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你:道德教育的语言艺术-前言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我国在社会道德教育上各方面投入的力度向来巨大,人力、物力、财力自不必多说,单从学校教育来看,无论是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还是高校教育,都开设了相应的道德教育的必修课。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经历了从小到大一路学校道德教育的培育长大的。然而社会上屡见不鲜的道德失范状况、违法犯罪人群的低龄化、逐年上升的大学生背离道德的现象表明道德教育实际取得的成效似乎并不理想。事实上,我们也不难发现,虽然绝大多数在校学生或社会人士发自内心关注并渴望健康向上的社会整体道德风气,却并没有真正对我们现有的道德教育的成效性抱以很高的期待。原因何在?——笔者曾一度对此百思不得其解。

    如果对当前我国道德教育业已具备的种种条件细加盘点,我们会发现其实道德教育已然拥有了一个可供长足发展的良好基础和高端平台:首先,从当前教育者的学历背景来看,绝大多数是高校本科以上学历,就笔者所在的大学道德教育教师队伍而言,几乎清一色是来自各人文学科的博士——哲学博士、经济学博士、法学博士、美学博士……其中很多不乏国内外名校的教育背景。由此可见,我们的教育者在知识体系和理论素养方面可谓阵容强大,无懈可击。其次,从道德教育的教材来看,形式更趋多样,内容更趋丰富——理论推导、案例解析、名言警句、疑难解答一应俱全,为我们的道德教育提供了广泛充实的选择。再者,从道德教育的思想资源来看,相比于过去,现今的高科技赋予了我们更宽广的视野,使我们有机会接触到更多古今中外、东西南北的道德精论,更尽情领略到道德星空自古至今熠熠生辉的灿烂群星,使之成为我们深化道德教育的持续源泉,激发善念德性的智慧宝藏……

    如此优厚的发展条件、如此雄壮的师资队伍、如此丰富多样的教材资源、如此深不可测的古今道德智慧,那么又是什么妨碍了我们的道德教育在现实生活中真正深入人心、应者云集?为什么它们不能像那些数千年前古老的诗词歌赋那样虽日久年深,至今仍脍炙人口、广为传唱?为什么它们不能像很多宗教语录那样一经言说便能使人顿感醍醐灌顶、茅塞顿开,进而心悦诚服、五体投地?是什么阻止了我们在道德教育中教授的那些善的信条与美的结论被人们广为流传?笔者以为这其中,语言表达方式,或者更准确地说,语言艺术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上述所指的诗歌的语言与信仰的语言一定有某种独特的“秘方”,能赋予语言内容一种引人入胜的风味,而这一风味或许正是我们当下的道德教育有所欠缺而可以加以借鉴的。

    本文就如何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这一现实问题为出发点,以现有的大学道德教育语言为立足点,以非理智语言(non-rational expressions)为研究主体,以信仰语言、诗歌语言以及形体语言为例,从哲学、宗教学、心理学、伦理学以及传播学角度来探讨和阐释理智语言(rational expressions)与非理智语言(non-rational expressions)在道德教育中所应承担的不同分工,进而厘清上述这三类主要的非理智语言——即信仰语言、诗歌语言、形体语言——在道德教育中所具有的不可忽略的独特价值、它们与道德教育的高度契合性,以及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对这三类非理智语言加以合理运用、使之发挥特长的具体实践方法。由此进一步探索理智语言与非理智语言在当下的道德教育中当如何相辅相成、互补互足,合力还原道德原初的完整面貌——合理性、超越性、优美感以及内在亲和力,使之不但能启发思考,还能关照人心,从而有效促使道德教育突破日前的局限性,在现有的基础上发挥更大的教育力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