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说红楼梦-美优伶斩情归水月 俏丫环抱屈夭风流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红楼梦》进入尾声

    上一回讲到了贾家中秋节的团圆,整个气氛充满了悲戚,笛声催人泪下,笑话都不好笑。作者通过这样的场景告诉读者,所谓圆满已经是个假象了,一旦人生带着这么多的残缺去向往圆满,那个圆满就完全变成了一个外在的形式。到了第七十七回,很多丫头被王夫人赶出贾府,宝玉最亲的一个丫头晴雯含冤而死。如果以八十回作为《红楼梦》原创者的完整版本的话,七十七回已经到了这个家族的尾声。所以,对读者来说,重要的恐怕不是《红楼梦》中其他人物的下场,而是与一起长大的女孩子的分离给宝玉心灵带来的巨大伤害。

    回顾一下《红楼梦》这部大小说,我们曾经多次形容它类似编织,构成编织的条件是其中的线索绝不是单一的。按说抄检完大观园,接下来就该是王夫人处理那些丫头,但是此时作者横出了另外一条线,就是过中秋。大家一定记得作者在那个晚上的许多的暗示,其中最惊心动魄的就是尤氏讲的那个黑色笑话,看似轻描淡写,其实是在揭示这个家族的残缺与破碎。而真正的破碎是在第七十七回才整个呈现出来的。

    人参与生命力

    第七十七回一开始的时候,又横生出一个枝节。“话说王夫人见中秋已过,凤姐的病已比先减了些,虽未大愈,然亦可出入行走得了,仍命大夫每日诊脉服药,又开了丸药方子来配调理养荣丸。因用上等人参二两。”王夫人特别着急,赶快让去找。注意,王夫人跟王熙凤是姑妈跟侄女的关系,所以她特别重视王熙凤在这个家族中的地位。本来她只要交代一下就好,但现在是亲自张罗。“王夫人命人取时,寻了半日,只向小匣内寻了几枝簪挺粗细的。王夫人看了嫌不好,命再找去,又找了一包须末出来。王夫人焦躁道:‘用不着偏有,但用着了,再找不着。成日家我说叫你们查一查,都归拢在一处。你们白不听,就随手混撂。你们不知他的好处,用起来得多少换买来还不中使呢!’彩云道:‘想是没了,就只有这个。上次那边的太太来寻了些去,太太都给过去了。’王夫人道:‘没有的话,你再细找一找。’彩云只得又去找寻了几包药来说:‘我们不认得这个,请太太自看。除了这个再没有了。’王夫人打开看时,也都忘了,不知是些什么东西,并无有一枝人参在内。因一面遣人去问凤姐有无,凤姐来说:‘也只有些参膏、芦须。虽有几枝,也不是上好的,每日还要煎药用呢。’”

    我希望大家能借这个事件读到作者的厉害,他在这里讲的已经不是人参本身,而是在讲这个家族已经亏损到连补元气的东西都找不到了。

    接下来的描绘非常惊人,王夫人命令几个管家到处去找都没有找到,最后只好去找贾母。我们反复强调过,贾母是《红楼梦》里的真正支柱。贾母也很疼王熙凤,立刻就让鸳鸯去找。结果找到了手指粗细的上等人参,大家都高兴得不得了。这就是贾母,她的手上还藏着这个家族最好的东西。前面说过,她在做孙媳妇的时候,也曾经管过家,这个家族在她的手里度过了最繁荣、最兴盛的阶段。现在她已经有孙媳妇了,有时候还会检查这个家管得怎么样,记得她过生日的时候,就曾抽查过王熙凤的工作。这就是贾母精明的地方,这个董事长平常看起来只吃喝玩乐,不怎么管事,可是她随时会有监督跟检查。

    因此,在《红楼梦》接近八十回的时候,贾母所扮演的角色变得越来越重要。大家记不记得贾琏曾拜托鸳鸯,要她把老太太床底下没有用的那些金银器偷当掉。可见贾母的房里一定塞了一大堆的宝贝。这个富贵了四代的家族,光是别人送的礼物就不得了,记得那次宝玉要出去做客,贾母对他穿的外衣不太满意,就把那件俄罗斯进贡的雀金裘送给了他。

    作为创业的第一代,贾母对这个家族的收入、支出是最清楚的,而且他们也很谨慎,很多珍贵的东西藏了很久都不用,包括最好的人参也是在贾母房里找到的。但这个故事最悲惨的结局是:医生看到人参后说,这真的是上等人参,只可惜已经一百年了,没有效力了。任何物质都有它的生命保质期,就像我们讲食物的新鲜、生猛就是在讲这个东西。其实作者讲的不是人参,而是在说这个家族富贵了一百年,已经没有精气神儿了。那个精气神儿是很难解释的,有时候你会看到一个家族的文化教养可能还不够,甚至还有些粗俗,可它就是有很旺的生命力。这个“旺”也很难解释,就是它可能还没有细化,可是却蕴含着一种力量,这个力量能保证它战胜任何困难,闯过许多难关。大概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台湾很多白手起家的中小企业都有点这种感觉,连语言都不通,但它的产品就是能打开世界市场,可是到了第二代、第三代的时候,跟我同龄的企业家都在感叹他们的下一代不再那么能闯了,其实就是上一代把他们保护得太好了。

    特别希望大家在读这一段的时候,能注意到作者是借人参在比喻生命力,贾母那一代人的生猛力量,就像那枝人参,如今放了一百年,效力没有了。熟悉《易经》的朋友都知道,《易经》里常讲的“亢龙有悔”,就是指生命在最高峰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很多社会新闻你一看就知道这个人是亢龙,起得太快了,肯定无法持久。我们常讲的“诗礼传家,文章华国”,说的就是教给孩子最好的东西,不是权力,也不是财富,而是文化教养。古今中外有多少人为下一代准备权力跟财富,最后都只能是枉费心机。

    我每次读到这一段,都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总想在中国古老的文化里,不论《易经》,还是阴阳五行,都认为事物的运转有一定的规则。现在能看到的汉代瓦当,上面的字多是“长乐”和“未央”,我们知道汉代的宫殿有“未央宫”和“长乐宫”,“未央”就是永远不到中央,才能长乐,后来有一部很著名的通俗小说叫《未央歌》,其实讲的都是青春或者兴盛,怎么才能让它延长。其实它是在提醒自己的后代子孙:乐极一定生悲。这里面有种古老的生命智慧,大家知道汉代之前的秦帝国,就是典型的乐极生悲的朝代。所以汉朝一直提醒自己不要变成第二个秦朝,结果延续了三百年。所以关于人参这一段,作者用了很多的隐喻跟典故,其中更多的是他看到自己家族败落之后的许多领悟,大概是想把这些生命的提醒和警告,留给阅读这部小说的后人吧!

