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是重要的领导艺术-信安惧祸请贤苏代谋策说秦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魏王入秦一事,无独有偶。

    秦王曾要求魏相信安君入秦,信安君大惧,不敢前往,便请苏代为其谋划,以求脱离险境。苏代应允,立即前往秦国。他对秦王说:“臣听说:交友而忠不一定朋比为奸,朋比为奸却一定交友不忠。现在,臣有肺腑之言面陈于大王,又恐大王以为臣不忠,招致斩首之刑,希望大王明察!大王令人代替信安君执政,召信安君人朝,以固盟好,臣以为这只能使秦、魏之盟更加动摇。大王此举,也许还企图孤立赵国,臣以为这只能使赵国更加强大。魏王信任信安君,甚矣;委之以大政,厚加优礼;而信安君畏惧尊重秦国,人人皆知。如今,大王派人人魏为相,如果魏王不肯用,则此举毫无益处;如果用而不加信任,还会令魏王深感不安。对信安君来说,弃相位而入秦,是一件难以下决心的事情。大王使魏王有所不安,使魏相行所不能,又指望两国盟好日笃,这可能吗?因此,臣担心此举会使秦、魏关系破裂。秦、魏交恶,赵、魏必固其盟,上有决战之心,下有竖守之志,哪里还谈得上孤立赵国?因此,臣担心此举会增强赵国的实力。”

    秦王狐疑。苏代又说:“大王欲巩固与魏国的联盟,使赵国恐惧,不如利用信安君而加以尊崇。信安君居相位,则国安而名重;失相位,则国危而权轻。信安君事魏王尽忠,为身谋而自全,对大王一定尽心竭力。这样的话,赵之谋臣就会认为:‘信安君宗教不贵、土地不广,事秦而秦甚善之,国得安,身得全。如今,赵与秦交兵,国处削弱之形,非得计也;结怨于外,招疑于内,身处困危之地,非善谋也’。于是将悔其前过,多献地以事大王。如此,则大王可拱手而获重利,尧、舜也不能与大王相比。愿大王明察!”秦王信其言,遂罢前议。

    苏代为信安君游说,使秦王无害他之心。苏代入秦,直截了当,剖明形势,攻其求利之心而诱之以利,其智计显然远过于周沂。

    周最为难接使命 史舍巧计得人情

    齐闵王令周最出使韩国,废黜公叔,另立韩扰为相。周最受命,进退两难。他说:公叔与周君交厚,周君对他十分倚重。如今,齐王派我出使韩国,废公叔而立韩扰。人言道:“怒于室者形于市。公叔怨恨齐国,与我无关,但是,得罪了周天子,怎么得了?”史舍在侧,对周最说:“但去无妨,我会让公叔感谢您。”

    周最来到韩国,公叔闻讯大怒。史舍入见,对公叔说:“周最本来不愿意接受这个使命,是我私下里勉强他接受的。周最不愿意接受这个使命,当然是为了您的缘故;我勉强他接受,也是为了您的缘故。”公叔不解其意,说:“愿闻其详。”史舍说:“我打个比方吧。齐大夫之子有一条狗,凶猛异常,叱之必噬人。一位客人自愿请求试一试。客人瞪着这条狗,缓慢地加以叱责,狗没动,再加叱责,这条狗遂无噬人之心。如今,周最奉事足下,不得已而出使于韩。他将以礼陈说,并不急于露出本意。如此,则韩王必然认为齐王不急于废黜您,从而不答应任韩扰为相。如果周最不来,必在别人出使。使者为了讨好韩扰,又与您没有什么交情,必然竭力催促韩王照办。这样一来,韩王就会应允。”公叔闻言,恍然大悟,说:“善!”从此对周最备加优容,而韩王果然没有任命韩扰为相。

    乐不思蜀装痴傻 言无心计躲猜疑

    曹魏末年,蜀汉被灭,后主刘禅被俘虏,送到洛阳,封为安乐公,刘氏子孙及君臣封侯者五十余人。

    当时,曹魏名存实亡,晋王司马炎握朝廷实权。司马炎曾与刘禅宴饮,召来蜀地歌妓,奏蜀乐,舞蜀舞,在席之蜀汉旧臣,观之感怆,无不下泪。只见刘禅喜笑自若,毫无悲色。司马炎对贾充说:“人之无情,乃至于此!即使诸葛亮还活着,也不能辅佐他永保太平,何况姜维远不如诸葛亮呢?”过了几日,司马炎又问刘禅:“想不想蜀汉故土?”刘禅回答说:“我在这里过得很快乐,不想故土。”蜀汉旧臣郤正知道这件事以后,对刘禅说:“如果以后司马炎再这样问,您应该哭着回答说:祖先坟墓,远在川、蜀,其心悲凉,无日不西向而思之,”又告诉他回答完以后,要闭上眼睛。后来,司马炎果然又向刘禅询问,刘禅便照着郤正的话依样画葫芦地说了一遍,然后闭上眼睛。司马炎听罢,说:“此话怎么这么像郤正的腔调?”刘禅闻言,惊视司马炎,说:“诚如晋王的所言!”左右见状,无不大笑。

    从此以后,刘禅的乳名阿斗,便成了傻瓜的代名词其实,刘禅未必像人们传说或史籍记载的那样傻。

    刘备死后,刘禅继位,诸葛亮受托辅政。倘若刘禅果真可以任人摆布,诸葛亮就绝不可能毫无障碍地推行他的治蜀方针。仅此一点,就足以说明刘禅即使并非聪明睿智,至少识时务,知大体,清楚什么人可以信赖。

    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比较频繁,几乎很少有人可以毫无差错地说出中国到底存在过多少个朝代。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当王朝腐朽之际,政权难以和平交接。要么一场战乱,要么一场政变。这样一来,历史上不仅出现了众多的朝代,而且出现了众多的亡国之君。对新朝代的统治者来说,这些人既无用又危险,如何处置,颇费脑筋。表面上加以优容,以求笼络人心;骨子里疑神疑鬼,时刻加以提防。因此,历史上的亡国之君,极少有善终之辈。刘禅虽非圣智,但这个道理,耳闻目睹,岂能毫不知晓?“乐不思蜀”云云,其中隐含着多少悲凉,并不是常人可以体会到的。但是,不这样说,又让刘禅怎样说呢?国破家亡,身为系囚,既已苟活,何必自找麻烦?刘禅绕过陷阱做到了使司马炎不生疑心。金蝉脱壳,谁说刘禅不会用计?

