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元曲300首鉴赏-唐诗篇(29)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是写诗人夜寒不寐的所闻所见。霜雪初霁,寒气逼人,五更欲晓,悲壮的号角声仍然不断,可见夔州已充满浓浓的战争气氛。不寐的诗人眼望窗外,三峡江面上星河倒映,波光粼粼,随波荡漾。古人有所谓星河摇动象征战争的说法。这里,诗人明写江景,暗喻战乱未已,含有为战乱给人民带来苦难而忧之虑。

    颈联:“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这是承接上联,作者写拂晓前的所闻。一闻号角战伐之声,千家痛哭,哭声遍野;渔夫和樵子也在江中和山上唱起了悲戚的歌声。这一切反战之声,煎熬着忧国忧民的作者的内心。

    尾联:“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作者面对百姓的苦难呼喊,自感飘零寂寥,却无能为力,只好陷入无穷的痛苦中。这时,忽然想到夔州的武侯庙和白帝庙,想到诸葛亮那样贤明之人和公孙述那样在西汉末年乘乱据蜀称帝者,虽贤恶不同,但都英雄一世,最后都终归“黄土”,成了枯骨,像我这样飘零一生的孤寂者又有什么办法呢?所以,人事音书虽然断绝,也漫道其“寂寥”,算不得什么了,作者好像在自慰自解,实际上其未尽之意是对“战伐”的愤激和伤感。

    本诗紧扣“夜”字,多侧面地写出了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从“雪霁寒宵”到“五更鼓角”,从“夜空星河”到江上波涌,从“野哭”“夷歌”到战乱人事,从“岁暮阴阳”到“卧龙跃马”,上下古今之事,均在愤慨中,突出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感,因这首诗被称为律诗中的典范之作。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3]

    【注释】

    [1]猿啸哀:巫峡多猿,叫声凄厉。渚(zhǔ):水泊中的小洲。[2]万里:远离故土。悲秋: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悲叹秋之萧瑟,令人感伤。常作客:长期漂泊异乡。独登台:独自一人登高感怀。[3]繁霜鬓:头上及两鬓全是白发。潦倒:衰颓失意。新停:诗人本来嗜酒,此时因肺病而停饮。浊酒:劣酒。

    【鉴赏】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时,作者在夔州(今重庆奉节),写他在重阳节登高时的感受。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寥寥数语,便画出了登高望远所见的夔州地区独特的深秋风貌。“风急”再现了三峡地区山高峡陡风急之势,“天高”为秋高气爽之态,“猿啸哀”展现了三峡地区特色,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的“两岸猿声啼不住”。接着,诗人的视线由高处转向长江水面,只见“渚清沙白”,群群水鸟迎风飞翔,不住回旋。这既是一幅精美的秋景,又透露了丝丝悲秋哀婉的意味。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作者远见群山,无边无际的树丛,落叶飘飘,萧萧落下,一派肃杀景象;俯视长江,奔流不息,滚滚而来。作者抓着“落木”和“长江”两个意象,以“无边”、“不尽”加以修饰,使之气势雄浑,境界旷远。但“萧萧下”与“滚滚来”中也暗含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由萧萧落木联想到自身,多少年来流落漂泊,奔波“万里”,“作客”他乡,如今年过半百,已到暮年。身体多病,且独自登高,这是多么孤独的境况。真是年老、多病、流落、孤独,集于一身,“悲秋”之感油然而生。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回顾一生,艰难苦恨,潦倒备尝,国难家愁,不离己怀,因而白发日多,加之因病戒酒,悲愁更难排遣。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自然溢出。

    作者在本诗中借重阳登高之际,把在夔州期间思国、念家、怀友、谋食的种种艰辛、愁苦齐集于笔下,回旋顿挫,沉郁悲凉。全诗紧扣夔州独特秋色,四联八句,一一对仗,句句警策。本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南宋时的胡应麟在《诗薮》中称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2]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3]

    【注释】

    [1]岳阳楼:今湖南省岳阳市西门楼。[2]吴楚:指吴地(今江浙一带)、楚地(今两湖、江西等地)。吴地在洞庭湖东,楚地在洞庭湖南。坼(chè):分裂,分界之意。乾坤:指天地、日、月。《水经注·湘水》:“洞庭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3]戎马:大历三年(768)八月,吐蕃以十万众寇灵武,二万众寇汾州,长安戒严。九月,郭子仪带兵五万屯奉天,以防吐蕃。凭轩:依靠楼窗。涕泗(sì):眼泪鼻涕。