    曹家——康熙的心腹

    我特别希望读《红楼梦》的朋友可以从这个角度去读,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一个红学的论证里谈到这一段。我一直觉得是在讲人生,是在说这个时代已经没有好的人参了。接下来宝钗又露了一手,她说我们家经常跟参行有来往、打交道,知道什么是好人参,我来帮你找吧。

    这一点很有趣,贾母那些手指粗细的人参,一百年前绝对是出自皇宫的,可是现在没有了。我们一再提到说,从真正曹家的历史来看,曹家曾是康熙的心腹。每个执政者都要有自己的心腹,如果我们研究一个执政者的权力趋势,就一定要注意他周边的心腹。曹家的没落,很明显是因为雍正继位,当雍正需要物色自己的心腹时,曹家就完了。其实现在很多人都在探讨曹家怎么样可以永续持久,其实最根本的问题是他们已经不再是当政者的亲信。所以一百年后没有效力的人参,其中有很多暗喻,很多实质性的东西作者不敢明讲。

    现在红学中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红楼梦》在乾隆那里到底被删了多少。因为《红楼梦》在出版以前只是个手抄本,但已经流传到每个人都津津乐道,竟然连皇帝都知道了。据说乾隆看了之后,曾经做过删节,但是目前还无法证明删节了哪些部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目前的《红楼梦》是个不完全版本,因为它牵涉到太多的政治内幕,而执政者跟心腹之间的关系,当时是不足为外人道的。尤其在那样的年代,查证是相当不容易的,所以我不认为红学研究会有机会真正翻出很多细节。曹雪芹在临终以前曾大胆地写出了很多东西,但他在十年间一直在修改,恐怕就是要删掉很多太过露骨的地方,在乾隆看过之后,大概删得更多。可是我总感觉今天读《红楼梦》,隐喻的部分是最值得大家用心体味的,其中有作者很深的感叹。

    我记得第一次读的时候好高兴,说终于找到了好人参,王熙凤的病有救了。结果医生说已经没有效力了,这个时候忽然觉得有种无奈跟沮丧。作者真是厉害,每次都能让你在觉得好不容易有了希望的时候又忽然产生幻灭感。所以很多人都说《红楼梦》的作者有很多的哀伤,好像希望这个家族在雍正五年不被抄,没有遭遇没落的命运。可我却觉得曹雪芹已经透彻地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这里面有一种天意的循环,这个家族就像那个一百年的人参一样,自动失去了它的效力。

    长乐未央

    所以我特别希望大家可以读一下文本。“王夫人没法,只得亲自过来请问贾母。贾母忙命鸳鸯取去。当日所余的,竟还有一大包,皆是手指头粗的,遂称了二两与王夫人。王夫人出来交与周瑞家的拿去,命人送与医生家去,又命将那几包不能辨得的药也带了去,命医生认了,各记号了来。”可见这个家族已经有点乱了,找人参找出了一大堆的药,多到自己都不记得是什么了,但这些一定都是很珍贵的药材。

    “不一时,周瑞家的拿了来说:‘这几包都各包好记上名字了。但这一包人参固然是上好的,如今就三十换也不能得这样的,就只是年代太陈了。这东西与比别的不同,凭是怎样好的,只过一百年后,自己就成了灰了。如今这个虽未成灰,然已成了朽株枯木,也无性力的了。请太太收了这个,不拘好歹,再换些新的倒好。’”我觉得这其中当然是一种幻灭,可同时也是一种天意。所以《红楼梦》是不是一个悲哀的书,我不敢讲,我只觉得它是一本让我们看到了天意的书。感叹和悲哀是希望能挽回,但天意不可能挽回。作者知道自己所热爱的生命总有一天会全部成灰,所有的热情里都透出一种荒凉。

    “王夫人低头半日才方说:‘这可没法了,只好去买二两来罢。’也没心看那些,只命:‘都收了罢!’因说给周瑞家的:‘你就去说给外头的人们,拣好的换二两来。倘或一时老太太再问,你们只说用的是老太太的,不必多说。’”王夫人低头不语,其实是对家族的命运完全没办法。但在王夫人命令周瑞家的去买人参的时候,宝钗拦住了她。

    “周瑞家的方才要去时,宝钗因在坐,乃笑道:‘姨娘且住,如今外头买的人参都没好的。虽有一枝全的,他们也必截做两三段,镶嵌上芦泡须枝,卷匀了好卖,看不得粗细。’”我想这也透露出作者写《红楼梦》时,尽管还是一个盛世,可是很多败象已显露出来。可见所谓兴盛,光看外面是不行的。有时候一个永续、长久的生命,外表看起来反而是弱弱的。这就是前面讲到的汉代的“未央”,汉代之所以能在王莽篡位之后中兴,其实汉光武帝刘秀的身上就有这个东西,在刘氏家族的政权被篡夺了之后,他还能够东山再起。如果我们留意一下东汉的历史,打天下的那批人全部是靠知识起家的太学生,因此最能佐证“诗礼传家”的政权就是东汉,它靠这个又维持了一百多年。甚至在东汉灭亡以后,到了三国时代的刘备还在坚持“诗礼传家”。

    很多人都说三国时,孙权有自己的地盘和策略,曹操更有自己的一套谋略和权势,刘备什么都没有,凭什么最后能鼎足三分?其实你读《三国演义》,会发现刘备最厉害的一招就是哭,可是很少人能看到他哭的背后是一种信义的力量。他的“三顾茅庐”,其实就是一种文化教养,很少执政者能有这样的教养,最后硬是请出了诸葛亮这个“躬耕陇亩”的知识分子替他出谋划策。所以现在我到四川的武侯祠,最感慨的一点就是诸葛家族三代全部死在军中,真的是为蜀汉呕心沥血,其实就是为了报答一个知遇之恩。现在我们再读《出师表》,就觉得刘备真是厉害,一个执政者可以身边什么都没有,最早的荆州还是借来的,可是他身边就是有人能够忠心耿耿,在他走了之后还在辅佐这个政权,可见忠信这种文化教养了不得。在今天的政治里,很快就可以把自己支持的人放弃,或者把一个政党的信仰丢掉,丝毫不见《出师表》中的精神。一旦政治如此短线操作,到哪里去找可以永续的根基?今天回头去看大的历史脉络,无论西方东方,一个政权没有文化教养的传承,绝对是无以为继的。

    清朝在盛世已经出现很多掺假、做伪的东西,表面上看起来很粗壮,实际上没有一点可以持续的力量。世家文化的延续也说明了这个问题。到了米兰,你会看到五百年前维斯康泰家族的徽章,他们是当年支持达•芬奇搞创作的家族,而今天他们是阿尔法•罗密欧汽车的制造商。你肯定会觉得这个家族好厉害,都五百年了还在,用的还是那个族徽。这才是真正的世家文化,它具备持续长久的能量。他们当时竟然可以让达•芬奇这样的人成立达•芬奇学术院,带领一批人去做科学研究和各方面的探索,我想这个基础才是可能持续的文化基础。

    文艺复兴的产业家族

    宝钗非常懂人参,她特别跟姨妈说:“我们铺子里常和参行交易,如今我和妈妈说了,叫哥哥去托个伙计过去和参行说明,叫他把未作的原枝好参兑二两来。不妨咱们多使几两银子,也得了好的。”宝钗在冷眼旁观,看得非常清楚。

    因为所有皇室内宫的人参,都是由薛家提供的,所以他们一定掌握了当时这个产业的所有资源,就像当时的曹雪芹家族掌握了丝织业的资源一样。从另外的角度看,如果不把江宁织造当作一个官职,而是当成一个经营了好几代的产业来看的话,这个家族为什么没有能把纺织转换成产业?曹家所处的时代刚好是西方文艺复兴的时代,当时的西方就诞生了好多的产业家族。梅第奇家族是从事羊毛和纺织业的,后来这个家族不再为梵蒂冈教皇或米兰公爵做事,而变成为自己做事,这个很大的产业力量支撑了西方兴盛几百年的所有文化,这就是最早的所谓的布尔乔亚阶级,也就是资产阶级。可是在东方,那么大规模的江宁织造,说抄家就全抄光了,没有一点家族产业的概念。我的意思是,如果这个家族早一点让他们的后代懂得丝绸贸易和丝绸生产是怎么回事,最后你就抄不了他们的家,因为我完全可以不做你清朝的官,而把自己的产业向外扩展,变成最早的现代产业。