    何点只谈礼义 萧畅代脱祸端

    齐东昏侯时,平西将军崔慧景做乱,率兵围攻建康。崔慧景久闻处士何点大名,早就想与他交往,以壮己之声誉,而何点从来不肯稍加应酬。及崔慧景兵围建康,派人把何点硬请到军中,何点自知崔慧景必败,惧怕受其牵累,见到崔慧景之后,终日所谈,不过礼义而已,未尝有一句话说到军事。不久,崔慧景兵败,何点被俘。东昏候打算杀死何点,萧畅为其开脱,说:“何点与崔慧景所谈,只是礼义二字。况且何点与其谈礼义,使贼兵无暇思考战局,若非如此,建康城早已陷落。由此看来,应当给何点加封!”东昏候闻萧畅之言,于是赦免了何点。

    齐太祖问高低 王僧虔岔话题

    南齐太祖萧道成提出要与当时的著名书法家王僧虔比试书法。君臣二人都认真地写了一幅楷书。然后齐太祖傲然地问王僧虔:“你说说,谁第一,谁第二?”王僧虔不愿贬低自己,又不敢得罪皇帝,于是答道:“为臣之书法,人臣中第一;陛下之书法,皇帝中第一。”齐太祖听后,只好一笑了之。

    王僧虔这种分而论之的回答是相当巧妙的。表面上是顾及了皇帝的尊严,君臣不能互相比较,实际上是回避了不愿贬低自己,又不敢得罪皇帝的难题。

    潘金莲下毒害人 何九叔知情诈病

    当时何九叔跌倒在地下,众火家扶住,王婆便道:“这是中了恶,快将水来。”喷了两口,何九叔渐渐地动转,有些苏醒。王婆道:“且扶九叔回家去,却理会。”两个火家,使扇板门,一径抬何九叔到家里。大小接着,就在床上睡了。老婆哭道:“笑欣欣出去,却怎地这般归来!闲常曾不知中恶!”坐在床边啼哭。

    何九叔觑得火家都不在面前,踢那老婆道:“你不要烦恼,我自没事。却才去武大家人殓,到得他巷口,迎见县前开药铺的西门庆,请我去吃了一席酒,把十两银子与我,说道:‘所殓的尸首,凡事遮盖则个。’我到武大家,见他的老婆是个不良的人,我心里有八九分疑忌。到那里,揭起千秋幡看时,见武大面皮紫黑,七窍内津津出血,唇口上微露齿痕,定是中毒身死。我本待声张起来,却怕他没人做主,恶了西门庆,却不是去撩蜂剔蝎?待要胡卢提入了棺殓了,武大有个兄弟,便是前日景阳冈上打虎的武都头,他是个杀人不眨眼的男子,倘或早晚归来,此事必然要发。”老婆便道:“我也听得前日有人说道:‘后巷住的乔老儿子郓哥,去紫石街帮武大捉奸,闹了茶坊。’正是这件事了。你却慢慢的访问他。如今这事有甚难处,只使火家自去殓了,就问他几时出丧,若是停丧在家,待武二归来出殡,这个便没甚么皂丝麻线。若他便出去埋葬了,也不妨。若是他便要出去烧他时,必有跷蹊。你到临时,只做去送丧,张人眼错,拿了两块骨头,和这十两银子收着,便是个老大证见。他若回来,不问时便罢,却不留了西门庆面皮,做一碗饭却不好。”何九叔道:“家有贤妻,见得极明。”随即叫火家分付:“我中了恶,去不得,你们便自去殓了,就问他几时出丧,快来回报。得的钱帛,你们分了,都要停当。若与我钱帛,不可要。”火家听了,自来武大家人殓。停丧、安灵已罢,回报何九叔道:“他家大娘子说道:‘只三日便出殡,去城外烧化。”’火家各自分钱散了。何九叔对老婆道:“你说的话正是了,我至期只去偷骨殖便了。”

    邢夫人愚犟弄荒堂 王熙凤玲珑躲嫌疑

    如今且说凤姐儿因见邢夫人找他,不知何事,忙另穿戴了一番,坐车过来。邢夫人将房内人遣出,悄向凤姐儿道:“叫你来不为别事,有一件为难的事,老爷托我,我不得主意,先和你商议。老爷因看上了老太太的鸳鸯,要他在房里,叫我和老太太讨去。我想这倒平常有的事,只是怕老太太不给,你可有法子?”凤姐儿听了,忙道:“依我说,竟别碰这个钉子去。老太太离了鸳鸯,饭也吃不下去的,那里就舍得了?况且平日说起闲话来,老太太常说,老爷如今上了年纪,作什么左一个小老婆右一个小老婆放在屋里,没的耽误了人家。放着身子不保养,官儿也不好生作去,成日家和小老婆喝酒。太太听这话,很喜欢老爷呢!这会子回避还恐回避不及,倒拿草棍儿戳老虎的鼻子眼儿去了!太太别恼,我是不敢去的。明放着不中用,而且反招出没意思来。老爷如今上了年纪,行事不妥,太太该劝才是。比不得年轻,作这些事无碍。如今兄弟,侄儿,儿子,孙子一大群,还这么闹起来,怎样见人呢?”邢夫人冷笑道:“大家子三房四妾的也多,偏咱们就使不得?我劝了也未必依。就是老太太心爱的丫头,这么胡子苍白了又作了官的一个大儿子,要了作房里人,也未必好驳回的。我叫了你来,不过商议商议,你先派上了一篇不是。也有叫你要去的理?自然是我说去。你倒说我不劝,你还不知道那性子的,劝不成,先和我恼了。”

    凤姐儿知道邢夫人禀性愚倔,只知承顺贾赦以自保,次则婪取财货为自得,家下一应大小事务,俱由贾赦摆布。凡出入银钱事务,一经他手,便克啬异常,以贾赦浪费为名,“须得我就中俭省,方可偿补”,儿女奴仆,一人不靠,一言不听的。如今又听邢夫人如此的话,便知他又弄左性,劝了不中用,连忙陪笑说道:“太太这话说的极是。我能活了多大,知道什么轻重?想来父母跟前,别说一个丫头,就是那么大的活宝贝,不给老爷给谁?背地里的话那里信得?我竟是个呆子。琏二爷或有日得了不是,老爷太太恨的那样,恨不得立刻拿来一下子打死,及至见了面,也罢了,依旧拿着老爷太太心爱的东西赏他。如今老太太待老爷,自然也是那样了。依我说,老太太今儿喜欢,要讨今儿就讨去。我先过去哄着老太太发笑,等太太过去了,我搭讪着走开,把屋子里的人我也带开,太太好和老太太说的。给了更好,不给也没妨碍,众人也不知道。”邢夫人见他这般说,便又喜欢起来,又告诉他道:“我的主意先不和老太太要。老太太要说不给,这事便死了。我心里想着先悄悄的和鸳鸯说。他虽害臊,我细细的告诉了他,他自然不言语,就妥了。那时再和老太太说,老太太虽不依,搁不住他愿意,常言‘人去不中留’,自然这就妥了。”凤姐儿笑道:“到底是太太有智谋,这是千妥万妥的。别说是鸳鸯,凭他是谁,那一个不想巴高望上,不想出头的?这半个主子不做,倒愿意做个丫头,将来配个小子就完了。”邢夫人笑道:“正是这个话了。别说鸳鸯,就是那些执事的大丫头,谁不愿意这样呢。你先过去,别露一点风声,我吃了晚饭就过来。”

