样就会使人在与你交往时松一口气,不以你为敌,这就是故意示弱给人看。

    故意示弱可以减少乃至消除他人的不满或嫉妒。事业的成功者,生活中的幸运儿,被人嫉妒是难免的,在一时还无法消除这种社会心理之前,用适当的示弱方式可以将消极作用减少到最低程度。

    娜娜大学毕业后,幸运地走进一家机关工作。本就是学中文出身,再加上她平时就喜欢读书写作,这一优势在工作中也被她发挥得淋漓尽致。领导交代的任务,每一次她都能出色地完成。再加上她精力充沛,工作认真,来单位不久,她就深得领导器重。而那些时不时飞来的稿费单,更是让她风光了一阵子。

    只是娜娜没想到麻烦也会因此而至。先是有些在机关工作十几年还在原地踏步走的同事开始讥讽:“娜娜,又来稿费了?挣这百八十块钱可不容易啊,我说你眼睛怎么又红了,昨晚又熬到几点?”那些年轻的同事心里也不平衡,看到娜娜拿到了荣誉证书,就去领导那里告状。什么利用上班时间在做自己的事情啦,什么上班时间用公家电话给家人打电话啦……其实,不过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领导找她谈话,尽管语气很委婉,她心里还是有点不是滋味儿:“你还年轻,有了成绩不能骄傲啊,小毛病不注意就会犯大错……”

    对那些无聊的“告状”者,娜娜自然是非常恼火,复杂的办公室环境让她身心疲惫。后来她终于想明白了,可能是自己的锋芒太露了吧。于是,娜娜开始沉下心来认真观察周围的那些同事,积极从他们的身上挖掘他们的闪光点。

    那个常嘲讽她点灯熬油写文章的大姐,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儿子。同她聊天时,娜娜便有意无意将话题扯到她儿子身上:“听说你们家阳阳很聪明啊,将来一定要好好跟你学学如何教育孩子。在这方面,我现在还是一张白纸呢。”谈起孩子,那位大姐的话匣子就打开了,一套一套的。在一次次的交流中,她对娜娜的成见也慢慢消失了。

    那位常打娜娜小报告的年轻同事,很会打扮自己。于是,娜娜就经常跟她说:“看你今天穿的衣服好漂亮啊,显得你更有气质了。我就不会挑衣服,你看我的衣服都不怎么好看,有空给我传授下经验呗。”听她这么说时,那位同事倒有点不好意思了,一来二去,她们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那位同事再也没去打娜娜的小报告了。

    你们一定早已发现,现实中,幸运和成功都易招人嫉妒,这时与人生气、吵架都没有用,倒不如来个主动示弱,再加上针对同事的某些优点真诚地给予一些赞美之词,就会平衡别人的嫉妒心理,为自己赢得一个适合发展的好人缘、好环境。

    不过,虽然示弱能使处境不如自己的人保持心态平衡,有利于人际交往,但也必须善于选择适宜的内容。地位高的人在地位低的人的面前不妨展示自己的奋斗过程,表明自己其实是个平凡的人。成功者在别人面前多说自己失败的经历、现实的烦恼,给人一种“成功不易”、“成功者并非一举成名”的感觉。对眼下经济状况不如自己的人,可以适当诉说自己的苦衷:例如健康欠佳、子女学业不妙以及工作中的诸多困难,让对方感到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某些在专业上有一技之长的人,最好宣布自己对其他领域一窍不通,讲讲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闹过笑话、遇见尴尬等,至于那些完全因客观条件或偶然机遇侥幸获得名利的人,更应该直言不讳地承认自己是天上掉馅饼,是偶尔的运气好。

    此外,示弱有时还要表现在行动上。当自己在事业上已处于有利地位,获得了一定的成功时,在小的方面,即使完全有条件和别人竞争,也要尽量回避退让。也就是说,平时小名小利应淡薄些、疏远些,因为你的成功已经成了某些人嫉妒的目标,不可以再为一点微名小利惹火烧身,应当让出一部分名利给那些暂时处于弱势中的人。示弱是收而不是放,是守而不是攻,因此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可以说,在为人处世中,懂得示弱是人际交往中掌握主动权的“灵丹妙药”,也是谦逊为人、低调处世的制胜法宝。

    不要随意得罪任何人

    俗话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反过来说,多得罪一个人就少一条路。得罪人是一种剥夺自己生存空间的行为,千万不要轻易得罪人。

    当然,你也许会想,人还不至于得罪几个人就无法生存下去吧。但你要知道,世界虽然很大,但有时候也显得很小,连走路都会仇人相见,更何况身边的人?尤其是要经常碰面的人,一旦被得罪,彼此碰面的机会那么大,会让你的生活相当尴尬,而且给你带来诸多不利。比如说本来你可以和他合作获利,却因得罪他而失去机会,很是可惜。所以,当你感到自己的利益被侵害时,得不到他人的尊重时,请不要轻易动气,也不要气焰嚣张,盛气凌人,这种态度最容易得罪人,而且常不自知。

