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卷七海外西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这一章较为引人注目的是“诸夭之野”、“刑天舞干戚”等内容,它们其实反映着上古中国人农耕社会生产中的祭祀、礼天、敬祖等活动。

    对于文中的“一臂国”这些叙述,小读者们千万不要望文生义,不要以为真有这样的国家和国民。地球上怎会有这样的国家?视距精密到一米以内的人造卫星,扫描人间数十年了,也没发现它呢。

    灭蒙鸟在结匈国北,为鸟青,赤尾。

    【译文】

    灭蒙鸟在结胸国的北面,那里的鸟长着青色的羽毛,它的尾巴是红色的。

    大乐(yuè)之野,夏后启(1)于此儛(wǔ)九代(2),乘两龙,云盖(3)三层。左手操翳(yì)(4),右手操环,佩玉璜(5)。在大运山北。一曰大遗之野。

    【注释】

    (1)夏后启:相传是夏朝开国君主大禹的儿子,夏朝第一代国君。夏后,即夏王。(2)儛:同“舞”。九代:据现代学者考证为一种舞蹈的名称。(3)云盖:像伞盖一样的云雾。(4)翳:用羽毛制作的像伞形状的华盖。(5)璜:一种半圆形玉器。

    【译文】

    此处是大乐野,夏后启在这里观看《九代》乐舞,他乘驾着两条龙,飞腾在三重云雾之上。他左手握着一把华盖,右手拿着一只玉环,腰间还佩戴着一块玉璜。大乐野就在大运山的北面。另一种说法认为:夏后启是在大遗的荒野观看乐舞《九代》的。

    【阅读延伸】

    学者们考证说,“大乐之野”其实是图画上的古代人进行节日游戏或祭祀的活动场面。它曾被标注或显示在图画上后,被后来的《海经》的叙述者以为真有这么一个地方存在,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夏后启这个人,应该是一个部族或者部落联盟的首领。他穿得隆重而华美,显然是这场游戏或祭祀活动的主持人。

    类似“大乐之野”这种称呼和地方,《海经》中还有“诸夭之野”、“和平丘”等。从“诸夭之野”、“和平丘”的文字内容和方位,可以推论出:前者是古人在秋天进行庆贺丰收的活动;后者表示这是一个陈列众多祭祀用品的祭坛。

    此外,《大荒南经》中有所谓“苍梧之野”,与“大乐之野”的性质也极其相似。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详细比对两者之间的异同。

    一臂国在其北,一臂、一目、一鼻孔。有黄马,虎文(1),一目而一手(2)。

    【注释】

    (1)文:同“纹”。(2)手:这里指马的腿。

    【译文】

    一臂国在三身国的北面,图画上的人生着一条胳膊、一只眼睛、一个鼻孔。那里还生长着一种黄色的马,这种马生着老虎斑纹一样的花纹,长着一只眼睛、一条腿。

    【阅读延伸】

    根据张春生等学者的研究,这个部落的发生与形成,大概与受刑罚的刑徒或逃亡者有关。遭受严酷刑罚的刑徒流亡到此处,逐渐形成了这个所谓的“一臂国”。图上所显示的,或许就是这个部落的先驱者。

    这里的“一臂”可理解为砍掉了一只臂膀。《山海经》中,另有关于一臂或者砍掉一只臂膀的记载,如“吴回”、“颛顼之子三面一臂”等。综合其他文献的记载,能推测出这些人大都有遭受砍臂刑罚的可能。

    这里的“一目”,应该是指此人遭到了“剜目”,被剜去了一只眼睛。《山海经》中,也记载存在着“一目国”(见《海外北经》)。不少学者们推测这个部族的后人为纪念先人,佩戴着只有一目的面具,由此被记录为“一目国”。这种推测不无道理。西方的一些史学家,比如希罗多德、普林尼、斯特拉波等人,均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过“独目国”,他们所谓的“独目国”多半与上文“剜目”的推测有关。

    所谓的“一鼻孔”,学者们推测是受了割鼻的刑罚。完整的鼻子有两个鼻孔,割去鼻子,只有一孔,所以这里说“一鼻孔”。

    是否画面上的这个人遭受了三种刑罚?或者这个部族是由遭受了这几种刑罚的人联合组成的?我们今天实在难以考证。但就这条文字记录看,我们或许可以探知上古时期刑罚的残酷和血腥。

    也有学者认为这个“一臂国”,应该是《海经》的撰写者误解图画造成的。所谓“一臂”,不过是图画上显示了一个侧面形象的人物。从文字上看,他的“一臂、一目、一鼻孔……一目而一手”,也正好是一个平面图画上的侧面人像。这个解释很有见地,它比我们前面引述的推论更直接,更明了,更接近于它发生的本源。所以,我们对此加以说明,希望就这两种说法来引起读者对比的兴趣。

    奇肱(gōng)之国在其北。其人一臂三目,有阴有阳(1),乘文马(2)。有鸟焉,两头,赤黄色,在其旁。

    【注释】

    (1)有阴有阳:学者考证这个词的意思是“三目竖排,分布有上有下”。阴在上,阳在下。(2)文马:带有斑纹的马。一些学者认为这种马即吉良马,有着白身子,红鬃毛,眼睛像黄金。乘骑上它,寿命可达一千年。文,同“纹”。

    【译文】

    奇肱国在一臂国的北面,那里的人都是一条胳膊和三只眼睛。这三只眼睛分有阴阳,一般阴在上阳在下。那里的人骑着名叫吉良的马。那里还有一种鸟,长着两个脑袋,有着红黄色的身子,栖息在他们的近旁。

    形天(1)与帝至此争神(2),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qí)(3)为口,操干戚(4)以舞。