    凤姐儿暗想:“鸳鸯素习是个可恶的,虽如此说,保不严他就愿意。我先过去了,太太后过去,若他依了便没话说,倘或不依,太太是多疑的人,只怕就疑我走了风声,使他拿腔作势的。那时太太又见了应了我的话,羞恼变成怒,拿我出起气来,倒没意思。不如同着一齐过去了,他依也罢,不依也罢,就疑不到我身上了。”想毕,因笑道:“方才临来,舅母那边送了两笼子鹌鹑,我吩咐他们炸了,原要赶太太晚饭上送过来的。我才进大门时,见小子们抬车,说太太的车拔了缝,拿去收拾去了。不如这会子坐了我的车一齐过去倒好。”邢夫人听了,便命人来换衣服。凤姐忙着伏侍了一回,娘儿两个坐车过来。凤姐儿又说道:“太太过老太太那里去,我若跟了去,老太太若问起我过去作什么的,倒不好。不如太太先去,我脱了衣裳再来。”

    邢夫人听了有理,便自往贾母处。

    老婆舌头扯不得

    在处理与上司的关系时,有一些问题千万要谨慎对待,特别注意不要卷入漩涡。

    在办公室这个战场上,政治游戏无日无之,当两位上司互相倾轧,适当的处理手法是很重要的。

    如果两者与你并没有工作上的直接关系,情形还好处理,甲上司向你诉苦,你就安慰之;乙上司向你鸣不平,你就姑妄听之。原则就是不能站在任何一方,以免壮了人家声威,却为自己埋下定时炸弹。

    比较麻烦的情况是,甲是你的上司,乙则是别个部门的主管。那么,乙肯定不会跟你说甲的坏话,更有可能已把你列入黑名单。甲呢,则会跟你诉苦,或征询意见,或邀你商讨对策,不妨以客观态度观察,当以上司的利益为出发点,给予一些小意见,至于任何行动,就别参与了,最好是将所有决定权交回上司,那即是说责任由他肩负,一切与你无关。

    记着,非必要时,切忌加入任何派别圈子,利用宝贵的时间去充实自己,研究更好的工作程序、翻阅档案,不是更实际,对事业更有帮助吗?

    有些上司很喜欢有人向他打小报告,因为自己不便四处查探,也不可能日夜追踪,所以许多时会有意无意地招揽亲信,索取情报。

    如果上司隔一段时间就会邀约你吃饭,并查问公司各同事的情况,大概你已被视为亲信之一了,要既不得罪他,又不“出卖”同事,这是需要你认真对待的。

    首先,对上司的邀约,你不必“有求必应”。如此,只会降低你的身价,偶尔推掉他,他对你更会另眼相看。与他一起时,争取谈话的主动性,由你控制话题,尽量避开公事就最好,如果上司能洞悉你这种行动的真正动机,他自会放弃你而转向他人。即使不明白,起码他觉得从你身上打探消息是浪费时间,日后必少找你了。如果避无可避,面对什么“小李在业余时间做些什么?”“苏珊常迟到吗?安丽与人事部门的人有联系吗?”等查询,可以实行扮懵,“这点我不大清楚。”“我猜没有吧!我估计他可能不会如此。”……凡事模棱两可,对方问不出头绪,自然无功而退。

    你的顶头上司,向来跟某部门的主管是死对头,甚至特别叮嘱过你,公事上别给此人卖账,私下里更不要跟他有任何交往。你一直就“依本子办事”,对该位部门主管的态度十分冷淡,有时候,在上班时相遇,也不跟他打招呼。事实上,上司对他从来不瞅不睬。

    可是,某一天,你竟发现上司跟这部门主管一起进午餐,而且似乎很亲热的并肩回到办公室。你差点以为是自己眼花。而且自此,部门主管经常与上司通电话,两人见面时,也是客气得很,有说有笑的。

    真正的原因,你是没法知晓的了,但有一点却可以肯定:就是两个人必然是在某项事务上,同时获得了一定的利益,例如公司方面有大计划由两人合作,或某势力阵营同时拉拢了两人。不要大惊小怪,记着,战场上是无永远的敌人和朋友的。你现在要做的是,忘记上司过去的叮嘱,依循上司如今的态度去对待部门主管。

    有人投诉你的上司办事不力,刚巧他不在,由你接听电话,对方满腔愤怒尽向你发泄,难听的话也出现了。你无从解释,只得唯唯诺诺。

    其实,问题还是在收线之后,你应该将事情向上司和盘托出吗?还是向其他同事讨教?或者,索性当做没有听过那电话?三种做法都不妙。将投诉者的说话一字不漏地向上司复述,你以为“被人当众批评”的滋味如何?这等于叫上司没有下台的余地,那么,你自己也同样没有好回报的,甚至被上司误为有意使他出丑。

    向其他同事讨教,不就是将上司这件丑事公开?给予那些平日与上司不和的人一个突袭机会?弄巧成拙,万万不可呀!若无其事也是行不通的,投诉者若得不到回应,必然会再次投诉,事情就可能愈闹愈大了,甚至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你该在接听电话时告诉对方:“对不起,我先代他向你道歉,请在一小时后再来电,我看由他亲自处理会更好。”然后向上司报告,由他自解困结。

    人事斗争一旦牵涉你的上司,也就间接影响到你了。你唯一可以做的是,做个上司的永远支持者,别怕给人家冠以“拍马”之名,想深一层,连顶头上司也背叛之人,还有人肯信任他或重用他吗?孰得孰失,明智的你自会抉择。

    听到别人讲上司的坏话,应否立刻报告?当然应该,但不应一字不漏地相告,尤其是一些难听、损害上司尊严的话,可以省略,只需将讲坏话的大意转告,请上司有心理准备就足够。

    遇到别人对上司诸多批评,而你又在座,你当然不会插嘴,但为免尴尬,也为了表态,你不妨起身离座,表示你的不满。万一有人请你发表意见,平心静气地说:“对不起,我的责任只是为上司做事,其他的可没有多余时间去理会。”

    或者,你明知某件事是上司故意所为,请扮作不知情(包括上司),这样,才能巧妙地避免卷入人事漩涡里,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大部分打工仔都有以下的经验:与上司意见相左。有些人不动声色,将自己意见抛诸脑后,一切依循上司的旨意去做;另一些人,则坚持己见,不惜与上司争论,甚至发火。以上两种做法,都不是上佳办法。

    你得明白,识时务者为俊杰,上司在权力上、职责上都比你大,与他硬拼,无疑是自讨没趣。请先将你自己的意见再检讨一次,哪一部分有力就重点出击。

    找一个适当的时间,最好是工作时间以外的,例如午饭或下班后,在轻松的气氛下,向上司再重新提出你的意见,平心静气地将利与弊摆在他面前,但记着,不能跟他争论,同时,最后仍由他作出决定。

    万一你的意见再一次被弃,而你有一千个理由相信自己的看法更胜一筹,折衷的办法是,暂且同意上司的做法,将自己的一套在暗处静静地准备,表面上则完全依照上司的吩咐,直至出现了问题,才伺机将自己的旧意见提出,并辅以一直以来的进度,那时,人家才会对你心悦诚服。

    人有错的时候,上司不会永远是对的,当发觉上司犯了错误,而且是在大众跟前,你应该给予纠正吗?

    举一个实例,开会时,上司向老板报告某些数据,但这些数据全属不确,你的态度该如何呢?

