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说红楼梦-贾迎春误嫁中山狼 薛文龙悔娶河东狮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红楼梦》的句号

    《红楼梦》讲到第七十九回,如果我们确定后四十回不是曹雪芹的作品,那晴雯的死亡和宝玉的祭祷,就宣告了大观园这个青春王国的土崩瓦解,是《红楼梦》的一个句号。本来大观园就是对青春世界呵护、保佑和祝福的世外桃源。孩子们在其中度过了美好的青春岁月,有点像我们的初中、高中时期,每天无忧无虑地生活在花鸟山水之间。第七十八回里的《芙蓉女儿诔》就是一曲青春的挽歌,我希望大家不要被它外在艰涩的文学形式所蒙骗,而是能感受到其中对洁净无邪、天真烂漫的青春世界的美好回顾和深切哀伤。

    最有趣的是,当宝玉流着泪在盛开的芙蓉花前念诔文的时候,感觉有人来了。敏感的读者一定知道来的不会是别人,一定是黛玉。因为黛玉是宝玉青春期最亲近的对象。从对晴雯的哀悼到黛玉的出场是顺畅的,如果晴雯是肉体上的青春死亡,黛玉则是青春魂魄的呈现。大家会忽然发现《芙蓉诔》不仅是写给晴雯的,也是写给黛玉的,更是写给大观园所有将要消失的青春的。为什么是从晴雯转黛玉?细心的读者可以思考一下,《红楼梦》的灵魂是歌颂在生活中有所坚持的生命的,晴雯和黛玉都具备这样的品格。

    很多时候青春对我们来讲只是很笼统的字眼,那青春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当我们看到《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或者《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就会发现东西方歌颂青春的故事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这就是青春。也许我们已经忘了自己在十五岁左右的时候曾经梦想过什么。如果还能记起的话,你就会发现那个时刻,你对未来生命的期待、渴望,或者感情上的追逐都是不顾现实的,是对抗所有的成人世界的。大人会告诉你,你的想法是不成熟的。我们知道,成熟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逐渐放弃了梦想,开始进入现实的世界,也意味着你已经接受了现实中的人应该有的生活方式。其实所有的成熟里多少带着青春消失的遗憾,因此青春文学才会永远存在。因为它会告诉我们,青春每个人或多或少有过,最后也或早或晚会放弃。

    曹雪芹是一个最不愿意放弃青春梦想的写作者,他把这个青春的梦想变成了《红楼梦》这样的文学巨著,借着这些十几岁的孩子来述说自己曾经有过的梦想。大家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会觉得越来越像在阅读自己的青春岁月,你会借着晴雯、黛玉、宝玉,回到自己曾经有过的天真烂漫的时光,回想起自己那些荒诞不经的友情、爱情。尽管它们在现实里会遭嘲笑,因为没有人再用这样的方式相处了。

    坚持青春的浪漫天真

    宝玉站在芙蓉花前,边掉泪边喃喃自语。这个场景被任何大人看到,都会觉得他有点儿神经病,甚至会指责他,不就是死了一个丫头吗?至于这个样子吗?如果他爸爸看到,一定觉得这个孩子很不成器,因为他总不想明天就要来临的那场考试。

    “话说宝玉才祭完了晴雯,只听花影中有人声,倒唬了一跳。走出来细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满面含笑,口内说道:‘新奇的祭文!可与曹娥碑并传的了。’”只有黛玉珍惜这份天真。前面讲过,黛玉跟宝玉在大观园里有一个共同的秘密——花冢,曾在那里举行过仪式,一起葬过花。如果我在初中时,曾跟某个同学在校园的角落里埋葬过春天的杜鹃,我相信这个人一定会是我的终身伴侣、朋友或者是情人。所以黛玉的赞美完全是超乎现实的歌颂。

    在今天,作为一个“大人”,再看年轻一代的青春文学,会挑选什么样的文字?也许你觉得有的文章写得四平八稳,特别成熟,这个赞美会不会违反了青春的某些规则?因为青春里面就是要有种肆无忌惮的东西。可是今天的大人世界都不太敢反省我们会鼓励年轻一代走到哪里去,我们会担心他的危险,担心他将来潦倒或者穷困,难道想为他铺好一条路,让他去走吗?

    我们知道,宝玉跟黛玉是不会走那条路的,黛玉很早就宣告了自己将跟大观园一起死亡的信息。所以当《芙蓉诔》念完之后,如果花丛里走出来的是宝钗,我们会很意外。因为宝钗最后是妥协的,她走向了现实,接受了所有世俗里的伦理。她本身就有这个倾向,一直在劝宝玉考试读书;而黛玉是坚持跟宝玉共享美丽的青春,不太去想未来的。今天的孩子如果不想未来,大人一定会说,你怎么那么不成熟。可读完《红楼梦》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对青春一代发言的时候,就会变得谨慎。当你某一天忽然说出“你怎么那么不成熟”时,就会警醒:我是不是已经完全妥协了?青春里对梦想的坚持,那种不知天高地厚的浪漫,可能已经完全消失了。所以读《红楼梦》,就是在阅读自己的生命。

    最近跟朋友唱起七十年代的一些民歌,忽然发现里面的词句特别幼稚,但恰恰是这种幼稚让我发现,人怎么能相信自己爱土地和人民能爱到那种程度?因此我一直在从这个角度来看《红楼梦》。《红楼梦》在未来的人类文学里,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因为在世界文学里,能够把青春的浪漫跟天真坚持得如此彻底的恐怕找不出第二部。

    我们讲到八十回就不想再讲下去了,原因也是因为八十回以后你会看到妥协。你不太理解宝玉为什么要去参加考试,本来他从头到尾都在对抗。如果他真的去考了那个试,这个作者就显得有点怪怪的。

    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

    “宝玉不觉红了脸,笑道:‘我想着世上这些祭文都蹈于熟滥了,所以改个新样,原不过是我一时玩意,谁知又被你听见了。有什么大使不得的,何不改削改削。’黛玉道:‘原稿在那里?倒要细细一读。长篇大论,不知说的是些什么,只听见中间两句,什么“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这一联意思却好,只是“红绡帐里”未免熟滥些。放着现成的真事,为什么不用?咱们如今都是霞彩糊窗的窗槅,何不就说“茜纱窗下,公子多情”呢?’”作者可能还担心大家不了解他从晴雯转到黛玉的意义,所以特别挑出其中的句子“红绡帐里,公子多情”。

    还记得“霞彩纱”吗,有一次贾母游园到了潇湘馆,发现林黛玉的窗纱是绿色的,就觉得不妥,说外面的绿竹应该用红色窗纱来衬,后来就换了银红色的“软烟罗”。红色是《红楼梦》里的象征词,它是血的颜色,象征着青春所拥有的热情。红色的衣服很多人到了某个年龄就不敢穿了,因为它太强烈了,是彩度最高的颜色。在不同的民族文化里,红色都代表着一定的生命激情。西班牙文化里就有很多红色,斗牛要用红布,是因为牛的视觉一般的色彩看不到。