    比较一下东方跟西方的近代产业史,就会发现东方所有的产业都是政治控制下的国营,而西方的产业则很早就具备了企业的独立性,真正的产业经营一定要脱离政治的过度干预。因此我们可以用《红楼梦》为切入点,来思考中国近代为什么没有能转型成为现代国家的问题,到“五四运动”才提出“德先生、赛先生”,其实已经太晚了,早在《红楼梦》时代就应该提出来,可这个问题是《红楼梦》一开始就讲过的。

    大家记不记得秦可卿死前曾托梦给王熙凤说,这个家族已经大难临头,应该赶快到乡下去置一些田产,这个家族有一天才能有救,用今天的话讲就是才能转型成功。可惜曹家始终没有尝试转型,他们只眷恋江宁织造这个头衔,而不珍惜他们自己发展出来的丝绸产业。他们根本没有想到,这个丝绸产业一旦独立,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巨大革命。我常常跟朋友说,东方的文艺复兴晚些时候在日本明治维新时发生了。

    大概今天讨论《红楼梦》时很少有人从这个角度去谈,后来高阳在写《胡雪岩》的时候,也碰到类似的问题。胡雪岩是清朝很了不起的商人,但最悲惨的是商人前面加了“红顶”二字,他死就死在这个“红顶”上。如何使商业独立于“红顶”之外,是胡雪岩始终没有觉悟的问题。那时候他娶了十几房太太,每房的门口都有一个铃,你一定觉得这个人真的很有管理观念。可是他的观念全用在管理那些太太上了,他完全没有领悟该怎样去摆脱跟政治的关系。好多人很羡慕他的红顶,因为那些“红顶”不是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的军人,就是科举出身的名臣、重臣。而他只是一个商人,那个红顶恰恰是他的软肋。

    八十回的《红楼梦》在结尾时,有很多感叹。这个感叹会带着我们注意到中国近代历史的关键点。甚至我今天还会问,台湾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企业都发展起来了,为什么还没有发生文艺的复兴?如果没有文化的积淀,所有的繁华都将是非常短暂的。我们知道西方几百年来,因为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但丁这些人在文艺复兴时期打下的基础,最后发展出地理大发现,在全世界拥有殖民地。因此我想由人参所牵连出来的隐喻跟暗示真的很有趣。当年在乾隆朝时,圆明园中就按照西洋巴洛克的风格修建了西洋楼,一位西方传教士甚至说:“圆明园者,中国之凡尔赛宫。”乾隆身边还有一大堆外国传教士像郎世宁、蒋友仁做他的科学和艺术顾问。当时的英国大使在乾隆八十岁的时候,曾亲自带着礼物到圆明园给他祝寿,可只是因为不想下跪,就被驱逐出去了,他觉得蛮夷之邦根本不配跟我们平等。可见,有时候只是一个很偶然的事件,整个文化的复兴就停滞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就此诞生。所以,我觉得读《红楼梦》就是应该以大历史为背景,这样你的眼界才宏阔,才更能体味作者的情怀。

    迎春耳软心活不能做主

    接下来王夫人就要开始赶丫头了,赶丫头代表了王夫人身上具备的一种权威性,如果一个社会中最大的权威是操控在王夫人这样的人手中的话,怎么可能治理好家国?

    第一个要处理的就是司棋。司棋是最能展现大观园青春精神的一个女孩子。可迎春懦弱得不得了,是那种首饰被奶妈拿了当掉去赌博都不管不问的小姐,所以司棋是没有人可以保护的。司棋曾苦苦哀求过迎春,她也知道自己这一去就是第二个金钏儿。如果小姐出面努力做一点担保,她可能还会有机会和希望。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唯一保护了下人的就是探春,因为她有担当。

    大家看下迎春的反应:“只是迎春语言迟慢,耳软心活,是不能作主的。”所以我常常跟朋友说,工作的时候稍微注意一下你的主管,最怕就是迎春这种主管。“司棋见了这般,知不能免,因哭道:‘姑娘好狠心!哄了我这两日,如今怎么连一句话也没了?’”这句话的意思,我想大家应该能懂,她私下里求迎春的时候,迎春一定说:“好好好。”她是典型的什么事都先说好,可是事到临头却没有任何办法做到好的滥好人。“滥”好是不会拒绝别人,当然她也没有恶意,只是不知道那个“好”的分量有多重,能不能够真正负起“好”的责任。

    “周瑞家的等说道:‘你还想姑娘留你不成?便留下,你也难见园子里的人了。’”为什么再难见人?因为舆论可以杀人,因为你自己在外面交男朋友,房间里留了他的情书和袜子,已经是大逆不道了,留下来后怎么办?“依我们的话,好快快收拾了,倒是人不知鬼不觉的去罢,大家体面些。”这就是传统社会处理事情的方法,根本没有任何“法”的观念。司棋到底犯了什么法,做了什么不合理的事,谁都不再管。在法和理都不存在的时候,就只剩下了失衡的人情。迎春含泪道:“我知道你干了什么大不是,我若说情留下,岂不连我也完了。”当一个社会没有法理的时候,大家都只想撇清自己。她还说:“你瞧入画也是几年的,怎么说去就去了。自然不止你两个,想这园里凡大的都要去呢。依我说,将来终有一散,不如你各自去罢。”惜春身边的一个丫头叫入画,入画的故事前面讲过,现在也已经被赶走了。

    “周瑞家的道:‘到底是姑娘明白。明儿还有打发的人呢,你放心罢。’司棋无法,只得含泪与迎春磕头,和众姊妹作别,又向迎春耳边说:‘姑娘好歹打听我受罪,替我说个情儿,就是主仆一场!’迎春亦含泪答应说:‘你放心。’”这个画面如果拍成电影大概是会让人落泪的。司棋没有骂迎春,也不恨她,这两个女孩子表面上是主仆,其实也是耳鬓厮磨一起长大的。九岁到十六岁这个年龄段没有阶级意识,也没有性别意识,有的只是一种亲密的情感。如今要分开了,她真的是依依不舍。注意,她不敢大声说,而是附在迎春的耳旁说,如果还有人要整我,别忘了替我说个情。可见司棋非常聪明,记不记得前面她曾大闹过厨房,一定得罪过不少人,在一个没有法、没有理的社会,总难免有人落井下石。

    再往大些说,为什么乾隆、嘉庆年间中国没有走向现代化,恐怕不仅是单纯的政治问题,而是大的社会结构出现了问题,所有的民众构成了一个共犯系统,没有现代化的觉悟。

    主流社会的无情

    “于是周瑞家的等人带了司棋出去,又命两个婆子将司棋所有的东西都与他拿着。走了没几步,后头只见绣桔赶来,一面也擦着眼泪,一面递与司棋一个绢包儿说:‘这是姑娘给你的。主仆一场,如今一旦分离,这个与你作个念想儿罢。’”大家很容易误解迎春为什么没有救司棋,其实她们都处在大悲剧中,每个人都要告别青春,迎春的心肠很软,到最后还是觉得不忍不舍,所以就给了她一些东西作为纪念。《红楼梦》最动人的部分其实就是没有任何杂质的青春情感。“司棋接了,不觉又哭了起来,又和绣桔哭了一会。周瑞家的不耐烦,只管催促,二人只得散了。”