    记着,最宽宏大量的人,也不能容忍当众被指斥,那是一种侮辱,所以切忌在这种情况下做老实人,就让会议继续下去,如果事情确属严重,那么,你最好在会议后,单独去找上司,告诉他:“刚才你所报告的数字,恐怕有一些是不正确的,我相信最新的数据已出现。”这样,所有人都没有受到困扰。

    假如,有人在会议上问你那些数据是否正确,你可以说:“我相信这些数据已属落伍,要是你需要,我乐意替你翻查。”虽然会议或会被中断片刻,但并不影响别人的面子,亦不妨碍大众,会议则可顺利无误地进行下去。

    一个人无论如何成功,毕竟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总有空虚和情绪低落的时候。老板在无可选择之下,下班后拉着你讲私事,正是他有难解的心事。记着,他绝非特别欣赏你或信任你,别沾沾自喜,或者,步步为营才是你该采取的态度。因为万一他后悔让你知道太多私事,怕你向外宣扬,可能就特别对你避忌,如此,对你的前途就大大不妙了。

    如果你翌日上班,向同事宣传昨晚的事,以抬高自己身分,肯定后果堪虞。还有,以为昨晚的相聚,等于与老板建立了巩固的友谊,所以见了老板就不停地大拍肩头,这举动可能令你立刻失业!不可不慎。

    其实,聪明的人应该采取相反的态度,即是对昨晚的事三缄其口,就是最要好的同事,也不透露一个字,装作什么事也没有发生。遇上老板,要态度自若,保持你与他一向的距离,除非对方先提起旧事。要是他仍是兴高采烈,一派遇故知的态度,你始可放下心头大石。

    一次偶然的机会,你发现了一个秘密:已婚的上司竟与某女同事大闹婚外情。

    其实,事情并不复杂,你只要装聋扮哑,也即是说一切装作不知,三缄其口。

    例如,你本来约了朋友在某餐厅吃晚餐,当你踏人餐厅,却赫然见到他俩,你可扮作一派镇静,先环视一下四周,若你的朋友未到,事情就好办得多,就当做找不到人,离开那里,在门外等你的朋友。即使朋友已坐在餐桌前,你也可走上前,当做有急事找他,与他一起离开那地方,再作详细解释。

    要是你与友人先到,正用餐中,他俩才走进来,那就不妨在四目交投的情况下淡然地打个招呼,但不要与友人闲聊太久,最好比他俩先走,离开时记着不必打招呼了。

    翌日返回办公室,请当做若无其事,只管埋首文件堆。就是有同事私谈有关两人之事,还是绝口不提为妙。反正,在办公室乱搞男女关系,不会有好结果的,聪明的你,对此暧昧之事是避之则吉。你的顶头上司一直与你合作愉快,可是,最近他跟一位女同事大搞婚外情,在公在私,出双入对,成为办公室里的热门话题。有惟恐天下不乱者,还打算向上级部门告他一状,指责他公私不分。你一定很想帮他一把,但且慢!你做个“谏者”要冒很大的险!要是他正处于想继续罗曼史和对上级部门的恐惧之间,他极有可能找着一个目标来宣泄,而处于风口的就会是你!

    他会视你为绊脚石、善妒者,或散布谣言的始作俑者,肯定将良好的合作关系破坏,正是“好心没好报”。

    以另一个角度来看,一个头脑精明的行政人员,根本就不会让私人事务卷入公事,而自制“办公室风潮”,所以你提出忠告,很可能是枉费唇舌。

    奉劝你做个沉默者,如此表示你对他的忠心才是最适当之法。不要就他的事件发表任何意见,更不要让其他同事拉你落水,成为窃窃私语的一分子。

    遇上上司放大假的情形,奉劝你努力工作之余,还要“带眼做人”。

    在大公司里,有太多小人,包括有背景的和无背景的,你太过拼命,什么“他的机会来了,他要将上司一脚踢开!”“嘿,这样紧张工作,真当自己升了职乎?”“拿着鸡毛当令箭,真叫人肉麻!”难听的谣言是非,可能会蜂拥而至,但要挡开去也并不困难。

    当下属找你询问有关问题时,你可用代行的态度说:“一切还是依上司以往的原则去实行吧!”或:“我看,上司会以为这样做较好!”

    别的部门有人来找你商讨有关事宜,若不是当前急务,告诉对方:“唔,我想这件事可以留待上司回来后才给你们答复。”要是须立刻交代,可以客气地表态:“这样吧,照以往的做法去做,力求简单就是了。”

    遇上老板直接找你做某个任务,除了全力以赴,尽量表现自己外,还得慎防人事游戏,最佳办法是待上司回来后,向他报告一切。最近你发现上司很不对劲,一反常态的变得沉默寡言,吓得你除了公事外,什么事也不敢惹他。

    其实,跟他保持距离只是一种消极做法,十分被动,要是事情并不简单,你岂非白白错失机会或应得的情报?所以,这个时候你该格外留心四周的“动静”。

    如果他是因为工作得不开心,意欲另谋高就,所以精神不再投入,那么,你就应为自己打算了。上司呈辞的话,如果他要你共进退,你会怎样?他没有这提议,你自己还会服务旧公司吗?老板会提升你接替上司的职务吗?你会怎样去争取呢?

    或者,上司是因高层有某些变动,令他心绪不宁,那么你该留意其他主管的情况,要是人人皆有问题,则上层的影响是不小了,或许是牵涉整个公司的生死问题。你得好自为之。要是问题似乎只出现在上司身上,则你更要深入了解,以作进一步行动。另外的可能性是,上司纯因私事致心情恶劣,你最好不要沾上边,公私分明。

    新上司到任才几个月,但他对你的态度,却有了一百八十度的改变。

    起初,他是谦虚、和蔼的,公事上许多小节,也会不耻下问,遇上你有什么过错,他总是表现得温和大量,甚至,有些关于决策的行动,也会在实施之前,征求你的意见。渐渐,你视他为好朋友,无所不谈了。

    可是近来,上司的态度完全变了样。不再单独与你相处,不再向你询问各种公事的窍门,更不会请你指点些什么。有一次,还当众指责你的不是。似乎他对自己有十足信心,不必依赖或凭倚任何人。

    你这才醒悟:“教会徒弟无师傅。”你已失去了利用价值。明白了上司的真面目,请保持缄默,切莫以朋友身分去质问他,就当是一场梦好了。

    跟着的对策是静观其变,不要主动搞些什么宣言、自白。要在公众面前摆出“你与上司只属泛泛之交”的模样,免却麻烦接踵而至。

    有时候,你虽然只与上司合作了几个月,但你俩合作愉快,教你信心十足。可是,到了年终的时候,仿如晴天霹雳,你发现上司呈给老板的报告书,其中有关你的部分,竟然没有一句好话!自己的工作表现真的一无可取吗?是行政方面,还是执行方面不济事呢?上司向来对自己和善有礼,从没有不满意的表现,他对自己的意见是突发的,还是日积月累?今后自己该如何与上司相处?