    红是热情,同时也是死亡。我相信林黛玉如果活在今天,一定希望这篇诔文能用到更直接的、跟自己生命有关的细节,所以“红绡帐里”改成“茜纱窗下”,有将诔文拉回现实的作用。她认为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地方,我们的乐园,为什么不把它直接变成文学?所谓的典雅应该是在自己的生命现实里完成的,而不是把古人的典故拿来套用。我想黛玉的指正也让宝玉恍然大悟。可就在这十六个字改来改去的过程中,晴雯便一步一步地变成了黛玉,后来就变成“小姐多情,丫环薄命”,成了黛玉哀悼晴雯的诗,宝玉已经被抽离出来,变成了第三者来观察这个青春王国,看到了所有生命之间的牵连和依赖。

    莫扎特在知道自己病重不治之后,曾用他最后的生命写了一首挽歌,那是他最伟大的作品,就叫《安魂曲》。每一个创作者最后都会为自己唱一次挽歌,那是对所有将要逝去的生命的哀悼。明末文人很流行自书墓志铭,像很有名的徐渭他们都在很年轻的时候就为自己写好了墓志铭。有些人觉得这不是神经病吗,活得好好的,干吗要先写墓志铭?其实是因为他们很怕别人来写的时候作假,所以宁可活着时先为自己写好真性情的墓志铭,我想这里面很明显有种与世俗的对抗。今天所有的丧礼上,挽歌跟悼词都太空洞了,一种与生命这么贴近的文学,当然应该更具体生动。我觉得曹雪芹在这里触碰到了中国文化里最本质的东西,觉得应该对这种已经虚假化的文学世界有很真实的个人反省。晚明的墓志铭,有点像西方启蒙运动中的《忏悔录》,《忏悔录》是对自己一生的反省,是文学史上非常了不起的作品,一个社会一旦有了这样的运动,人性的觉醒就变得非常强。可惜从晚明的自书墓志铭一直到曹雪芹的《红楼梦》,都没能酿成一个巨大的社会运动。

    作者利用宝玉跟黛玉的对话,在“红绡帐里”改成“茜纱窗下”的过程中,最后变成“黄土垄中,卿何薄命”。黛玉听到这里,心里吓了一大跳,因为她发现这些诗已经变成了她命运的符咒。哀惋的不再是晴雯,而是她自己了。因为“茜纱窗”恰好是黛玉的窗户,“我”当然是宝玉。原来讲的是“公子多情”,多情却很可能无缘,这是青春的最大哀惋。可是青春王国里相信的完美,宁可是多情而无缘。《红楼梦》所关注的并不是缘分的长短,而是情的深重。所以从“公子多情”改成“我本无缘”,是宝玉自己的领悟。他跟这个女孩子之间有这么深的情分,可在现世里却毫无缘分。

    作者很细心地在讲青春的执著绝对不在乎时间的长短,而在乎自我燃烧得是不是足够炽热。从“公子多情”到“我本无缘”,一直到“黄土垄中,卿何薄命”。“卿”字是古代夫妻之间的爱称。江南花神庙的对联中就用到这个字,上联是:“风风雨雨寒寒暖暖处处寻寻觅觅”,下联:“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很有缠绵与委婉的江南意味。记得当年读林觉民的《与妻书》时吓了一跳,因为他说:“意映卿卿如晤。”“卿卿”是很私密的称呼,作为一个悲壮的革命烈士,在对妻子说出这两个字的时候,林觉民温柔的一面跃然纸上。

    红楼梦里的谶语

    “宝玉听了,不禁跌足笑道:‘好,是极!到底是你想的出,说的出。可知天下古今现成的好景妙事尽多,只是愚人蠢才说不出想不出罢了。就只一件:既然这一改新妙之极,但你居此则可,在我实不敢当。’说着,又接连一二百句‘不敢当’。”宝玉说这个“茜纱窗下”改得极好,可茜纱窗是你的窗户,晴雯是我的丫头,这样改不妥。黛玉笑道:“何妨。我的窗即可为你之窗,何必分析得如此生疏。古人异姓陌路,尚然同肥马,衣轻裘,敝之而无憾,何况咱们呢。”黛玉引用了《论语》里子路的话:“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这是明显地在暗示生命根本就是一个共同体,本来宝玉对晴雯的哀悼是一个私密的情感,可这一改,这个情感就不再是一对一的情感了,而变成了一种超越现实的单纯情感。所以黛玉说我的窗就是你的窗,何必如此生疏。大家都知道有个词叫“同窗”,是指在一个窗户底下读过书的。

    宝玉笑道:“论交之道,不在肥马轻裘,即黄金白璧,亦不当锱铢较量。”注意,真的只有在那个年龄才不太在乎这个东西,所有的都可以共有、分享。所以宝玉说:“倒是这唐突闺阁,万万使不得的。如今我率性将‘公子’、‘女儿’改去,竟算是你诔他的倒妙。况且素日你又待他甚厚,今宁可弃此一篇大文,万不可弃此‘茜纱’新句。竟莫若改作‘茜纱窗下,小姐多情;黄土垄中,丫环薄命。’如今一改,虽于我无涉,我也是惬怀的罢了。”大家有没有发现很有趣,宝玉从来不觉得文章写得很好,就一定是我的,他觉得这是大家应该分享的情感。而且这里也特别点出黛玉跟晴雯之间的感情,她们是同一类型的女孩子,对自己的青春梦想有同样的执著。

    “黛玉笑道:‘他又不是我的丫头,何用作此语。况且小姐、丫环亦不典雅,等我的紫鹃死了,我再如此说,还不算迟呢。’宝玉忙笑道:‘这是何苦来又咒他。’黛玉笑道:‘是你要咒他,并不是我说的。’”这就很像两个小孩子之间的对话了。

    最后的定稿成了下面的句子。宝玉道:“我又有了,这一改可极妥当。莫若说‘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注意这里的“改”是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所有的外在形式,不管是公子、女儿,还是小姐、丫环,甚至父亲、母亲、老师、学生,这些都只是加在我们身上的人世符号,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最后只剩下两个字,一个是“我”,一个是“你”——“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当解脱掉一切外在形式,才还原到两个生命的对话关系。这是作者的惊人之笔,他是借着文学修改之名让我们还原生命的本源之实。它非常像禅宗的语录,其实在真正的青春里,世俗伦理的定位都不存在,他们在乎的是“我”与“你”这个更本质的关系。

    所以这一句话一出来,她猛然发现这个诔文不再是哀惋晴雯,而是哀惋她自己,这四个句子应该是《红楼梦》的谶语。古人都相信文字会无意间暗示命运,有点像庙里抽到的一支签。大概从春秋战国开始,中国古代就一直很流行谣谶,“谣谶之学”就是专门研究老百姓间流传的歌谣。那些歌谣很奇怪,能够预示国家和社会的命运。例如东汉末年,董卓入主洛阳,洛阳便流传民谣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便是将“董”字离为“千里草”,将“卓”字离为“十日卜”。“谶”是超越于我们理解之外的一种神秘的超经验。因此“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已经预告了黛玉的死亡。