    【鉴赏】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诗人由夔州出三峡,暮冬腊月,泊舟岳阳城下,登楼远眺,触景生情,由此作下了这首诗。

    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昔闻”写从前对洞庭湖湖光山色的仰慕,“今上”交代时间,“岳阳楼”点明地点,写人生暮年竟能登上岳阳楼观赏洞庭湖的美景风光。今、昔二句互文,名胜早闻,今始得见,平生一快。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流。”由喜悦之心来观赏洞庭湖,真是辽阔无边,分裂吴、楚两地,吞吐日月星辰,气势宏伟,气象万千。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笔锋一转,回到现实之中,想到自己自成都至湖南,长期浮舟江上,与亲朋隔绝,没有消息,加上年已五十七岁,老病缠身,孤身飘零。这里,自己的孤独与上联的湖阔雄壮形成鲜明的对比,愈益显出自己的痛苦之情。

    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写作者的博大襟怀。作者凭轩老泪横流的,不仅有感于自己凄苦的身世,更重要的是纵目远眺,遥想北方边境,战乱未平,国家艰危,时在心中,这才是作者悲痛的真正原因。

    这首诗采用以乐写悲的手法,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浑厚深远;感情曲折真挚,发飘零孤寂之悲哀,感战事乱离之不停,一唱三叹,令人扼腕。

    江南逢李龟年[1]

    杜甫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2]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

    [1]李龟年:唐玄宗时的著名歌唱家,曾进入内廷歌舞团体梨园。据《明皇杂录》:乐工李龟年特承恩遇,于东都通远里大起第宅,后流落江南,每遇良辰胜景,常为人歌数阕,座客闻之,莫不掩泣。[2]歧王:唐睿宗第四子李范,唐玄宗之弟,封歧王,开元十四年(726)卒。崔九:崔涤,中书令崔涤之弟。他与玄宗关系密切,用为秘书监,开元十四年(726)卒。

    【鉴赏】

    唐代宗大历五年(770)春,作者的孤舟漂泊至湖南潭州(今长沙市),与流落江湘一带的著名歌唱家李龟年相遇,岁月沧桑,荣枯大变,十分感慨,因此作下本诗。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作者追忆当年与李龟年的接触。作者出身于“奉儒守官,未坠素世”的官宦家庭,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代的膳部员外郎,著名诗人;父亲杜闲,做过兖州司马、奉天(陕西乾县)县令,这样的家庭在社会上享有一定的权力,有资格结交权贵人物和社会名流,加上他才华卓著,早在青少年时期就能出入歧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宅第,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这两句既写出了杜甫与李龟年在“歧王宅里”和“崔九堂前”频繁接触的情景,又暗示出盛唐时期“开元全盛”的繁华景象:笙箫不断,歌舞升平。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承接上两句,点明时间、地点、事件。时间是“落花时节”的暮春三月,地点是风景秀丽的江南,事件是“又逢君”。发语轻松,感情沉重。一个“又”饱含了多少人事沧桑!忆往昔,李龟年是当红歌星,名噪一时;作者是青春年少,胸怀壮志。可如今,经过安史之乱,李龟年流落江南,沿街鼓板,唱不尽兴亡梦幻;杜甫孤身漂泊,疏布缠足苦不暖,穷愁潦倒。所以,“落花时节”既是写实,又是象征,它暗示着两位有着共同遭遇的憔悴老人,经战乱之后均沦落到了不幸之地,他们当年所见的“开元全盛日”已成为历史的陈迹!时代的沧桑巨变留给人的只能是无穷的慨叹与悲哀!但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在正面描写中未着“悲”情,而“悲”情自露。可谓“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孙洙)。这一评语是十分精确的。

    古柏行

    杜甫

    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1]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2]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3]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4]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5]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6]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功。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7]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翦伐谁能送。[8]苦心岂免容蝼蚁,香叶终经宿鸾凤。[9]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10]