    不错,你该好好检讨自己的工作,舍短取长,勇于接受批评,日后才能有较好的表现。或者,将自己抽离事件,可以得出较客观的见解。

    让我们冷静分析:上司的表现甚有问题。或许他是喜怒不形于色,也有可能是故意与你显得投契,伺机要你“死而不知”。此外,还有一个可能是,上司将你贬低,只是想不加薪予你,间接使他自己有更佳人息。若属任何一个原因,这样的上司都是合作不得的,你最好另谋新职了。

    除了数据,许多事情的对与错其实是很主观的,因此上司的批评并不代表真理,只是一种经验或主观总结,但他既是上司,其批评就具有一定的分量,你是不能完全忽视的。然而,你却完全有权和应该去分析其批评。

    是否施下马威?你若是新上任,对公司的制度和作风可能还未熟悉,做计划书战战兢兢,上司看穿了这点,趁着你信心未足时,先打击一下你的锐气,绝不出奇,你只要心里明白就可以了。

    对方是出于妒忌?做上司的希望下属跟着自己跑,却不喜欢下属跑得快过自己,所以你的干劲、魄力过人,可能令他不安,下意识地就爱对你做的事采取“鸡蛋里挑骨头”的态度。你清楚了自己的能力,最好还是“绕着走”,因为君子不吃眼前亏。

    亡司眼光不及你?发现上司的眼光浅窄,做事畏首畏尾,跟你的作风完全是两码子事,怎么办?你当然不能直指其不是,亦不应向老板打小报告,理想的办法是先接受他的批评,再婉转地说服他采用你的计划。

    如果你的上司是一个很容易大发雷霆的暴君人物,你想继续在公司发展,便不能以“硬碰硬”的政策相待,你要学习如何缓和他的怒气,同时主动去保护自己的权益与意见,而不是一味地受制于人,情绪随着上司的好恶而波动。

    何以你的上司是一个“炸药包”,动辄便对下属破口大骂?这可能表示他是一个对自己的事业发展是否成功,十分重视,甚至达到自我制造宏大压力的人,不过,他却对自己必须倚重的职员缺乏信心,他总是担心工作会做得不好,认为下属怎样也无法办妥使他深感困扰的事情,所以他会随时随地对人咆哮或大声叫骂,他的心中其实有这种想法:“或者我把自己的意思大声地说出来,对方可能会听得更清楚,不致忘记我的命令。”

    无疑,引致上司生气的原因,不胜枚举,假如你能够了解到上司也有难言之隐,他是担心工作不能如期妥善完成,由于一时的恐惧而失去心理平衡,惟有胡乱向周围的雇员“开火”,明白到这个关键所在后,日后你与这样一位上司相处,便会觉得十分轻松自然。如果你的上司是一个暴君,你必须要让他晓得你依从他的指示,而且很明白他的意思——甚至在他仍未向你叫喊以前,你已告诉他自己的工作进展十分顺利。你要面对现实,与其视他如洪水猛兽,避之则吉,不如主动跟上司说:“有关这项工作的推行计划,我已完全想好,待我整理好,后天便能交给你。”

    上司与下属是否必有无形的隔膜?答案是未必,许多时候,隔膜是人为的。

    例如,许多人在搞同事间的聚会时,老是只集合同等级的同事,大家嬉戏玩乐,无拘无束,却从来不找较高级者来一同玩乐,理由是怕不自然。

    这种观念绝对错误。每个人俱有好奇、幽默的本性,你与上司在这方面正是有了共通点,何以会相对感到不自然呢?记着,聚会是在办公室外,办公时间外进行的,所以你与上司之间已没有等级之分,是可以一起娱乐的朋友。

    如果你是活动的发起者,下一次就该记得邀请上司了。比较轻松的聚会,一般不必发请柬,你可以口头上邀请上司:“下个星期,我们有一个小型聚会,大家闲聊而已,欢迎你与我们一起参加!”即使是已发了请柬,你也要亲自再邀请上司:“下星期的聚会,将有陈彼得、王苏珊等参加,节目有……不知你有没有时间参加呢?”请注意,两者的要点是,先让上司知道聚会的目的和程序,同时让他有选择的余地。

    与上司之间的关系变得融洽,十分讲究技巧。你必须先摸清他的习惯喜好,例如衣着品味、分配工作或处理日常事务的态度等等。

    上司也是普通人,他可能有跟你一样的烦恼或好奇心,在适当的时候,不妨跟他谈些私事,例如最近与家人找到一个假日好去处,或者在一些非公事的事项上,助上司一臂之力。在公司里,不妨在比较空闲的时候,选择一些上司偏爱的话题,可以使工作更愉快。同时,对于别的同事对上司的闲话,最好只字不提,避免瓜田李下。

    当遇到不满的事情,切忌一开口就把责任冠到上司头上,你该具体的将整件事情向他报告,并表明你的感受,但记着,不能让其他同事听到你俩的谈话,以免人家以为你们发生冲突。即使你跟上司真的意见不合,请先冷静下来,保持缄默;记着,为争执而争执绝非好事,除非能够从争执中得到有益的意见,否则,还是管好你的舌头好了!

    不打狐狸不惹臊

    办公室里的是是非非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着。你可能是个很有正义感的人,忍不住要挺身而出“匡扶正义”;也可能你是外向型的人,眼里看不过的事嘴上就要说出来;也可能你是个……但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奉劝一句,是非不要轻招惹,是非背后麻烦多。

    甲乙两位平日颇为要好的同事,最近竟然分别在你跟前,数落对方的不是,然而两人表面上依然友好。所以,你生怕两面皆讲好话,会被认为是两头蛇。其实,除了这点,你更该小心,因为另一个可能性是,甲乙是否在对你试探点什么?

    先讲前一种可能。有些人心胸狭窄,十分小气,又善妒,所以因为某些问题,令两人发生心病,是不足为奇的,但表面上又不愿翻脸,故向较亲近者倾诉心中情,是自然不过之事。你这个夹心人并不难做,同样冷淡对待两人是妙法,对方发现没有人同情,必然满不是味儿,定会另找“有爱心之人”,那么你就自动“甩身”了。

    若发现两人是另有用心,旨在试探你对他俩的喜恶程度,你就该步步为营了。

    既然对方的动机不良,你亦不必过分慈悲,不妨还以颜色。分别跟他们说:“对不起,我不愿听你说朋友的坏话,因为我根本不想批评你俩!其实,我的看法对你们并不重要呀!”这一招,他们必然无功而退。

    有人请你做公事上的“和事佬”,你其实有不少应留意的要点。部门主管们之间,有太多的微妙关系存在,大部分是亦敌亦友的,无论私交如何要好,在老板面前,既然是在竞争之下,他们却是有数不完的斗争。今天,某甲跟某乙像最佳拍档,在办公室成了“铁哥们”,但很有可能几天后,两人却反目变成仇人了。

    所以,某些人可能为了某些目标,希望化干戈为玉帛,以方便日后做事,但亲自出面又太唐突,于是便找来“和事佬”。本来使人家化敌为友,是一件好事。但做好事之余,请做些保护自己的工作,亦即是给自己的行动定一个界线。