    【注释】

    (1)形天:即“刑天”,神话传说中一个没有头的神。形,通“刑”,割、杀之意;天是颠顶之意,也指人的头。刑天合起来解释就是“砍断头”。所以一些学者认为此神原来是无名的,在被断首之后,他才有了刑天神的名称。(2)神:神位、统治权。(3)脐:肚脐眼。(4)干戚:干,本义为盾牌。人们认为它是像叉子一类的猎具或武器,用于进攻。戚:古兵器名,斧头的一种。

    【译文】

    刑天与天帝争夺神位,天帝砍断了刑天的头,把他的头埋在常羊山。没了头的刑天以乳头做眼睛,以肚脐做嘴巴,一手持盾牌一手操大斧而挥舞着。

    【阅读延伸】

    刑天被“帝”斩首——这个“刑天”和“帝”,其实都不是神话传说中杜撰的虚无人物,他们应该分别是上古时期某个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首领。这则文字直接映射出了当时部落之间征伐的残酷。

    学者们考证,“刑天”应该是古代中国西南部某个部族或部落首领,也有专家推测它或许为某个部落的象征。也就是说,“帝”斩断了“刑天”的头颅,或许不仅仅是一个人,也许是整个部族都被“帝”斩首。这个推测是有一定根据的,如近些年云南省宾川县某处的考古资料表明:被埋于此处墓葬的上古人群,有十六座墓穴的尸体是无头的。上古传说与考古实物的吻合,也许不是偶然。

    在《山海经》中,多次出现“大兵”这个词。我们从撰写者的语气中,看得出他们对于战争的厌恶与恐怖,也看得出他们对能避免战争的欣慰。他们希望某些动物和植物有阻止战争发生的神奇功能,他们也认为某些动物的活动会带来战争。比如《中次九经》的“熊山有穴……冬启必有兵”。

    对于刑天,晋朝的大诗人陶渊明有过如此理解:“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山海经》专家们进一步认为刑天“操干戚而舞”,或许反映着《山海经》的撰述者——殷商后代们意欲自强不息、振兴本族的精神。

    丈夫国在维鸟北,其为人(1)衣冠(2)带剑。

    【注释】

    (1)为人:人的装饰、仪表等。(2)衣冠:名词作动词用,穿着衣服戴着帽子。

    【译文】

    丈夫国在维鸟的北面,那里的人都是穿衣戴帽并且佩带着宝剑。

    女丑之尸,生而十日炙(zhì)(1)杀之。在丈夫北,以右手鄣(zhāng)(2)其面。十日居上,女丑居山之上。

    【注释】

    (1)炙:烧烤。(2)鄣:同“障”,挡住,遮掩。

    【译文】

    有一个人名叫女丑尸,她是被十个太阳给烤死的。她的尸体横卧在丈夫国的北面。死时,她的右手遮住了她的脸。那十个太阳高高地挂在天上,而女丑的尸体横卧在山顶上。

    此诸夭(1)之野,鸾鸟自歌,凤鸟自舞;凤皇卵(2),民食之;甘露(3),民饮之;所欲自从也。百兽相与群居。在四蛇北。其人两手操卵食之,两鸟居前导之。

    【注释】

    (1)夭:学者们考证这个字应该是“沃”,前文《大荒西经》中有“沃野”,“夭之野”也就是这个意思——丰沃的原野。(2)卵:名词作动词用,产卵、下蛋。(3)甘露:古人所谓甜美的露水,以为天下太平,则天降甘露。

    【译文】

    在这里的沃野上,鸾鸟自由自在地歌唱,凤鸟自由自在地舞蹈;凤凰生下蛋后,那里的居民就拿来食用;苍天降下甘露,那里的居民便饮用它。凡是他们所想要的,都能随心如意得到。在那里,各种野兽与人一起杂处聚居。沃野在四条蛇的北面,那里的人用双手捧着凤凰蛋正在吃,有两只鸟在前面引导着。

    【阅读延伸】

    《山海经》中,类似“沃野”这样的地方,编纂者们记录了四五处,如《大荒南经》中的“巫民之国”、《海内经》中埋葬后稷的“都广之野”、《西次三经》中的昆仑等。这些地方都呈现出一派环境优越、物产丰富、衣食无忧、人兽和谐群居的“大同世界”的景象。这几乎就是古代中国理想中所谓的“世外桃源”。

    “世外桃源”是中国古代人一种高尚的情怀和愿望。在古人的现实生活中,是很难有这种情况出现的,所以他们在各种著作中,把这种美好的“社会图画”勾勒展现了出来。学者们考证说它就是上古中国人的“乌托邦”。

    “世外桃源”这一美妙的词语,因陶渊明而蜚声天下,这种情况恐怕不是偶然,因为陶渊明是非常喜欢读《山海经》的。陶渊明受《山海经》中著述的激发,从而写出千古名篇《桃花源记》,恐怕也算不得是信口开河。要提醒大家的是,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中的人是耕织劳作的,而在《山海经》中,则是随意取之自然。这种情况正说明社会人文的发展和进步——健全而美好的社会,不劳而获是容不下的。

    肃慎之国,在白民北。有树名曰雄常,先人代立(1),于此取之。

    【注释】

    (1)先人代立:指帝位更替、统治者变化。据古人解说,肃慎国的习俗是人们平时不穿衣服,一旦中原地区有英明的帝王继立,那么,常雄树就生长出一种树皮,那里的人们便取它制成衣服穿。

    【译文】

    肃慎国在白民国的北面。那儿有一种树木叫做雄常树,每当中原地区有圣明的天子继位,那里的人就剥取雄常树的树皮做成衣服穿。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