    司棋哭着拜托这些管家:“婶婶大娘们,好歹略徇个情儿。”意思是说可不可以私下给我一点时间,“让我到相好的姊妹跟前辞一辞,也是我们这几年好了一场”。大家看管家的回答:“我劝你走罢,别拉拉扯扯的了。我们还有正经事呢。谁是你一个衣包里爬出来的,辞他们做什么。”其实这些丫头之间真的比亲姐妹还亲。下面的话更恶毒:“他们看你的笑声儿还看不了呢。”意思是她们巴不得看你落难呢!这个时候你会觉得青春里那种人与人之间的不忍和同情忽然不见了,这些管家的人生里是没有这个东西的。在作者看来,主流社会如果这样无情,那它被颠覆是迟早的事。从这个角度看,《红楼梦》是一部非常叛逆的小说。大家要去细读一下这些老管家的话,有一天如果因为年龄、因为性别,或者因为职业、社会地位,你的嘴里一旦讲出这样的话来,就成为《红楼梦》里所批判的那个人了。你已经失去了真正柔软的青春记忆,失去了回到人的原点的纯粹的美。

    “可巧正值宝玉从外而入,一见带了司棋出去,又见后面抱着些东西,料着此去又不能来了。因闻得昨夜之事,又见晴雯之病是那日加重,细问晴雯,又不知是为何。昨日又见入画已去,又见司棋出来,不觉如丧魂魄一般,因忙拦住问道:‘那里去?’周瑞家的等皆知宝玉素日行为,又恐唠叨误事,因笑道:‘不干你事,快念书去罢!’”主流社会永远都是:跟你没有关系,你就去念书就好,别的都不要管。

    “宝玉笑道:‘好姐姐们,且站一站,我有道理。’周瑞家的便道:‘太太吩咐不许少捱一刻,又有什么道理?我们只遵太太的话,管不得许多。’司棋见了宝玉,因拉住哭道:‘他们做不得主,你好歹求求太太去。’宝玉不禁也伤心,含泪说道:‘我不知你作了什么大事,晴雯也气病了,如今你又去。都要去了,这却怎么的好。’周瑞家听了宝玉之言,忙发躁言向司棋道:‘如今你已是有事的人,不是伏侍小姐的了,若不听话,我就打得你了!别想着往日有姑娘护着,任你们作耗。越说着,你还不好好儿的走。如今又和小爷们拉拉扯扯的,成个什么体统!’那几个媳妇不由分说,拉着司棋就出去了。”

    “宝玉又恐他们去告舌,急的只瞪着他们,看着已去远了,方指着恨道:‘奇怪,奇怪!怎么这些人只嫁了一个汉子,染了男人的气味,就这样混帐起来,比男人更可杀了!’”这是第七十七回里让人心惊肉跳的话,我想在座的很多朋友一定不同意宝玉的说法,觉得这是偏见。宝玉一直认为这个社会上只有女孩子是干净的,男人是肮脏的、污浊的。但我认为宝玉在这里讲的不是男人,而是主流社会。他讨厌男人是因为他们大多沉迷于权力和财富,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他父亲,每天逼他读跟考试有关的书,他母亲当然也沾染了男人的气味。不知不觉间,这些人就变成了主流文化的共犯结构。别忘了,这部小说的宗旨是在颠覆主流,所以宝玉这里说的不只是性别,真正的目的是指责以男性为代表的主流社会。

    王夫人对人的无情无礼

    这时,宝玉听说他妈妈要进大观园亲自清点,“便料定晴雯也保不住了,早飞也似的赶了去”。等到了怡红院,“只见一群人在那里,王夫人在屋里坐着,一脸怒色,见宝玉也不理”。我们知道王夫人平常是最疼宝玉的,宝玉常常一回家就一头钻到妈妈怀里。如今这个关系忽然变了,妈妈变成了一个训导人员。“晴雯四五日水米没曾沾牙,恹恹弱息,如今现从炕上拉了下来,蓬头垢面,两个女人搀架起来去了。”注意语言的力量,作者在写晴雯的美和受到的委屈。“王夫人吩咐道:‘只许把他贴身的衣服撂出去,余者好衣服留下给好丫头们穿。’”注意这些语言,这是一个母亲在管理她儿子周边的人。“撂”这个动词是扔出去的意思,王夫人平常整天吃斋念佛,怎么忽然扮演了这种角色,对人既无情又无礼。有趣的是,她为什么这么恨晴雯,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去侮辱她,还特别讲好衣服给好丫头穿?言外之意是说晴雯是个坏丫头,这明显是偏见。

    “又命把这里所有的丫头们都叫来一一过目。”这就是训导,过去有段时间曾叫“训政时期”,就是不相信百姓有自己的判断力,要训练他们来学习当家做主。“训”这个字很有趣,我们这一代从小就每天都要在朝会上接受训话,“训”当然是教育的一部分,可是一旦变成教训就很严重。所以我们一再强调王夫人此时扮演的角色是非常特殊的,接下来你会发现她赶走的几个丫头,其实都是没有任何事情的,而那个跟宝玉上了床的袭人,她却始终认为是最好的。可见这个训导的问题有多大,因为自己的恐惧和某些情结,使得她没有办法冷静地处理事务。

    “原来王夫人自那日着恼之后,王善保家的趁势儿治倒了晴雯,他和园中不睦之人,他也就随机趁便下了些话,说在王夫人耳中,王夫人皆记在心里。因节间有事,故忍了两日,所以今日特来亲自到园中阅人。一则为晴雯事犹可,二则因竟有人指宝玉为由,说他也近来已解人事,都由屋里丫头们不长进引诱坏了。因这事更比晴雯一人较甚,乃从袭人起至作粗活的小丫头们,个个亲自看了一遍。”王夫人一直觉得宝玉大了,懂得性这件事以后,身边的女孩子会带坏他。当然我们并没有批评王夫人的意思,曹雪芹自己也不会在小说里批评自己的母亲。他只是很无奈地在写一种无责任的悲剧,就是爱有一天竟然会变成一种捆绑,或者变成对美的排斥。这种悲剧也极有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的“爱”常常也是一种霸占,而且我们自己也很难控制。作者在这里并没有把王夫人作为一个坏人来批判,而是很准确、精细地把握了她情绪中自己都不知道的某些“情结”。

    王夫人的俄狄浦斯情结

    第二个被处理的是蕙香。王夫人“因问:‘谁是和宝玉一日生日的?’本人不敢答应,老嬷嬷指道:‘这一个蕙香,又叫作四儿的,是同宝玉一日生日。’”千万不要小看旁边站着的这些老妈妈,平常她们没有什么发言权,在这个时候却权力很大,向王夫人通风报信的全是这些人。所以大观园里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宝玉他们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还有一个就是已经沾了男人习气的老妈妈们,她们很看不惯青春期里的孩子,觉得她们怎么可以这么开心,所以一有机会,就想去破坏。

    其实西方白雪公主的故事也是如此,东西方文化里都存在这种对立,包括我们自己也有一个部分是白雪公主,还有一部分是永远要问镜子谁是世界上最美的人的那个王后。因为她可能会仇视自己已经失去的东西,但大家千万不要误会,认为只要失去的就都会仇视。其实就算你距离青春已经很远了,你依然可以坐在一个城市里去欣赏和赞美,或者包容、支持和鼓励青春,因为你自己也曾经年轻过。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就因为王夫人和这些老妈妈们根本没有青春过,她们对青春根本不了解,才会如此憎恨青春。