    例如有人请你做“和事佬”,你不妨只做饭约的知客,或作为某些聚会的发起人,但不宜将责任全往头上冠,反客为主。你最好是对双方面的对与错,均不予置评,更不宜为某人去作解释,告诉他俩“解铃还需系铃人”,你的义务到此为止。

    对上司不满、对公司不满,永远大有人在,遇上有同事来诉苦,大指某人有意留难他,或公司某方面对他不公平,你应该做到既关心同事的利益,又置身事外。

    例如,同事与某人不对付,指出对方凡事针对他,甚至误导他。你或许会很有耐性的听他吐苦水,听他细说端详,但奉劝你只听,不问。尤其是切莫查问事件的前因后果,因为你一旦成了知情者,就被认定是当然的“判官”了,这就大为不妙。你只须平心静气开导他:“我看某人的心地还不差,凡事往好处想,做起事来你会更开心的。”

    要是对公司不满,你的立场就比较复杂,站在公司立场是你应该的,但站到同事那边,又有害无益。可是,人家来找你,保持缄默实在不礼貌。不妨这样告诉他:“公司的制度不断改进,这次你觉得不公平,或许是新政策的过渡期,你不妨跟上司开心见诚谈一下,但犯不着坚持己见。”轻轻带过才是上策。

    一位向来忠心得很,又已服务公司多年的同事,突然告辞,惹得众说纷纭,不少同事还千万百计去细问当事人,誓要找出真相。其实,知道了真相,对你有好处吗?肯定没有,坏处倒有一大堆。例如,你或会无端被卷入人事漩涡,晓得行政层的秘密,对你的工作态度多少有些影响。还有,你更有可能被列为“某类分子”。所以,过去的即将过去,不必去追究了;除非这同事向来与你颇投契,自动向你诉衷情,但你亦只宜做个聆听者,万万不要做“播音筒”。

    你应该做的是送上诚意的祝福,赠对方一件纪念品,当做纪念你俩的情谊吧!又或者,请对方吃一顿饭,当作饯别。至于其他同事的行动,大可不必理会,也不必加以批评,这叫做独善其身。

    你与甲同事由一开始就特别投契,很快就成了好朋友。加上大家不在同一部门工作,所以压根儿没有磨擦。

    最近甲同事另有高就,转到另一家公司工作,而这公司正是你公司的死对头。无形中,你俩是分别为敌对的公司工作。既然各为其主,应当是没有任何抵触的,然而你与甲继续有来往的话,有些地方就必须小心了。

    例如,你俩若相约消遣,如看戏、逛街、吃晚饭等,聚会地点最好在距离公司较远的地方,避免给公司同事碰上,惹上瓜田李下之嫌。

    记着,午餐最好别一起吃了,尤其是大家的公司就在毗邻,实在太敏感。

    相聚时,难免谈及工作,对方若大谈公事,你只宜做个听众,切莫加己见,更不要将对方的话向自己同事复述,以免无意中做了间谍。相对地,你也不应在对方跟前提起本公司事,避免泄漏机密,对方提问,也请顾左右而言他。

    两位公事上的拍档欠缺默契,闹得不太愉快或存有心病,十分常见。

    偏偏你就是这样不幸的人,深觉与拍档合作下去,只会郁闷不已,于是烦扰不安。你的感觉是,合作不顺畅,但就此离开公司,是弱者的表现,多年辛劳挣得的成果,一朝放弃更是不值得,然而,要设计害人,又与你做人原则相违背。

    心里的不欢,就放在心里好了,一定要保持缄默,千万别在其他同事面前诉说拍档的不是,尤其是老板,在他的地位来看,主动讲是非者肯定不值得信任。倒是不妨在态度行为上表现你与拍档是不够默契的,先让老板心里有数。但却千万不能说坏话,或在态度上有不满意对方的情况出现。

    即使老板直接探问,也不能讲真话,更要说你可以跟任何人合作。

    此外,请留意公司各部门的动向,伺机求调,转换一下工作岗位,在许多方面俱会是好事。

    你在偶然的机会下,发现某同事原来另有兼职,立时忐忑不安。

    姑且勿论对方这种行为是公司容许的,还是不接受的,你这个发现者都该三缄其口。因为对方并没有对你造成伤害,而你公开了实情,却肯定于他不利,对你本身亦无好处,何必自找麻烦呢?就是公司不容许他有这种“勾当”,你不是老板,犯不上由你来揭穿他,何必无端树敌,自建障碍呢?

    他若是你的下属,请留意其兼职与本职的关系,若两者风马牛不相及,而他的工作表现仍然尚佳,即是说根本不受兼职影响,那么,忘了它吧。

    可是,一切相反,你就不能坐视了。找他共进午饭,以朋友的身分告诫他一下,请他自决哪一份工作更重要,当然这些对话你不会向老板提及。

    要是对方是你的拍档,除非你俩感情很好,才向他忠告一下,否则请扮作不知情较为恰当,并祝他不会露出马脚。对方是上司呢?碍于种种因素,你最好睁只眼闭只眼了,以免惹来无妄之灾!

    你本来就非好管闲事之辈,偏偏遇上一个爱诉苦的同事,叫你感到烦不胜烦。

    老实说,你一万个不想过问,连听也不愿意,却怕产生不必要的误会,或者有后遗症,所以常常有进退两难之感,却苦于无法摆脱对方。

    遇上这种“烦人”,既妨碍工作,又没有好处。所以,你必须想办法杜绝之。

    第一,你可以借口较忙,遇上对方单独邀约午膳、下午茶等,一概以“忙得不能抽身”为理由推却。凡想诉苦之人,情绪冲动,你一拖再拖,他肯定没有耐性再等下去,这样,你不是可以溜之大吉吗?第二个妙法,是“装傻”。一个善解人意的人,永远会是一个好听众。但是如果你凡事听不明白,频频反问对方,又没有好主意,对方等于对牛弹琴,你以为他有什么感受呢?

    又或者你显得心不在焉,漠不关心,牛头不对马嘴,对方也一定会无趣而退,另寻可分担苦恼的人,于是,你无疑就脱离苦海了。有些人生性耿直,遇到不愉快之事,会大发脾气,开心之际,又会雀跃不已;相反,某些人却深藏不露,喜怒全埋在心底。

    十分不幸的是,你的两位拍档正分别是这两种典型性格的人,偏巧最近因公事闹得甚不愉快,而你是他俩的亲密战友,自然分别向你诉苦,老天,你可是无端地站在了风口上了,有苦自己知。在此特殊情况下,你会很容易惹来更大的麻烦,例如被指为“两头蛇”或被某一方视为敌人。

    要绝对置身事外是不可能的了,惟有采取缓和之法,那就是不偏袒任何一方,也不加插任何意见。其中一人或许向你诉冤屈,最后还要你认同:“他这样做,简直是坏心肠,想害我,你说是不是?”无论他是如何的情词恳切,平日又是如何的客观,此刻多少掺了些自私见解,又何况这只是他片面之词,难以定断呀!你最好以退为进:“大家合作贵在愉快,我看你跟他不妨冷静地坐下来讨论一番,否则我是帮不上忙的。”

