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屈原投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作品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是继《诗经》后中国诗歌史上的另一个高峰。然而这位伟大的诗人生前空有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最后郁郁而终。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灵均,是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屈原是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襄王三个时期,他的主要政治活动在怀王时期,职位是左徒、三闾大夫。这个时期正是战国七雄激烈争斗,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

    屈原博闻强记,熟悉政治情况,善于外交辞令,起初很受怀王信任,怀王让他主持国家政令的起草、宣布等事项。屈原掌握着国家政令的起草工作,权重位尊,这让楚国的其他贵族既嫉妒,又感到疑虑。他们害怕政令于己不利,于是屡屡向怀王进谗言,说屈原自我表功,目无君王,笼络人心。说的人多了,说的次数多了,怀王便信以为真,逐渐疏远了屈原。

    屈原与楚国保守贵族的矛盾还表现在楚国的对外政策上。屈原坚决主张联齐抗秦,怀王曾采纳他的主张,并派他出使齐国。但是由于屈原在内政外交上与楚国保守贵族发生了尖锐的对立,公元前304年,张仪由秦至楚,重金贿赂靳尚、公子子兰、怀王的宠妃郑袖等人,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这个骗局被揭穿后,怀王恼怒,又轻率出兵伐秦。由于没有齐国的支援,楚军大败,还丧失了汉中之地。楚怀王只得派屈原出使齐国,以修复两国的关系。

    此时,张仪再次来到楚国,提议秦、楚联姻,楚怀王竟然又同意了,齐、楚结盟再次失败。屈原痛心疾首,但国君昏聩,令他无可奈何。屈原由于被反对派们恶意中伤,也逐渐失去了怀王的信任,被放逐离开楚国的都城郢都,到了汉北。

    公元前289年,屈原再次回到郢都。同年,秦王约楚怀王在武关相会,屈原谏言说:“秦是虎狼之国,不可信!”但楚怀王的儿子子兰却力劝楚怀王前去会盟。怀王听信子兰之言,与秦相会,结果被秦国扣留,最终客死在秦国。

    楚怀王死后,太子继位,就是后来的楚顷襄王。屈原劝楚顷襄王整顿国政,操练军马,以报怀王之耻。可已经当上令尹的子兰又向襄王进谗言,说屈原私下常对人说大王不报秦国之仇。楚顷襄王听后大怒,再次罢免了屈原的官职,将他流放汉江以南。

    屈原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郢都。屈原听到这个消息,难以抑制心中的悲愤,在一天的早晨,自沉于汨罗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