    所以“黛玉听了,忡然变色”,整个人都呆掉了。忽然恍然大悟,知道时间到了,大概眼泪已经还完了,该走了。不要忘了,这两个人是天上的仙缘,领悟禅机的能力极高。黛玉“心中虽有无限的胡乱之想,外面却不肯露出”。“无限胡乱之想”是觉得好神秘,怎么生命里会有这么多的暗示,“不肯露出”是不知宝玉是否明白。“反连忙含笑点头称妙,说:‘果然改的好。再不必改了,快去干正经事罢。’”

    宝玉的母性角色

    这个时候黛玉把话题转到了迎春身上。她说:“才刚太太打发人叫你明儿一早过大舅母那边去。你二姐姐已有人家求准了,想是明儿那人家来拜见,所以叫你们过去呢。”这个二姐姐就是迎春。大家注意一下,第七十九回里面讲到的几个女孩子,晴雯是肉体死亡,黛玉是魂魄出现,迎春要出嫁,香菱被预告死亡,还有第五个,就是那个大家还不认识的夏金桂嫁给了薛蟠。通常人都把她当成坏女人来看,可是我们知道曹雪芹的笔下其实没有坏人,只有悲剧中人,夏金桂是另外一个悲剧。

    黛玉说的大舅母就是邢夫人,邢夫人是迎春名义上的母亲,所以这个女孩子在出嫁以前,必须跟邢夫人和贾赦告别。迎春是《红楼梦》里最没有表情、也没有个性的女孩子,想起她的时候面目几乎是模糊的,完全不知道她长得什么样子,更不知道她想要或不想要什么,一直活在没有自我的状态里。可是大家注意,作者在这里没有任何批判的意思,只是想告诉我们说,这样的生命也拥有过青春的美好。迎春的出嫁让人心痛,其实她的善良就是糊涂。

    在她要出嫁的时候,宝玉叹了口气说:“大观园里从今又少掉了五个清清净净的女儿。”刚开始你可能不太懂,怎么会一下少了五个?因为她一出嫁就要陪嫁四个丫头。有没有发现,只有大观园是青春的庇护所,而宝玉是大观园里青春的守护者。西方文学里有种很有趣的角色,就是地母,她是替所有受苦的生命赎罪的典型。将来大家如果有机会做比较文学的话,宝玉的这个部分可以拿出来讨论。为什么在中国的文学里,母性特别强的会是男性?因为在西方通常都是以女性形象出现的,譬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和托尔斯泰的《复活》里都有这一类的角色,《复活》里后来变成妓女马丝洛娃的农奴出身的女孩子喀秋莎,就是在巨大的苦难里赎罪的地母形象。

    在东方的文学里,宝玉很明显地具备母性特质。这个母性并不是讲他的性别,而是说他生命情怀的巨大包容性。他一直很心疼这些女孩子,愿意为她们去赎罪。在女性当中不太容易了解母性的特色,因为女性有排斥、会嫉妒,可是母性里面却有很大的包容性,像基督教里的圣母拥抱被钉在十字架上受难的耶稣,就是拥抱和包容最大的苦难。这个角色在东方文学里不太容易找到。可是读《红楼梦》,你将慢慢体会到宝玉身上的母性,他是所有美丽生命的护佑者。所以不知道我们的初中、高中会不会有一天在校园里立一尊宝玉的像,因为他才真的是校园的守护者。在《红楼梦》中有多少次是宝玉阻挡了大人对这些女孩子的惩罚。

    可是到最后他也很无奈,无法再继续扮演这个角色了,因为他自己也要被摧毁了。所以表面上轻描淡写的迎春出嫁,里面也包含着宝玉的哀悼。很多朋友读《红楼梦》对这一段都没有什么感觉,因为迎春给人的印象太模糊了。可对宝玉来讲,这是他的二姐,是青春王国里的一分子,迎春嫁过去没多久就被打死了。而且迎春出嫁还要陪嫁四个丫头,这四个丫头有的连名字我们都不知道,宝玉的哀惋是对青春本质的哀惋。所以“黄土垄中,卿何薄命”,不只是说晴雯、黛玉,还有迎春,接下来就是香菱。再回头去看,“公子多情,女儿薄命”、“小姐多情,丫环薄命”都不合适,一定要改成“我本无缘,卿何薄命”才适用每个人。这个时候我们才知道这三次的修改是有意义的,把具象变成了共象。《红楼梦》第一次读、第二次读的时候,都读不出这些,我今天常常感觉对迎春有点抱歉,就像对班上一个印象最模糊的学生抱歉一样。尽管他没有个性,不怎么表现自我,但并不说明他的青春不该被呵护、被疼爱。

    贾迎春误嫁中山狼

    我们看下面这一段:“原来贾赦已将迎春许与孙家了。这孙家乃是大同府人氏,祖上系军官出身,乃当日宁荣府中之门生,算来亦系世交。如今孙家只有一人在京,现袭指挥之职。”“指挥”不太可能是什么大官,但可能很有实权。

    如果有机会大家继续往下看,会发现迎春后来每一次都被打得头破血流,回娘家的时候根本不敢说。不仅是慑于孙绍祖的权威,更多是觉得是一种可耻的侮辱。我相信这种心理在今天的女性中恐怕还在延续,很多家暴事件最后很难被揭发,就是因为当事人自己在掩盖。因为那不仅是身体上的疼痛,还有心灵上的耻辱,所以迎春的处境是可以从现代的角度去理解的。

    从用人传出来的话说,每次打骂她的时候,孙绍祖就说:“别以为你是什么千金小姐,你老爸跟我借了五千两银子到现在还没还呢,你是被卖来的,你知道吗?”我们就懂了,贾赦跟孙绍祖根本就是权力与财富间的勾结,只是因为那五千两银子还不了,就拿女儿去做交易。孙绍祖只是在官场上需要贾家,根本一点都不疼惜迎春,可见所谓的青春守护跟现实之间的对抗有多激烈。这一部分看上去轻描淡写,但作者对迎春有极大的心疼,而且我自己一直在揣测,曹雪芹的姐妹当中大概有很多是这样的下场。因为这类家族的婚姻,大部分都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单纯,一个女孩子从大观园这么单纯的世界嫁到世俗世界,被打骂的时候听到的话是“你老爸借了我五千两银子没有还”时,可想而知心灵被摧残到什么程度。所以“黄土垄中,卿何薄命”,是一个可以不断扩大的谶语,这八个字讲的是《红楼梦》里所有的女孩子将要面对的命运。