    全公司的人皆知道,甲与乙这两位部门主管是势不两立的。在公事上,你跟两人皆没有直接接触,所以尚可以置身事外,隔岸观火。反而是其他同事,不论日夜都拿两人纠纷为谈资。私交上,你跟两人都颇为投契,有很多共同话题,然而不愉快事件发生后,你感到十分困扰,经常有“左右做人难”之感慨。例如,原本逢周末,你会与甲去打球,周三下班后,会跟乙去娱乐。

    可是,如今一切约会依旧,你会在周末被迫听乙的坏话,周三要听甲的不是,平日消遣变为“受罪”。

    你既不想成为两人的拉拢对象,又怕推拒约会会带来后遗症,烦得不可开交。

    但突然中断约会会惹来敏感谣言,最好找一些漂亮的借口,例如:“对不起,我最近开始一个进修课程,每逢三、六上课,恐怕有一段时间不能应你的约了。”

    两面都保持距离,少了听是非的机会,也等于减低卷入漩涡的机会。

    在公事酬酢繁忙的圈子里,许多不妙情况是无可避免的。例如在一些商务午餐或晚宴上,许多时候就有以下情况发生:甲与乙有心病,见了面会互不理睬,但两人与你皆有一定的交情,必然会上前跟你交谈,互道近况的。

    在同一时间,两人分别朝你走过来,怎样好呢?比较理想的做法是,装作看不到两人,低下头去捡杯饮品,或整理衣衫,看谁先走到面前,就跟谁说“你好”。既然两人不和,乙若见到甲正跟你招呼,自然会却步不前,那就能够避免二人与你一起的情形出现了。

    好了,当你与甲寒喧完毕,说过“拜拜”之后,请尽速主动去找乙,忘记刚才跟甲有关的一切,只与乙尽情闲聊。更糟的情况是,你发现给你安排的座位,刚好是夹在甲与乙中间。遇到这种情形,你怎样做?你最好先发制人,去找主办者,随便说一个理由,请他替你调一个座位。总之,两方面俱不得罪,或者置身事外为最妙。

    一位向来与你颇投契的同事,近日心神恍惚,你出于关心,细询底蕴,原来对方意欲跳槽,或者转业,并向你征求意见。你们最好相约在工余再谈,例如下班后到远离办公室的幽静餐厅去谈。

    未谈之前,请先清楚自己立场,你是以朋友身分去跟对方谈,还是以同事身分?虽则与对方私交不俗,但既然仍身为公司职员,说话自该有分寸。

    请撇除个人的利害点,小心聆听对方提出的各项条件,客观地分析,然后才提供中肯意见。凡事有利必有害,所以你有责任提醒对方,因为当局者迷,你的见解可能收“一言惊醒”之效,不过,切戒摆出老大姿态,替别人作主。

    最后的选择,留待对方自己衡量后再作决定吧。

    此外,在任何情况下,也不要在办公室里再提这件事,又或者留下任何蛛丝马迹。一旦有闲言闲语,可能使对方“势成骑虎”,又给自己惹来瓜田李下之嫌,对双方都太不妙了。

    这是一个例子:乙是甲的助手。两人性情相近,才合作了一个短时期已经感情弥笃,经常工余结伴去消遣。

    但日子久了,乙发现工作上困难多多,因为甲的领导才能似乎有限,更常常导致工作混乱,使任务完成得欠佳,长此下去,恐怕对双方都有坏影响,尤其是乙觉得自己的工作能力有不进则退之势。然而令他感到难做的是:私人方面,大家分属好朋友,若向上司投诉工作有难题,等于背后指责甲,必然对甲不利,有违道义。公事方面。甲是他的顶头上司,他当然不能责备甲,连指导也没有资格,难道就让坏情况继续下去?

    要解决难题,只有两个办法。一是利用私人感情,私下婉转地将问题跟甲讨论,又把改善的意见提出,当然最好别在公司里找他。

    比较直接和消极的办法是向人事部申请调职,不再跟甲一起工作,这就减少了正面冲突和不再缚手缚脚了。某天,有一件任务出了事,这事本来一直由你与拍档并肩作战,可是,在出事的一天,拍档告了病假,于是由你独力支撑,最后惨淡收场。

    拍档愈后上班,对事情不闻不问,甚至连本来他曾插手的部分也一概诈作不知,并在人前人后表示任务一直由你全权负责。即是说这只“黑锅”由你来背,与他无关。

    你必然满腔怒火,但请按捺勿动。到了这个时候,祸已在跟前,大部分人亦将责任放到你身上,要解释、推卸,一定于事无补。真的不作申辨吗?话分两头,面对同事,切莫摆出“受害人”姿态,絮絮不休地直指拍档“倒打一耙”,这样只予人“此地无银”之感。

    比较精明的做法,是三缄其口,那么任何是是非非,将很快就平息,事情亦会过去,如此,总好过漩涡愈搞愈大。然而,你必须向上司道明事件的来龙去脉,指出责任不应由你一个肩负,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

    最近,你发现自己处于十分尴尬的局面:两个拍档因私事交恶,互不理睬。而你就成了“两边人”,成为两人争着拉拢的对象。你本来深明公私分明之理,问题却是两位拍档弄得混淆不清,致令你有点不知如何是好。

    中庸之法是,让一切保持常态,就当作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吧。

    更清楚一点来说,进行任务时,心里切莫以“这两人不会合拍,由我去做吧”为本,硬要自己做些不在行的事,令事倍而功半,事情本来应由谁去负责,就让谁去执行吧,以免吃力不讨好,甚至白白惹祸上身。

    即使有人不愿意,请提醒他:“这任务一向是你的工作范围,仍由你去处理,效果一定更理想。”

    要是对方索性请你代劳,怎么办?不妨表明立场:“我的职责不在此,恐怕对你有害无益,帮帮忙我是愿意的,但重要决策还是由你决定吧!”

    “推”是重要的领导艺术

    在领导活动中,“推”是一项经常运用的领导艺术。其基本含义是:在推行既定目标或新的举措过程中,对所遇到的诸多障碍因素不采取直接的消除措施,而是运用时空的自然跨度,促使障碍因素自我化解或消除,从而促成与领导意志相一致的行动。

    但也有人把“推”的艺术同优柔寡断等同起来,与当机立断、果断处置对立起来。实际上这是把世俗等待与领导活动中的“推”的艺术混为一谈。

    “推”的艺术既有明确的目标,又有实现目标的行为。“推”的艺术的产生和运用,在主观上不是领导者的主观冲动,也不是领导者的无能失控,恰恰相反,是领导者全盘把握、合理控制的高超策略和审时度势的能力在行为上的集中反映。

    “推”的艺术运用范围十分广泛,大到战略问题,小至一次谈话,长到一个时期,短至几分钟,甚至几十秒钟都可以成为“推”的艺术运用的时空。

    张仪忌贤挑拨离间 陈轸防患金蝉脱壳

    脱身之计,变化无穷,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临危不惧固属勇者之德,预作安排方为智者之算。

