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三苏-无章节名:1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苏辙自从与苏轼在海边分别以后,回到了安置他的所在——雷州。雷州太守待苏辙很友善,让他住在官舍。由于对政治上的陷害无法理解与接受,他“收视内观,燕坐终日”,在自省的同时,研读佛学。

    到雷州多半年后的二月二十日,苏辙过生日,收到了苏轼派人送来祝寿的海南所产沉水香山,同时收到的还有苏轼所作的一篇赋。因环境所迫很少与人往来的苏轼此时心里很不平静,挥笔写下了《和子瞻沉香山子赋》,他在序言中说:“仲春中休,子由于是始生。东坡老人居于海南,以沉水香山遗之,示之以赋,曰:以为子寿,及和而复之。”

    接下来是赋的正文了,它的大意是说今天是我的生日,收到贺寿的礼品—沉香山。其山天然凿就6个洞穴,就像出人的路径一般;我想象山中必有6个仙女在此居住,多年来静居其中修炼仙道而不出外,世人也不知道;忽然有一天6位媒人来了,并带来了6份聘礼;仙女们经不住诱惑,纷纷嫁了出去,留下了这个空闲的仙宅。我在仕途上曾有段令人羡慕的腾达时期,但优患也潜伏在里面,并慢慢地通近了。自从青壮年时出外为官,如今成了牙齿松动头发脱落的老人,就像是失足从天上掉下来一般,来到了南海的北岸。受尽了苦后才领悟了人生的道理,现在只有弹指叹息:世上一切治国的说教都是空的,能有对与错的分别吗?色声犬马、灯红酒绿的生活固然好,但我为了坚持正义而不追求,如今落到这个下场能怨谁呢?只有这沉香木长在海南高山深谷中,风雨摧残使树死,又受到昆虫的咬啮,树的皮肤和肌肉烂坏了,现在仅存骨骼,其形就像一座险峻的孤峰,布有带仙气的洞穴。这可是上好的沉香木呵,有石头一般的重量,有蜡一般的光泽,点燃一块,到处都闻到香味,富贵人家见到这样的沉香木,不管贵贱非买下不可,可我现在躬耕自养,劳累一天后身疲气丧,鼻子不需要闻香味,把贵重的花草也抛弃了。现在东坡把这么珍贵且富户才消费欣赏的礼品送给我,其用意是取笑我,我难道能不明白吗?想得久了,不由得自己笑了起来,因为我已找到了追求学问的途径,就像叩响了学问的大门而没进人室内一样。可不是吗?古代学问高深的人,都是穿破衫吃粗饭。荣华富贵我本来就无心追求,现在处于这种境况更应该虚心学习以充实胸中的学问,消除浮躁以强壮骨气,不要使东坡听到我的行径而责骂于我。我“奉持香山,稽首仙释”,向神灵保证永远与东坡一样追求高深的学问。

    苏辙与其兄唱和而作的此赋,表现了一种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情绪,从中可得知他在雷州时期思想、生活状况。该文构思精巧,想象奇特,有较强的哲理性。

    与苏轼在澹州的遭遇一样,这年四月,朝廷命湖南提举常平董必察访广西,苏辙也被逐出了官舍。苏辙无处可住,只好向老百姓租房子住。章悴还不放过他,乘机弹劫苏辙非法侵占民宅。朝廷派官员来调查此事,苏辙取出了租房的合同说明真相,章悖的企图才没得逞。章谆后来失势也贬到此处,同样无房可住。他向老百姓租房子,人们因厌恶其人品不愿出租房子给他,就说:“当年我们把房子租给了苏辙,差一点惹上了麻烦、现在轮到你了,我们怎么敢随便租给你呢?”

    章惇虽然没有在租房风彼上给苏辙找上麻烦,但他不愿看到苏辙在雷州平静的生活,于是朝廷很快下诏,令苏辙移循州安置。这年八月苏辙到达循州。寓房城东圣寿寺,又重新开始了埋头读书的生活。

    在循州,苏辙写下了一篇着名的人物传记,即《巢谷传》:

    巢谷,字元修。父中世,眉山农家也。少从士大夫读书,老为里校师。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久之业成,而不中第。

    闻西边多晓勇,骑射击刺为四方冠,去游秦凤、浸原间,所至友其秀杰。有韩存宝者,尤与之善。谷教之兵书,二人相与为金石交。熙宁中,存宝为河州将,有功,号熙河名将,韩廷稍奇之。会沪州蛮乞弟扰边,诸郡不能制,乃命存宝出兵讨之。存宝不习蛮事,邀谷至军中问焉。

    及存宝得罪,将就逮,自料必死,谓谷日:“我汪原武夫,死非所惜,顾妻子不免寒饿,案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使遗之者。”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

    予以乡间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

    绍圣初,予以罪请居绮州,自绮徙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

    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日:“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今至梅州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日:“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即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遗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瘩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暗于海南,予憋其老且病,止之日:“君意则善,然自此至俗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日:“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橐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案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昔赵襄子厄于晋阳,智伯率韩魏决水围之。城不没者三版,县釜而舜,易子而食,群臣皆懈,惟高恭不失人臣之礼。及襄子用张孟谈计,三家之围解,行赏群臣,以恭为先。谈日:“晋阳之难,惟恭无功,易为先之?”襄子日:“晋阳之难,群臣皆懈,惟恭不失人臣之礼,吾是以先之。”谷于朋友之义,实无愧高恭者,惜其不遇襄之,而前遇存宝,后遇予兄弟。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浸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谷始名毅,见之循州,改名谷云。

    这篇人物传记剪裁得当,只写了巢谷早年与韩存宝的交往和晚年与苏辙交往这两件事,便突出了其侠义精神,还表现出了这种精神的一贯性。作者遭遇了一贬再贬,饱尝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当“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之时,这位老者却不远数千里来探视自己,还要渡海去看望苏轼,心情当然是十分激动了,发出了“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的感慨。至于巢谷与苏辙“见之循州,改名谷”,可能是感慨苏轼兄弟处境如临谷中,借改名寄予同情了。这篇文章看似淡泊,但其中蕴含了强烈的感情,在对巢谷侠义精神赞佩与感激的同时,也表露了对当时世态的愤怒抨击,所以文中对比性强烈。这篇传记以叙事为主,且叙事生动。巢谷的言行,精神被写得活灵活显,极为传神。

    元符三年(1100)正月,宋哲宗死,无子,由他的弟弟赵估继位,为徽宗。神宗之妻向氏以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她恢复当年高太后的施政纲领,章悴集团开始失势,政局开始向有利于苏轼兄弟的方向发展。

    果然,宋徽宗即位后的这年二月,苏辙被量移永州安置。四月,朝廷下诏命苏辙为漆州团练副使,岳州居住。他回到了中原,精神状况好多了,与兄长苏轼的通讯很频繁,只想着分别3年后兄弟俩的再次团聚。十一月,朝廷特授苏辙大中大夫,提举凤翔府上清宫。这个“宫”是虚职,是朝廷用来专门安排年老官员的,居住地一般可随便选择。苏辙因为在颖州有田地及家人,接诏命后就奔赴颖州。他几次给苏轼去信,极力劝说兄长也来颖州闲居以安度晚年,因为这年自己62岁,苏轼己65岁了。苏轼在回信中答应了苏辙建议,但后来政局有了变化,决定归隐常州,兄弟俩团聚的愿望就这么落空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