    下面有对孙绍祖的简短介绍:“此人名唤孙绍祖,生得相貌魁伟,身体健壮。”这样的人动手打起人来一定蛮恐怖的,只是踹两脚迎春就受不了了。“弓马娴熟,应酬权变,年纪未满三十,且又家资饶富,现在兵部候缺题升。”这里面有很多的隐喻,因为正在候缺,所以特别需要官场的呵护。不要忘记宁国公、荣国公都是军人出身,而迎春的姐姐元春,又是当红的贵妃,所以对孙绍祖来讲,这桩婚姻是重要的。就这么简单的几句话,就能看出一个青春的被糟蹋,全是因为世俗社会中利害关系的权衡。

    “因未有室,贾赦见是世交子侄,且人品家当都相称合,遂情愿择为东床娇婿。亦曾回明贾母。”注意贾母的反应:“贾母心中却不十分称意。”我们一再提到《红楼梦》直到最后,最厉害的还是这个老太太,她的头脑一直很清楚。至于贾母为什么不愿意,作者没有明讲,以贾母的阅历,一定是看出了不称心的蛛丝马迹,可是作者的表达很委婉,因为牵涉到太多的现实政治,很多地方只能点到为止,所以特别注意这里面绝对有所保留。

    可是贾母又具备另外一种智慧。“但想来拦阻亦未必听,儿女之事自有天意前因,况且他是亲父主张。”注意“儿女之事自有天意”这八个字,这是一个饱经沧桑的老太太的无奈。前面的中秋之夜,全家一起赏桂闻笛的贾母曾掉过泪,她好像看到了属于这个家族的天意。我想大家如果读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就会发现其中的易家兰在变成一个老太太后,对自己孙子、重孙子的行为了如指掌,可是她已经不会说话了。别人把她当成一个不会说话,也听不到声音的老太太。可是这个家族将要发生什么事,她全知道。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非常像《红楼梦》的一部欧美小说,当一个老太太活到一百岁,看到儿子、孙子死掉,就像伊瓜兰或者贾母一样,她们看到的是这个家族自有天意的部分,所谓天意就是不可挽回,势必如此。至于这个天意是什么,很难解释,其中既有人生历练的聪明,又有一种直觉的敏感。

    贾母认为自己“何必出头多事,因此只说‘知道了’三字,余不多及”。前面也说过,“知道了”是很重要的三个字,到台北故宫去看清朝的档案,很多万言上书最后就是三个字“知道了”!既没有说好,也没有说不好,没有任何表示。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就是这个“知道了”,执政者到底在想什么,以及他将如何处理此事你无从知道。这里贾母的“知道了”,是说天意不可强违,她已知道这四五代繁华的没落,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

    “贾政又深恶孙家,虽是世交,当年不过是彼祖希慕荣宁之势,有不能了结之事才拜在门下的,并非诗礼名族之裔。”贾政也很不喜欢孙绍祖,觉得当年他的祖父出身那么低,能爬到现在这个位置,全靠巴结权贵。我想这也是官场的智慧,因为这样的家族迟早是会报复的。真正的门当户对是大家平起平坐,比较有共识。可是那个靠拍马屁、奉承,今天送你这个,明天给你那个爬上去的人,等到有一天他真的大权在握,所有的屈辱感就都出来了,很可能会反过头来整你了。而孙家是最危险的,三代都在巴结,可以想象屈辱有多深。所以贾政不想把迎春嫁给孙绍祖,绝对有这个原因。“因此倒劝过两次,无奈贾赦不听,也只得罢了。”

    我常说《红楼梦》是一部了不起的小说,因为它教会了我们如何为自己,或者为后代寻求真正的幸福跟平静,其中提供的智慧能让你对人世有更通达的观照。在现实社会里,《红楼梦》可以用来观察今天官场的起起落落,所以我特别希望大家注意,对迎春出嫁这件事,为什么贾母不同意,最后不得已只说“知道了”?为什么贾政会“深恶孙家”?这其中充满了人生智慧,虽然只是小小的一段,里面流露着作者非常沉痛的回忆,他们家族看到的这类事情太多了。

    迎春被接出大观园

    “宝玉却从未会过这孙绍祖一面的,次日只得过去聊以塞责。”注意宝玉就是曹雪芹,这很明显是作者的态度。我们一再提到作者写人物写得这么好,就是因为他对任何人都没有偏见,我一直很佩服这一点。我自己总做不到对人没有偏见,或多或少总是觉得这个人我喜欢或不喜欢,可曹雪芹非常奇特,他总能做到不含偏见。这在现实中可能会受伤,可是在文学上却很了不起,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最精彩、最真实的人性。

    “只听见说娶亲的日子甚急,不过今年就要过门的,又见邢夫人等回了贾母将迎春接出大观园去等事。”注意,只有住在大观园里的人才具备青春的特质,只要一出大观园,就表示青春结束。所以当迎春一被接出大观园,宝玉“越发扫兴了,每日痴痴呆呆的,不知作何消遣。又听得说陪四个丫头去,更又跌足自已叹道:‘从今后这世上又少了五个清洁人了。’”这句话实在不太容易理解,在今天看来,姐姐要嫁到台东去,家族也蛮不错的,他干吗要顿足捶胸地说这样的话?可是细想想,只有在初中、高中这个年龄段,班上有同学转学或者休学,你才会这样难过,觉得大家本来好好的在一起,怎么会少了一个人?这就是青春的天真和浪漫,总觉得大家可以能天长地久。

    “因此天天到紫菱洲一带地方徘徊瞻顾”,紫菱洲是迎春住的地方,宝钗搬出去时,宝玉也曾到蘅芜苑“徘徊瞻顾”,用最通俗的话说是“人去楼空”。我们也常常会到自己读书的校园里走一走,那一刻不见得有多悲伤,只是一种怅惘,觉得曾经拥有过的东西消失了。记得有一次北一女的百年校庆请我去演讲,我在那里看到很多白头发的老太太在用手抚摸窗台,当时就感觉这个动作很有趣,后来我就写了一首诗,我想那个窗台上一定留有她们青春的指痕,这里边有很奇怪的青春的怅惘。

    后来宝玉就变成了悼亡者,到蘅芜苑、紫菱洲、潇湘馆去哀悼各种不同形式的离去。

    香菱命运的暗示

    这一回在《芙蓉诔》之后,由晴雯带出了黛玉,又从黛玉带到了迎春,接着从迎春带出了香菱。大家要注意这个线索,就是说青春的挽歌一旦改成了“我本无缘,卿何薄命”,就不再是对特定对象的哀悼,而是对整个青春的哀悼了。

    如何由迎春牵出香菱,在文学上也是个有趣的技巧。因为迎春住的地方叫“紫菱洲”,香菱的“菱”字出现了。我常想,作者在用很多的线去编织这部小说时,手法非常巧妙,里面一环扣一环,节奏非常紧凑。在香菱出现以前,宝玉见紫菱洲“轩窗寂寞,屏帐萧然,不过只有几个该班上夜的老妪。再看那岸上的蓼花苇叶,池内的翠荇香菱,也都觉摇摇落落,似有追忆故人之态,迥非素常逞妍斗色之可比。既领略得如此寥落凄惨之景,是以情不自禁,乃信口吟成一歌曰:‘池塘一夜秋风冷,吹散芰荷红玉影。蓼花菱叶不胜愁,重露繁霜压纤梗。不闻永昼敲棋声,燕泥点点污棋枰。古人惜别怜朋友,况我今当手足情!’”