    春秋、战国时期,张仪自楚入秦。秦之谋臣陈轸名重天下,张仪忌之,企图破坏秦惠王对他的信任。陈轸心里清楚,便在张仪尚未到来之时,请田莘对秦惠王说:“臣很担心大王会像虢国之君那样糊涂。当时,晋献公计划讨伐虢国,畏惧舟之侨的威名胆略,便采用了荀息的计策,赠虢国之君以女乐,以乱其政。舟之侨谏而不听,于是离开了虢国。晋献公得计,遂大举伐虢而破之。后来,晋献公又欲伐虞,畏惧宫之奇的威名胆略,便采用了荀息的计策,赠虞国之君以美男,命其破坏宫之奇的威信。宫之奇谏而不听,遂逃去。于是晋献公大举伐虞而灭之。如今,秦国称王,能对秦国造成威胁的,只有楚国。楚国知道秦国的大将横门君善用兵,谋士陈轸善用智,因此派张仪人,秦假借韩、赵、魏、燕、齐五国之势,企图除掉这两个人。希望大王不要上当。”张仪到了秦国以后,果然向秦惠王说三道四,但是,秦惠王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对张仪的话不听不信,还把他训斥了一遍。

    张仪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又对秦惠王说:“陈轸纵横捭阖于楚国与秦国之间。如今,楚国对秦国并不友善,却对陈轸备加推崇。这样看来,陈轸是自为身谋,并不是为秦国出力。陈轸打算离开秦国,回到楚国,大王为什么不允许他呢?”秦惠王闻言,不由不信。便问陈轸:“我听说您打算离开秦国,回到楚国,是这样吗?”陈轸心里清楚秦惠王此问的原由,便坦然地回答道:“不错。”秦王一听,大为恼火,说:“张仪说的果然是实话!”陈轸不慌不忙地说:“不仅张仪,大街上的人都知道。人所周知:孝己爱其亲人,天下人都希望他是自己的儿子;子胥忠其君主,天下人都希望他是自己的臣子。出售的仆妾被邻居买去,一定是好仆妾;休弃的妻子被同乡娶走,一定是好妻子。如果我不忠于君主,楚国会当我是忠臣吗?忠而被疏远,我不到楚国又到哪里去呢?”秦惠王闻其言,大加称赏,从此对他更加信任,言听计从。

    军情紧急秦王议和 预谋退路公子脱身

    魏、齐、韩三国联兵攻秦,兵人函谷关,秦国形势危急。秦王召楼缓商议对策,说:“三国之兵深入秦国,寡人欲割让河东一还,与其讲和。”楼缓害怕秦王委派他去谈和,借故推托。他说:“割让河东,代价昂贵;免于国患,实为大利。这件事,只有父子兄弟才可担当。大王为什么不召公子池商议呢?”秦王以为言之有理,于是召公子池入宫。

    公子池见到秦王,闻其言而知其意。他对秦王说:“讲和会后悔,不讲和也会后悔。”秦王问其原因,公子池回答说:“大王割让河东之地讲和,三国撤兵,大王一定会说:‘太可惜了!三国已经快要退兵,我又白白送给他们三座城池。’这就是讲和之悔。如果不讲和,三国攻破函谷关,咸阳危在旦夕,大王又会说:‘太可惜了!我竟然舍不得三座城池而不与他们讲和’。这就是不讲和之悔。”秦王闻公子池此言,当机立断。他说:“反正都是后悔,两害相权取其轻。我宁肯损失三座城池而后悔,也不肯因为咸阳危急而后悔寡人决心讲和。”于是派公子池出使三国。

    入秦被扣留巧言解祸 回楚受疑忌力陈消灾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礼崩乐坏。利之所在,无所不为。出使之人,倘无辩才大略,往往陷入困危之境而不能自拔。当是之时,欲行金蝉脱壳之计,非有过人之智,必不能成功。

    楚怀王时,与秦结盟,对抗齐、魏诸国。楚王派景鲤入秦,联络关系。不料,秦国并无联盟的诚意,只不过打算从中渔利而已。景鲤入秦以后,有人向秦王献计说:“景鲤乃楚王之爱臣,大王不如将其扣留,然后用他来换取楚国的土地。楚王同意,则秦国可以不用兵而得地;楚王不同意,则可杀掉景鲤;楚王更换使者,才具不如景鲤,秦国照样可以获利。一举而两得。”秦王于是将景鲤扣留。

    设巧言吃不死之药 施辩才免杀身之祸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不仅可以使对立陷入困境,而且可以使自己摆脱困境。

    有人向荆王献上不死之药,以求赏赐。侍从奉药入宫,一名官吏见到侍从,问所持何物,侍从告诉了他。官吏又问:“可以吃吗?”侍从回答说:“当然可以。”于是官吏夺过不死之药,三下五除二,吞进肚中。

    荆王闻讯大怒,派人杀死那位官吏。官吏求人对荆王说:“臣问侍从,侍从说可以,因此臣吃掉了不死之药。这是侍从之罪,不是臣的过错。况且,人献不死之药,臣吃此药,竟遭杀戮之祸,这不是死药吗?大王杀了无罪之臣,不是让天下人都知道大王受了别人的欺骗吗?”荆王闻言称善,厚赏而释之。

    为避害替秦谋策 求立足令齐罢兵

    张仪入秦,颇受秦惠王信任。后来,秦惠王死去,武王继位,对张仪不像父王那样优容。左右与张仪有仇怨者,乘机进言,声称:“张仪事先王,不能尽忠。”恰在此时,齐国派来使臣,责问秦国重用张仪,以出兵攻秦相威胁。一时之间,张仪内外交困,处境艰难。张仪聪明过人,心生一计,立即去见秦王。他对秦王说:“臣有愚计,愿献于大王。”秦王问:“此事如何处理?”张仪说:“为社稷考虑,东方有兵乱,大王可以收渔人之利,乘机夺取土地。如今,齐王痛恨张仪,臣之所在,必招兵祸。臣愿以微薄之躯前往梁国,齐国闻讯,必举兵攻梁。齐、梁交战不休,大王乘机伐韩,人三川,出函谷,直取东周,必能得其宗社礼器,挟天子,令诸侯,此王者之业也!”秦王不知是计,遂为张仪准备兵车三十辆,送他到了梁国。张仪摆脱了秦王左右的攻击,但梁国却受到齐国的威胁。梁王大惧,有逐客之意。张仪又对梁王说:“大王勿忧,臣可以令齐国罢兵。”于是派其舍人冯喜至齐,游说齐王。冯喜对齐王说:“尽管大王痛恨张仪,但对他还是加以厚惠,千方百计,使其受到秦国的重用。”齐王说:“寡人甚恨张仪,张仪所在之处,寡人必举兵伐之,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这怎么能说是加以厚惠呢?”冯喜回答说:“问题就在这里。张仪离开秦国时,与秦王约定,前往梁国,令大王出兵伐梁。齐、梁兵祸不解,秦王即可乘乱伐韩,夺取东周祭器,挟天子以令诸侯。于是秦王才把张仪送到梁国。如今,大王果然出兵伐梁,消耗国力,树敌友邦,使秦王信任张仪。这不是施惠于张仪又是什么呢?”齐王闻言称善,于是罢兵。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