    对于年轻人来说,如果不加注意,得罪人会很容易变成一种习惯。他们老是压不住火气,改不了个性,总会说“反正我就是这样”,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条条是路,条条不通”。

    一般来说,得罪君子还好,但倘若得罪小人可没完没了。得罪一个小人,就为自己埋下了一颗不定时的炸弹。他不采取报复,也要背后对你造谣中伤,你有理也会变成无理。

    小人物和小人不一样。小人物无权无势,而且还总是善于忍耐。要想让小人物发火,那你可需要很大的能量。所以,小小地得罪一两次,没有什么大问题。小人就不一样了。小人爱记仇,你给他一点甜头,他也许不知道,但是你让他受了一些委屈,他就不答应了,非要闹得天翻地覆不可,即使是一些他得罪不起的人,如果以后有了机会,他也会想起某年某日,此人曾经欺负过他,于是就在黑暗中放出一支冷箭。

    不过,也千万不要认为小人物就特别好欺负,虽说小人物一般不发怒,但一旦发怒,那肯定是已经不能再忍受的事情。

    因此,不可随便得罪人,即便是小人物,也得罪不得。人们普遍都好面子,对于大人物我们一般都会小心翼翼地应付,不敢有半点怠慢,而对于小人物,我们会在不经意间弄得他们很没面子。但你要明白,小人物可能帮不上你的忙,却能够坏你的事。如果你一不小心得罪了小人物,他们就可能处心积虑地对待你,甚至不把你置于死地就不甘心。小人物通常十分自卑,而越是自卑的人越在乎那点儿“自尊”。你无意中侵犯了他们,哪怕是一丁点儿,他们却认为这是对他们的极大侮辱,继而竭尽全力对你进行报复。

    《大长今》中的医女阿烈就是这样的小人物。长今作为医女入宫前,阿烈的医术在内医院备受认同。长今进入内医院后,因给皇后娘娘看好了病,无意中使阿烈的地位受到挑战。后来,京城附近爆发瘟疫,皇上甚为震惊,随即派监赈御史,医官和医女等到疫区为百姓治病。当疫区的病情无法控制时,朝廷下令封锁疫区。阿烈想置长今于死地,于是想出毒计,将长今遗忘在没有药,没有食物,随时会患上传染病的疫区。

    因此,不要与小人物正面冲突,以免留下后患。说不定有一天,你心目中的小人物会在某个关键时刻成为影响你前程的“大人物”。

    陶忆是一家公司的管理人员。在公司遭遇退货、濒临倒闭,公司高层们急得团团转而又束手无策时,陶忆站了出来,提供了一份调查报告,找出了问题的症结。此举解决了公司的难题,还使公司赚了几百万元。

    因工作出色,深受老总的重视,陶忆成为全公司的一颗明星。凭着自己的智慧和胆略,他又为公司的产品打开国内市场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两年内为公司赚得几千万元利润,成为公司举足轻重的风云人物。

    踌躇满志的陶忆,以为销售部经理一职非自己莫属。然而,他却没有被升职。本来公司董事会要提拔他为主管销售的副总经理,但在提名时遭到人事部门的强烈反对,理由是各部门对他的负面意见太多,比如不懂人情世故、不善于和同事交往、骄傲自大……让这样一个不懂人际关系的人进入公司的决策层是不适宜的。

    销售部经理一职由他人担任了,陶忆只好拱手交出自己创建并培养成熟的国内市场。这就好比自己亲手种下的果树,结的果子被别人摘走一样,陶忆非常痛苦和不解。

    他不明白公司为什么会这样对待自己。自己到底错在哪里?后来,还是一个同情他的朋友破解了他的迷惑:他的问题是忽视了身边的小人物。

    有一次,他出去为公司办理业务,需要一批汇款,在紧要关头却迟迟不见公司的汇票,使得业务活动“泡汤”,令他很难堪。实际上是一个出纳员给他穿了一次小鞋。因为平时他对这个出纳不冷不热,根本没有把她放在眼里。

    还有一次他在外办事,需要公司派人来协助,却不料,人还在路上就被撤回去了,原来是一些资格较老的人觉得他很“狂妄”、“目中无人”,在工作上从不与他们交流,所以想尽办法拖他的后腿,让他的工作无法展开。

    尽管陶忆工作业绩骄人,但他忽视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那些他不熟悉的、不放在眼里的小人物,在关键时刻坏了他的大事,阻碍了他在公司的发展和成功。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陶忆只好伤心地离开了公司。

    所以,第一,不要轻易得罪“小人物”。不要与他们发生正面冲突,以免留下后患。

    第二,要学会与“小人物”交朋友。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不要用实用主义的观点去处理与“小人物”的关系,等到“有事才登三宝殿”时,就晚了。

    年轻的我们一定要记住,你平时花在“小人物”身上的精力、时间都是具有长远效益和潜在优势的。在不远的一天,也许就在明天,你将得到加倍的回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