    这首诗里面已经有香菱的名字出现,而且显示了她未来的命运。“菱”,字音本身就有飘零之意,还有一点弱弱的感觉。我们知道香菱本来叫英莲,五岁时被人贩子拐走,一直被卖来卖去。她是《红楼梦》里最悲哀的一个女孩,特别能代表青春永远不能自主的状态。她生命里最美好的时光是她住在大观园时,很幸运地遇到黛玉和湘云、宝钗教她写诗,这些同龄的女孩子心疼她,帮她树起了一个青春的美好形象。可是她现在也要回到现实,因为她是薛蟠买来的妾,薛蟠就要娶妻了,这个妻子夏金桂之后不断地折磨香菱,所以又一个“黄土垄中,卿何薄命”的意象出现了。作者信口念出的一首诗,又变成了一个谶语,它也是对香菱未来命运的暗示。而且物在人亡的感觉已经显现,迎春才刚刚搬出去没多久,当年他们一起下棋游玩的地方,就变成了废墟。悼亡的意象在这首诗里非常明显。“古人惜别怜朋友,况我今当手足情!”也有一个文字上的转换,曾经拥有过青春王国的这些人与他都情同手足。

    “宝玉方才吟罢,忽闻背后有人笑道:‘你又发什么呆呢?’宝玉回头忙看是谁,原来是香菱。”这就是刚才讲到的线索,这个线索只说明所有的青春少女都面临着“黄土垄中,卿何薄命”的共同命运。

    对生命本质的疼爱

    宝玉忙转身笑问道:“我的姐姐,你这会子跑到这里来做什么?多日也不进来逛逛。”这里有很多亲密的回忆。香菱是《红楼梦》里最没有可能进入青春王国的人,可是因为她对于生命有美好的追求跟自觉,所以她竟然可以受宠到那么多的姐姐妹妹来照顾她,教她写诗。记不记得她曾在梦里写出了一首非常惊人的诗,在作者看来,只要能对美的品质有所坚持,就可以在刹那之间改变命运。当然对这个命运终结的巨大悲剧,他是无可奈何的,尽管香菱曾经拥有过一段最美好的生命,可她在本质上是很难改变的,因为她是被薛蟠买来的。薛蟠是个不成材的男孩子,根本不疼惜香菱,就是因为薛蟠不在家,她才有机会跟着宝钗住到大观园里。所以我一直觉得大观园就像我们的一所中学,在那个围墙以外,世界就改变了。

    “香菱拍手笑嘻嘻的说道:‘我何曾不要来?如今你哥哥回来了,那里比先时自由自在的了。才刚我们奶奶使人找你凤姐姐,竟没找着,说往园子里来了。我听见了,我就讨了这件差使进来找他。遇见他的丫头,说在稻香村呢。如今我往稻香村去,就遇见了你。’”她接下来讲到了一些感伤的事情:“我且问你,袭人姐姐这几日可好?怎么忽然把个晴雯姐姐也没了,到底是什么病?二姑娘搬出去的好快,你瞧瞧这地方好空落落的。”

    宝玉心里难过,就有点敷衍,不想深谈这件事。就请她到怡红院去吃茶,香菱拒绝了:“此刻竟不能,等我找着琏二奶奶,说完了正经事再来。”宝玉问:“什么正经事这么忙?”香菱说:“为你哥哥娶嫂子,所以要紧。”宝玉说:“正是。说的到底是那一家子的?只听见吵嚷了这半年,今儿又说张家的好,明儿又说李家的,后儿又议论王家的。这些人家的女儿他并不知道犯了什么罪,叫人好好的议论。”

    我觉得这是非常现代的观点,有没有发现直到今天都还有人在相亲。曹雪芹在三百多年前就觉得好好的女孩子让人家这样谈来谈去,像买卖货物一样是造孽,只有内心有对人的疼爱的人才会持这种观点。我们常用古板和新潮来评价某人够不够前卫,我觉得最永恒的标准应该是对人的关怀和疼惜。如果是你的姐姐或妹妹,在一个大饭店里相亲,你听到别人在议论她的腰太粗了,或者脸上青春痘太多了,你肯定会很难过。这个难过很复杂,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打打闹闹一起长大,曾经有过共同的记忆。然后忽然有一天,她要被父母带到一个场所,你自己也要穿着整齐地坐在旁边,你会听到对方的家族对她的评头论足。同样,在弟弟要娶媳妇的时候,对方的女孩子也要被我们的家族议论,我们总认为对方听不到,可我明明看到她的小弟也在那边绕来绕去,他一定也听到了。如果今天用这样的场景来做文学的背景或电影的背景,就会引发很多的反省,就是如何做到对人最起码的疼惜和尊重。

    宝玉一想到那些姐妹一旦离开了大观园,也会如此遭人议论,当然非常伤感,因为他始终认为生命是不应该随便被别人议论的。当然,这些香菱听不懂。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香菱不是正在办正经事吗?这个正经事就是帮她丈夫找个明媒正娶的太太,有没有发现这背后隐藏的其实是作者对香菱的疼惜。她不能有任何嫉妒,任何抗议,任何难过。她一点不知道自己即将面临的命运,竟然兴高采烈地帮薛蟠张罗婚事。记得第五回里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看到了关于每个女孩子命运的诗,其中有一首是讲香菱的,说的是:“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自从两地生孤木”一直是《红楼梦》里最难解的谜,后来胡适对这个密码做了解读。“两地”是两个土,“孤木”是木字边,合起来是桂花的“桂”,意为夏金桂嫁到薛家之后,香菱将要死掉。胡适特别指出后四十回并不是曹雪芹的本意,第五回明明已经宣告香菱是被夏桂花折磨致死的。

    为什么我们的《红楼梦》讲座要结束在第八十回?因为后四十回并不是作者的原意,至少绝大部分不是。香菱在《红楼梦》里不在“正册”,因为只有小姐才能入正册,她是在“副册”里面,“又副册”里是袭人、晴雯这些人,香菱在副册里,是个最最卑微的角色,可是作者用了很多篇幅在讲香菱。因为这个女孩子有非常好的生命品质,写诗就是她对自己生命的一种坚持,所以她也是《芙蓉诔》里要悼亡的一个重要角色。