    我有时候跟朋友开玩笑说,如今看身边的人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年轻时玩得很疯的现在过得都蛮稳当的,可年轻时没玩过的却常常出事,因为他根本不知道怎么玩。所以我觉得青春就是应该去体验很多东西,甚至多冒点险。我到日本去看一个嫁到日本的女学生,她当年在台湾是那种一天抽一包烟,晚上熬夜的女孩儿,是我最喜欢的美术编辑。嫁到日本后,生了一个孩子,跟公公婆婆住,大家知道日本的规矩礼节简直到了可怕的地步,但她竟然可以安静地把一切处理得那么好,我看了都觉得不可思议。但就因为她以前玩过,所以现在可以这么安静从容去处理事情。

    生命是分阶段的,花在含苞欲放的时候是很骚动的,因为它的雄蕊跟雌蕊要等待蜜蜂来替它传播花粉,一定要有异常的诱惑力才行。可是一旦花粉传播完了,它的果实是非常安静的。所以青春的美和成熟以后从容淡定的美差别很大。如果青春一直被阻搁,到了该结果实的时候,青春还在骚动,就会显得很怪异。因此假设司棋没有谈过这场恋爱,十六岁时随便被发配给一个车夫,有一天司棋就会变成这些老妈妈,一定会哀怨,因为别人经历过的她从没有体验过。

    “王夫人细看了一看,虽比不上晴雯,却有几分水色。”有没有发现王夫人判断的标准首先是美不美,在当时那个社会里,要把美这件事情变成正面的东西很困难,因为它已经背负了上千年罪恶。在我童年时还是如此,一个人穿得漂亮一点,头发做得跟别人不太一样,就会被指责。“视其行止,聪明皆露于外面,且也打扮的不同。”注意,第一不能美,第二不能聪明,当时的主流社会里是要丑的、要笨的。王夫人最后认为只要找很丑、很笨的人在宝玉屋里就没事了。这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有很长久的传统,孔子就讲“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并没有说错,太会讲话、太会做人的人往往不是厚道人。可是这个话时间长了就变成了标准,变成标准以后,丑跟笨就变成了新的道德规范。第三是打扮的不同,在儒家传统里,不同就是作怪,西方一直鼓励个性的发展,赞赏人的不可取代性。可是在我们熟悉的主流社会,你一定要变得跟大家一样,最好不被发现。所以这天被饶过的丫头,都是因为丑和笨,或者是没有个性。

    “王夫人冷笑道:‘这也是个不害臊的。’”你看,这些判断都不是法律的,也不是基于事情的,而是非常主观的。“他背地里说的,同日同时就是夫妻。这可是你说的?打量我隔的远,都不知道呢。可知我身子虽不大来,我的心耳神意时时都在这里。”我常常跟很多做妈妈的朋友讲这句话,千万不要时时心耳神意都在孩子旁边。当然这很难做到,因为母亲本来容易牵挂,可是一定要想办法,不要让对方觉得你的心耳神意随时都在,这样孩子才能长大。“难道我通共一个宝玉,就白放心凭你们勾引坏了不成!”这也是很惊人也很典型的母亲的语言,现在依然很有意义,这就是西方心理学中常常提到的所谓“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一直用这个来分析母亲跟男孩子之间的关系,这个“结”一定要从大的文化传统里去找源头,《红楼梦》所呈现出的真实人性绝对是解构主流社会心理学最好的标本。

    “这个四儿见王夫人说为他素日和宝玉的私语。”我想在那个天真烂漫的年龄,因为很高兴能在茫茫人海里碰到一个同月同日生的人,都会说我们是兄弟,或者是夫妻。可大人无法了解这个部分,在大人的世界里,这个东西只会变得肮脏。四儿“不禁红了脸,低头垂泪。王夫人即命也快把他家的人叫来,领了去配人”。谈到这里,你会感到由衷的悲凉,这个叫做蕙香或四儿的丫头很少出场,只是因为讲了一句好玩的话,就遭遇了这样的下场。她本来是没有罪恶感的,可现在有罪恶感了。最后这五个字——“领了去配人”,多么令人心惊肉跳,决定命运的时候完全不考虑这个孩子的未来。其实就算领出去配人多半也是没人要,接下来就是各种蜚短流长,这个女孩子迟早要被逼死,最早的金钏儿就是例子。

    美优伶斩情归水月

    第三个是芳官,王夫人又问:“谁是什么耶律雄奴?”你看这个小报告打得有多仔细,连芳官的外号都报上去了。“嬷嬷便将芳官指出。”有没有发现这些老妈妈一直扮演这种通风报信的训导人员,其实不是年龄的衰老,是她们的心从来没有打开过,所以才会憎恨跟青春有关的美好事物。大家再看王夫人的判断:“唱戏的女孩子,自然是狐狸精了!”如果把这一回王夫人所有的语言搜集起来,是一个绝好的父性权威社会中的女性共犯结构。我的意思是,父性权威所主张的理念,如今透过一个女性的嘴巴在讲。她赶走晴雯,是因为美;赶走蕙香,因为她跟宝玉太亲;赶走芳官,因为她是唱戏的,所有的判断都非常直接武断。

    “上次放你们,你们又懒怠出去,可就该安分守己才是。”最早这十二个女孩子是从江南买来专门学戏的,后来王夫人觉得养在家里有点不放心,因为唱戏的在舞台上恩恩爱爱,难保私下不扮演这样的角色。其实我们今天虽然有了表演艺术这个比较尊贵的称谓,但在大家对这个领域不怎么了解的时候,恐怕也会有这种偏见。因为戏里戏外的人生,很容易混淆,到底如何看待,怎么去界分,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古代社会当然防范得更厉害。

    前面也提到过,这十二个唱戏的女孩子的确是青春男女中比较早熟的,芳官唱《游园惊梦》的时候大概才十岁,可是她演的十六岁的杜丽娘,是一个思春的少女。像藕官反串的是男孩子,最后就爱上了舞台上扮演女性角色的演员。这些《红楼梦》里都有交代,她们在舞台上的情绪、情感难免带到日常生活中。只是作者一直从同情的角度来叙述这一切,觉得她们之间的情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在美学上,这是一种让人非常感动的深情。所以我要特别提醒大家,美跟道德有时候真的会起冲突,而这个冲突里的分寸确实很难拿捏。

    王夫人此时的判断就非常简单,也非常武断:“你就成精鼓捣起来,调唆着宝玉无所不为。”我相信今天所有的老师、父母,面对自己的孩子、学生都存在这种两难。以前有很严格的“电剪”,电影要剪过你才能看,现在还有所谓的“限制级”或“辅导级”的电影,都是因为我们对某个年龄段的孩子不放心,觉得他们必须要经过辅导以后,才能理解这件事情。这个问题在教育上一直存在争议,其实孩子们透过戏剧了解某些东西,可能是最好的疏解方式,这样他们在道德的领域就没有太多隐秘的角落,这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等人的美学观点。可是在保守的东方,就是一味地禁止接触。

    所以作者一直认为,美和道德并不见得是对立的,一个孩子经由美的深情所历练出来的,应该是更稳定的道德。相反,设置很多防范的道德可能会是虚假的,有一天也许会一发而不可收拾。这个结论大概目前世界各国还有争议,因为经由表演艺术透露出来的生命现象常常会碰触到某些临界点,要不要带孩子去接触这样的美术、小说、电影,这个分寸很难拿捏,有些父母虽然子女还没有到限制级的年龄,但仍愿意让孩子接触一下,因为他们从小就对孩子的教育很负责任,彼此之间有很多的对话,也有很多的了解,关系很亲密,所以他们很放心。如果父母、老师能跟孩子一起坐在剧场或电影院里接受那些东西,我想不会发生什么问题。除非大人不够成熟,他们的惊慌失措反而引发了孩子的紧张。就像蕙香跟宝玉说:我们同月同日生,是不是前世夫妻啊。本来是句天真烂漫的话,可王夫人一大惊小怪,蕙香就觉得是罪恶。以后这个女孩子的心理不可能健康。