    【注释】

    [1]老柏:古柏,指夔州武侯庙前的古柏。杜甫《夔州十绝》:“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参天长。”[2]霜皮溜雨:树皮白色而润泽,如雨清洗过一般。黛色:青黑色,指树叶之色。[3]君臣:刘备与诸葛亮。际会:遇合。言刘备与诸葛亮君臣遇合,功在当时。[4]锦亭:成都杜甫草堂有“野亭”,严武《寄题杜二锦江野亭》称锦江畔之“野亭”为“锦亭”。而武侯祠在草堂东面,故云“锦亭东”。閟宫:祠庙。閟,深閟;宫,庙。[5]崔嵬:高大。窈窕:深邃。户牖:窗户。[6]落落:挺拔耸立。冥冥:昏暗貌。[7]大厦如倾:大厦将倒,喻国家危急。万牛回首:言木重如山,万牛不能拉动而回首看,暗指贤才难于任用。[8]不露文章:文章,文采。不露文章,指柏树无花叶之美。未辞翦伐:不避砍伐。

    [9]苦心:柏心味苦。香叶:柏叶有香气。[10]志士:

    有志有为之人。幽人:隐士,政治上不得志的人。怨嗟(jiē):抱怨感叹。

    【鉴赏】

    这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作才在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所写。作者通过该地武侯庙前古柏孤高坚定形象的描写,表现了对诸葛亮忠贞气节的景仰之情,也寄托了自己对材大难用的愤慨。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人,隐于隆中。蜀汉先主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诸葛亮感其诚意,始出,佐先帝成帝业,为丞相。后辅后主刘禅,封武乡侯。诸葛亮志在恢复中原,常出师北伐,后病死军中,谥忠武,庙在奉节县八阵图下。全诗每八句一韵,自成三段。

    1-8句(“孔明”至“雪山白”)为第一段,写孔明庙前古柏的形象。它枝如青铜根如磐石,非常坚固。粗“四十围”,高“二千尺”,挺拔雄伟,蔽日参天。由于孔明与刘备的君臣知遇,为人景仰,柏树也受到了后人的爱惜。如今,它气接巫峡,寒通川西的雪山。这里,明写古柏高大的气势,暗喻孔明在东汉末年辈出的群英中出类拔萃的才能和气概。

    9-16句(“忆昨”至“造化功”)为第二段,抚今追昔,由夔州的古柏联想到成都武侯祠中的古柏,进一步描绘古柏的神韵气概。杜甫写此诗时,离开成都已一年,故云“忆昨”。成都的武侯祠附于先主庙中,庙中古柏植根于古老郊原,枝干崔嵬,久存于世;但庙内涂饰昏暗,寂静无人,已十分幽静。惟有这夔州古柏盘踞高山,烈风莫撼,正直生长,确得力于神明造化之力。前面说“人爱惜”,这里说“神相助”,可见孔明庙的古柏人神共爱,孔明的高风亮节神人共仰。

    17-24句(“大厦”至“难为用”)为第三段,借古柏的孤高正直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从前面孔明得展其才的“怀古”中,联想到今人有才无用的“讽今”。意谓大厦将倾,国家危难,极需“万牛回首丘山重”的栋梁之材。这些栋梁之材从不外露炫耀,也甘愿为国献身,却无人推荐。尽管它们可供鸾凤栖宿,却徒然被蝼蚁蛀朽。真是可悲可叹!不过,“志士幽人莫怨嗟”,自古以来“材大难为用”!篇末点题,语意双关,寄寓贤能难用的愤慨。叹古柏耶?自叹耶?

    这首诗由物及人,句句咏古柏,句句说武侯,由武侯而及“志士幽人”,可谓“诗中有人,呼之欲出”,是托物言志之佳品。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1]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2]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3]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4]

    【注释】

    [1]西山:成都西,指雪岭,岷山主峰。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维(今四川理县)、保(今四川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城。南浦:成都西郊百花潭。清江:锦江。万里桥:成都城南。[2]风尘:战乱。诸弟:杜甫有四弟,杜颖、杜观、杜丰流落在河南、山东一带,只有杜占一人相随入蜀。[3]迟暮:老年,时杜甫已五十岁,身体多病。涓埃:细滴之水曰涓;轻微尘地曰埃。涓埃,喻微薄之意。[4]人事:指时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