    作者还借着香菱带出了一个没有出场的女子。香菱道:“这如今定了,可以不用搬扯别家了。”宝玉忙问:“定了谁家的?”香菱道:“因你哥哥上次出门贸易时,在顺路到了个亲戚家去。这门亲原是老亲,且又和我们是同在户部挂名行商,也是数一数二大门户的。前日说起来,你们两府都也知道的。合长安城中,上至王侯,下至买卖人,都称他家是‘桂花夏家’。”这个长安城是虚构的。特别注意一下,《红楼梦》里有一类是官家,贾家就是世袭的官家;有一类是商家,薛家和夏家都是商家。他们不是普通的商家,都是掌握商业脉络的大家族,这种家族也要讲究门当户对,他们既需要官场的保护,又需要商家的财富来互相配合。所以《红楼梦》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也是非常有趣的一本书。我们多次讲到曹家既是官又是商,我一直觉得江宁织造最简单的翻译就是当时国营的江南纺织企业的董事长。所以作者才把三百多年前清代最复杂的官商关系写得入木三分,这是我们在历史书里都不容易读到的。

    宝玉忙笑问道:“如何又称为‘桂花夏家’?”作者很聪明,就借此机会来点明这个家族多有钱。香菱道:“他家本姓夏,非常的富贵。其田地不用说,单有几十顷地独种桂花,凡这长安城中桂花局都是他家的,连宫里一应陈设盆景亦是他家供应,因此才有这个浑号。”以前有个专门管理桂花的部门,因为桂花既可以酿酒,也可以做香料、酱料,还可以观赏,是个很大的产业。连皇宫里面所有的盆景都是他们家供应。有没有发现很有趣,很多舞弊案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因为皇宫里一要桂花可能会是上万盆,单价的水分就更大了。不要讲皇家,单是贾芸寻到一份在大观园里种树的差事,就捞到不少油水。如果曹家不是做过好几代的江宁织造,曹雪芹绝写不出这些。像我就根本没有这个经验,每次都是看了报纸才知道,但光靠看报纸你绝写不出这种文字。

    记得前面有个太监派人来说最近要买房子,手头不方便,王熙凤立刻就说:“把我的金项圈当了,不用说什么还不还的,有我们的就有你们的。”王熙凤够厉害,所以才能做管家的少奶奶。因此《红楼梦》里处处都是社会经济学,我想曹雪芹从小耳闻目染,才能如此熟悉官商勾结的路数。我特别提到“户部挂名行商”这六个字的重要性,以官家的名义去行商,实际上就是承包了国家的重大工程,负责国家重要物资的采购和营销。

    “如今太爷也没了,只有老奶奶带着一个亲生的姑娘过活,也并没有哥儿兄弟,可惜他们家竟绝了后。”这个夏金桂跟宝钗有点像,也是寡母独自支撑着。但这个国营企业延续至今,已经形成一个特别稳定的结构,所以夏家、薛家有一个共同点,男人都不在了,但这些家族还能继续维持他们旧有的力量。像薛姨妈就常常要犒赏那些老家人,他们就是企业的老员工,是维持家族繁荣的最重要的力量,只要把其中的几个人抽掉,这个家族就会垮掉。

    夏金桂的生命悲剧

    下面我特别希望介绍夏金桂这个女孩子,在胡适解读了“自从两地生孤木”这个密码之后,她几乎变成了十恶不赦的坏女人,可我对她却有很多的同情。我要解释的是,夏金桂不是本性就坏,是因为在她成长过程中,她的母亲宠她宠到让她认为这个世界上只有自己是珍宝,别人都是粪土的地步,所以她一直以这样的认知活在她自己的王国里,从这个角度说,她和薛蟠简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所以她嫁到薛家,必然要发生两个人之间的斗争和对立。薛蟠是很无能的,一下就输了,所以就出现了“河东狮吼”。“河东狮吼”是宋朝陈慥的故事,苏东坡是陈慥的好朋友,知道陈慥很怕老婆柳氏,就写诗讽刺他:“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意思是说您这位夫人嗓门太大,都快赶上狮虎之声了,“河东狮”是因为柳氏的老家是河东。后来“河东狮吼”就变成老婆厉害的典故。薛蟠一辈子要什么有什么,为非作歹、肆无忌惮,结果却落在他的克星夏金桂手里。

    当然,最悲惨的是香菱,香菱是个单纯的女孩子,夏金桂嫁进来,她一心一意地服侍她。可对夏金桂来讲,她并不是故意,只是她从小就是这样子,对香菱是说打就打,说骂就骂。我们读童话故事时,王后问魔镜“谁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时,其实是一种心理障碍。当你认为这个世界只有你一个人才有资格美丽的时候,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所以如果从另外的角度去看夏金桂,我觉得她是最可怜的女人。她有一天对香菱说,你这个“香菱”真是不通!菱花怎么会香?香菱傻乎乎地说:奶奶你不知道,世界上所有东西都是有香味的。大家知道香菱在讲什么,一个人如果足够豁达开阔,就能欣赏到每一种生命的美。可夏金桂刚好相反,她马上就发怒说:“如果菱花香,那桂花放到哪里去了?你凭什么香?”硬要把香菱的名字改成秋菱。

    可见夏金桂的悲剧在于她看不到任何生命的美好,所以我的同情是从这个角度上说的。当你看到一个人自大的时候,不见得是讨厌,更多的是同情,因为他看不到任何自己以外的美好,这大概是最悲惨的一种生命状态。当今社会里依然不乏这样的人物,在我们的媒体上也经常出现。等一下大家就会看到一段香菱跟夏金桂的对比,因为夏金桂从小娇生惯养,自视甚高,没有机会去欣赏周围的美;而欣赏人世间所有美好的东西,是构成一个生命美好的最基本的条件。庄子所谓的“天地有大美”就是指无所不在的美,只有在最污秽、最卑微的世界里都能看到美的生命,才是最富裕、最宽广的。作者歌颂了香菱这个一生漂泊流离的女孩子内心的宏阔,她欣赏黛玉,欣赏湘云,欣赏宝钗,欣赏晴雯,欣赏每一个人,夏金桂嫁进来,她也同样欣赏夏金桂,觉得夏金桂好漂亮、好能干。相反,夏金桂无法欣赏香菱,只能把对方踩在她的脚下,极尽折磨之能事,无法承认对方存在的意义跟价值。

    薛蟠的恋母情结

    薛蟠这个角色也很有趣,我们一直觉得薛蟠无法无天,是整天在街头混的一个痞子,但娶到夏金桂这样的老婆,竟忽然怕起她来了,似乎有点匪夷所思。从文学上,你也许会怀疑作者的章法到底对不对。可是我们要看到其中最有趣的一点,就是薛蟠求亲的过程就会恍然大悟。原来薛蟠最早决定娶夏金桂,不是因为这个美丽的女子,而是因为她的母亲。因为这个夏奶奶没有儿子,把薛蟠照顾得无微不至。不要忘记,薛蟠是一直在母亲的呵护下长大,有很深的恋母情结。他是先决定要这个岳母,然后才决定娶夏金桂的。我发现有些学生在选对象的时候,就包括了选婆婆或岳母,他不是单纯地只嫁那个人,或者娶那个人,还要跟这个家族建立关系。