    有没有发现晴雯和蕙香被赶出去时,都不敢回嘴。权威之所以是权威,就是没有对话的可能。可是芳官因为有过舞台上的历练,就哭辩道:“并不敢调唆什么来。”王夫人笑道:“你还强嘴。”你看,只要回嘴,就是错的,你只是一个被卖来做戏子的,竟敢跟一个贵妇人这样对话。王夫人说:“我且问你,前年我们往皇陵上去,是谁调唆宝玉要柳家的五儿丫头来着?幸而那丫头短命死了,不然进来,你们又是连伙聚党遭害这园子。你连你干娘都欺倒了,岂止别人!”芳官只是觉得跟五儿很好,要介绍五儿到怡红院来当差。她完全不知道这里面涉及很多政治,一直盯着这个肥缺的那些人一直到处说芳官有多坏。而这些天真烂漫的小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得罪了人。

    王夫人“因喝命:‘叫他干娘来领去,就赏他外头寻个女婿去吧。把他的东西一概给他们。’”大家一定记得芳官那个干妈的行径,每个月的薪水都被干妈领走。但芳官也是有个性的,因为她在舞台上扮演的是有个性的角色,所以她敢回嘴。她的干妈贪了她的钱,她也会抗争。

    接下来“又吩咐上年凡有姑娘们分使的唱戏的女孩子们,一概都令其干娘带去,自行聘嫁。一语传出,这些干娘皆感恩趁愿不尽,都约齐了来与王夫人磕头”。因为这些唱戏的女孩长大以后,这些干妈就有点管不了她们了,现在她们领回去又可以再卖一次了。这些女孩子根本没有任何生命的自主,就这样被人卖来卖去。

    “王夫人又满屋搜检一遍宝玉之物。凡略有眼生之物,一并命人收的收,卷的卷,着人拿到自己房内去了。因说道:‘这才干净,省得旁人口舌。’因又吩咐袭人、麝月等人:‘你们可要小心!往后再有一点分外之事,我一概不饶。因叫人查看了书,不宜迁挪,暂且挨过今年,明年一并给我仍旧搬出去清净。’”

    告密者袭人

    下面我们看宝玉跟母亲的关系:“如今且说宝玉只当王夫人不过来搜检,即搜检,也无甚大事,谁知竟这样雷嗔电怒的来了。所责之事皆系平日私语,一字不错,料必不能挽回的。虽心下恨不能一死,但王夫人盛怒之际,自不敢多言一句,多动一步,一直跟王夫人到沁芳亭。”宝玉吓得要死,因为他从没见过妈妈这个样子。王夫人此时也不给宝玉好脸色,命他:“回去好生念念那书,仔细明儿问你,才已发下狠了。”就这样把宝玉打发了。

    “宝玉听如此说,方回来。”可以想象宝玉此时的心情,看到自己最心爱的晴雯、蕙香、芳官都被赶走,这个十几岁的男孩子忽然意识到自己的青春结束了。他本以为永远天真烂漫的青春世界,忽然闯进了一个恶魔,而扮演这个恶魔的,竟然是他的母亲。作者写得当然没那么直接,但其实王夫人就是拆散了大观园的青春王国的恶魔。

    宝玉“一路打算:‘谁这样犯舌?况这里事也无人知道,如何就都说着了?’”宝玉很难过,一直在想到底是谁这么爱打小报告?因为这些话都是一般人不会知道的,于是他开始怀疑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袭人。《红楼梦》里的袭人永远都是最稳当的,她真心照顾每一个人,可是这时你就会发现《红楼梦》的厉害,真正深藏不露的两个人,一个是宝钗,另一个就是袭人。大家千万注意,深藏不露不是坏,而是她们要自保。我们一再说,袭人是第一个跟宝玉上床的。一方面她已认定自己以后就是宝玉的人了,另一方面她最害怕失去王夫人的信任,所以她一直要取得王夫人的最大信任。王夫人很早就决定从自己的月俸里每月拨二两银子给袭人了,还嘱咐说,一定帮我看好宝玉,不要让旁边的狐狸精碰。其实宝玉之前从来没有怀疑过袭人,因为在天真王国里,他没有丝毫的怀疑之心。

    宝玉“一面想,一面进来,只见袭人在那里垂泪”。因为袭人也很难过,她也被王夫人骂了一顿,说以后你再管理不好,我就唯你是问。宝玉“且去了心上第一个人,岂不伤心,便倒在床上也哭起来。袭人知他心内别的还犹可,独有晴雯是第一件大事,乃推他劝道:‘哭也不中用了。你起来我告诉你,晴雯今日已经好了,他这家去,倒清净养几天。你果然舍不得他,等太太气消了,你再求老太太,慢慢叫他进来也不难。不过太太偶然信了人的诽言,一时气头上如此罢了。’宝玉哭道:‘我究竟不知晴雯犯了何等滔天大罪!’”这是一个青春里的巨大控诉,袭人就回答说:“太太只嫌他生的太好了,未免轻佻些。在太太是深知道这样美人似的必不安静,所以很嫌他,像我们这粗粗笨笨的倒好。”当一个社会,所有的美人都被认定为祸水的时候,你对美就会变得恐惧。而这种恐惧恰恰表现在女性权威者的身上,她们对美有很深的恐惧和排斥。

    宝玉说:“这也罢了。咱们私自玩的话怎么也知道了?又没外人走风,这可奇怪。”因为就算这些老妈妈去打小报告,也要有人告诉她们。袭人道:“你有甚忌讳的,一时高兴了,你就不管有人没人了。我也曾使过眼色,也曾递过暗号,被那人已知道了,你反不觉。”袭人解释说是因为你根本没有防人之心,这也是事实。宝玉道:“怎么人人的不是太太都知道,单不挑出你和麝月、秋纹来?”意思是妈妈今天每个人的毛病都挑了,怎么就没有挑你们这几个人?他开始把狗仔队的范围缩小到袭人、麝月、秋纹了。

    “袭人听了这话,心内一动,低头半日,无可回答。”注意这短短的一段,“内心一动”是她忽然感觉不对头,意识到宝玉开始怀疑她了,这是袭人很大的心病。可她是个非常稳重的女孩子,所以表面上绝对不动声色。关键是作者很了不起,好的文学家处理细节非常细腻,他没有给我们任何蛛丝马迹来判断到底告密者是不是袭人。这里的不透露,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的态度,其实所有的好恶只是我们的情绪而已,如果我们此时也去判断谁对谁错,那跟王夫人就是五十步笑百步了。袭人“因慢笑道:‘正是呢。若论我们也有玩笑不留心的孟浪去处,怎么太太竟忘了?想是还有别事,等完了再发放我们,也未可知。’”袭人不动声色地面对了宝玉的质疑,我们真的不知道到底是不是她。大家记得前面袭人曾经去密报过,说宝玉大了,身边的女孩也大了,总在一起拉拉扯扯不好。她讲得很冠冕堂皇,不像是在打小报告,也就是那一次她深得王夫人的信任。

    接下来宝玉说了一句很吓人的话:“你是头一个出了名的至善至贤之人。”我不知道大家听不听得出来,这句话其实带有很强烈的颠覆主流文化的情绪。因为在儒家文化的评价体系里,最好的人就是圣贤。这里的圣跟贤绝对是反讽的。“他两个又是你陶冶教育的,焉能还有孟浪之处!只是芳官尚小,过于伶俐些,未免倚强压弱,惹人厌。四儿是我误了他,还是那年我和你拌嘴的那日起,叫上来作些细活,未免夺占了地位,故有今日。”接下来宝玉开始忏悔,我一直觉得《红楼梦》是一本赎罪的书,他觉得所有女孩子的悲剧都是他应该忏悔的。可这里大家要注意,《红楼梦》里越是轻描淡写的部分,可能越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因为袭人一直认定自己将来就是宝玉的妾,所以她最担心的就是别的丫头取代她。假如听到宝玉说蕙香跟他同一天生日,将来是夫妻的话,心里一定会有情结,好的小说一定有心理上最精彩的描绘。

    “只是晴雯也是和你一样,从小儿在老太太屋里过来的,虽然他生得比人强些,也没甚么要紧。就只他的性情爽利,口角锋芒些,究竟也不曾得罪你们。想是他过于生得好了,反被这好所误。”说完,又哭起来。这一段大家特别注意一下,它透露出一个讯号。晴雯跟袭人都曾是贾母身边最得力的丫头。贾母不排斥长得美的丫头,她把晴雯拨去照顾宝玉。晴雯又心灵手巧,能做别人做不了的手工,她是唯一可以跟袭人匹敌的丫头,袭人很多复杂的心事从宝玉的话里透露出来了。所以我一直说,《红楼梦》这部小说可以读一辈子,很多东西第一次是绝对读不出来的,慢慢才会发现袭人身上有些地方蛮吓人的。

    “袭人细揣此话,好似宝玉有疑他们之意,竟不好再往前劝,因叹道:‘天知道罢了。此时也查不出人来,白哭一会子也无益。倒是养着精神,等老太太喜欢时,回明白了再要他进来是正理。’”

    宝玉与晴雯的最后告别

    宝玉当然很难过,“冷笑道:‘你不必虚宽我的心。等到太太平服了再瞧势头去要他时,知他的那病等得等不得。他自幼上来娇生惯养,何尝受过一日委屈。’”接下来他用了一个很特别的形容:“他这一下去,就如同一盆才抽出嫩箭来的兰花送到猪窝里去一般。”兰花是很娇嫩的,水多了不行,光照太足也不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出来,宝玉跟晴雯并不是爱人关系,他只是对所有刚刚透出青春的气息就要被糟蹋的生命有一种疼惜和不忍。《红楼梦》很多时候不是在写爱情、友情,而是在写青春间的深情。

    “况又是一身重病,里头一肚子的闷气。他又没有亲爷娘,只有一个醉泥鳅的姑舅哥哥。他这一去时,是不惯的,那里还等得几日?知道还能见他一面两面能不能了!”宝玉说着,又越发伤心起来。

    所以宝玉想去看一看晴雯,下面就是他去探视晴雯。这一段也许大家读起来会觉得很容易,今天家里的菲佣生病了,我们到医院病房去看看她很合情理。但不要忘记,三百多年前像宝玉这样的身份到晴雯家里去看她是多么难。

    “宝玉将一切人稳住,便独自得便出了后角门,央一个老婆子带他到晴雯家去瞧瞧。偏这婆子百般不肯,只说怕人知道,‘回了太太,我还吃饭不吃!’无奈宝玉死活央告,又许他些钱,那个婆子方带了来。”

    我一直觉得这是《红楼梦》里面极精彩的一段,它不仅是宝玉跟晴雯的告别,也是宝玉跟所有青春的告别。

    深情的告别与欲望的对比

    我们先看一下作者交代的背景:“这晴雯当日系赖大家用银子买的,那晴雯才得十岁,尚未留头。因常跟着赖嬷嬷进来,贾母见他生得十分伶俐标致,十分喜爱。故此赖嬷嬷就孝敬了贾母使唤,后来所以到了宝玉房里。”过了几年,赖大家的又把晴雯的姑舅哥哥买来做工,还给他配了一个女孩子为妻。“成了房后,谁知他姑舅哥哥一朝身安乐,就忘却当年流落时,任意饮酒,家小也不顾。偏又娶了个多情美色之妻,见他不顾身命,不知风月,一味死吃酒,便不免有蒹葭倚玉之叹,红颜寂寞之悲。又见他器量宽宏,并无嫉妒衾枕之意,这媳妇遂恣情纵欲,延揽满宅内的英雄,收纳才俊,上上下下,竟有一半是他‘考试’过的。若问他夫妻行径,与上回所述的多浑虫多姑娘一般。这媳妇却叫做灯姑娘,目今晴雯只有这门亲戚,出来就住他家。”

    下面一段大家一定觉得很奇怪,宝玉去看晴雯,怎么会写出一个灯姑娘?有趣的是,灯姑娘看到宝玉以后,便一把把他抱住。作者很大胆地在同时写两个东西,本来是讲宝玉跟晴雯的生离死别,忽然蹦出一个情欲事件。这个文学手法很奇特,很多版本把这一段删掉了,觉得这样的场景里,不应该出现这么粗俗的东西。其实作者是在做非同寻常的对比,宝玉跟晴雯告别完全是深情,其中没有任何的欲望;可是忽然加进的这个女人,有的却只是欲望。这是非常现实的人生,我一直觉得这一段如果抽出来完全是一个惊人的短篇。

    我们读一下文本:“此时,他表哥往外头去了,那灯姑娘吃了晚饭,也去串门子去了,只剩下晴雯一人,在外间房内卧着。宝玉命那婆子在院内瞭望,他独自掀起草帘进来,一眼就瞧见晴雯睡在芦席土炕上,幸而衾枕被褥还是旧日铺的。见了心里不知自己怎么着才好,因上来含泪伸手轻轻的拉他,悄悄唤两声。当下晴雯又因着了风,又受了哥嫂的一夕话。”因为哥嫂都讽刺她说,你一定是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才被赶出来的。“病上加病,嗽了一日,才朦胧睡着。忽闻有人唤他,强展星眸,一见是宝玉,又惊又喜,又悲又痛,忙一把死攥住他的手。哽咽了半日,方说出半句话来:‘我只当今生不得见你了。’一句话未完,便咳嗽个不住。宝玉也只有哽咽的分儿。”注意,晴雯此刻一定觉得自己值了,为一个被卖来卖去、从来不曾有人疼爱的女孩子,临终的时候宝玉特别关切地跑来看她。《红楼梦》中最动人的就是这些地方,宝玉完全可以不来,对于一个公子哥儿来说,丫头这么多,没几天就忘掉的多的是。

    晴雯说:“阿弥陀佛,你来的很好,且把那茶倒半盏给我喝。渴了这半日,叫半个人也叫不着。”刚刚讲到的是生离死别的感动,接下来就是这么直接要活下去的渴望。“宝玉听说,忙拭泪问:‘茶在那里?’晴雯道:‘那炉台上就是。’宝玉看时,虽有个黑沙吊子,却不像个茶壶。”注意作者的形容,富贵之家的少爷根本不知道穷人家的茶壶是什么样子。“只得桌上去拿个碗,也大也粗,也不像个茶碗,未到手内,先就闻得油膻之气。”我们都知道茶杯应该是清香的,可是这个碗大概干什么都用,所以全是腥膻味。“宝玉只得拿了来,先拿些水洗了两次,后又用水汕了两遍,方提起茶壶斟了半碗。”注意这些细节,躺在床上的人都快渴死了,这个人还在那边擦、洗、闻。可这就是宝玉,也是作品最动人的时刻。宝玉做的事是我们完全无法想象的,我们今天看到的电视剧、电影拍到这里,哭、叫、闹之类的表达你都不会感动,但当你看到他在那里又擦又洗又闻的时候,眼泪会忍不住掉下来。这个男孩子从来没做过这些事情,他做这些事其实是在修行,是对自己一生富贵的忏悔,这才是曹雪芹写这本书的终极意义。