    下面我们看看文本。宝玉开始就有点怀疑,“忙问:‘咱们也别管他绝后不绝后,只是这姑娘如何?你们大爷怎么就中意了?’香菱笑道:‘一则是天缘,二则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当年时又是通家常来往的,从小儿都一处厮混。叙老亲又是姑舅兄妹,又没嫌疑。虽离了这几年,前儿一到他家,夏奶奶又是没儿子的,一见了你哥哥出落的这样,又是哭,又是笑,竟比见了儿子的还亲热。’”有没有发现这一段描写非常具体,这个夏奶奶看到薛蟠以后,又是哭又是笑,这个亲大概是非结不可了。你会发现夏奶奶要嫁的不光是夏金桂,其中还包括着自己的未来。她疼这个女孩子,一般的人可能会打听一下薛蟠读书读得怎么样,有什么样的经历,这些夏奶奶全都不管,因为她没有儿子,就把所有的爱都寄托在了薛蟠身上。

    薛蟠看到有人这么宠他,立刻感觉母亲的角色出现了,因为他每每在外面闯下滔天大祸,母亲都可以帮他摆平。接下来才是兄妹相见。“谁知这姑娘出落得花朵儿似的了,在家里也读书写字,所以你哥哥当时一心就看准了。”注意“一心看准”以前有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夏奶奶又哭又笑的部分;第二个部分才是见了夏金桂。如果是弗洛伊德,绝对会用他的心理学开始分析,所以我们在读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的时候,心理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可以帮助我们透过表层看到某些东西。

    “连当铺里的伙计们一群人糟蹋了人家三四日,他们还留多住着呢,好容易苦辞才放回家。”有没有发现薛蟠根本不会做生意,这个老的国营企业是有老班底的,这些老班底一旦离职,这个企业一定会出问题。因为如果全部是新手,连怎么作弊都不懂,这些老伙计无名无姓,但绝对是资深幕僚,薛家之所以可以在薛蟠的爸爸过世之后还可以维持这么久,全是因为这一批老伙计。注意苦辞的“苦”,这个夏奶奶不让走了,恨不得立刻就成亲。

    “你哥哥一进门,就咕咕唧唧求我们奶奶去求亲。我们奶奶原也是见过的,且又门当户对的,也就依了。和这里姨太太、凤姑娘商量了几日,打发人去一说就成了。只是娶的日子太急,所以我们很忙。”

    香菱天真烂漫

    “我也巴不得早些娶过来,又添一个作诗的人了。”香菱的天真烂漫,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大家仔细想一下,她是在替丈夫找太太。这个逻辑本身就蛮悲剧的。可她竟然一点都没有吃醋、嫉妒的意思,反而希望早点娶过来,好多一个作诗的人。她眷恋的是大观园的青春岁月,一点都没有想到接下来的是痛苦的现实,当然夏金桂如果像黛玉、湘云、宝钗,她们就真的能延续青春王国的美好。但现实里夏金桂是要斗争的,是要把所有人都压下去的,而她第一个要压的,表面看起来是香菱,实际上是她的小姑子宝钗。我们知道,古代女性嫁到夫家最难缠的就是小姑子,记得小时候背的唐诗里有“先遣小姑尝”一句,就是新媳妇第一次做菜,生怕公公婆婆不喜欢,就让小姑子先尝尝。其实这里面有非常强的社会暗示,因为如果小姑子出头刁难你的话,你真的就活不下去了。所以夏金桂的第一个对手绝对是宝钗,可是宝钗聪明、漂亮、学问好,而且为人圆融得厉害,夏金桂哪里是她的对手?最后她只能和香菱斗,当她知道是宝钗给香菱取的名字时就说:“都说她学问好,我看真不通,菱花有什么香的?”这里的矛头直指宝钗,所以香菱只是个替代的牺牲品。

    后来补写《红楼梦》的作者有一个最大的误解,就在香菱快要被折磨死的时候,宝钗出面说:“让她跟着我吧。”香菱真的高兴死了。可是如果以曹雪芹的逻辑,宝钗绝不会做这种事,她是个随时自保的人,绝不会因为香菱去得罪夏金桂。如果宝钗此时出面,就变成宝玉了。所以胡适的解密变得非常重要,“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摆明香菱最后没有被救赎的可能。所以香菱后来没有死,只能说明续《红楼梦》的人太不了解作者的意图了。

    所以我们读到这一段,会忍不住有一种心痛,香菱竟然幻想这个新太太是可以跟她一起作诗的,简直是情同手足了。如果两个人一起画画、一起写诗,一定是非凡的缘分,因为彼此不能有任何的利害冲突。在成熟的现实社会里,大部分人跟人的关系都是功利和现实的。香菱完全不知道将要来的夏金桂是个什么角色,这个梦想变成了她的最大悲剧。宝玉这时候已经有点担心了,因为晴雯的死亡,天真烂漫的宝玉也开始对现实有些感触了。

    于是宝玉冷笑道:“虽如此说,但只我倒替你耽心虑后呢。”注意这一句话,宝玉是在暗示香菱的未来不保,经过几次的悼亡,他已经看出了香菱的天真。“香菱听了,不觉红了脸,正色道:‘这话是什么话!素日咱们都是厮抬厮敬的,今日忽然提起这些事,是什么意思!怪道人人都说你是个亲近不得的人。’一面说,一面转身走了。”这个香菱真是一个奇迹,从小被卖来卖去,常被毒打、折磨,可她依然如此天真。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来写香菱,恐怕是觉得香菱是最后一个执著青春的人,她的世界完全是个乌托邦,这个世界里的每个人都是那么善良。其实薛蟠早就不再在乎她了,他一直在外面什么都玩,接下来就不只是丢在一边那么简单了,因为夏金桂的挑拨,他也开始折磨和处罚香菱。薛蟠不是坏,而是愚蠢,作者在这里所呈现的恶,是一种无知之恶。

    “宝玉见这样,便怅然如有所失,呆呆的站了半天,思前想后,不觉滴下泪来,只得没精打彩,回入怡红院来。一夜不曾安稳,睡梦之中犹唤晴雯,或魇魔惊悸,种种不宁。次日便懒进饮食,身体作热。此皆近日抄检大观园、逐司棋、别迎春、悲晴雯等羞辱、惊悸、悲凄之所致,兼以风寒外感,故酿成一疾,卧床不起。”