    “看时,绛红颜色,也太不成茶了。”大家要特别注意此处嗅觉、触觉、视觉的所有小细节,他太想好好照顾这个女孩子了。晴雯已经等不及了,“扶枕道:‘快递给我喝一口罢!这就是茶了。那里比得咱们的茶!”我想大家读到这里可能会掉泪,因为这是晴雯的落难,可是宝玉的到来,就是要跟她一起分享那种最粗糙、最没人疼爱的生活。“宝玉听说,先自己尝了一口,并无清香,只一味苦涩,略有茶意而已。”注意这个动作,记不记得宝玉在喝汤、吃饭、喝茶之前,都是丫头们先尝过的。古代的贵族一方面是怕中毒,另一方面要看凉热是否合适,现在是他先尝过再给晴雯。所以真正的忏悔和赎罪应该是你要去担当对方曾经为你承担过的东西。

    “尝毕,方递与晴雯。只见晴雯如得了甘露一般,一气都灌了下去了。”这里的“如甘露一般”,一方面是太久没有喝水,另一方面讲的也是这深情就像甘露一样。生命都到了这个时候还有什么好计较的?她觉得自己所有的委屈、冤枉,都值得了,因为这个人是值得你爱的。“宝玉心下暗道:‘往常那样好茶,他尚有不如意之处,今日这样。看来,可知古人说的‘饱饫烹宰,饥餍糟糠’,又道‘饭饱弄粥’,可见都不错了。’一面想,一面流泪问道:‘你有什么话,趁着没人告诉我。’”深情到最后就是这样,交代后事不要任何的伪装。

    “晴雯呜咽道:‘有什么可说的!不过挨一刻是一刻,挨一日是一日。我已知道横竖不过三五日的光景,我就好回去了。只是一件,我死也不甘心的:我虽生的比人略好些,并没有私情密意勾引你怎样,如何一口死咬定了我是狐狸精!我太不服。’”这是晴雯最大的控诉,也是所有的青春对主流文化的最大控诉。“今日既已担了虚名,而且临死,不是我说句后悔的话,早知如此,我当日也另有个道理。不料痴心痴意,只说大家横竖是在一处。不想平空里生出这一节话来,有冤无处诉。”过去的女孩子绝不敢讲这种话,其实她的意思是:早知道还不如就真跟你上床!因为她觉得太不值了,我们两个人相处得清清白白,竟然这样被委屈、被冤枉,早知今日,不如当时就轰轰烈烈谈场恋爱。这里面其实有个指责是说,像袭人那样偷偷摸摸的,反而被容忍了。

    “晴雯说到这里,气往上咽,两手已经冰凉。宝玉又痛又急又怕,歪在席上,一只手攥着她的手,一只手轻轻给她捶着,又不敢大声哭叫,真正万箭钻心。”这些动作都是过去晴雯对宝玉做的,宝玉是在回报。

    “两三句话时,晴雯才哭出来。宝玉拉着他的手,只觉骨如枯柴,腕上犹戴着四个银镯,因泣道:‘且卸下这个来,等好了再戴上罢。’因与他卸下来,塞在枕下。”注意,这场景后来被张爱玲的《金锁记》挪用,就是女人病到最后,干瘦的手臂上戴着四个银镯子。这种对比让你强烈地感受到华丽的荒凉。

    宝玉又说:“可惜这两个指甲,好容易长了二寸长,这一病好了,又损好些。”“晴雯拭泪,就伸手取剪子,将左手上两根葱管一般的指甲都齐根铰下。”前面曾经交代过,晴雯养着几寸长的指甲。在过去,留这么长指甲的女孩子是不做粗活的,指甲晚上要用热水泡软卷起来,用很漂亮的指套套起来养着,还要用凤仙花来染色。记得那个给晴雯看病的年轻医生看到那两个红红的长指甲,便乱了方寸,脸红心跳地开了一个乱七八糟的药方,所以指甲是晴雯身体的一部分。晴雯就把这两根指甲剪断,放在宝玉的手心里。我觉得这一段写得真是惊人,不知道曹雪芹是不是真的碰到过这样的事情,如果没有碰到,他是怎么想象出来的。人与人之间最深的情感,到最后就是身体一部分的交代了。记得第一次读《红楼梦》,最让我惊心动魄的就是这一段,那时候不懂,觉得怎么会有这样的事。甚至想我哪一天去看一个亲人,也会有这么惊人的场景出现。现在的感觉是,我多么希望王夫人这个做母亲的能看到这一段,那她就会知道自己错得有多离谱儿。这一段里没有任何的欲望和她想象的不干净的东西,而是一清如水。

    晴雯“又伸手向被内将贴身穿着一件旧红绫袄脱下,并指甲都与宝玉道:‘这个你收了,以后就如见我一般,快把你的袄儿脱下来我穿。我将来在棺材内躺着,也就像还在怡红院的一样了。论理不该如此,只是担了虚名,我也是无可如何了。’”第一次读的时候读不懂,就是一个病得都坐不起来的人,为什么还要做这种大动作,在被窝里把内衣脱掉递给宝玉。最惊人的是,宝玉立刻就懂了,就连忙解开外衣,把自己的内衣袄褪下来,盖在晴雯身上,然后把晴雯的穿上。还来不及扣扣子,只用外衣掩了。

    这是两个十岁到十六岁一起长大的孩子在做最后的交换仪式,这种在别人看起来觉得完全不懂的仪式,对这两个人是这么重要。一般大人会觉得你们发什么神经啊,都这个时候了,还不赶紧帮她去打点滴,还忙着换什么衣服!可是要知道这是《红楼梦》最动人的部分。

    晴雯把衣服和指甲递给宝玉以后,自己已经喘得一塌糊涂。最后她张开眼睛说:“你扶起我来坐一坐。”宝玉就把她扶起来,晴雯伸手把宝玉的袄往自己身上拉,宝玉连忙给她披上。拖着胳膊伸上袖子,轻轻放倒,然后把她的指甲放在他的荷包里。

    这一段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读懂,宝玉觉得晴雯实在太虚弱了,没有办法换衣服,所以只是把自己的衣服帮她盖上,可是晴雯坚持要把那个袄穿好。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有一种入殓的仪式,在人临终前要一定替她换好衣服,等到身子僵硬了就没有办法换了,其实换内衣就相当于是晴雯的入殓仪式,他们最后是一起被埋葬的。

    等到晴雯的那个每天在街上勾引人的嫂嫂进来的时候,看到宝玉,就感觉像天上掉下一个礼物一般,因为她从来没有想到宝玉会到她家来。宝玉吓坏了,这个时候晴雯已经昏死过去。作者把世俗的、非常强烈的肉体欲望和如此洁净的深情放在一起,是很有深意的。

    我想大家如果有机会细读这一段,才能体会我为什么会说《红楼梦》的真正结尾是第七十七回,前八十回里作者并没有写到黛玉的死亡,也许他根本写不出与那个更亲密的生命告别的细节。可晴雯是他的贴身丫头,记不记得有天晚上很冷,晴雯是钻到宝玉被窝里的。他们就是这样长大的,这种感情不是爱情,也不是友情,就是身体曾经贴近过的深刻记忆。临终的入殓仪式预示着宝玉已经通过晴雯的死亡,埋葬了自己的身体和青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