    宝玉的激情与毁灭

    宝玉生的是无法面对青春将要结束的病,一连串的事件,在这里做了个了结。“贾母听得如此,天天亲来看视。王夫人心中自悔不该因晴雯过于逼责了他。心中虽如此,脸上却不露出。只吩咐众奶娘等好生伏侍看守,一日两次带进医生来诊脉下药。一月之后,渐渐的痊愈。贾母命好生保养,过百日方许动荤腥油面等物,方准出门行走。这百日内,连院门也不许出,只在房中玩笑。至五、六十日后,就把他拘束的火星乱迸,那里忍耐得住。”小男孩毕竟是小男孩,总是关在病房里肯定受不了。“诸般设法,无奈贾母王夫人执意不从,也只得罢了。因此和那些丫头们无所不至,恣意耍笑作戏。又听得薛蟠摆酒唱戏,热闹非常,已娶亲入门,闻得这夏家小姐十分俊俏,也略通文墨,宝玉恨不得就过去一见才好。”这很像我们的中学时代,每当有新同学转来,大家都好兴奋,不知道为什么会那么快乐,好像觉得多认识一个朋友,这个团体里就多一个同党,因为大家总在幻想可以碰到人世间最美好的人。成人以后,职场有新来的职员时,你绝不会再那么兴奋。

    “再过些时,又闻得迎春出了阁,宝玉思及当时姊妹们一处,耳鬓厮磨,从今一别,纵得相逢,也必不似先前那等亲密了。”因为过去的礼教很严,结了婚的女子回娘家,即使是亲兄弟也会疏远。当年元春省亲的时候,本来宝玉是不能见面的,可姐姐宁愿违背皇家禁忌也一定要见见他。宝玉一来,元春就抱住他,从头摸到背地抚摸。皇家的规矩那么严格,她还是要找回人与人亲近的温暖。

    “眼前又不能去一望,真令人凄惶迫切之至。少不得潜心忍耐,暂同这些丫环们厮闹释闷,幸免贾政责备逼迫读书之难。这百日内,只不曾拆了怡红院,和这些丫头们无法无天,凡世上所无之事,都玩耍出来。如今且不屑细说。”这一段很容易被忽略,我们不知道宝玉到底干了些什么事。生了四五十天的病,被贾母拘禁起来了,最后他几乎要把怡红院拆了,这是形容他跟丫环们无法无天,简直到了要造反的地步,可作者在这里用了“不屑细说”这样吊诡的文字,没讲任何细节。我忽然想到我们高中的毕业典礼就是这种情形,老师都不知道我们到底在干吗。很奇怪,因为大家要告别了,所有的激情都在那一刻迸发出来,每天喝酒,半夜骑着摩托车在校园里乱逛。心理上的凄惶会逼迫出很奇怪的眷恋和激情。我觉得这一段讲的就是这个东西,大观园将要瓦解,宝玉心中有种毁灭感,所以“只不曾拆了怡红院”是说与其看着慢慢被别人拆毁,不如自己去毁灭。

    《红楼梦》中的女性论述

    下面就讲到香菱的表现了。“且说香菱自那日抢白了宝玉之后,心中自为宝玉有心唐突他,‘怨不得我们宝姑娘不敢亲近他,可见我不如宝姑娘远矣;怨不得林姑娘时常和他角口气的痛哭,自然唐突他也是有的了。从此倒要远避他才好。’因此,以后连大观园也不轻易进来了。”注意,香菱再也不轻易进大观园了,这表示她已经要在现实中遭受折磨了。因为大观园绝对是一个象征,一旦离开大观园,就会失去所有青春的保护。

    “日日忙乱着,薛蟠娶过,自为得了护身符。”这句话很具讽刺意味,其实她不知道自己的护身符是宝玉。记得之前香菱和丫环们斗草,把刚上身的石榴红裙弄脏了,宝玉就把袭人的一条同样的新裙子拿来给她,香菱不好意思当着他的面换,说你把脸背过去。这都是他们天真烂漫、青春年少时的记忆。大人觉得不妥或者近于猥亵的行为,在他们心里一清如水。可她现在竟然以为有了新的护身符,就是她的丈夫或者夏金桂,我说的反讽就是指这个。

    因为她太过天真,以为夏金桂来了,“自己身上分去责任,到底比这样安宁些”。不知道大家能不能读懂,记得有部电影叫《时时刻刻》,看完以后我曾跟很多男性朋友讨论,发现我们对女性世界真的很不了解。里面的一个场景让我大吃一惊,女主角非常具备女性的自觉,她在婚姻中很不快乐,她的丈夫不断叫她上床时,她就躲在卫生间里不出去。我们不理解一个妻子怎么会有这样的反应?可香菱的反应也是如此,她觉得薛蟠娶了太太以后,就能饶过她了。她大概也不觉得薛蟠是个坏人,但她一定觉得跟他一起好累,她更喜欢跟黛玉、宝钗一起写诗。骗她、拐她、抢她的都是男人,所以对于男人的世界,她很害怕。夏金桂一来,她就可以卸掉一部分责任。至少这“分去”二字很有趣,原来她是七天都要陪薛蟠的,现在起码有四天可以由另外一个人陪他。今天去跟一个妻子讲这样的事,她大概很难同意。可当我看到《时时刻刻》那个电影的时候才想到,就是女性对自己的身体有非常奇特的敏感与觉醒,她觉得那个男人太粗鲁,完全无法参与她们的世界。近代西方的女权运动中,就讨论到女性身体的自觉和自主。如果她们只是作为一个生殖工具,当然不可能得到真正的疼爱。这一段表面上淡淡的,实际上触到的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细读的话意味深长。

    最近看到一个关于日本女性的事情很有趣,在孩子大了以后,丈夫从职场回来,看到太太留了一封信说:我伺候了你一辈子,孩子现在也大了,咱们离婚吧!现在流行的不是年轻人离婚,而是到了六十岁的女人忽然提出离婚。有人还做了一个统计,说这样的男性大部分都活不长。有人问我为什么?我说:“因为他从宠物狗一下变成流浪狗了。”因为过去被照顾得太好,根本无法独立,但女性是完全可以独立的,她一直在处理自己的生活。可是香菱的这个自觉的心理因素很特别,她不可能离婚,只是觉得你多娶几个,我的责任就少一点。特别希望大家能细读这些地方。

    “二则又闻得是个有才有貌的佳人,自然是典雅和平的:因此他心中盼过门的日子比薛蟠还急十倍。好容易盼得一日娶过了门,也便十分殷勤小心伏侍。”这是作者了不起的伏笔,一个太太希望她丈夫娶新太太比丈夫本身还急,这绝对是典型的女性论述,对此真该做更多的分析,它绝对是非常有趣的着力点。

    下面就是夏金桂和香菱的第一个冲突,她开始问香菱说你的名字是谁娶的?这么没有学问?菱花怎么会香?香菱还傻乎乎地说:“所有的荷叶、荷根、荷梗都会有香味,连泥土都有香味。”夏金桂就发怒了,如果这些东西都香,桂花的香算什么,最后她把“香”改成了“秋”。我们知道这是最大的自我封闭的开始,也是夏金桂的悲剧和痛苦。如果有一天你面对一个极其趾高气扬的生命,最该给予的就是同情,因为她的受苦比一般人要深;如果是个宽和的人,一定懂得包容跟谦逊。在现实世界里,你最讨厌自大的、颐指气使的、总是压迫别人的人,可是文学里对他们往往给予很大的同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